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主体性教学倡导的教育思想,改变传统教学的“要我学”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过去我们常问学生的一句话是“你学会了吗?”,如今我们要问的是“你会学了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正在悄悄促进我们改变目前的教学方式,为了让学生的学走在教师的教前头,把学会学习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落实和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此我校把“学案导学式’教学引入到物理教学的课堂中。
一、“以学定教”,演员变导演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学习而编写的讲义,是学生进行自学、探究活动的蓝本,它不应是知识点的浓缩也决不应是练习题的罗列,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进行设计,来减少我们“教”的成份,同时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我将自学流程精心地进行了设计,知识以填空、提问的形式出现。 示例1:《力》的导学案: 【活动】下列情景中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1 熊猫把竹枝吊弯了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2 竹枝被熊猫吊弯了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3 竹枝把熊猫吊起来了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思考】1、两个物体不接触,能否产生力的作用?举例说明。2、两个物体接触了,是否一定产生力的作用?举例说明。
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自主的学会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通过分组组员间相互讲解“兵教兵”,完成每一个小问题,从而使自己整理知识能力的得以提升。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撑、不能自主合理地选择编制恰当的习题、找不到知识点间内在的联系、不会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抓不住课堂生成中的精彩瞬间、没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都会制约和阻碍我们成为一位好的导演。一份好学案的课堂内容,要求能够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逐步生成的过程,由低到高螺旋上升。学习探究的内容清晰明了,每一部分要做什么,一目了然,层次之间衔接自然,由此可及彼,由彼能纵深。
示例2:在“平均速度的测量”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你坐在由南通开往北京的列车上,你想知道列车运行的速度,你有哪些办法呢?”同学们的兴致纷纷被调动起来了,积极讨论。他们的想法很多:
方法一:“问一下列车司机,就可以知道列车的瞬时速度。”
方法二:“根据列车的时刻表,再查一下南通与北京的距离,计算列车的平均速度。”
方法三:“等列车过长江大桥或隧道的时候记录一下行驶的时间,查阅资料得到桥的长度或隧道长,计算出列车的平均速度。”
同学们的方法五花八门,老师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对几种方案进行评价,同学们很自然的互相评价起来,哪种方案好,哪种方案不合理,应该怎样改进…,等同学们将几种大家都认可的方法总结表述出来后,我继续让学生谈谈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的”,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自然而然过渡到怎样解决后面的“过桥问题”,课堂得以升华。
二、“据案而导”,放手去演绎
好的导演会让演员根据剧本自己去发挥,好的演员能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演绎出别样的人生。每次在上课前我要求课代表预先发下导学案,明确提出学习的要求(要课代表板书在黑板上),根据导学案上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化五到十分钟自己读书、思考,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根据学案的难易程度自己适当调整时间)。填空等基础性强的题就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然后小组间互检、交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教师在这个时候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融,参与到学生的组间讨论,对学生有争议的答案要认真倾听,看看学生是怎样解释的,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的方法。对共性的问题要熟记于心,在课堂上集中解决。教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巡视的过程要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明显的学习障碍、学习的薄弱环节等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学习引导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三、“当场释疑”,求一点突破
学生在根据导学案进行自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学生能够在讨论中得以解决,而有些问题学生虽经讨论,但还是似懂非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时学生内心渴求问题能得以解决,我们要抓住这一宝贵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诱导,抓住问题的要害,让学生在渴望的心理状态下,明析事物的真理,从而取得“教”与“学”的高效。
示例3:《摩擦力》的教学,几位学生在探究实验后提出了几个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1 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和毛巾表面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什么几乎相等?
2 在术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怎么办?
在学生提问后,我觉得这是一个教学的契机,我示意同学们安静,大声重复了这两个问题,“同学们,根据我们生活的经验,木板与毛巾的粗糙程度肯定不一样,摩擦力的大小应该是不同的,那为什么会出现示数相同的情况昵?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这组同学的实验操作,仔细观察寻找其中的原因,”同学们很专注的观察那位学生的操作,相互交流…最后有同学示意回答:”老师,我发现了他在拉木块的同时,毛巾跟着术块一起在移动。”而操作的同学在听到提示后恍然大悟,及时进行了调整,果然得到了预期的猜想。我顺势提出:既然第一个问题已得以解决,哪么我们怎么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示数不稳定的问题呢?学生分组讨论(我不时地与学生交流,并提示学生相对运动的原理)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学生分组讨论…)
生:这种方法比咱们实验的方法好,优点是如果拉动木板,木块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
接着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看结论与我们的猜想是否一致。学生动手操作后猜想得到验证,学生探究的兴趣得以满足。最后我趁热打铁:“下面两图是同学们测量物块所受摩擦力的装置,请通过对比就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知识学习的完结,并不意味着课堂学习的结束,此时要引导学生自我归纳、小结:“我这堂课我学了什么,我是怎样学的,我受到了哪些启发?”争取做到一课能有一得,引领学生自我思索,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构建具有自我特点的知识网络。
我渴求构建属于我自己的“高效课堂”,我期待着我的学生与我思维的碰撞进射出激情的火花,我期待着我的教室内洋溢着欢乐的笑语,我期待着…我相信只要我坚持着、努力着,我一定能够实现我的理想我的最求。
一、“以学定教”,演员变导演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学习而编写的讲义,是学生进行自学、探究活动的蓝本,它不应是知识点的浓缩也决不应是练习题的罗列,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进行设计,来减少我们“教”的成份,同时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我将自学流程精心地进行了设计,知识以填空、提问的形式出现。 示例1:《力》的导学案: 【活动】下列情景中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1 熊猫把竹枝吊弯了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2 竹枝被熊猫吊弯了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3 竹枝把熊猫吊起来了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思考】1、两个物体不接触,能否产生力的作用?举例说明。2、两个物体接触了,是否一定产生力的作用?举例说明。
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自主的学会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通过分组组员间相互讲解“兵教兵”,完成每一个小问题,从而使自己整理知识能力的得以提升。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撑、不能自主合理地选择编制恰当的习题、找不到知识点间内在的联系、不会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抓不住课堂生成中的精彩瞬间、没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都会制约和阻碍我们成为一位好的导演。一份好学案的课堂内容,要求能够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逐步生成的过程,由低到高螺旋上升。学习探究的内容清晰明了,每一部分要做什么,一目了然,层次之间衔接自然,由此可及彼,由彼能纵深。
示例2:在“平均速度的测量”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你坐在由南通开往北京的列车上,你想知道列车运行的速度,你有哪些办法呢?”同学们的兴致纷纷被调动起来了,积极讨论。他们的想法很多:
方法一:“问一下列车司机,就可以知道列车的瞬时速度。”
方法二:“根据列车的时刻表,再查一下南通与北京的距离,计算列车的平均速度。”
方法三:“等列车过长江大桥或隧道的时候记录一下行驶的时间,查阅资料得到桥的长度或隧道长,计算出列车的平均速度。”
同学们的方法五花八门,老师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对几种方案进行评价,同学们很自然的互相评价起来,哪种方案好,哪种方案不合理,应该怎样改进…,等同学们将几种大家都认可的方法总结表述出来后,我继续让学生谈谈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的”,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自然而然过渡到怎样解决后面的“过桥问题”,课堂得以升华。
二、“据案而导”,放手去演绎
好的导演会让演员根据剧本自己去发挥,好的演员能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演绎出别样的人生。每次在上课前我要求课代表预先发下导学案,明确提出学习的要求(要课代表板书在黑板上),根据导学案上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化五到十分钟自己读书、思考,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根据学案的难易程度自己适当调整时间)。填空等基础性强的题就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然后小组间互检、交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教师在这个时候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融,参与到学生的组间讨论,对学生有争议的答案要认真倾听,看看学生是怎样解释的,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的方法。对共性的问题要熟记于心,在课堂上集中解决。教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巡视的过程要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明显的学习障碍、学习的薄弱环节等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学习引导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三、“当场释疑”,求一点突破
学生在根据导学案进行自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学生能够在讨论中得以解决,而有些问题学生虽经讨论,但还是似懂非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时学生内心渴求问题能得以解决,我们要抓住这一宝贵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诱导,抓住问题的要害,让学生在渴望的心理状态下,明析事物的真理,从而取得“教”与“学”的高效。
示例3:《摩擦力》的教学,几位学生在探究实验后提出了几个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1 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和毛巾表面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什么几乎相等?
2 在术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怎么办?
在学生提问后,我觉得这是一个教学的契机,我示意同学们安静,大声重复了这两个问题,“同学们,根据我们生活的经验,木板与毛巾的粗糙程度肯定不一样,摩擦力的大小应该是不同的,那为什么会出现示数相同的情况昵?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这组同学的实验操作,仔细观察寻找其中的原因,”同学们很专注的观察那位学生的操作,相互交流…最后有同学示意回答:”老师,我发现了他在拉木块的同时,毛巾跟着术块一起在移动。”而操作的同学在听到提示后恍然大悟,及时进行了调整,果然得到了预期的猜想。我顺势提出:既然第一个问题已得以解决,哪么我们怎么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示数不稳定的问题呢?学生分组讨论(我不时地与学生交流,并提示学生相对运动的原理)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学生分组讨论…)
生:这种方法比咱们实验的方法好,优点是如果拉动木板,木块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
接着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看结论与我们的猜想是否一致。学生动手操作后猜想得到验证,学生探究的兴趣得以满足。最后我趁热打铁:“下面两图是同学们测量物块所受摩擦力的装置,请通过对比就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知识学习的完结,并不意味着课堂学习的结束,此时要引导学生自我归纳、小结:“我这堂课我学了什么,我是怎样学的,我受到了哪些启发?”争取做到一课能有一得,引领学生自我思索,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构建具有自我特点的知识网络。
我渴求构建属于我自己的“高效课堂”,我期待着我的学生与我思维的碰撞进射出激情的火花,我期待着我的教室内洋溢着欢乐的笑语,我期待着…我相信只要我坚持着、努力着,我一定能够实现我的理想我的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