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隶书从出现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隶书也是书法“真、草、隶、篆”四体中最厚重、最线条、最优美的书写字体。隶书的渊源和特点注定了他独特的书写和创作风格,本文通过对隶书的渊源和特点的分析,提出了临习隶书的创作要点,谈出了一些创作中的体会,对与提高书写和创作隶书的朋友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隶属书法;临习特点;创作;体会
隶书是书法“真、草、隶、篆”四体中最厚重、最线条、最优美的书写字体。隶书也叫“隶字”、“古书”、“八分”,它是在秦朝后期篆书的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隶书兴盛于东汉,后被广为传用,成为我们现在经常书写创作的汉隶书体。
我从师于著名书法家张炳南先生,耳濡目染对隶书书法所表现出来的端庄隽秀、雄浑古朴、方劲古拙、浑厚有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先后临摹了《曹全碑》、《张迁碑》、《史晨碑》、《石门颂》、《青川木牍》、《爨宝子碑》等碑帖,研究隶书书法的用笔、架构、结体和理论依据,同时经常与当代隶书名家交流写作心得,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并注意尝试多种创作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自己在隶书书法临习和创作过程中的体会谈点感受,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隶书书法渊源及特点
隶书从出现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隶书的出现是中国书法史乃至中国文字史上一个关键的分界点,从此书法告别了延用了三千多年的古文字,开始走进了今文字的时代。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更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作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它打破了原有篆书单一用笔的局限,而有了十分丰富的变化。前人称篆书笔法为“玉箸”,即玉作成的筷子,横平竖直,均匀圆润,字的结体规矩严谨,但缺少变化。而隶书则不然,它的点划分明,粗细有致,波画有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用笔有方有圆或方圆兼济,结体或险峻跌宕、或坚挺雄健,或秀丽工整、或圆静妩媚,或坚守中宫、或凝重端庄,或大开大合、或意气飞扬,一书可谓千变万化、各臻其致。隶书的产生和书写创作,无疑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最华丽的篇章。就像康有为推崇汉隶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中所写道的:“书莫盛于汉,非独气体所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百代”。
在临习隶书的过程中,首先要搞清楚隶书碑帖的一些突出的特点。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汉代隶书,大多数都是那些古人在当时的环境下将文字刻在石碑上而保留下来的,碑多帖少。例如:《曹全碑》、《张迁碑》、《石门颂》、《史晨碑》、《礼器碑》、《乙瑛碑》、《西狭颂》等近400余种。各碑各帖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所在,但不外乎两大类型,一类属端庄隽秀的,比如像《曹全碑》、《史晨碑》、《礼器碑》、《乙瑛碑》等;一类属雄浑古朴的,比如像《张迁碑》、《好大王碑》、《衡方碑》、《石门颂》等。从各碑贴的结体来看也有不同的特点,像《曹全碑》的圆笔为主、字体秀润,《张迁碑》的方笔为主、顿挫分明,《石门颂》的气势磅礴、伸屈自如、变化无穷等等。当然除以上提到的汉代碑刻以外,还有像秦古隶的青川木牍等,真可谓是洋洋大观,数不胜数啊!
从习书的角度,隶书即可以成为初学书法艺术者的基础,又是可以进行独立书法创作的一种书体。特别是从近几年的全国、省各类书法展赛来看,许多主办方和协会都已经把单纯隶书的书法创作作为一种展赛形式,广为交流,备受推崇。仅从我参加的2012年全国隶书书法大赛和全国教师系统隶书展赛就可见一斑了。
二、临习隶书的几个要点
近几年来,我临习汉隶主要从全方位把握和体悟汉碑特征上下功夫。因此,我把临习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经典作品上,比如《曹全碑》、《张迁碑》、《石门颂》等,把它们当作重点揣摩和研习的对象,其他碑帖、秦汉简等则主要作为比对和赏读的练习,当然也可以在用笔和结体上相互照应校正。总的感觉要把握一下五个方面。
第一、要注重精气神的把握。学隶书必要先领会汉隶的“正大气象”。所谓“正大气象”,许多人把它理解为字势的端庄和字形的宏大。而我个人的理解,则把“正大气象”含义更多的体现在字的精气神上。这就是在临习时,要做到以小见大、微中求大、能屈能伸、上上自由。
第二、要注重细微处的变化。王羲之说过:“书者玄妙之伎也”。即是玄妙,必然不是表面的流露,而是不易察觉的隐迹之处。“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隶书的临习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一个书家能够攫取艺术营养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隶书细微的变化在笔法、墨法、结体和章法上都有体现,这里就不再一概而论了。
第三、要注重书法理性的思考。对与书法理性的思考,我认为主要就是要在临习碑帖的过程中,逐步找出个中理论思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隶书创作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书贵阴阳辩证,只有找出了其中的规律和各种矛盾关系,才能丰富自己的书法创作。
第四、要注重养成读帖的习惯。隶书的学习不但要深入,还要广博,当然广博要建立在深入的基础之上,读帖时要用心去读、带着问题去读,尤其要观察每个字与整体的关系、观察与其他碑帖与众不同的地方,出其不意,用心去思考。对于那些碑帖的出奇之处,更要烂熟于心。
第五、要注重借鉴其他书体的写法。书体同源就是这个道理,在临习隶书时,要注意借鉴其他书体的用笔、结体、章法和气韵。篆书更是隶书的源泉,上追篆书的临摹学习,更能够使隶书的线条增加古典的气息。行书和草书流动多变,笔法变化无常,运用在隶书的线条中,更能使隶书活灵活现、英气洒脱,从而增加隶书技法的张力和弹力。
三、创作隶书的几点体会
跟张老师研习书法时间虽然不长,但炳南老师对书法艺术的孜孜不倦和德艺双馨的艺术精神却时时鼓励着我。他的言传身教、他的求实严谨,都成为了我书法进步的阶梯。近几年,通过读、临、背帖和创作,在不断的揣摩和研习中也悟出些点滴体会。
一是把握好特征性笔画。隶书中有些笔画有其非常明显的特征,比如波画就是代表隶书特征的笔画,也是隶书中作为调节结字取势的关健一笔,呈蚕头雁尾状,一波三折,最具魅力。撇画也是隶书特征性笔画,收笔时笔锋轻顿后自然向上提笔。捺画与波画相似,只是捺脚向右下方或稍向上跷起。钩画则与撇法相似,写好竖画后向左弯再自然上提回收。以上这几笔往往是一个字的主笔,最能体现隶书的特点,最具典型,所以写好这几笔是关健。
二是把握好隶书的结体。在结体上,由于笔势左捺右波的趋向,促使字形趋向扁方,笔势和结体互相制约,使隶书表现出横向舒展,纵向紧凑,形成独特的用笔和结体方法。如《曹全碑》主笔象长栱,捺画、勾画在笔法上极其舒展,由于笔势向两侧伸展,字形扁平,有一泄千里之势。所以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大于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形成隶书特有的风格。
三是把握好隶书特点。前面已经说过,汉代隶书佳作如林,风格不同,各有其独特点地方。临习时要重点突破、抓住特点。比如《曹全碑》的起、收、转、折大多以园为主,《张迁碑》的方笔为主、方起方收,《乙瑛碑》的用笔方园、横竖兼备,以及《石门颂》的奇异纵姿、方园结合、用笔随意、偏重篆势、减少雁尾常用的轻按起挑的等等,这些都是各自特点之处,在掌握了这些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比较典型的、比较优美的常用字进行横向对比,反复练习、反复揣摩,这样就有助于尽快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周永书法艺术追求:“师古不泥古,循师不蹈矩,清新自然,意趣隽永,浑厚强劲”。以上观点愿与各位书法前辈和书法理论者们交流提高。
关键词:隶属书法;临习特点;创作;体会
隶书是书法“真、草、隶、篆”四体中最厚重、最线条、最优美的书写字体。隶书也叫“隶字”、“古书”、“八分”,它是在秦朝后期篆书的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隶书兴盛于东汉,后被广为传用,成为我们现在经常书写创作的汉隶书体。
我从师于著名书法家张炳南先生,耳濡目染对隶书书法所表现出来的端庄隽秀、雄浑古朴、方劲古拙、浑厚有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先后临摹了《曹全碑》、《张迁碑》、《史晨碑》、《石门颂》、《青川木牍》、《爨宝子碑》等碑帖,研究隶书书法的用笔、架构、结体和理论依据,同时经常与当代隶书名家交流写作心得,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并注意尝试多种创作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自己在隶书书法临习和创作过程中的体会谈点感受,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隶书书法渊源及特点
隶书从出现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隶书的出现是中国书法史乃至中国文字史上一个关键的分界点,从此书法告别了延用了三千多年的古文字,开始走进了今文字的时代。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更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作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它打破了原有篆书单一用笔的局限,而有了十分丰富的变化。前人称篆书笔法为“玉箸”,即玉作成的筷子,横平竖直,均匀圆润,字的结体规矩严谨,但缺少变化。而隶书则不然,它的点划分明,粗细有致,波画有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用笔有方有圆或方圆兼济,结体或险峻跌宕、或坚挺雄健,或秀丽工整、或圆静妩媚,或坚守中宫、或凝重端庄,或大开大合、或意气飞扬,一书可谓千变万化、各臻其致。隶书的产生和书写创作,无疑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最华丽的篇章。就像康有为推崇汉隶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中所写道的:“书莫盛于汉,非独气体所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百代”。
在临习隶书的过程中,首先要搞清楚隶书碑帖的一些突出的特点。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汉代隶书,大多数都是那些古人在当时的环境下将文字刻在石碑上而保留下来的,碑多帖少。例如:《曹全碑》、《张迁碑》、《石门颂》、《史晨碑》、《礼器碑》、《乙瑛碑》、《西狭颂》等近400余种。各碑各帖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所在,但不外乎两大类型,一类属端庄隽秀的,比如像《曹全碑》、《史晨碑》、《礼器碑》、《乙瑛碑》等;一类属雄浑古朴的,比如像《张迁碑》、《好大王碑》、《衡方碑》、《石门颂》等。从各碑贴的结体来看也有不同的特点,像《曹全碑》的圆笔为主、字体秀润,《张迁碑》的方笔为主、顿挫分明,《石门颂》的气势磅礴、伸屈自如、变化无穷等等。当然除以上提到的汉代碑刻以外,还有像秦古隶的青川木牍等,真可谓是洋洋大观,数不胜数啊!
从习书的角度,隶书即可以成为初学书法艺术者的基础,又是可以进行独立书法创作的一种书体。特别是从近几年的全国、省各类书法展赛来看,许多主办方和协会都已经把单纯隶书的书法创作作为一种展赛形式,广为交流,备受推崇。仅从我参加的2012年全国隶书书法大赛和全国教师系统隶书展赛就可见一斑了。
二、临习隶书的几个要点
近几年来,我临习汉隶主要从全方位把握和体悟汉碑特征上下功夫。因此,我把临习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经典作品上,比如《曹全碑》、《张迁碑》、《石门颂》等,把它们当作重点揣摩和研习的对象,其他碑帖、秦汉简等则主要作为比对和赏读的练习,当然也可以在用笔和结体上相互照应校正。总的感觉要把握一下五个方面。
第一、要注重精气神的把握。学隶书必要先领会汉隶的“正大气象”。所谓“正大气象”,许多人把它理解为字势的端庄和字形的宏大。而我个人的理解,则把“正大气象”含义更多的体现在字的精气神上。这就是在临习时,要做到以小见大、微中求大、能屈能伸、上上自由。
第二、要注重细微处的变化。王羲之说过:“书者玄妙之伎也”。即是玄妙,必然不是表面的流露,而是不易察觉的隐迹之处。“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隶书的临习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一个书家能够攫取艺术营养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隶书细微的变化在笔法、墨法、结体和章法上都有体现,这里就不再一概而论了。
第三、要注重书法理性的思考。对与书法理性的思考,我认为主要就是要在临习碑帖的过程中,逐步找出个中理论思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隶书创作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书贵阴阳辩证,只有找出了其中的规律和各种矛盾关系,才能丰富自己的书法创作。
第四、要注重养成读帖的习惯。隶书的学习不但要深入,还要广博,当然广博要建立在深入的基础之上,读帖时要用心去读、带着问题去读,尤其要观察每个字与整体的关系、观察与其他碑帖与众不同的地方,出其不意,用心去思考。对于那些碑帖的出奇之处,更要烂熟于心。
第五、要注重借鉴其他书体的写法。书体同源就是这个道理,在临习隶书时,要注意借鉴其他书体的用笔、结体、章法和气韵。篆书更是隶书的源泉,上追篆书的临摹学习,更能够使隶书的线条增加古典的气息。行书和草书流动多变,笔法变化无常,运用在隶书的线条中,更能使隶书活灵活现、英气洒脱,从而增加隶书技法的张力和弹力。
三、创作隶书的几点体会
跟张老师研习书法时间虽然不长,但炳南老师对书法艺术的孜孜不倦和德艺双馨的艺术精神却时时鼓励着我。他的言传身教、他的求实严谨,都成为了我书法进步的阶梯。近几年,通过读、临、背帖和创作,在不断的揣摩和研习中也悟出些点滴体会。
一是把握好特征性笔画。隶书中有些笔画有其非常明显的特征,比如波画就是代表隶书特征的笔画,也是隶书中作为调节结字取势的关健一笔,呈蚕头雁尾状,一波三折,最具魅力。撇画也是隶书特征性笔画,收笔时笔锋轻顿后自然向上提笔。捺画与波画相似,只是捺脚向右下方或稍向上跷起。钩画则与撇法相似,写好竖画后向左弯再自然上提回收。以上这几笔往往是一个字的主笔,最能体现隶书的特点,最具典型,所以写好这几笔是关健。
二是把握好隶书的结体。在结体上,由于笔势左捺右波的趋向,促使字形趋向扁方,笔势和结体互相制约,使隶书表现出横向舒展,纵向紧凑,形成独特的用笔和结体方法。如《曹全碑》主笔象长栱,捺画、勾画在笔法上极其舒展,由于笔势向两侧伸展,字形扁平,有一泄千里之势。所以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大于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形成隶书特有的风格。
三是把握好隶书特点。前面已经说过,汉代隶书佳作如林,风格不同,各有其独特点地方。临习时要重点突破、抓住特点。比如《曹全碑》的起、收、转、折大多以园为主,《张迁碑》的方笔为主、方起方收,《乙瑛碑》的用笔方园、横竖兼备,以及《石门颂》的奇异纵姿、方园结合、用笔随意、偏重篆势、减少雁尾常用的轻按起挑的等等,这些都是各自特点之处,在掌握了这些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比较典型的、比较优美的常用字进行横向对比,反复练习、反复揣摩,这样就有助于尽快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周永书法艺术追求:“师古不泥古,循师不蹈矩,清新自然,意趣隽永,浑厚强劲”。以上观点愿与各位书法前辈和书法理论者们交流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