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执职教之手 谱育人华章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jin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6岁,带着青涩与豪情,他奔赴三线,参加襄渝铁路的铺设,如今蜿蜒在秦岭巴山汉水之间的襄渝线,已成为写在八百里秦川的长卷诗篇;40年后,已过天命之年的他,依然带着豪情与执着为数万年轻人铺设通往成功的人生之路。
  
  “这是我们的事业,我们希望西安工程技术学院能够不断地发展壮大,学校越大越强,我们就越高兴,我们觉得这是一种使命。”采访过程中,徐明校长总是习惯地说“我们”。自19岁执起西安技术工程学院之手,37年风雨历程,徐明陪伴在她的身旁,和她一起走过昨天迎接未来,在他口中说出的“我们”包含了太多的身影:老校长刘涌科、一起共事的老同学、老同事,从这里走出的莘莘学子……肩负着“我们”的使命,徐明总是带着一份坚定和执着走在通向远方的路上。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1954年出生于西安的徐明,在16岁的时候就接受了上天的考验。
  “我们这个岁数的人,生长于那个特殊的时代,1970年8月,中学一毕业,我们就被派到陕西紫阳县和铁道兵一起参加襄渝铁路的建设了。当时我被编到了2师10团1营。”
  在贫穷落后的大山里,徐明和一群同他一样年轻的三线学兵们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生活,“进山时没有公路,我们的汽车是半个轮子悬在山边开进来的,刚开始没有房子住,大家就自己动手在路边搭建帆布帐篷,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帐篷里,没有床板,就这样住了3个月。炊事班的馒头做得又黑又酸,我们天真地想用水泡一泡可能就不酸了,结果更酸了。”徐明校长淡然地讲述着那段艰辛岁月。
  这群只有16岁的年轻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冒严寒,顶酷暑,不分昼夜、不顾生死,跨高空、穿激流,开山劈石,修路架桥,用他们年轻的身躯征服大山,用他们稚嫩的肩膀扛起使命。“那是一段同生死共患难的日子,三线的一些同学在铁路的建设过程中牺牲了,庆幸的是我们连180多人都活着回来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这段不平凡的经历成为徐明校长人生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从此在他的字典里再也没有“苦”这个字了。1973年3月,经过3年的鏖战,徐明返回了西安,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大山送给他的坚定执着的精神和虚怀若谷的品质。
  积硅步,至千里
  回到西安的徐明被分配到了西安钢铁厂当一名钳工。工作过程中,他常常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于是一边在车间工作一边学习文化知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徐明的自学给他的人生带来了新的机遇。1974年,厂里创办721职工大学,徐明报了名,经过车间的选拔,他成了721大学的第一批学员,从此与这所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的学习条件依然很艰苦,上课用的桌椅板凳都是学员们自己动手做的。年龄参差不齐的学生挤坐在车间配电室的一个角落,如饥似渴地学习着科学文化知识。
  在学校,徐明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从骨子里学习继承了当时的老校长刘涌科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要做就做最好”的不服输精神。
  经过两年的学习,徐明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留校了成为一名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徐明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他再次感到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于是他又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完善自我,一边教学,一边自学,和学生们教学相长。努力的汗水没有白费,徐明授课班级的成绩始终排在西安市的前3名。
  1980年,徐明被学校调整到教务处,一边教课一边负责厂办职工大学的教学管理工作。此时,我们的国家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像黎明后的朝阳照在大地上,让沉默的风景有了欣欣向荣的迹象。
  徐明所在的职工大学在这个春天也发生着变化:1984年国家对企业进行调整,原来的721职工大学挂上了“陕西省冶金工业技工学校”的牌子,从此走上了办技工学校的道路。“我们学校当时是陕西省技工类学校中规模最小的,只有一个技工班,还是挂靠在别人名下的,教职工24人,有三排小平房,4亩9分地。”
  虽然条件差,起点低,但“既然要办就要办好!”带着这样坚定的信念,徐明和他的同事们接受了挑战。“办技工教育我们没有经验,于是就首先在全省进行调研,看看别人的学校是怎么办的。”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学校很快有了正规学校的样子。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另一半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为了提升学校的办学活力,1986年,学校敢为人先搞起了集资办学,成为陕西省第一家引进集资办学理念的学校。徐明负责到各地招生,跟一些企事业单位谈合作,“我们一行三四个人,先坐火车,再换长途汽车,最后徒步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跑,找上门去跟人家谈合作的事。”这一路上风尘仆仆,有风有雨,但徐明却丝毫感觉不到辛苦,而是乐在其中,“经历了三线建设,之后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已经不在意了,什么困难我都能克服,什么样的苦我都能吃。”
  通过集资办学,学校挖到了第一桶金,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的模式也成为学校办学一直延续下来的模式。1986年,在陕西省技术学校评估中,只有二十来个人、三排小平房的陕西省治金工业技工学校排在了全省第三名,让验收团感到惊叹和信服的正是它活力四射的发展潜力。
  事实说明,验收团当年的眼光是正确的。1992年,学校用办学收入,在西安的南郊征了一块65亩的地,为学校发展蓝图的描画准备好了纸砚。1993年,徐明出任学校的常务副校长,接下来的几年,西安技术工程学院成为陕西省招生人数最多的技工学校,发展势头迅猛,学校不断壮大,使得教学场地显得十分紧张。就在大家准备在那块65亩地的“画纸”上挥毫泼墨时,国家进入了经济萧条期,受其影响,学校的招生人数从1000多人骤降到100多人。
  突如其来的寒流并没有彻底击毁徐明等人对学校未来发展的规划,“困难是暂时的,将来什么样的学校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呢?一定是装备水平、硬件设施、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秀的学校!”经过一番争论,大家统一了走继续发展建设道路的思想,韬光养晦,等待春天的再次到来成为徐明和教职工们心中的美好愿景。在徐明的带动下,许多教职工都将自己的住房拿到银行做了抵押,用贷款在这65亩地上将一张尘封多年的教学楼图样变成了工地上嘹亮的号子,变成了砖与瓦的完美组合。
  终于,二月的春风裁出了细叶,2000年,国家经济开始复苏,当别人还没有感受到这份温暖的时候,徐明就敏锐地意识到“我们的机会又来了”。2000年,学校招生人数就增加到500人,2001年,这个数字迅速上升,从此西安技术工程学院迎来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代。
  较早地切入市场,超前的办学理念和永不止步的执着追求,使徐明和西安技术工程学院在成长过程中抓住了每一次发展的机会,“虽然国家没有拨一分钱,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很好,也具有了很强的竞争能力。”徐明自豪地说。
  当年徐明是学校职工中年龄最小的,但自从学校诞生的那一天起,他就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这位年轻的“老干部”,不离不弃地守着这座校园,守着他的阵地,在成长过程中,他同学校一起,积硅步,至千里。
  桃李芬芳漫古城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徐明对学校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这就是要真正转变观念,做到“四个转变”:即在办学模式上由传统的注重学制向多元化办学转变;在功能上由单一培训机构向综合性服务机构转变;在教学上由强化技能训练向技能与素质并重转变;在服务对象上由面向二产向为区域经济服务转变。
  “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不断强化教学一体化改革,不断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实现毕业生和企业的无缝对接,使学院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做出贡献,真正达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
  要实现人才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校企合作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徐明对此非常重视。在他的领导下,学院多年来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建立了长期的实习训练基地,还与陕西龙门钢铁集团公司、陕西重型汽车集团公司、中钢集团西安重机公司、广州黄埔造船厂、先锋高科(上海)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格力电器集团等省内外大中型企业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龙钢班”“西矿班”“美涛班”“可成班”“德昌班”“乐荣班”“蒂森电梯班”等以企业名称冠名的班级就是多年来西安技术工程学院与企业合作的累累硕果。
  对于学生的教育,企业也会给学校提出宝贵的建议,“有一次我们到庆安制冷送一批学生,在与企业高层座谈的时候,庆安制冷的老总建议我们要教育学生热爱学校,只有热爱学校才能热爱企业,学生有了感恩的思想,有了热爱岗位的思想,到企业去才有可能成为一流的员工。”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以企业的生产特点为依据,同时还要让学生对企业的文化有深入了解,从而培养出热爱集体、德才兼备的阳光人才。
  在校企合作及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下,经过了漫长的耕耘,学院的办学实力、办学质量和知名度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徐明和西安工程技术学院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学校先后被国家七部委评为“全国职教先进单位”,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定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被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确定为“国家示范性职业培训教师培训基地”,2007年被批准增挂“西安工程技师学院”校牌。2007年徐明个人被陕西省委组织部和六厅(局)评为全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先进工作者,2009年被中国职协授予“中国技工院校杰出校长”荣誉称号。
  而最让徐明感到欣慰和自豪的还是学校师生们在全国全省技能比武中所获得佳绩:
  2003年在陕西省技工院校学生技能竞赛中,学生赵平荣获“钳工状元奖”,卜亚周荣获“电工专业技术能手”称号。
  2004年在陕西省技工院校技能竞赛暨全国选拔赛中,学院十余名学生分别包揽了工具钳工专业高级工组,中级工组,电工电子(培修电工)专业中级工组的前三名。
  2007年学校39名学生参加陕西省技工院校电工、钳工、焊工、计算机四个工种技能大赛,31名学生进入前十名。其中钳工包揽中、高级组前三名。电工获得中级第二、三名,计算机获得第三名。
  2008年,王凯等五名学生参加陕西数控技能大赛,分别获得数车、数铣、加工中心第一、二、三名。
  2009年,在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学生在饭店服务、网络综合布线、网站建设、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数控加工中心、钳工、电子装配、机电设备组装调试以及单片机安装调试等项目的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共获得三个一等奖、六个二等奖、五个三等奖、五个优秀奖。
  ……
  多年来,西安技术工程学院的毕业生一直深受企业欢迎和好评,有的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领导。
  壮心不已
  如今的西安工程技术学院犹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满树的花香正弥漫在西安这座古老的城池之中——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资产近2亿元。
  然而不断扩大的队伍带来了新的问题,“随着教职工队伍的扩张,教学队伍构成越来越复杂化,学校过去的优良传统不再成为大家的共识了,教职工们从四面八方来,将四面八方的文化思想也带了进来。”这些文化思想中不乏积极先进的成分,但也有消极懈怠的部分,“有人说我们是陕西省最好的学校了,我们不用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了,过去在学校的建设当中,只要是自己能做的事情都是自己做的,包括管道的铺设,架线,维修等,现在哪怕是要搬个东西都要雇人,自己不干了。”
  为了迎接新的挑战,统一教职工的价值观,传承西安工程技术学院的校园精神和文化,徐明提出了 “五个建立”的主导思想,即: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建立一支教练型的干部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建立和谐校园;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体系,为学院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引入了CIS形象识别系统,确立了“厚德立人,强技立身”的办学理念,“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院精神,“友善和谐、尚正求实”的校风和“明德励志、笃学图强”的校训。在学院行政管理方面,他大力推行精简机构、重心下移的管理模式,提倡人性化、柔性化的管理原则;在学院发展建设目标上,提出了“从规模扩张转向提高内在素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办学层次,确保教学质量的总体思路”。
  对于未来的定位和发展,徐明瞄准了技术工人的高端市场,即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校的发展也将转入到内涵式的发展模式,不盲目地追求规模的扩大,而是要重视教育质量的提升,将西安工程技术学院的品牌打响。
  
  37年弹指一挥间,徐明用他的青春岁月浇灌了西安工程技术学院这片树人的沃土,在这个收获的秋天,这里早已是麦浪滚滚,成为了一道最美的风景。
其他文献
患者男,45岁,因发现左上腹部包块并逐渐增大入院。10多年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其左上腹部有一约鸡蛋大小包块,质较硬,无疼痛,无不适症状,未予特殊处理。患者自觉包块逐渐增大,遂
随着新一轮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公立高职院校有望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克服原有的一系列体制内弊病,建设一批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实训中心。在剖析旧改革机制下实训室建设诸多弊
<正>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近两年,工业互联网已经进入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阐述,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种大格局或结构性的变化,从而使得我们对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认知与贯彻实施,明确地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
<正>Saber软件是美国Synopsys公司的一款EDA软件,它为复杂的混合信号设计与验证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混合信号仿真器,可以解决从系统开发到详细设计验证等一系列问题。Saber
悉,国家统计局将于近日向上修订过去5年的GDP数据。有些人不禁要问,难道GDP数据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吗?$$  事实上,每一次的经济普查之后,统计局都会利用普查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