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是当前国际社会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也是加强和促进世界各地交流沟通的一个重要方式。东北亚地区作为亚洲地区,乃至全球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地区,如何利用好、把握好新时代文化交流的重大机遇,在交流中发展壮大起来,是当前该地区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新时代;东北亚;文化
在国际交流当中,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一种交流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国际间交流日益深入增多的情况下,文化交流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东北亚地区的范围
所谓“东北亚区域”,是指亚洲的东北部地区,在地理上包括中國的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的大部分、整个朝鲜半岛、日本、蒙古以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既是亚洲经济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同时也是世界经济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因此,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东北亚无疑成为世界上各种政治集团、经济同盟与军事势力争相博弈的主战场,在整个世界格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甚至其每一个微小的动作都可能搅乱世界各大国的敏感神经,进而牵动整个世界。然而,由于诸多历史遗留问题悬而未决、领土争议不断、军事对抗升级、突发事件频仍,特别是美国重返亚太的搅局,使得东北亚地区仍然无法驱散冷战的阴霾,在政治、经济与军事等方面时时呈现出冲突与合作并存、对抗与对话交替的复杂态势。
二、新时代东北亚地区文化交流发展的趋势
文化认同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东北亚地区合作的深入和东北亚地区国际地位的提升,不断引发人们对东北亚未来的思考: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东北亚的人们需要通过自己的智慧,在差异中追寻共存与和谐发展的路径。尽管东北亚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代的政治对立,区域的组织化程度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但是超越意识形态和政治局限且日益活跃的经济关系缓慢地向区域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日益复杂的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安全、网络安全和重大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所带来的挑战使得东北亚国家逐渐认识到,只有地区内各国团结起来才能共度难关。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共同繁荣已经成为东北亚各国的共识。中国也曾多次表示自己是亚洲的重要一员,要同亚洲各国人民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之路。东北亚区域和谐的构建和区域合作的发展、地区政治互信与依赖关系的建立不仅取决于各国政府间相互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同时也取决于各国人民相互认识和理解的逐步深化。
文化共性——身份意识是区域一体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软件,只有建立“我们感”——集体认同意识,区域一体化的建设才有可能。文化认同是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即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体内的新文化或群体外的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文化认同的积极价值在于通过界定自我、区别他者,进而彼此增强共识、凝聚合力。就是“自我”与“他者”能够“和而不同”地共存共荣。“认同”绝非“同一”,而是在互相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携手共建,其实质正如儒家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区域文化认同的理念及其实现在欧洲一体化中被诠释得最为明显,欧盟一体化即植根于对欧洲文明的共同文化认同。与此相比,由于西乌克兰人对俄罗斯缺乏认同感,在文化和政治上要求加入欧盟的意向特别强烈,因而造成了乌克兰的严重危机。东北亚区域相对缺乏欧洲那样的整体感和认同感,从而使得东北亚区域合作进展缓慢,冲突较多。
东北亚区域表面上呈现为多元文化共存的样态,但在宏观上主要存在两大文化类型:一是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等传统的儒家文化,各国在历史与现实中都在一定程度上以儒家伦理观来修己与治国,所以有着亲缘性的文化旨趣;一是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的欧亚混合型文化。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深受东西方两大文明的影响,在本源的斯拉夫东正教基础上汲取了基督教文化与拜占庭文化的因子,同时,又积淀了蒙古、鞑靼等草原文化的合理内核并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因此,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文化既不是纯粹的斯拉夫文化或欧洲文化,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文化,而是具有欧亚“双重属性”的复合型文化。东北亚区域文化虽然彰显出多元化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不可调和的“文明冲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的欧亚混合型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交融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尤其是在经济与文化交往密切的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综上所述,东北亚区域的文化结构是一种多元的文化结构,它在多元中同异并存,为东北亚区域的深层合作与共同发展储备了巨大潜能。但要把潜能转化为一种现实的助力,则需要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东北亚区域内的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逐渐形成一种对本区域多元文化积极认同的心理共识,即形成一种集体的文化认同心理。唯有如此,才会使得东北亚区域精神文化的互融成为区域内深度合作的有力支撑。
三、结语
文化表现为人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历史凝结成的生存方式,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规范文化等各个层面,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立文主编,张玉柯,李甦平.迈向21世纪的日本哲学——以共生哲学为中心(东亚文化研究(第一辑))[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2]王衍达.韩国东南亚外交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3]试论汉语国际推广的国家策略和学科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4]田继鹏,刘少湃,蔡萌,姚昆遗.自贸区与文化产业发展:上海问题与国际经验[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5(3):38-39.
关键词:新时代;东北亚;文化
在国际交流当中,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一种交流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国际间交流日益深入增多的情况下,文化交流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东北亚地区的范围
所谓“东北亚区域”,是指亚洲的东北部地区,在地理上包括中國的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的大部分、整个朝鲜半岛、日本、蒙古以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既是亚洲经济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同时也是世界经济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因此,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东北亚无疑成为世界上各种政治集团、经济同盟与军事势力争相博弈的主战场,在整个世界格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甚至其每一个微小的动作都可能搅乱世界各大国的敏感神经,进而牵动整个世界。然而,由于诸多历史遗留问题悬而未决、领土争议不断、军事对抗升级、突发事件频仍,特别是美国重返亚太的搅局,使得东北亚地区仍然无法驱散冷战的阴霾,在政治、经济与军事等方面时时呈现出冲突与合作并存、对抗与对话交替的复杂态势。
二、新时代东北亚地区文化交流发展的趋势
文化认同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东北亚地区合作的深入和东北亚地区国际地位的提升,不断引发人们对东北亚未来的思考: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东北亚的人们需要通过自己的智慧,在差异中追寻共存与和谐发展的路径。尽管东北亚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代的政治对立,区域的组织化程度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但是超越意识形态和政治局限且日益活跃的经济关系缓慢地向区域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日益复杂的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安全、网络安全和重大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所带来的挑战使得东北亚国家逐渐认识到,只有地区内各国团结起来才能共度难关。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共同繁荣已经成为东北亚各国的共识。中国也曾多次表示自己是亚洲的重要一员,要同亚洲各国人民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之路。东北亚区域和谐的构建和区域合作的发展、地区政治互信与依赖关系的建立不仅取决于各国政府间相互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同时也取决于各国人民相互认识和理解的逐步深化。
文化共性——身份意识是区域一体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软件,只有建立“我们感”——集体认同意识,区域一体化的建设才有可能。文化认同是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即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体内的新文化或群体外的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文化认同的积极价值在于通过界定自我、区别他者,进而彼此增强共识、凝聚合力。就是“自我”与“他者”能够“和而不同”地共存共荣。“认同”绝非“同一”,而是在互相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携手共建,其实质正如儒家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区域文化认同的理念及其实现在欧洲一体化中被诠释得最为明显,欧盟一体化即植根于对欧洲文明的共同文化认同。与此相比,由于西乌克兰人对俄罗斯缺乏认同感,在文化和政治上要求加入欧盟的意向特别强烈,因而造成了乌克兰的严重危机。东北亚区域相对缺乏欧洲那样的整体感和认同感,从而使得东北亚区域合作进展缓慢,冲突较多。
东北亚区域表面上呈现为多元文化共存的样态,但在宏观上主要存在两大文化类型:一是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等传统的儒家文化,各国在历史与现实中都在一定程度上以儒家伦理观来修己与治国,所以有着亲缘性的文化旨趣;一是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的欧亚混合型文化。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深受东西方两大文明的影响,在本源的斯拉夫东正教基础上汲取了基督教文化与拜占庭文化的因子,同时,又积淀了蒙古、鞑靼等草原文化的合理内核并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因此,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文化既不是纯粹的斯拉夫文化或欧洲文化,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文化,而是具有欧亚“双重属性”的复合型文化。东北亚区域文化虽然彰显出多元化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不可调和的“文明冲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的欧亚混合型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交融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尤其是在经济与文化交往密切的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综上所述,东北亚区域的文化结构是一种多元的文化结构,它在多元中同异并存,为东北亚区域的深层合作与共同发展储备了巨大潜能。但要把潜能转化为一种现实的助力,则需要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东北亚区域内的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逐渐形成一种对本区域多元文化积极认同的心理共识,即形成一种集体的文化认同心理。唯有如此,才会使得东北亚区域精神文化的互融成为区域内深度合作的有力支撑。
三、结语
文化表现为人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历史凝结成的生存方式,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规范文化等各个层面,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立文主编,张玉柯,李甦平.迈向21世纪的日本哲学——以共生哲学为中心(东亚文化研究(第一辑))[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2]王衍达.韩国东南亚外交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3]试论汉语国际推广的国家策略和学科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4]田继鹏,刘少湃,蔡萌,姚昆遗.自贸区与文化产业发展:上海问题与国际经验[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5(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