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镜像:《人民的名义》的舆情呈现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xe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的名义》不同于一般的影视剧作品,它的出现弥补了反腐在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中多年的空缺,电视剧切中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这一时代命题,且尺度之大、演技之精湛使得该剧不仅收视率破了中国电视剧近十年的记录,且引来了主流媒体和民众的一致好评。但与此同时,观众面对这样的“反腐大戏”到底是凑了个热闹、看了个痛快,还是真正与该剧的主创人员形成了共鸣,达到了思想认识上的同等高度?
  《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创作该剧历时8年,六易其稿。在他看来,《人民的名义》并不仅仅是揭露腐败现象,传达民众期待公平正义、风清气正的强烈愿望,更是一部政治生态剧。周梅森在采访中表示:“腐败最严重的不是贪了多少钱,而是人的堕落,是世道人心的失落。关键要改善土壤,改变政治生态,理顺关系,让能干的人得以发挥,让正气得以张扬。”[1]事实上,《人民的名义》主创人员作为传播者希望通过该剧弘揚正气、引导舆论、净化社会风气的意图是明确的。
  虽然,“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互联网时代观众的观点和态度在网络空间中碰撞交汇,并最终由分散走向集中形成可以被捕捉和分析的网络舆论。知乎社区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网络舆论碰撞和交汇的场所,“精英与专家相结合的路线、高质量的问答、理性友好的讨论氛围等核心竞争力使知乎在蓬勃发展的网络问答社区中脱颖而出”。[2]而在问答的过程中,普通网民受众的高度参与使得知乎社区的样本在舆情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代表性意义。
  一、 知乎社区舆论议题的框架分析
  《人民的名义》播出不久就凭借93878的关注量进入了知乎“中国剧集”精华话题区的前十名。从电视剧开播的2017年3月28日到2017年5月15日,该剧在知乎社区共有问题总共3798个,精华区的问题有695个,有9.3万名用户关注此话题。本文选择2017年5月15日知乎社区中“人民的名义”话题下最热门十个话题和默认排序的100个高票答案的内容和回答者身份进行分析。
  廖卫民教授在研究网络舆论议题的演化及价值沉淀的过程中指出,“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议题最初是从多角度发散展开的,形成一种漫射现象。其后在多种模式的作用下,漫射的网络舆论议题逐渐聚焦并进行价值沉淀。”[3]知乎社区在问题和答案排序上使用的“威尔逊得分”,也就是说,知乎问题下的默认答案排序不受答案回答的时间顺序影响,答案的排序是由获得的赞同票和反对票的比例决定的,这一机制推动了信息的快速交汇和互动,加速了网络舆情议题的聚焦和沉淀。在《人民的名义》的议题中能够涉及到反腐制度性问题的深度探讨占到答案总数的36%,可见知乎的排序模式确实促进了议题的聚焦和沉淀。
  (一)舆论议题的框架分析
  “基于传播学的框架理论,从 Entman的性质界定、因果解释、道义评估和处置建议视角来看,”[4]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知乎社区引发的主要议题内容大体可以归纳到这四种类别之中。(见表一)
  1. 在9个议题中,议题1、2和议题3分别占总议题的12%、17%和9%。在这三个议题中,网友主要是对电视剧的制作、剧情判断和人物解读进行集中讨论。在议题1下,有不少回答者分享了自身或父辈在体制内工作的经验,以事实结合理论论证电视剧情节的合理性。赞同这部剧对于“官场政治规矩”刻画之深,刻画之强。也赞同这部剧,对于“改开”以来,现在这批居于党国各个部门要津的官吏们的奋斗史的刻画之深,刻画之强。”此回答得到了11408个赞同,参与的评论有768条。网友对于这一议题的给予了积极的肯定的评估;议题2下的讨论主要针对于剧中人物的形象判断和行为解析,主要原因是编剧对人物没有采用“非黑即白”的脸谱化描写,这使网友积极参与到角色命运的讨论中来。例如剧中的主角高育良,在前期一直以“忠于人民”的好干部形象出现,到后期才被揭露为是腐败分子。议题3则是在网友通过对《人民的名义》的角色和剧情另类解读下出现的讨论层。比如针对剧中人物李达康一心关注GDP的形象被网友解读为是另一种形式的“萌”,并且将其大量的表情截图做成了表情包。这种讨论形成的是一种娱乐化传播。
  总结议题1、2、3可见,这几个议题大多是在电视剧播出的前期形成,此时网友被电视剧大尺度的真实的反腐情节以及人物复杂的形象所吸引,所以较为关注电视剧的本身的相关信息点,形成的舆论也是围绕着电视剧的表层问题所展开。
  2. 议题4至议题7的数量共占总议题的43%,数量较多。其中议题4是针对剧中主角陈岩石的人物形象所引起的网友对于老一辈中国共产党员的形象讨论。在此议题中网友的观点共识度较高。议题5是网友对于剧中反派人物祁同伟的讨论,表面上是对其的命运表态,但实际上笔者在浏览网友观点的时候发现网友关注的是祁同伟命运背后投射的对社会问题的忧虑——社会阶级固化问题。例如,有网友通过分享自身与祁同伟相似的经历认为祁同伟是草根出身的平民代表,认为祁同伟的悲剧命运是当下不健康的社会制度之责;议题6的“懒政”问题也是网友关注度非常高的议题。网友或用自身经历或用社会现象分析论证,现在社会中“孙连城”式的官员非常之多,但是从未引起政府重视,尽管其在政治上的“不作为”已经深深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可以说这也是一种变相的“贪腐”;议题7是由电视剧中的贪腐官员的言论引起的网友讨论。例如剧中角色高育良时常提到的“汉大帮”“政治资源”等词汇,体现的是贪官之间拉帮结派的不良风气。对此议题网友的道德评估是批判的、否定的,并且迫切希望政府能对现实生活中政府工作人员的政治作风做出整改。
  总体而言,议题4至议题7引发的是网友基于电视剧的内容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深层次思考,基本形成于电视剧播出的中后期。网友通过经验分析和引用论证等方式在层层讨论中拓展和深化了电视剧本身传递的信息,从而推动了舆论议题向更加完整和成熟的方向发展。
  3. 议题8、议题9在总议题总所占比例较小,属于网友对信息进行多角度拓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兴趣点。   4. 另外,在所有的议题中对于处置意见的讨论相对较少,尤其是《人民的名义》主创人员在影视剧中对反腐的制度化建设有明确的剧情安排,但知乎网民的讨论却鲜有涉及。该现象可能与本研究取样时间较早有关,但也有可能是该剧将处置意见的探讨集中放在全剧最后几集,且所占比重较少导致的。
  (二)知乎环境下舆论的价值沉淀
  由知乎的议题分析可见,《人民的名义》播出之初,网友的讨论话题聚焦于演员演技、剧情和人物性格等问题。随着电视剧的发展,笔者发现,网友讨论的问题层面由浅入深。由对比电视剧剧情和现实生活,到提出现实中存在的腐败问题,再到对社会制度的质疑和分析。例如,在“如何评价《人民的名义》里的陈岩石”的问题下,出现了对于陈岩石这一人物评估的争议。笔者在浏览问题的回答中发现,一开始,有一部分网友对陈岩石的形象持否定态度,认为陈岩石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个“假公济私”的干部,对电视剧中陈岩石生病后住在干部医院的情节设定被网友解读为是其利用与省委书记的关系占用公共医疗资源。随着这一问题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大,有越来越多的网友参与了问题讨论,目前问题的浏览量为7025907次,共255個回答。分析这一问题的得票最高的前十个答案的内容可发现,前十个答案的主要观点都聚焦于对“陈岩石是腐败干部”这一观点的辩护。其中最高票答案如此写道“知乎和微博对祁同伟和陈岩石的评价,恰恰说明我们国家人民的大问题,对坏人太好,对好人太坏。对好人,非要挑出毛病,逼问为何不是圣人;对坏人,反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此答案内容简单,观点直接鲜明,获得了1123个赞同。
  由此可见,在知乎的传播环境下,由于信息和观点的大量输入,不同观点之间会发生激烈的碰撞。碰撞的结果就会产生舆论的价值沉淀。就“人民的名义”这一议题而言,网友对于现实政治生活的反思和分析,逐渐成为了舆论表达声势之中的力量中坚和价值基石。
  二、 意见领袖的表达对议题舆论的影响
  知乎作为网络问答社区,其意见领袖的形成机制不同于微博、论坛等社交平台。成为知乎社区的意见领袖无需身份背景的硬性要求,只要用户在问题下的回答认真负责、或者就问题分享其专业知识即贡献质量较高的答案,就有可能成为知乎实际意义上的意见领袖。
  首先,本研究对“人民的名义”话题下的100名回答者在知乎获得的“个人成就”进行统计发现,前10个问题的100名回答者在知乎平均每人获得赞同票数为34107个,获得感谢49528次,答案被收藏59791次,拥有关注者71057名。此外,有两名回答者获得知乎优秀话题回答者认证,还有两名回答者参与了多次的问题回答,其答案均在前十回答中。显然这100名回答者在知乎社区都是较为活跃的用户,都曾经在知乎贡献过高质量的答案。
  其次,对“人民的名义”话题下的100名回答者的身份进行统计后发现,匿名或未标注身份的回答者占28%,是回答者中的大多数;而在已知行业中,占人数比例最高的前三位是学生、互联网和传媒业,分别为21%、8%和6%。由此发现,在“人民的名义”话题下的意见领袖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回答者。例如,问题7的最高票回答者为电影摄影话题优秀回答者,其在知乎获得赞同115651个,感谢21775次,被收藏23909次,拥有关注者48864,其数据在10个问题的最高票回答者中位居第一。此类回答者从事的行业和话题的性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也就是说从事相关领域的用户贡献的答案更容易被其他网友采纳,从而成为此类话题的意见领袖;第二类回答者,虽然不是处于相关行业或者选择不公开真实身份,但是他们积极参与答题,分享自身的经验或者发表质量较高的见解,以此获得其他用户的关注并建立自身在社区的影响。例如回答者吕晓艺,其在三个问题中均贡献了答案,并且三个答案都在精华话题的前10名答案之中。吕晓艺在知乎的个人介绍里并未标注自己的详细信息,但其在知乎已获得赞同272796个,收到39713次感谢,拥有34956名关注者。
  “知乎社区,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设置议程,提供视角,引导舆论,并进而营造整个社区氛围,影响社区用户的态度和行为等。”[5]通过对100名回答者的答案观点分析发现,一方面,拥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意见领袖往往会从专业的角度分析、解释问题,用专业知识为自己的见解提供可信的论据。例如,回答者王瑞恩是法律、律师话题的优秀回答者。其在“如何评价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这一问题下的回答的主要内容是分享自身在检察院实习的经历,以此评价电视剧的写实程度。此观点获得了919个赞同,位列回答序列的第二位。由此可见,王瑞恩对于《人民的名义》是“一部写实的电视剧”的评价获得了大多数用户的认同,为这一问题吸引力社区用户的关注;另一方面,选择匿名和不公开真实信息的意见领袖往往会因其积极的参与度、独特的个人见解为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例如,在问题“《人民的名义》剧中你最讨厌哪个角色”下的回答者“有360天了吗”,其回答内容并非是电视剧中的具体某个角色,而是选择了一个大的概念“人民”作为虚拟角色。其独特的思路获得了17233的赞同,1048条评论,从而为话题增添了新的舆论方向。可见,在《人民的名义》这类看似非专业的问答讨论中,意见领袖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语
  必须承认,分析《人民的名义》在知乎社群的舆论呈现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未必能够准确反应整体社会对于该剧的舆情状况,所能做到的仅仅是从一个侧面呈现主创人员的意图是否得到受众的理解和认可。同时,对于影视剧内容评价的框架分析显然也不同于单一舆情事件舆情的分析,剧情在起伏跌宕的过程中各种舆情并不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即便全剧结束后舆情依然可能出现分化,本研究只能呈现某个时间段内的舆情状况。另外,对于议题的界定和框架的划分显然也有一定的主观性。当然,这里更无法确定作为研究样本的问题和答案是否在后台有人工的调整。
  但通过有限的研究发现:从知乎社群的舆情状况来看,用户对《人民的名义》中呈现的腐败、懒政、官场潜规则、阶级固化等问题,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共鸣。这与编剧周梅森期望能够通过该剧揭露官场腐败生态的意图高度契合。同时,作为老共产党员的代表陈岩石在知乎社区被肯定和热议,无疑也是该剧召唤老共产党员精神产生的积极社会效果。而舆论对于剧中人物李达康的追捧,显然也反应了民众对于能干事、不腐败的官员的高度认可。在此过程中,舆论领袖发挥很大的作用,他们不仅推动了舆论议题的聚焦和沉淀,且直接影响整个平台的舆论导向,尤其是抢先发声的意见领袖在排序上的优势会不断积累,直至无法被超越。而在该案例中,意见领袖提供的深度观点,无疑将舆论议题的讨论方向和深度带入了电视剧主创人员所期望的角度。
  参考文献:
  [1]任珊珊,程龙.周梅森自述《人民的名义》:改善政治生态就是收拾世道人心[J].人物story,2017(3).
  [2]韦勇娇.认知盈余时代,网络问答社区的知识传播模式探析——以“知乎”为例[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3]Entman,R.M.(1993).Framing: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fractured paradigm[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3(4).
  [4]廖卫民,突发事件网络舆论议题的演化及价值沉淀———以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议题为例[J].当代传播,2016(2).
  [5]王秀丽.网络社区意见领袖影响机制研究一一以社会化问答社区“知乎”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4(9).
其他文献
[摘要] 20世纪90年代的《东邪西毒》,是王家卫导演耗费两年心血完成的作品。14年过去了,王导再一次让这部经典之作登上银幕。这是一部有别于之前西方表达式的电影,导演采用中国传统的意境来表达主题思想。《东邪西毒》颠覆了传统武侠片的格局,它以武侠为壳,借古讽今,表述的却是现代都市人的情感、孤独、疏离和迷茫。  [关键词] 《东邪西毒》 借古讽今 都市 情感 孤独  引言  这部影片在18年前上映,不
【摘要】  电影《原乡人》在台湾作家钟理和同名小说基础上,以钟理和不平凡的一生为线索,反映了抗战期间台湾客家人面对日寇铁蹄,不怕牺牲回归原乡j以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原乡情结。正如作者所说:“原乡人的血应该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体现台湾、大陆一家亲,面对外敌入侵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关键词】  《原乡人》原乡情结  电影《原乡人》是台湾大众电影公司1980年摄制的,导演李行,摄影陈坤厚,编剧张永
[摘要] 法籍越南裔导演陈英雄作为越南电影的一面旗帜,用自己独特的镜头影像打破了以往美、法电影中越南贫穷、落后的形象,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柔美与残酷并存的越南。在陈英雄最为著名的“越南三部曲”——《青木瓜之味》(1993年)、《三轮车夫》(1995年)、《夏天的滋味》(2000年)中,通过电影中所蕴含的理想成分与现实意义,我们可以感受到陈英雄透过自己的电影镜头对于故国越南所表达出的特殊情感。  [关键
西方文化所共尊共拥的源头就是古希腊神话与两部非说教性的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其中《奥德赛》更是以其波澜壮阔的史诗叙事,将有着英雄与人的共性的奥德修斯在英雄主义与人文主义等两个层面分别建构得立体饱满有血有肉,同时,更将英雄与人的命运牢牢绑定在一起,向世人昭示着英雄性与人文性的相契与相通。  一、 英美文学与影视艺术改编中的英雄与人的共性  (一)西方式英雄与人表达的标准范式  众所周
大卫·林奇,这个世界电影史上的鬼才,一向以黑暗阴郁的电影图像和主题的游移难懂著称。他的电影中往往充斥着无逻辑、非理性的荒谬感,而难以把握确切的题旨。从导演的个人背景来看,1946年出生的林奇成长于西方20世纪前赴后继的非理性思想的浪潮之中,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等代表思想都对林奇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表现为艺术作品中对人的感官直觉的侧写,演化出了林奇电影中种种诡异的意象和风脉。  但必须注意的是,这种
[摘要] 面临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国的电视媒体顺势诞生了以促进不同文化间交流为主旨的电视节目,跨文化交流的谈话节目以其即时无预知的观点火花碰撞,展现不同文化的异同,让受众足不出户知天下。各领域全球化的步伐让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知道不同文化的人走到一起并融洽相处到底是怎样进行的,这一类型的电视谈话节目的出现正是顺应了这个潮流。    [关键词] 跨文化交流 电视谈话节目 《文明之旅》  do
[摘要] 动画具有自己独特的符号系统,也为符号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研究对象。粘土动画作为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包含了造型、动作、语言、绘画、声音等众多表现手法。《超级无敌掌门狗》系列粘土动画富有英国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影片在探索动画符号的象征意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人文精神传播等方面为中国动画的创造和动画象征符号的运用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 粘土动画 《超级无敌掌门狗》 符号 中国动
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再次成为焦点,尤其是长征题材备受推崇。但由于长征题材与电影艺术存在着介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间的隔阂,所以对于长征题材的影像转化面临诸多症结。对这些症结的处理,电影《我的长征》之镜像表达基本够格。本文也基于此,从叙事视角的巧妙处理,人物形象的精心设置和崇高感之于历史的重新构建三方面来阐述电影《我的长征》之叙事策略,在为受众提供多维审美视角的同时,以期为国产电影叙事表达提供可
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由课程实验、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创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五个教学环节组成。而专业实习是深入、全面了解一个专业和相关职业的最好方式。在高等学校的实习教学中,虽然实习的形式与方法多种多样,但每一个专业都有自己最好的实习方法。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的实习方法也很多。但经过对自己多年来指导学生实习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社团实习法”是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学生,特别是本科生的最好实习方
雷蒙德·威廉斯作为英国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的奠基者,其一生治学的卓著建树在于,针对电视所带来的对于现代社会的种种影响,有创见性地给出了基于科技与社会这一因果核心的理论支撑。威廉斯的电视理论中的三观——地域观、表象观、操纵观——随着后现代理论的崛起,虽然其基本理论仍然适用,但是,由后现代视角观察,其三观已经逐渐式微。而针对威廉斯电视理论三观给出后现代新解,对于规训中国电视理论研究,与规范中国电视产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