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教学主题,营造魅力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zik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主题”是教学的灵魂,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把握好教学的“主题”,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让每堂课都扎扎实实地成为学生成长的奠基。本文对初中政治課堂教学的主题把握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 初中政治 课堂教学 教学主题
  一切教学活动都无法脱离实践而进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以“做”为“教”与“学”的核心主题,其意在于此。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赋予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让学生在主题的引导下感知政治理论,体验理论实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严格来说,学习始终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虽然目前的课堂还需要传统讲授的存在,但巧设教学主题,引导学生于主题下探寻属于自己的认知方法、学习方法和思维过程更重要。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应把握好主题设计,以此提高教学效率,打造魅力课堂。
  一、把握主题从预设开始
  教学设计是每一位教师授课前必做的第一门“功课”,课堂活动能否有效开展起来,“预设”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很多教师显然将预设理解成了对各个知识点的简单整理,忽略如何通过一个或多个主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引导他们自主攻克难点与重点知识,对政治理论有清晰的认识。对此,教师要在认真研读教材与新课标的基础上,在对教材中呈现出的学习素材进行客观分析的前提下,以学生实际作为预设的出发点,把握好主题在每一个学习环节都有所呈现。如在学习“行为与后果”时,可以从现实出发,让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分析行为与后果两者的关系。教师可设计几个主题引导学生探究,例如:①为什么会发生“沙尘暴”这种现象?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从最常见的现象中探究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总结滥砍滥伐导致大自然被破坏;②那么从人为的破坏雨林,到导致大量水土流失,最终引发沙尘暴的这个链条中,我们能够想到什么?这时学生自然而然地将行为与后果联系在一起,不良的行为就会导致不良的后果;③想一想,在生活中的很多行为都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比如说随地吐痰会可能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反之,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行为都是哪些?如此,从多个角度让学生认识“一行多果”和“一果多行”,无需教师运用过多的导语,仅仅凭借一系列提问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主题情境,激发学生共鸣
  在课题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从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象中获得更多感性认识与直观体验非常重要。通过主题情境的创设,可为学生勾画出美而和谐的场景,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政治语言的无限魅力,引发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如丝丝细雨,如潺潺流水,潜移默化地熨帖学生浮躁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共鸣。如在讲“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可先为学生展现一个美的意境:在生活的世界中,处处都能感受到绿意盎然,我们的地球是绿色的,绿色是未来与生命的象征(这时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一幅幅绿色的美景:切入西藏阿里的风光)。假如说没有绿色,那我们的世界将会是多么不堪入目。学生看到此时阿里的美丽景色了吗,但是在三十年前,人们却无情地将他们的生存之树亲手毁掉(切入红柳树被毁灭的画面),而著名的女性作家毕淑敏,用她的笔写下了“离太阳最近的树”,她以深沉而平静的笔调为我们唱响了一曲生命颂歌,也是一曲生命的悲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首作者用心谱写的悲歌……画面的反复切换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伴随着画面的流转,伴随着教师抑扬顿挫的声音,学生的情感随之发生着起伏变化,仿佛自己就是作者,正带着一颗悲悯的心仰望那些离太阳最近的树正逐渐远去。而这正是政治课的魅力所在,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是引发学生共鸣的重要因素,更是构建灵动课堂的重要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主题情境的创设发掘这些资源,用语言描绘情境,用情境活跃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能。
  三、用主题控制课堂节奏,提高教学质量
  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学生的思维、教学方法、教材处理、课堂节奏、教学语言与环境创设等,其中的重点在于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掌控与把握。那么,何谓课堂节奏?综合来说,课堂节奏即是“教节奏”与“学节奏”的有机整合。在课堂教学中,每当一个知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或教师讲述、学生学习等方式展现出来,即如读书般形成一个“段落”,而每一个段落都有一个主题,因此,可以说主题是控制课堂节奏的重要媒介。在实践中,知识始终是按照一定顺序呈现的,在主题与主题之间,上段与下段的有效衔接需要学生的表象与思维达成一种完整的契合,假如学生的思维始终慢半拍,当教学进入下一个主题,而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上一阶段,那么,学生下阶段的知识吸收肯定会有所阻碍。因此,把握好主题设计,掌控好课堂节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同时有助于营造灵动的课堂氛围。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巧设教学主题,以此科学规划教学的段落与节奏,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应把握好主题设计的技巧,用主题组织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时明.对初中政治“主题探究课”的认识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1,(40):155-155.
  [2]韦燕容.抓住圆心,散射教学——初中政治主题型教学策略实践[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3,2(3):74-75.
其他文献
摘 要: 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如何继承传统应用题教学经验,整合新课程解决问题教学的优点,提高应用题教学实效,是一线教师应该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 问题结构 解题思路 回顾反思  \  一、现状与困惑  对于应用题教学,多数教师始终处于“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状态。课改十年之余,纵观教师应用题教学,常常存在教学目标随意,教学方式单一;不同老师因为教学习惯不同,教学效果差异较大;也
摘 要: 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体育传播工作者应具有的职业精神和素养,包括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政治素养和法律意识。  关键词: 体育传播工作者 职业精神 职业素养  体育传播工作者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人们熟知的大众媒体中的体育记者、体育编辑、体育节目主持人和解说员等体育新闻工作者,还包括大量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教练员、体育组织、体育宣传推广人员等。概括地说体育传播工作者是指以
摘 要: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之”的词形、“之”的用法、“之”相关用法/词性间的关系,结合王力《古代汉语》文选(一、二)语料,对“之”的词性、用法进行分析,并统计“之”在文选中出现的次数和所占比例,根据数据探讨“之”的词性、用法之间的关系,简要说明“之”的语法化进程,以期为今后的学习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 之 词性 用法 语法化  引言  上古汉语指周朝时期的汉语,周朝分为东周和
一、背景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在理念、要求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它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在运用语言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阅读是师生、生生、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自主感受、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如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
数学学习活动实质上是一个从已知向未知领域探究的过程,教师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学习动机和学习特点等启示教师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敢提问、想提问、爱提问、善提问。那么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笔者是如何让学生“敢问”、“会问”、“想问”、“爱问”、“常问”的
摘 要: 当前,文化资源的战略价值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语言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其重要性往往被忽视。本文从语言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的角度出发,以义乌方言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及保护方法为例,初步论述金华方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建设。  关键词: 语言资源 保護建议 义乌方言  一、重要性  我国的语言资源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丰富性,二是濒危性。丰富性是指我国语言
摘 要: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移动便携设备、WEB2.0、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设备和技术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进程逐步加快。本文在分析国外现有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和方法的情况下,探讨了适应我国国情的高等学校现代化教育方式,即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并对这一方式在我国高校现代化、信息化教育背景下深度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微课程 教学模式改革  一、信息化教育的
摘 要: 为了加强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建设,需要找出当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措施,以便提高中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通过全面分析中职机电专业课程建设策略,有利于提高机电专业课程教学效率。  关键词: 中职机电专业 课程建设 存在问题 提升建议  中职机电专业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出更多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因此,中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应加强机电专
摘 要: 文章认为,参加微公益活动,对学生而言,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学习,更是一次能力提升和精神洗礼,必将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善的种子,这正是初中思品课教学的核心目标和灵魂。  关键词: 微公益 爱心义卖 思品课 教学目标  价值观目标是初中思品课的核心目标和灵魂,我们不仅可以在思品课堂上实现这一目标,而且可以结合学校的一些活动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如在苏人版九年级“亲近社会、服务社会”相关内容教学中,我们
摘 要: 本文设计了一个开放式化学实验:利用尿素和葡萄糖为原料,表面活性剂P123为造孔剂,通过两步热处理法制得多孔氮掺杂石墨烯,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等表征手段对产物进行组成和结构的表征,同时利用电化学表征技术对材料的储能性质进行研究。本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碳材料的常规合成方法、掌握化学产物的常用表征手段和电化学储能性质的研究方法等。本实验结合科技前沿领域的研究热点,并综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