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的出台,此前关于今年中考的各种猜测、讨论尘埃落定,但关于作文教学的思考与争论似乎才刚刚开始。受制于考试的需要,大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了常规作文的训练方法,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也严重偏离了作文教学的正确导向。为扭转这一局面,笔者在本文指出,要敢于冲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和思维习惯,不走寻常路,针对以记叙为主的中考作文方向,引导学生写生活作文、真情作文。笔者从选材、构思、技巧三方面,开展作文教学实践,提出“我手写我心,关注身边事”、“反常规式曲线推进法”、“景、物、情多重点染法”三个作文课堂教学策略,以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烂俗无趣的文风。
【关键词】作文教学策略 关注身边事 曲线推进法 多重点染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0-0083-02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有创意”。2017年《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也指出,“习作选题尽量来源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灵。教师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和激情,让学生以最真实的情感来进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鼓励学生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及社区生活为基础,参与生活,接触自然、关注社会、体验人生,并把自己的体验、感悟积极地表达出来”。
可是,大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了常规作文的训练方法,每两周让学生写篇作文,之后费劲地改完一百多篇作文,最后在下个作文课堂念上两三篇优秀习作,草草了事。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也严重偏离了作文教学的正确导向。“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为更好迎接2017年中考,笔者认真钻研《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针对以记叙为主的中考作文方向,从选材、构思、技巧三方面,积极开展作文教学实践活动,提出“我手写我心,关注身边事”、“反常规式曲线推进法”、“景、物、情多重点染法”三个作文课堂教学策略,较大改变了学生烂俗无趣的文风,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一、我手写我心,关注身边事
今年省中考作文方向应是以记叙为主的“材料+命题”作文,材料可能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耳熟能详的小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小事,仔细观察和探索生活,我手写我心,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以往,学生写身边之事,不外包括:①公交车上让位为乐,②考试舞弊拷问诚信,③环卫工人默默奉献,④慈母炒菜挚爱儿女,⑤跌倒老人我手搀扶,⑥老师解题心系学生。這些题材能写吗?当然可以,但要从细微入手,写出真情实感,写出个性。
比如写母亲,不必总写“慈爱”,你的妈妈是“暴风骤雨”型,他的妈妈是“和风细雨”型,不能总千人一面,要有自己的特色。有堂作文课,我展示了一个孩子的习作——
今天,妈妈清理冰箱的时候,拿出了三颗蒜头,已经腐烂变成紫色,长出了绿色的嫩芽。妈妈拿着蒜头对我说:“你看,虽然这些蒜已经烂了,但是仍然孕育了新的生命,这是多么顽强的精神啊。”我听了很受教育:以后我找老婆不能找妈妈这种,懒到把蒜头放烂还有这么多说辞的女人。
学生看了哈哈大笑,就谈开了!有的说自己的母亲是“闷骚型”,有的说是“刀子嘴豆腐心”,有的说是“喷水机”,一讲话就唾沫横飞……之后,我让孩子们把自己说的、想的细致地描绘出来,一篇记叙文就完成了。
二、反常规式曲线推进法
“一般作文”的特点是:①切题:开篇一次点题,②单调:铺叙而无曲线,③陈旧:料俗而无独特,④旨俗:庸常而无己见。针对学生作文平淡无奇的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反常规式曲线推进法”,引导孩子们怎么使文章生动有味。
(一)进入作文,感动自己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叶圣陶老先生也说,“写文章把自己的见闻告诉人家,能够捕捉当时的感觉,顺次写下来,就是人家如临其境”。所以,我告訴孩子们,你得把自己变成作文中的主人公,把文章写得感动了自己,你才能感动别人。我举一篇习作为例,这位学生写的是自己的父亲——
我一把抓起录取通知书,就朝田里狂奔……
“阿大,录取通知书!通知书!清华大学……”
父亲猛地一震,身体像被电到了一样。他扔下锄头,劈手夺过通知书,用他那粗糙的手抚摸着上面烫金的大字。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唇哆嗦着,老泪纵横。好半晌,他扬起手摸着我的头,嘴里憋出了句:“崽,你命好!”
我的泪“刷” 的下来了。在晶莹的泪光中,我悄悄地发现,父亲把录取通知书拿反了!
啊,我这时才想起,我的阿大,他不识字!
我讲解,这位同学将自己当作大西北的一位考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一位大西北的老农民在得知他的孩子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场景。文中人物的称谓、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细节描写,无不富有地方色彩。这正是作者用心用情的结果。而这个片段最出彩的地方,是文章不走寻常路,结尾竟然点出了“我的阿大”——父亲,是个“文盲”!这就是他得知儿子进名牌大学,狂喜的原因。
(二)设置波折,扮靓情节
《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提出,“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其中,构思尤为重要。一篇文章要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就得引导孩子们设置波折,使情节生动离奇。以老生常谈的“老师”和“考试”题材为例——
原是开卷考的政治闭卷考试,班主任政治老师很严肃(我们很奇怪)
老师却走开,(我们松一口气)
我们偷看,(全班都很开心) 钟声响了,老师慢悠悠踱进来,说:“不改卷,自评分!” (我们很奇怪)
老师指了指黑板右上方的摄像头,说:“时代召唤变革,我也与时俱进,用监控监考!今天,我要告诉你们的是下一节课的专题——辩证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恍然大悟)
教室里一片安静……(我们在反思)
我告诉孩子们,我们不必再写“老师解题耐心细致”,也不必再写“考试舞弊拷问诚信”,就这个写作提纲,就已经颠覆了以往老师严肃刻板、按部就班的形象。
(三)转换场景或对象
省特级教师石修银老师曾说,材料要出新,事件要独特;事件不能独特,人物要有个性;人物不能有个性,地点或场景要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三分钟谈话”环节,让孩子们做一做“转换场景或对象”的专项训练。
三、景、物、情的点染
“观山则情满于山,瞰海则意溢于海”,“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情、景、境达到有机融合,文章方为上乘之作。一篇好的作文,应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加工、“升格”。举例学生习作《老牛》——
圆着肚子的老牛确实老了,已经下了六次犊了,它无力的甩着尾巴,在龟裂的牛背上拍打着。父亲心乱如麻:这牛怎么还不下崽呢?两个孩子都快要开学了。晚上又下起大雨,父親焦灼不安,一跃而起,冲向牛棚,他惊呆了,只见老牛躺在地上,一只小牛血淋地在一旁。牛大医慨叹说,牛老了,还这么累着。父亲默默不语,眼睛却噙含眼泪。
教师评改时加上一段:“望着老牛,望着父亲,我呆立在那里,一时不知所措。父亲在牛棚外和老牛呆了一个上午,抽烟,抚摸。我心里一阵心酸,一阵感动:父亲啊,你不就似这头牛吗?你何曾歇着?”这一改,对亲情的感悟就加深了。
景物的点染要容易得多!我告诉孩子们,可以有以下两种做法:
(一)借助一个物象
我举课文为例:林莉的《小巷深处》借了青石板、冰棍箱、竹杖;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借了鸭群、芦苇荡、暴風雨;《雪夜》借了寒风、草垛、手电筒……
(二)人、物、景的组装、融合
课堂上,我举例:
母亲——母亲在等待——母亲在校门口等待——母亲在校门口的榕树下等待;
姑姑——石凳上的姑姑——白桦树下石凳上的姑姑——那人,那树,那石凳
一言以概之,中考150分,写作就占了60分,写好作文至关重要!作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在选材、构思、技巧上,都能跳出程式化的框框,不走寻常路,以展现生活原味为基点,巧妙构思,以文学的笔法来叙事,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以上是本人对中考作文复习教学策略的一点思考。诚然,单靠这三方面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语言、书写也是决定学生作文成败的因素之一,囿于篇幅限制,在此不一一赘述,也期望以此拙作抛砖引玉,得到更多的批评指点。
【关键词】作文教学策略 关注身边事 曲线推进法 多重点染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0-0083-02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有创意”。2017年《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也指出,“习作选题尽量来源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灵。教师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和激情,让学生以最真实的情感来进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鼓励学生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及社区生活为基础,参与生活,接触自然、关注社会、体验人生,并把自己的体验、感悟积极地表达出来”。
可是,大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了常规作文的训练方法,每两周让学生写篇作文,之后费劲地改完一百多篇作文,最后在下个作文课堂念上两三篇优秀习作,草草了事。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也严重偏离了作文教学的正确导向。“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为更好迎接2017年中考,笔者认真钻研《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针对以记叙为主的中考作文方向,从选材、构思、技巧三方面,积极开展作文教学实践活动,提出“我手写我心,关注身边事”、“反常规式曲线推进法”、“景、物、情多重点染法”三个作文课堂教学策略,较大改变了学生烂俗无趣的文风,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一、我手写我心,关注身边事
今年省中考作文方向应是以记叙为主的“材料+命题”作文,材料可能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耳熟能详的小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小事,仔细观察和探索生活,我手写我心,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以往,学生写身边之事,不外包括:①公交车上让位为乐,②考试舞弊拷问诚信,③环卫工人默默奉献,④慈母炒菜挚爱儿女,⑤跌倒老人我手搀扶,⑥老师解题心系学生。這些题材能写吗?当然可以,但要从细微入手,写出真情实感,写出个性。
比如写母亲,不必总写“慈爱”,你的妈妈是“暴风骤雨”型,他的妈妈是“和风细雨”型,不能总千人一面,要有自己的特色。有堂作文课,我展示了一个孩子的习作——
今天,妈妈清理冰箱的时候,拿出了三颗蒜头,已经腐烂变成紫色,长出了绿色的嫩芽。妈妈拿着蒜头对我说:“你看,虽然这些蒜已经烂了,但是仍然孕育了新的生命,这是多么顽强的精神啊。”我听了很受教育:以后我找老婆不能找妈妈这种,懒到把蒜头放烂还有这么多说辞的女人。
学生看了哈哈大笑,就谈开了!有的说自己的母亲是“闷骚型”,有的说是“刀子嘴豆腐心”,有的说是“喷水机”,一讲话就唾沫横飞……之后,我让孩子们把自己说的、想的细致地描绘出来,一篇记叙文就完成了。
二、反常规式曲线推进法
“一般作文”的特点是:①切题:开篇一次点题,②单调:铺叙而无曲线,③陈旧:料俗而无独特,④旨俗:庸常而无己见。针对学生作文平淡无奇的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反常规式曲线推进法”,引导孩子们怎么使文章生动有味。
(一)进入作文,感动自己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叶圣陶老先生也说,“写文章把自己的见闻告诉人家,能够捕捉当时的感觉,顺次写下来,就是人家如临其境”。所以,我告訴孩子们,你得把自己变成作文中的主人公,把文章写得感动了自己,你才能感动别人。我举一篇习作为例,这位学生写的是自己的父亲——
我一把抓起录取通知书,就朝田里狂奔……
“阿大,录取通知书!通知书!清华大学……”
父亲猛地一震,身体像被电到了一样。他扔下锄头,劈手夺过通知书,用他那粗糙的手抚摸着上面烫金的大字。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唇哆嗦着,老泪纵横。好半晌,他扬起手摸着我的头,嘴里憋出了句:“崽,你命好!”
我的泪“刷” 的下来了。在晶莹的泪光中,我悄悄地发现,父亲把录取通知书拿反了!
啊,我这时才想起,我的阿大,他不识字!
我讲解,这位同学将自己当作大西北的一位考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一位大西北的老农民在得知他的孩子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场景。文中人物的称谓、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细节描写,无不富有地方色彩。这正是作者用心用情的结果。而这个片段最出彩的地方,是文章不走寻常路,结尾竟然点出了“我的阿大”——父亲,是个“文盲”!这就是他得知儿子进名牌大学,狂喜的原因。
(二)设置波折,扮靓情节
《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提出,“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其中,构思尤为重要。一篇文章要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就得引导孩子们设置波折,使情节生动离奇。以老生常谈的“老师”和“考试”题材为例——
原是开卷考的政治闭卷考试,班主任政治老师很严肃(我们很奇怪)
老师却走开,(我们松一口气)
我们偷看,(全班都很开心) 钟声响了,老师慢悠悠踱进来,说:“不改卷,自评分!” (我们很奇怪)
老师指了指黑板右上方的摄像头,说:“时代召唤变革,我也与时俱进,用监控监考!今天,我要告诉你们的是下一节课的专题——辩证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恍然大悟)
教室里一片安静……(我们在反思)
我告诉孩子们,我们不必再写“老师解题耐心细致”,也不必再写“考试舞弊拷问诚信”,就这个写作提纲,就已经颠覆了以往老师严肃刻板、按部就班的形象。
(三)转换场景或对象
省特级教师石修银老师曾说,材料要出新,事件要独特;事件不能独特,人物要有个性;人物不能有个性,地点或场景要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三分钟谈话”环节,让孩子们做一做“转换场景或对象”的专项训练。
三、景、物、情的点染
“观山则情满于山,瞰海则意溢于海”,“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情、景、境达到有机融合,文章方为上乘之作。一篇好的作文,应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加工、“升格”。举例学生习作《老牛》——
圆着肚子的老牛确实老了,已经下了六次犊了,它无力的甩着尾巴,在龟裂的牛背上拍打着。父亲心乱如麻:这牛怎么还不下崽呢?两个孩子都快要开学了。晚上又下起大雨,父親焦灼不安,一跃而起,冲向牛棚,他惊呆了,只见老牛躺在地上,一只小牛血淋地在一旁。牛大医慨叹说,牛老了,还这么累着。父亲默默不语,眼睛却噙含眼泪。
教师评改时加上一段:“望着老牛,望着父亲,我呆立在那里,一时不知所措。父亲在牛棚外和老牛呆了一个上午,抽烟,抚摸。我心里一阵心酸,一阵感动:父亲啊,你不就似这头牛吗?你何曾歇着?”这一改,对亲情的感悟就加深了。
景物的点染要容易得多!我告诉孩子们,可以有以下两种做法:
(一)借助一个物象
我举课文为例:林莉的《小巷深处》借了青石板、冰棍箱、竹杖;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借了鸭群、芦苇荡、暴風雨;《雪夜》借了寒风、草垛、手电筒……
(二)人、物、景的组装、融合
课堂上,我举例:
母亲——母亲在等待——母亲在校门口等待——母亲在校门口的榕树下等待;
姑姑——石凳上的姑姑——白桦树下石凳上的姑姑——那人,那树,那石凳
一言以概之,中考150分,写作就占了60分,写好作文至关重要!作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在选材、构思、技巧上,都能跳出程式化的框框,不走寻常路,以展现生活原味为基点,巧妙构思,以文学的笔法来叙事,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以上是本人对中考作文复习教学策略的一点思考。诚然,单靠这三方面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语言、书写也是决定学生作文成败的因素之一,囿于篇幅限制,在此不一一赘述,也期望以此拙作抛砖引玉,得到更多的批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