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几种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期望在让学生诵读诗词,感受诗歌意蕴,从而深入探索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艺术之美,体味诗人赋予其中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学方法
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大,通过诗歌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学会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然而在目前的古诗词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僵化、照搬传统教学模式、没有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普遍不高等现状。本文围绕这些现状,提出了在古诗词教学中具体的教学方法,以期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提供一定的教学借鉴。
一、诵读古诗词
诵读法历来是我国语文传统教学经久不衰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很多古代影视剧中可以看到,私塾中的先生和学生一起摇头晃脑的熟背《四书》《五经》等古代典籍,这一画面正是还原了古人的诵读法教学模式。古人的语文教学中认为诵读是教学之根本,只有通过诵读,学生才能够亲身进入诗词所展示的境界之中,通过自己对文本的品读和感悟,实现对古诗词的鉴赏。
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诵读古诗词的具体步骤为:在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词时,教师先将这首古诗词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情况进行简要介绍,接着让学生展开诵读,在诵读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诗词中的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与具体文本相关的画面。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便能近距离地深入到作者描绘的情景中,实现跨越古今的对话,从中领略古人的生活风貌,参与到历史事件之中,从而感受作品的思想意蕴。
例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首先应将此词的创作背景介绍给学生,这是苏轼被贬谪黄州时所作,在对赤壁之战和周瑜的追忆中,展现了诗人对自己的怀才不遇,坎坷人生的感慨。对于文中提到的赤壁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一历史事件的影视资料片段,从而激发学生对这一诗词的的诵读兴趣,接着就可以将时间教给学生让学生展开诵读,在诵读中,“纶”和“酹”字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学生在读到“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体现了作者追忆起赤壁之战的景象,怀念起周瑜这一历史人物,而“乱世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同学们应重读“穿”“拍”“卷”展现出赤壁上杂乱的山石,滚滚翻腾的长江水激起的白色浪花恍若飞雪之状况,“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与开头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首尾呼应,整首词读来气势磅礴,但又体味到作者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巨大差距的矛盾之情,只能以“人生如梦”聊表情怀。同样,运用诵读法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时,读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时,学生便已展开想象的翅膀,头脑中浮现出两人难舍难分的依依不舍之情。可见通过诵读法进行古诗词教学,学生可以对整首作品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教学效果与教师一人独霸讲台相比要好很多。
二、探索诗歌意境
在使用诵读法进行诗歌教学时,学生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对作品的意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尚不足以全面把握整首诗词的意境。这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带领学生挖掘诗歌意象,将意象组合的画面深入探究方可全面深入地探索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意境讲求情景交融、心神合一,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而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的敲门砖,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般带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在李清照的词中喜欢用“黄昏”这个意象去写愁,如在《声声慢》中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句,在这里黄昏已不再代表的是夕阳西下的景象,其身上蕴含了词人寄托其中的悲凉凄惨之情。与之相同的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古道西风瘦马”这里,“夕阳西下”,展现了词人“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乡之情。
准确把握了诗词中的意象之后,便可对诗词的意境展开进一步探索。意境的创设方式一般分为三种,即触景生情、缘情造境和情景交融,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索意境时,应首先弄清楚不同诗词中蕴含不同形式的意境,从而去品味不同诗歌意境的格调。以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两首词都是情景交融,体现了凄惨悲凉之感。但是《雨霖铃》是以伤离别为主线,通过“寒蝉”“骤雨”展现了初秋离别的景象,以“长亭”“兰舟”展现了分别的地点,接着用“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出了即将分别的两人在烟雨中离别之景,依依不舍的神情被诗人描写的的细腻动人。最后将“杨柳”“残月”“离愁”多种表达离别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词人的离愁别绪之情。而《声声慢》一词中,此人将“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组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以凄凉萧索为基调的画面,表达了词人的孤苦落寞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这首词,教师还可以联系李清照前期的词作《如梦令》进行对比讲解,简洁欢快的语言(“争渡,争渡”)以及生动活泼的意象(“藕花”“鸥鹭”),构成了平淡、质朴的意境,展现了词人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豪放潇洒的个性,与后期的凄凉悲苦相比,学生们更能全面地了解李清照遭遇的不幸经历对她创作风格带来的影响。
三、结束语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学生可以通过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深入到诗歌意境之中,去体会诗人寄托在古诗词中的情感。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其古典文化底蕴,在吸收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因此,本人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应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将古诗词教学转化为一堂师生共同鉴赏诗歌、品味经典的国学文化课。
【参考文献】
[1]张振伟.高中古诗词的情境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年6期
[2]任迎春.关于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2009
[3]曾凡娟.高中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及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2009年15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学方法
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大,通过诗歌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学会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然而在目前的古诗词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僵化、照搬传统教学模式、没有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普遍不高等现状。本文围绕这些现状,提出了在古诗词教学中具体的教学方法,以期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提供一定的教学借鉴。
一、诵读古诗词
诵读法历来是我国语文传统教学经久不衰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很多古代影视剧中可以看到,私塾中的先生和学生一起摇头晃脑的熟背《四书》《五经》等古代典籍,这一画面正是还原了古人的诵读法教学模式。古人的语文教学中认为诵读是教学之根本,只有通过诵读,学生才能够亲身进入诗词所展示的境界之中,通过自己对文本的品读和感悟,实现对古诗词的鉴赏。
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诵读古诗词的具体步骤为:在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词时,教师先将这首古诗词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情况进行简要介绍,接着让学生展开诵读,在诵读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诗词中的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与具体文本相关的画面。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便能近距离地深入到作者描绘的情景中,实现跨越古今的对话,从中领略古人的生活风貌,参与到历史事件之中,从而感受作品的思想意蕴。
例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首先应将此词的创作背景介绍给学生,这是苏轼被贬谪黄州时所作,在对赤壁之战和周瑜的追忆中,展现了诗人对自己的怀才不遇,坎坷人生的感慨。对于文中提到的赤壁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一历史事件的影视资料片段,从而激发学生对这一诗词的的诵读兴趣,接着就可以将时间教给学生让学生展开诵读,在诵读中,“纶”和“酹”字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学生在读到“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体现了作者追忆起赤壁之战的景象,怀念起周瑜这一历史人物,而“乱世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同学们应重读“穿”“拍”“卷”展现出赤壁上杂乱的山石,滚滚翻腾的长江水激起的白色浪花恍若飞雪之状况,“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与开头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首尾呼应,整首词读来气势磅礴,但又体味到作者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巨大差距的矛盾之情,只能以“人生如梦”聊表情怀。同样,运用诵读法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时,读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时,学生便已展开想象的翅膀,头脑中浮现出两人难舍难分的依依不舍之情。可见通过诵读法进行古诗词教学,学生可以对整首作品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教学效果与教师一人独霸讲台相比要好很多。
二、探索诗歌意境
在使用诵读法进行诗歌教学时,学生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对作品的意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尚不足以全面把握整首诗词的意境。这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带领学生挖掘诗歌意象,将意象组合的画面深入探究方可全面深入地探索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意境讲求情景交融、心神合一,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而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的敲门砖,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般带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在李清照的词中喜欢用“黄昏”这个意象去写愁,如在《声声慢》中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句,在这里黄昏已不再代表的是夕阳西下的景象,其身上蕴含了词人寄托其中的悲凉凄惨之情。与之相同的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古道西风瘦马”这里,“夕阳西下”,展现了词人“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乡之情。
准确把握了诗词中的意象之后,便可对诗词的意境展开进一步探索。意境的创设方式一般分为三种,即触景生情、缘情造境和情景交融,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索意境时,应首先弄清楚不同诗词中蕴含不同形式的意境,从而去品味不同诗歌意境的格调。以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两首词都是情景交融,体现了凄惨悲凉之感。但是《雨霖铃》是以伤离别为主线,通过“寒蝉”“骤雨”展现了初秋离别的景象,以“长亭”“兰舟”展现了分别的地点,接着用“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出了即将分别的两人在烟雨中离别之景,依依不舍的神情被诗人描写的的细腻动人。最后将“杨柳”“残月”“离愁”多种表达离别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词人的离愁别绪之情。而《声声慢》一词中,此人将“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组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以凄凉萧索为基调的画面,表达了词人的孤苦落寞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这首词,教师还可以联系李清照前期的词作《如梦令》进行对比讲解,简洁欢快的语言(“争渡,争渡”)以及生动活泼的意象(“藕花”“鸥鹭”),构成了平淡、质朴的意境,展现了词人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豪放潇洒的个性,与后期的凄凉悲苦相比,学生们更能全面地了解李清照遭遇的不幸经历对她创作风格带来的影响。
三、结束语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学生可以通过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深入到诗歌意境之中,去体会诗人寄托在古诗词中的情感。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其古典文化底蕴,在吸收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因此,本人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应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将古诗词教学转化为一堂师生共同鉴赏诗歌、品味经典的国学文化课。
【参考文献】
[1]张振伟.高中古诗词的情境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年6期
[2]任迎春.关于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2009
[3]曾凡娟.高中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及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2009年15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