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稷下学宫创办后能够久盛不衰,而且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岁月中扩展蔓延,日趋繁荣,成为百家争鸣最主要的学术中心,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开放性与兼容性。
所谓开放性,首先表现在齐国君主开门办学。齐国君主希望延揽人才,为自己的统治服务。来者热情欢迎,以礼厚待,奉為上宾;走者重金馈赠,以作路费,期待再来。孟子游说齐宣王,宣传“仁政”话不投机,搞得“王顾左右而言他”,但离齐时,齐王却赠以“黄金百镒”,即是很好的例证。这与单纯从事于政治游说的苏秦离秦时,那种“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战国策》)的狼狈相,形成了鲜明对照。齐国君主给这些稷下先生以充分的言论和学术的自由。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活动的安排,全由这些先生们自主组织;师生之间,或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的或学术的辩论,也是不计任何形式和言辞苛缓的。侃侃而谈、滔滔雄辩的孟子,经常在朝廷上让齐王下不了台。齐君更有许多“贵士”的佳话,如稷下先生颜斶见齐宣王,各命其前,二者发生士贵还是王者贵的争论,颜斶提出“士贵者,王者不贵!”“先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一类说法,即表现出很强烈的民主意识,但最终齐宣王表示,“愿请受为弟子”,接受了颜斶的说教。王斗也是一位颇有辩才的稷下先生,他批评齐王说:“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爱尺縠”,最后也说服了齐王,使其“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这些事例都足可见出齐君对稷下士子的开放心态。
其次,开放性还表现在稷下学宫学术开展,采用了期会争鸣的形式。刘向《别录》云:“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期”乃预定、约定之意,“期会”即按约定的时间举行集会。集会对所有人员开放,学宫游学为主的管理方式决定了学者们参会自由,来去自便,各派平等,气氛宽松。“争鸣”是指学术活动的方式是辩论式,通过演讲、辩论,各家各派都能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观点,也能敞开胸怀积极吸收别家的思想。稷下的学者们大都能言善辩,田骈、邹衍、邹奭皆因雄辩而得“天口骈”“谈天衍”“雕龙奭”等雅号。可以想见,这些辩论在形式上不拘一格,或双方互辩,或舌战群儒;或先生之间,或弟子之间,甚或老师与学生之间;或大会演讲式,或小组讨论式;或处堂上,或在树下。他们在辩论中各抒己见,互不相让,辩驳讨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热闹场面。
所谓兼容性,指稷下学宫对稷下各学派的思想实行“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方针。稷下学宫不仅是个学问教习的大学堂,而且发展成为了当时学术、文化交流的中心,这与其兼容性的特点是分不开的。稷下的学派有多少,现已难于详计。从文献记载看,稷下先生中有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农家、名家、兵家等学派。稷下有无墨家,史无明载,但从“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墨子·贵义》)等记载看,墨家创始人墨翟是经常到齐国活动的,是有一些老朋友在齐国的。据《墨子》等书的记载,墨翟的弟子及后学中也有相当多的齐人,而且稷下著名学者宋钘有明显的墨家倾向,可见墨家思想及其从者在稷下也是极可能存在过的。可以说,举凡当时的重要学术流派都在稷下存在且活动过。由于当时思想解放,学术活跃,往往还出现派中有派、派中分枝的现象。例如学宫中儒家就分孟氏之儒、荀卿之儒,而且两派之间,观点有异,还相互攻伐,如荀子在《非十二子》一文中,就对准孟子猛烈开火。道家分宋钘派、尹文派、田骈派、慎到派和环渊派。同时,各派思想也由于百家争鸣的深入,而逐渐融合或者发生演变。前者如稷下元老淳于髡“学无所主”(《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表明他博通百家之术,正说明他思想走向兼容性;后者如慎到,则由道家变为道法家,后来成为法家的先驱。这些各家学派的学者尽管有不同的政治主张甚至相反的学说,却都能在稷下立足讲学,并利用稷下讲坛,传播思想,广收徒属,扩大影响,正是稷下学宫思想兼容性的反映。
所谓开放性,首先表现在齐国君主开门办学。齐国君主希望延揽人才,为自己的统治服务。来者热情欢迎,以礼厚待,奉為上宾;走者重金馈赠,以作路费,期待再来。孟子游说齐宣王,宣传“仁政”话不投机,搞得“王顾左右而言他”,但离齐时,齐王却赠以“黄金百镒”,即是很好的例证。这与单纯从事于政治游说的苏秦离秦时,那种“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战国策》)的狼狈相,形成了鲜明对照。齐国君主给这些稷下先生以充分的言论和学术的自由。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活动的安排,全由这些先生们自主组织;师生之间,或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的或学术的辩论,也是不计任何形式和言辞苛缓的。侃侃而谈、滔滔雄辩的孟子,经常在朝廷上让齐王下不了台。齐君更有许多“贵士”的佳话,如稷下先生颜斶见齐宣王,各命其前,二者发生士贵还是王者贵的争论,颜斶提出“士贵者,王者不贵!”“先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一类说法,即表现出很强烈的民主意识,但最终齐宣王表示,“愿请受为弟子”,接受了颜斶的说教。王斗也是一位颇有辩才的稷下先生,他批评齐王说:“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爱尺縠”,最后也说服了齐王,使其“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这些事例都足可见出齐君对稷下士子的开放心态。
其次,开放性还表现在稷下学宫学术开展,采用了期会争鸣的形式。刘向《别录》云:“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期”乃预定、约定之意,“期会”即按约定的时间举行集会。集会对所有人员开放,学宫游学为主的管理方式决定了学者们参会自由,来去自便,各派平等,气氛宽松。“争鸣”是指学术活动的方式是辩论式,通过演讲、辩论,各家各派都能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观点,也能敞开胸怀积极吸收别家的思想。稷下的学者们大都能言善辩,田骈、邹衍、邹奭皆因雄辩而得“天口骈”“谈天衍”“雕龙奭”等雅号。可以想见,这些辩论在形式上不拘一格,或双方互辩,或舌战群儒;或先生之间,或弟子之间,甚或老师与学生之间;或大会演讲式,或小组讨论式;或处堂上,或在树下。他们在辩论中各抒己见,互不相让,辩驳讨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热闹场面。
所谓兼容性,指稷下学宫对稷下各学派的思想实行“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方针。稷下学宫不仅是个学问教习的大学堂,而且发展成为了当时学术、文化交流的中心,这与其兼容性的特点是分不开的。稷下的学派有多少,现已难于详计。从文献记载看,稷下先生中有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农家、名家、兵家等学派。稷下有无墨家,史无明载,但从“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墨子·贵义》)等记载看,墨家创始人墨翟是经常到齐国活动的,是有一些老朋友在齐国的。据《墨子》等书的记载,墨翟的弟子及后学中也有相当多的齐人,而且稷下著名学者宋钘有明显的墨家倾向,可见墨家思想及其从者在稷下也是极可能存在过的。可以说,举凡当时的重要学术流派都在稷下存在且活动过。由于当时思想解放,学术活跃,往往还出现派中有派、派中分枝的现象。例如学宫中儒家就分孟氏之儒、荀卿之儒,而且两派之间,观点有异,还相互攻伐,如荀子在《非十二子》一文中,就对准孟子猛烈开火。道家分宋钘派、尹文派、田骈派、慎到派和环渊派。同时,各派思想也由于百家争鸣的深入,而逐渐融合或者发生演变。前者如稷下元老淳于髡“学无所主”(《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表明他博通百家之术,正说明他思想走向兼容性;后者如慎到,则由道家变为道法家,后来成为法家的先驱。这些各家学派的学者尽管有不同的政治主张甚至相反的学说,却都能在稷下立足讲学,并利用稷下讲坛,传播思想,广收徒属,扩大影响,正是稷下学宫思想兼容性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