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學科的基础理论要求和课程设置,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实际上都是相同的,专业方向的基础课也是本科生与研究生互认的。该学科选修课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基础材料科学(关于材料行为与特征、研究方法和基础与计算材料学的课程)、生物材料、电子材料以及能源环境材料课程的增加和工程类硕士生课程的减少。这种调整也许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有关,是对制造产业转移的一种回应。课程设置中,应关注学生在同样的学科和专业基础上开展不同方向甚至交叉学科的学习。
关键词:本硕博;课程体系;材料科学与工程;麻省理工学院;人才培养
近年来,许多大学都在推进本硕博(或本研)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除了信息管理一体化以外,也涉及培养计划的一体化建设。但是,对于本硕博一体化的概念还存在不同的理解,有的指本硕博连读,有的指本科、硕士和博士各阶段培养计划的衔接。显然,本硕博连读的情况是极少的,因此,本文主要讨论本科、硕士和博士各阶段培养计划的衔接。本文以麻省理工学院(MIT)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为例,在详细介绍其全部课程近10年的变迁和它对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课程学习要求之后,分析了这种课程设置和要求背后的原因。最后,对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设置和培养要求的逻辑进行了分析讨论。
一、MIT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课程变迁
从MIT课程表的存档网页中(网址为http://catalog.mit.edu/archive/)可以查看到从2005—2006学年开始到2015—2016学年的课程目录手册,目录手册中有各个学院的课程介绍(Subject descriptions),包括课程名称、学分、简介、任课教师和开课学期等信息。首先注意到,MIT的课程只有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之分,在其课程列表上用U和G分别标记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没有硕士生与博士生之分。课程编号的基本意义如下:第一个数字3表明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系(Course 3),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或字母可以表示课程的类型和级别,3.2以上的课程为研究生课程(2门本科生实习除外),带字母J的课程是学科交叉(jointly offered by or cross-listed with more than one department)课程。
从2005年到2015年,MIT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以下简称MIT材料系)共设课程127门(有些研究生的讨论课、教学实习课有多个课程编号,都合并算1门),其中本科生课程56门(实习除外),研究生课程69门。本科生课程中有8门交叉课程,研究生课程中有20门交叉课程。总共127门课程中,此期间新设课程有36门(其中本科生23门),取消的课程为38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分别为12门和26门)。取消课程与新增课程相抵,实际减少课程2门。
取消的课程中,有18门是在2011—2012年度取消的,而且都是研究生课程,可以推测该年度对研究生课程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根据之前笔者关于其本科生培养计划修订的研究[1],
该系在2003年培养计划有较大修订,而2011—2012年度出现较大变化,说明其培养计划的修订周期为8年。进一步分析这些取消的课程,发现有10门课程是工程实践类课程,都是学分不定的。还有一门是只限工程类硕士(Master of Engineering)选课的,一门是学分不定的讨论课程。有3门课程因为课程名称相似,取消了2门。有2门课名称完全相同,取消了1门。1门与本科生课程“3.048 Advanced Materials Processing”等价的研究生课程“3.52J Advanced Materials Processing”被取消(后文还将进一步分析)。被取消的还有2门其他系的课程。最值得提及的取消课程是研究生课程“3.205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s of Materials(材料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在此之前,这门课是硕士研究生唯一的必修课程。但是,可以代替这门课的等价课程有“3.20 Materials at Equilibrium(平衡态材料)”和“3.21 Kinetic Processes in Materials(材料的动力学过程)两门课”,或者“3.14 Physical Metallurgy、3.40J Modern Physical Metallurgy、3.44 Materials Processing for Micro- and Nano-Systems和3.52J Advanced Materials Processing”这4门课程中的任何一门。
对比该系2010—2011学年和2011—2012学年的培养目录,可以发现2010—2011学年有工程硕士(Master of engineering,学制1年,主要招收有工作经验的人,这有一点像我们在职的工程硕士,但学制和要求不同)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Master of Science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的项目,但2011—2012学年则没有工程硕士项目,只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项目,即在培养计划大修订年份取消了工程硕士项目。
在此期间取消的课程中,有些课程因教师离职而取消。其中有3门课程是教授退休之后取消的,有一门学院范围选修课程也是因为任课教师Rines(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讲师,2008—2009学年起不在MIT教员名单上)而取消。前文提到的一对本科与研究生互认课程(3.048和3.52J)由Schuh和Flemings负责,2009年左右Flemings退休之后、研究生课程取消,本科生课程仍然保留,但一直没有确定老师(任课教师写Staff)。还有2门因为老师不在教员名单上而被取消的其他系老师的课程。这样,共有7门课程因教师退休或离开的原因而取消。 另外一些取消课程,体现了一门新课开设、变迁和逐渐定型的过程。其中有2门课程是由同一个教授的相似课程替代(本科与研究生互认的课程,后一对代替前一对);有4门课程名称和内容相近,由同一个老师负责,在此期间陆续开设和取消,最后留下一门。
在新增课程中,2011—2012年度新增本科生课程5门、研究生课程4门。
在2015—2016学年,全部课程实际有87门。本科生有44门(2门实习除外),其中2005年到2015年的“新”课17门。研究生课程有41门,其中2005—2015年间“新”课有8门。两者合计有25门新课,与该期间新设课程36门相比,少了11门,说明11门课程在开设之后又很快取消了。在现有本科生课程中,共有3门交叉课程,其中有2门是这期间新开设的。在此期间新开设的17门现有本科生课程中,有9门课程与研究生课(各有课程编号)可以互认,其中6门先有研究生课程,2门课程与研究生课程在同年开设,1门先有本科生课程。
现有41门研究生课程中,共有13门交叉课程,其中1门是这期间新开的、与本科生课程互认的课程。
二、课程设置的逻辑
1.课程设置的学术逻辑
这里仅仅以MIT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专业课程为例,讨论专业课课程设置的学术理由。
(1)必修课的设置逻辑
该系本科生课程有44门(实习和毕业论文除外),其中必修为14门中选10门,另有30门选修课。将2015—2016学年与2010—2011学年和2003年本科生培养计划的必修课程比较,可以发现,其必修课要求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再看该系对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必修课要求,硕士生必修课程有2门(3.20 Materials at Equilibrium;3.21 Kinetic Processes in Materials,在2010—2011学年之前只有1门必修课,这门课内容涵盖了目前2门课的内容,于下一学年取消),博士生必修课程为4门(3.20、3.21、3.22 Mechanical Behavior of Materials和3.23 Electrical, Optic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Materials),其中包括硕士生的2门必修课。在该系研究生招生说明中,有3种录取形式,即硕士生、可选择直升博士的硕士生、博士生。已经有硕士学位的申请人,才可以直接录取为博士生。但无论录取为博士生还是可选择直升博士的硕士生,都需要在兩个学期内修读完上述4门必修课,然后通过一个笔试,才能正式进入博士阶段的培养进程(称为the Qualifying Procedure)。最后,录取为硕士生的人,必须完成硕士学位的学习,但在完成硕士学位要求前几个月,也可以申请继续读博。
为了更好地理解其博士生课程要求,让我们看看其研究生来源。以其按姓名排列教员名单上前两位老师的研究生为例做一个分析。第一个老师是副教授,有5个研究生,其中2个有硕士学位,2个有材料学背景;第二个老师是助理教授,有8个研究生,其中4个是来自不同学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士,另有3个是不同专业的学士(机械工程、力学与航空工程、物理与工程物理),还有1个是化学工程硕士。可见,13个研究生中,只有3个拥有硕士学位、6个有材料科学与工程背景,即超过一半的研究生来自其他的本科专业。另外,统计了名单前面5个正教授的学生情况,有3个教授没有学生,其余2个教授共有14个博士研究生,其中5个有硕士学位(35.7%),4个有材料学背景(不到30%)。这种研究生来源的情况,与美国本科生教育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的模式(所谓“通识”教育)是一致的。对于本科不是材料背景的学生,其博士培养要求还建议,除了核心课程以外,可以同时选修一些本科课程用于代替要求的选修课程(3门)。也就是说,非材料背景的博士生,学习4门核心课程,外加3门选修课程,也就具备了材料专业的理论基础。
将博士生的4门核心课程与本科生必修课比较可以还可以发现,“3.20 Materials at Equilibrium (平衡态材料)”,也就是材料热力学,其内容存在于本科生课程“3.012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中,该课程包括材料热力学和结构与化学键两部分,分别由两个教授上课。最有意思的是2010—2011学年以及之前的时候,硕士生只有1门必修课,即“3.205材料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这门课程包括了现在硕士生的两门必修课的内容。当时的培养要求也说明,这两门课可以代替那门必修课,另外有4门课的任何一门都可以代替这门必修课。也就是说,上述4门课的任何一门中,都完全包含了材料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全部内容。博士生的另外2门必修课,课程名称分别与本科的2门必修课完全相同,由4门核心课的内容简介可以看到,尽管本科生和博士生的课程简介用了不同的文本,但仔细阅读其文本所表达的意思,本科课程与博士生课程的内容是基本相同的。由此可以总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由材料热力学、材料动力学、材料的力学行为和材料的电、光和磁性能这四个方面构成。非材料背景的学生在这个领域做研究生,需要全面掌握这四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现在回头看本科生的其他必修课程:1门数学课,1门计算机课程(建模和计算课程),2门实验课,1门材料结构表征,1门材料过程(主要内容是传热、化学扩散和流体流动),1门有机和生物化学。因为必修课“3.012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事实上包含的内容为无机化学或结构化学(物质结构与化学键,教材:Allen,S. M.,and E. L. Thomas. The Structure of Materials. New York,NY:J. Wiley & Sons,1999. ISBN:9780471000822)和物理化学(教材:Engel,T.,and P. Reid. Physical Chemistry. San Francisco,CA:Benjamin Cummings,2005. ISBN:9780805338423),所以实际上,其必修课相当于包括了无机、有机和物理化学这三大化学,但都由材料系的教授自己开课。其“材料过程(Materials Processing)”课程相当于我们的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结构表征”课程相当于我们的材料研究方法。前面提到的“材料的力学行为”和“材料的电、光和磁性能”相当于材料物理。总结下来,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的必修课程为材料的化学(2~3门课)、材料的物理(2~3门课)、材料的研究方法(结构表征)、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的数学工具(2门课),材料的实验(2门课)。即物理、化学、数学、仪器分析(工具)、实验(手段)构成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知识。这何尝不是任何其他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构成的方面呢。所以,其他必修课程,相当于自然科学领域任何专业本科生都会得到培养的基本素养(即物理、化学、数学、实验)。 因此,只要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本科毕业生,都基本具备物理、化学、数学和实验方面的基本素养,到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读研究生和做研究,只需要补充材料的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和材料的物理(“材料的力学行为”和“材料的电、光和磁性能”)知识。这应该是MIT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核心课程设置的学术逻辑。
因为博士生4门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都在本科生的各门必修课中,其关于硕士生必修课只有2门,博士生核心课程为4门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幌子,让外行人觉得博士生的要求就是比硕士生高而已。特别是把原来硕士生的1门必修课取消,变成硕士生有2门必修课,在那门必修课没有取消之前培养要求中,明确说明可以由现在的这两门必修课代替它,更是有充数的感觉。
(2)选修课的设置逻辑
MIT材料系本科生2015—2016学年的限选课程要求在28门课中选读48学分,相当于4门课。限选课程数量,从2003年那次大修订时的14门,逐渐增加到2015年的28门。2005年到2015年间设置的新课达到23门,保留至2015年的17门,说明选修课平均每年新增2.3门。这28门本科生选修课中,有11门与单独编号的研究生选修课程等价,在2005年时,只有3门这样的课程。
按照其本科生要求中关于选修课的网页说明,选修课分成四组:Bio-and Polymeric Materials;Electronic Materials;Stru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Materials;Funda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但却没有将课程划分成组,而是合并列在一起。该系1998年的选修课,按照陶瓷、冶金、电子材料和聚合物分为四组共9门课,除了聚合物组3门课,其余每组2门课,但要求学生至少选4门。2003年培养方案,选修课增加到14门,但没有分组分列[1]。现在的选修课也没有分组分列,但从编号可以看出分组迹象(但不限于4组):3.01、3.02和3.04系列课程属于Funda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基础和计算材料科学);3.05~3.06系列对应Bio-and Polymeric Materials(生物和聚合物材料);3.08為一组,以“材料选择的经济性和环境性”开头,似乎对应Stru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Materials(结构与环境材料),3.15 为一组,对应Electronic Materials;3.07系列为一组,以“陶瓷导论”开始,但后面几门课针对材料的基本行为特征和表征方法,似乎不对应具体材料;其他课程编号没有成组。
从课程名称看,至少有13门课程不涉及材料类型。也就是说,选修课中近一半仍然强调
“材料研究需要依据其行为和特征,而不是依据材料类型来进行”的理念。但是,选修课的数量逐年增加并调整,从1998年9门,2003年14门,到2015年28门。2003年的14门课,保留下来的只有9门。增加的课程集中在光、电、磁材料,生物材料和基础与计算材料科学。新增编号3.08系列(重点似乎是环境和生态),3.18(清洁能源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和3.19(可持续的化学冶金学)。3.07系列的“3.071无定型材料”“3.072材料的对称性、结构和张量性质”“3.073材料成像”,显然是关于材料特征和研究方法的一般基础课程。
根据上述信息,发现该系选修课增加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关于新材料的课,如光、电、磁、生物材料,环境生态材料,清洁能源材料等,另一种是关于材料行为和特征以及研究方法和基础与计算材料学的课程。基本材料类型(例如1998年的分组为陶瓷、冶金、电子材料和聚合物)至少保留1门,其中电子材料、聚合物(生物)材料中新材料很多,后续增加课程也较多。
另外,从本科生还有48学分(相当于4门)任意选修课的要求来看,学生从职业要求的角度考虑,可能会更多地选择本系的专业课程,但这可能并不是选修课数目逐渐增多的一个原因。因为该系每届的本科生只有30人左右,即使每个学生都选8门课(限选4门加任选4门),则28门选修课的平均选课人次为8.6。可能的原因是将成熟的研究生选修课同时设置为本科生课程,同时解决因为大量研究生课程(18门)在2011年培养计划大调整时取消所造成的教师工作量不足。因为这期间新设的23门本科生课程中有16门在2011年以后,而且2011年当年新设5门,其中3门是与已有研究生课程等价
的;2013年新设4门,其中有3门与已有研究生课程等价。
现在来看2015—2016学年研究生选修课的情况。研究生课程总数41门,2005年到2015年间 “新”课有13门,保留下来的8门。平均每年新增1.3门。硕士生的必修课为2门,博士生的必修课4门。因此剩余选修课程为37门。剩余课程按照其编号情况,可以分为几个类别。3.3系列课程偏重材料的基本性能和分析方法(9门课);3.4系列为光、电、磁材料(6门课);3.5系列为环境对材料的影响(4门课);3.60和3.65分别为晶体材料和软物质材料的性能;3.69系列的课程是教学(做助教,4门课,课程可以重复记录学分,学分多少根据助教表现决定);3.70为清洁能源材料科学与工程;3.9系列课程中,除了3.93的3门课为实习以外,其余都是聚合物和生物材料的课程(11门),其中包括一门讨论课(seminar)。可见,37门选修课中,9门偏重共性,29门课偏重不同的材料。
对硕士生的学分要求是至少66学分(学位论文除外),其中34学分是紧密相关(comprise a coherent program,but not necessarily all Course III subjects)的。如果硕士生修读博士生的全部4门核心课程(共48学分),则还需要选修的学分不过18学分(2门课即可)。另外,博士生的学分要求中,除了核心课程以外,还需要选修3门(一般每门课12学分),有的博士生还必须选教学课(做助教),实际学分将远远超过硕士生要求的最少学分。如前文所述,该系录取的博士生可以只有学士学位,或者在该系完成硕士学位的学习要求之后申请做博士论文研究,所以,就课程学习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的要求是相同的。 2.课程设置的其他因素
(1)教员与课程关系
在2015—2016学年资料上,MIT材料系有教授26名,副教授5名,助理教授7名,讲师5名。将教员与所任课程关系整理之后发现,有意思的是,5个讲师中只有一个讲师担任课程,这与我们一般所认为的讲师是上课主力的观念相反。在所有38名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中,除了一名新入职助理教授、一名退休教授和一名担任研究生教育主任的教授以外,都有课程,多数在2门或以上。再除去1名考古学教授和2名其他系教授,余下的32名教授分担全系2015—2016学年度87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平均每人2.7门。
从前文关于2005年到2015年间取消的课程来看,有7门课程都是因为教员退休或离职而取消。另外还有两门课,在教授退休或离职后要么说明2015—2016学年不开,要么没有确定教师。因此,因教员离职或退休而取消的课程约占全部取消课程的1/5。研究中还发现,必修课程不会因为教员退休而取消。所以,选修课显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因人设课问题。
(2)可能的外部因素
社会需求可能是课程设置调整的重要因素。随着全球产业转移,美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减少,对工程师的需求减少。因此,MIT材料系本科生培养中从2002年开始出现实践型学位注册人数急剧减少,2006年起已经没有实践型学位的学生[1],2011—2012学年取消了几乎所有工程类研究生的课程(取消了工程硕士培养项目)。如果这是社会需求在大学课程设置方面的反映,说明美国的制造业在21世纪以来一直在减少工程师的需求。乔布斯对奥巴马是否能将苹果手机制造迁回美國的问题给出否定答案,理由是美国没有合适的劳动力。这是否也包括没有合适的工程师呢?从MIT材料系先是没有实践型本科学位的学生(2002年),后来没有工程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可以看出制造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减少由低层次传导到较高层次。因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将制造产业向其他国家转移,从而先减少一线技术人员的需求,由于生产线不在本土,本土较高层次的技术人员与生产接触不便利,因而这个层次的技术人员需求也逐渐减少。
但是,可以注意到MIT材料系新增本科课程在生物材料和电子功能材料方面较多,其他新增课程包括能源与环境材料、计算材料学基础等。研究生新设13门课程中有9门课程与生物材料(5门)、能源材料(3门)和电子材料(1门)有关。这与最近10年美国社会研究热点体现在生物和能源方面是高度相关的。
三、关于本硕博一体化课程设置的讨论
近年来关于本硕博课程一体化(或本硕博课程贯通)的讨论和实施,可能是认为“传统的本科与研究生课程相对独立、缺乏统一的整体,无论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均没有实现由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系统课程学习,学校也没有为此建立统一的课程代码与相应的课程体系”,“不仅本科课程与研究生课程各不相干,甚至还会出现两者多门课程内容重复的情况。”因此,本硕博课程贯通有必要性[2]。相关文献分析了哈佛大学生命科学、普渡大学机械工程、杜克大学法学等专业本硕博课程的结构形式及其特点,也提到“哈佛大学生命科学方向的很多课程都是本科生和研究生互选的,本硕博课程交叉比较深入,不仅纵向交叉,而且横向交叉,每位本科生必须修读四门其他相关领域的课程”;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的技术选修课程包含本科生课程以及研究生课程”。但该文并没有详细分析各大学具体课程名称及其内容,就得出了其课程“所体现的系统性、深入性及其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性”的结论。结合该文献,并根据本文前面对MIT材料系课程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1)美国大学的课程都形成了本科与研究生一体化的系统编号,尽管各大学甚至同一大学不同院系的编号意义有所不
同;(2)许多选修课都是研究生与本科生互选互认的;(3)选修课中有许多交叉学科的课程。
但笔者对课程 “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深入性的观点不能苟同。从前文关于MIT本硕博必修课的设置逻辑分析已经看到,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基础(必修课)来说,本硕博是完全相同的。理论基础的扎实,体现在学习者对其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不能说本科、硕士、博士有不同的理论基础。
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更多学分,通过选修课来满足,而许多选修课,研究生与本科生是互选互认的。不过,在MIT材料系的课程介绍中提到,选读研究生版本课程的学生,会有更多的作业,若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生课程的难度确实略有提高。研究生学习了更多的选修课,也就是学习了更多的专业技能,拓宽了知识面,掌握了更多的经验。
一般都认为,选修课主要是同一学科下面的不同研究方向或专业方向的课程,在这个方向下还有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仍然是本科生与研究生互选互认的,即专业基础课也应该是本硕博相同的,这个道理与学科基础一样。不能想象,同一专业方向的本硕博学生具有不同的专业基础。例如MIT材料系有生物与聚合物材料方向,这个方向的专业基础课是高分子物理(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编号不同,但名称同为“Polymer Physics”,两者互认)。
博士培养的重点在通过研究而提高,这也是洪堡高等教育思想的精髓。现代意义上的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可以说是“源于德国,盛于美国”。但德国高校直到20 世纪才开始从只设一级学位(博士)改为授予二级学位(硕士和博士),直到最近才使用三级学位制度(学士、硕士和博士);至今,德国大学并不为博士生开设专门的课程,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进行科研和给教授当助教得到锻炼[3]。
美国的自然科学博士生学制一般5年,只有第一年是课程学习时间。在这一年内也要根据学习情况尽快确定导师,然后在接下来的4年内通过助教和科研工作得到提高。因此,美国的博士培养,最主要的也是“通过助教和科研工作得到提高”。美国的自然科学博士生之所以有一年的课程学习,是因为美国的本科教育特点(注重“通识教育”)和研究生招生特点(招收不同学科的本科生)所决定的。
四、结语
在最近几年参与学校制定本硕博一体化培养计划讨论的过程中,通过网络广泛查阅了MIT材料系的课程设置。随着了解的深入和自己这些年在教学工作中的体会,逐渐发现,在本硕博一体化(或本硕博贯通)课程设置中强调基础理论由易到难、逐渐深入的观点是有问题的。本文对MIT材料系从2005年到2015年课程设置的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课程设置中本硕博对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的要求是相同的观点,供同行们批评。当然,MIT材料系的这种课程设置可能是由其本科教育特点(注重“通识教育”)和研究生招生特点(招收不同学科的本科生)所决定的。
另外,MIT材料系的课程体系仍然在进一步强化“材料研究应该依据其行为特征、而不是依据材料类型来进行的认识与发展趋势”。必修课体现学科基础理论的要求,保持相对稳定;选修课则根据情况适当调整,每年平均新设本科课程2.3门,研究生课程1.3门,每年平均取消课程分别为本科1.2门和研究生2.6门,课程总数基本不变。本科生新设课程主要是原来的研究生课程(本科和研究生互选互认),也就是将成熟的研究生课程面向本科生开设。研究生新增选修课着重增加生物材料、电子(功能)材料、能源和环境材料的课程,减少与工程相关的课程,这可能与美国产业转移和未来发展趋势相关。有些研究生选修课的新增和调整,还体现了一门新课开设、变迁和逐渐定型的过程。最后,虽然选修课的取消大约有1/5是因人退休或离职(即因人设课)的问题,但其课程设置总体体现了强调基础、加强研究能力,与社会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 钟世云. 麻省理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的分析[J]. 中国大学教学,2013(3):89-95,85.
[2] 吴静怡,奚立峰,杜朋林 等. 本硕博课程贯通与交叉人才培养[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94-101,107.
[3] 赵凯博. 德美两国高校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5):73-74.
[责任编辑:周 杨]
关键词:本硕博;课程体系;材料科学与工程;麻省理工学院;人才培养
近年来,许多大学都在推进本硕博(或本研)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除了信息管理一体化以外,也涉及培养计划的一体化建设。但是,对于本硕博一体化的概念还存在不同的理解,有的指本硕博连读,有的指本科、硕士和博士各阶段培养计划的衔接。显然,本硕博连读的情况是极少的,因此,本文主要讨论本科、硕士和博士各阶段培养计划的衔接。本文以麻省理工学院(MIT)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为例,在详细介绍其全部课程近10年的变迁和它对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课程学习要求之后,分析了这种课程设置和要求背后的原因。最后,对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设置和培养要求的逻辑进行了分析讨论。
一、MIT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课程变迁
从MIT课程表的存档网页中(网址为http://catalog.mit.edu/archive/)可以查看到从2005—2006学年开始到2015—2016学年的课程目录手册,目录手册中有各个学院的课程介绍(Subject descriptions),包括课程名称、学分、简介、任课教师和开课学期等信息。首先注意到,MIT的课程只有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之分,在其课程列表上用U和G分别标记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没有硕士生与博士生之分。课程编号的基本意义如下:第一个数字3表明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系(Course 3),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或字母可以表示课程的类型和级别,3.2以上的课程为研究生课程(2门本科生实习除外),带字母J的课程是学科交叉(jointly offered by or cross-listed with more than one department)课程。
从2005年到2015年,MIT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以下简称MIT材料系)共设课程127门(有些研究生的讨论课、教学实习课有多个课程编号,都合并算1门),其中本科生课程56门(实习除外),研究生课程69门。本科生课程中有8门交叉课程,研究生课程中有20门交叉课程。总共127门课程中,此期间新设课程有36门(其中本科生23门),取消的课程为38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分别为12门和26门)。取消课程与新增课程相抵,实际减少课程2门。
取消的课程中,有18门是在2011—2012年度取消的,而且都是研究生课程,可以推测该年度对研究生课程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根据之前笔者关于其本科生培养计划修订的研究[1],
该系在2003年培养计划有较大修订,而2011—2012年度出现较大变化,说明其培养计划的修订周期为8年。进一步分析这些取消的课程,发现有10门课程是工程实践类课程,都是学分不定的。还有一门是只限工程类硕士(Master of Engineering)选课的,一门是学分不定的讨论课程。有3门课程因为课程名称相似,取消了2门。有2门课名称完全相同,取消了1门。1门与本科生课程“3.048 Advanced Materials Processing”等价的研究生课程“3.52J Advanced Materials Processing”被取消(后文还将进一步分析)。被取消的还有2门其他系的课程。最值得提及的取消课程是研究生课程“3.205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s of Materials(材料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在此之前,这门课是硕士研究生唯一的必修课程。但是,可以代替这门课的等价课程有“3.20 Materials at Equilibrium(平衡态材料)”和“3.21 Kinetic Processes in Materials(材料的动力学过程)两门课”,或者“3.14 Physical Metallurgy、3.40J Modern Physical Metallurgy、3.44 Materials Processing for Micro- and Nano-Systems和3.52J Advanced Materials Processing”这4门课程中的任何一门。
对比该系2010—2011学年和2011—2012学年的培养目录,可以发现2010—2011学年有工程硕士(Master of engineering,学制1年,主要招收有工作经验的人,这有一点像我们在职的工程硕士,但学制和要求不同)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Master of Science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的项目,但2011—2012学年则没有工程硕士项目,只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项目,即在培养计划大修订年份取消了工程硕士项目。
在此期间取消的课程中,有些课程因教师离职而取消。其中有3门课程是教授退休之后取消的,有一门学院范围选修课程也是因为任课教师Rines(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讲师,2008—2009学年起不在MIT教员名单上)而取消。前文提到的一对本科与研究生互认课程(3.048和3.52J)由Schuh和Flemings负责,2009年左右Flemings退休之后、研究生课程取消,本科生课程仍然保留,但一直没有确定老师(任课教师写Staff)。还有2门因为老师不在教员名单上而被取消的其他系老师的课程。这样,共有7门课程因教师退休或离开的原因而取消。 另外一些取消课程,体现了一门新课开设、变迁和逐渐定型的过程。其中有2门课程是由同一个教授的相似课程替代(本科与研究生互认的课程,后一对代替前一对);有4门课程名称和内容相近,由同一个老师负责,在此期间陆续开设和取消,最后留下一门。
在新增课程中,2011—2012年度新增本科生课程5门、研究生课程4门。
在2015—2016学年,全部课程实际有87门。本科生有44门(2门实习除外),其中2005年到2015年的“新”课17门。研究生课程有41门,其中2005—2015年间“新”课有8门。两者合计有25门新课,与该期间新设课程36门相比,少了11门,说明11门课程在开设之后又很快取消了。在现有本科生课程中,共有3门交叉课程,其中有2门是这期间新开设的。在此期间新开设的17门现有本科生课程中,有9门课程与研究生课(各有课程编号)可以互认,其中6门先有研究生课程,2门课程与研究生课程在同年开设,1门先有本科生课程。
现有41门研究生课程中,共有13门交叉课程,其中1门是这期间新开的、与本科生课程互认的课程。
二、课程设置的逻辑
1.课程设置的学术逻辑
这里仅仅以MIT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专业课程为例,讨论专业课课程设置的学术理由。
(1)必修课的设置逻辑
该系本科生课程有44门(实习和毕业论文除外),其中必修为14门中选10门,另有30门选修课。将2015—2016学年与2010—2011学年和2003年本科生培养计划的必修课程比较,可以发现,其必修课要求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再看该系对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必修课要求,硕士生必修课程有2门(3.20 Materials at Equilibrium;3.21 Kinetic Processes in Materials,在2010—2011学年之前只有1门必修课,这门课内容涵盖了目前2门课的内容,于下一学年取消),博士生必修课程为4门(3.20、3.21、3.22 Mechanical Behavior of Materials和3.23 Electrical, Optic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Materials),其中包括硕士生的2门必修课。在该系研究生招生说明中,有3种录取形式,即硕士生、可选择直升博士的硕士生、博士生。已经有硕士学位的申请人,才可以直接录取为博士生。但无论录取为博士生还是可选择直升博士的硕士生,都需要在兩个学期内修读完上述4门必修课,然后通过一个笔试,才能正式进入博士阶段的培养进程(称为the Qualifying Procedure)。最后,录取为硕士生的人,必须完成硕士学位的学习,但在完成硕士学位要求前几个月,也可以申请继续读博。
为了更好地理解其博士生课程要求,让我们看看其研究生来源。以其按姓名排列教员名单上前两位老师的研究生为例做一个分析。第一个老师是副教授,有5个研究生,其中2个有硕士学位,2个有材料学背景;第二个老师是助理教授,有8个研究生,其中4个是来自不同学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士,另有3个是不同专业的学士(机械工程、力学与航空工程、物理与工程物理),还有1个是化学工程硕士。可见,13个研究生中,只有3个拥有硕士学位、6个有材料科学与工程背景,即超过一半的研究生来自其他的本科专业。另外,统计了名单前面5个正教授的学生情况,有3个教授没有学生,其余2个教授共有14个博士研究生,其中5个有硕士学位(35.7%),4个有材料学背景(不到30%)。这种研究生来源的情况,与美国本科生教育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的模式(所谓“通识”教育)是一致的。对于本科不是材料背景的学生,其博士培养要求还建议,除了核心课程以外,可以同时选修一些本科课程用于代替要求的选修课程(3门)。也就是说,非材料背景的博士生,学习4门核心课程,外加3门选修课程,也就具备了材料专业的理论基础。
将博士生的4门核心课程与本科生必修课比较可以还可以发现,“3.20 Materials at Equilibrium (平衡态材料)”,也就是材料热力学,其内容存在于本科生课程“3.012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中,该课程包括材料热力学和结构与化学键两部分,分别由两个教授上课。最有意思的是2010—2011学年以及之前的时候,硕士生只有1门必修课,即“3.205材料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这门课程包括了现在硕士生的两门必修课的内容。当时的培养要求也说明,这两门课可以代替那门必修课,另外有4门课的任何一门都可以代替这门必修课。也就是说,上述4门课的任何一门中,都完全包含了材料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全部内容。博士生的另外2门必修课,课程名称分别与本科的2门必修课完全相同,由4门核心课的内容简介可以看到,尽管本科生和博士生的课程简介用了不同的文本,但仔细阅读其文本所表达的意思,本科课程与博士生课程的内容是基本相同的。由此可以总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由材料热力学、材料动力学、材料的力学行为和材料的电、光和磁性能这四个方面构成。非材料背景的学生在这个领域做研究生,需要全面掌握这四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现在回头看本科生的其他必修课程:1门数学课,1门计算机课程(建模和计算课程),2门实验课,1门材料结构表征,1门材料过程(主要内容是传热、化学扩散和流体流动),1门有机和生物化学。因为必修课“3.012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事实上包含的内容为无机化学或结构化学(物质结构与化学键,教材:Allen,S. M.,and E. L. Thomas. The Structure of Materials. New York,NY:J. Wiley & Sons,1999. ISBN:9780471000822)和物理化学(教材:Engel,T.,and P. Reid. Physical Chemistry. San Francisco,CA:Benjamin Cummings,2005. ISBN:9780805338423),所以实际上,其必修课相当于包括了无机、有机和物理化学这三大化学,但都由材料系的教授自己开课。其“材料过程(Materials Processing)”课程相当于我们的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结构表征”课程相当于我们的材料研究方法。前面提到的“材料的力学行为”和“材料的电、光和磁性能”相当于材料物理。总结下来,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的必修课程为材料的化学(2~3门课)、材料的物理(2~3门课)、材料的研究方法(结构表征)、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的数学工具(2门课),材料的实验(2门课)。即物理、化学、数学、仪器分析(工具)、实验(手段)构成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知识。这何尝不是任何其他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构成的方面呢。所以,其他必修课程,相当于自然科学领域任何专业本科生都会得到培养的基本素养(即物理、化学、数学、实验)。 因此,只要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本科毕业生,都基本具备物理、化学、数学和实验方面的基本素养,到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读研究生和做研究,只需要补充材料的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和材料的物理(“材料的力学行为”和“材料的电、光和磁性能”)知识。这应该是MIT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核心课程设置的学术逻辑。
因为博士生4门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都在本科生的各门必修课中,其关于硕士生必修课只有2门,博士生核心课程为4门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幌子,让外行人觉得博士生的要求就是比硕士生高而已。特别是把原来硕士生的1门必修课取消,变成硕士生有2门必修课,在那门必修课没有取消之前培养要求中,明确说明可以由现在的这两门必修课代替它,更是有充数的感觉。
(2)选修课的设置逻辑
MIT材料系本科生2015—2016学年的限选课程要求在28门课中选读48学分,相当于4门课。限选课程数量,从2003年那次大修订时的14门,逐渐增加到2015年的28门。2005年到2015年间设置的新课达到23门,保留至2015年的17门,说明选修课平均每年新增2.3门。这28门本科生选修课中,有11门与单独编号的研究生选修课程等价,在2005年时,只有3门这样的课程。
按照其本科生要求中关于选修课的网页说明,选修课分成四组:Bio-and Polymeric Materials;Electronic Materials;Stru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Materials;Funda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但却没有将课程划分成组,而是合并列在一起。该系1998年的选修课,按照陶瓷、冶金、电子材料和聚合物分为四组共9门课,除了聚合物组3门课,其余每组2门课,但要求学生至少选4门。2003年培养方案,选修课增加到14门,但没有分组分列[1]。现在的选修课也没有分组分列,但从编号可以看出分组迹象(但不限于4组):3.01、3.02和3.04系列课程属于Funda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基础和计算材料科学);3.05~3.06系列对应Bio-and Polymeric Materials(生物和聚合物材料);3.08為一组,以“材料选择的经济性和环境性”开头,似乎对应Stru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Materials(结构与环境材料),3.15 为一组,对应Electronic Materials;3.07系列为一组,以“陶瓷导论”开始,但后面几门课针对材料的基本行为特征和表征方法,似乎不对应具体材料;其他课程编号没有成组。
从课程名称看,至少有13门课程不涉及材料类型。也就是说,选修课中近一半仍然强调
“材料研究需要依据其行为和特征,而不是依据材料类型来进行”的理念。但是,选修课的数量逐年增加并调整,从1998年9门,2003年14门,到2015年28门。2003年的14门课,保留下来的只有9门。增加的课程集中在光、电、磁材料,生物材料和基础与计算材料科学。新增编号3.08系列(重点似乎是环境和生态),3.18(清洁能源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和3.19(可持续的化学冶金学)。3.07系列的“3.071无定型材料”“3.072材料的对称性、结构和张量性质”“3.073材料成像”,显然是关于材料特征和研究方法的一般基础课程。
根据上述信息,发现该系选修课增加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关于新材料的课,如光、电、磁、生物材料,环境生态材料,清洁能源材料等,另一种是关于材料行为和特征以及研究方法和基础与计算材料学的课程。基本材料类型(例如1998年的分组为陶瓷、冶金、电子材料和聚合物)至少保留1门,其中电子材料、聚合物(生物)材料中新材料很多,后续增加课程也较多。
另外,从本科生还有48学分(相当于4门)任意选修课的要求来看,学生从职业要求的角度考虑,可能会更多地选择本系的专业课程,但这可能并不是选修课数目逐渐增多的一个原因。因为该系每届的本科生只有30人左右,即使每个学生都选8门课(限选4门加任选4门),则28门选修课的平均选课人次为8.6。可能的原因是将成熟的研究生选修课同时设置为本科生课程,同时解决因为大量研究生课程(18门)在2011年培养计划大调整时取消所造成的教师工作量不足。因为这期间新设的23门本科生课程中有16门在2011年以后,而且2011年当年新设5门,其中3门是与已有研究生课程等价
的;2013年新设4门,其中有3门与已有研究生课程等价。
现在来看2015—2016学年研究生选修课的情况。研究生课程总数41门,2005年到2015年间 “新”课有13门,保留下来的8门。平均每年新增1.3门。硕士生的必修课为2门,博士生的必修课4门。因此剩余选修课程为37门。剩余课程按照其编号情况,可以分为几个类别。3.3系列课程偏重材料的基本性能和分析方法(9门课);3.4系列为光、电、磁材料(6门课);3.5系列为环境对材料的影响(4门课);3.60和3.65分别为晶体材料和软物质材料的性能;3.69系列的课程是教学(做助教,4门课,课程可以重复记录学分,学分多少根据助教表现决定);3.70为清洁能源材料科学与工程;3.9系列课程中,除了3.93的3门课为实习以外,其余都是聚合物和生物材料的课程(11门),其中包括一门讨论课(seminar)。可见,37门选修课中,9门偏重共性,29门课偏重不同的材料。
对硕士生的学分要求是至少66学分(学位论文除外),其中34学分是紧密相关(comprise a coherent program,but not necessarily all Course III subjects)的。如果硕士生修读博士生的全部4门核心课程(共48学分),则还需要选修的学分不过18学分(2门课即可)。另外,博士生的学分要求中,除了核心课程以外,还需要选修3门(一般每门课12学分),有的博士生还必须选教学课(做助教),实际学分将远远超过硕士生要求的最少学分。如前文所述,该系录取的博士生可以只有学士学位,或者在该系完成硕士学位的学习要求之后申请做博士论文研究,所以,就课程学习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的要求是相同的。 2.课程设置的其他因素
(1)教员与课程关系
在2015—2016学年资料上,MIT材料系有教授26名,副教授5名,助理教授7名,讲师5名。将教员与所任课程关系整理之后发现,有意思的是,5个讲师中只有一个讲师担任课程,这与我们一般所认为的讲师是上课主力的观念相反。在所有38名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中,除了一名新入职助理教授、一名退休教授和一名担任研究生教育主任的教授以外,都有课程,多数在2门或以上。再除去1名考古学教授和2名其他系教授,余下的32名教授分担全系2015—2016学年度87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平均每人2.7门。
从前文关于2005年到2015年间取消的课程来看,有7门课程都是因为教员退休或离职而取消。另外还有两门课,在教授退休或离职后要么说明2015—2016学年不开,要么没有确定教师。因此,因教员离职或退休而取消的课程约占全部取消课程的1/5。研究中还发现,必修课程不会因为教员退休而取消。所以,选修课显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因人设课问题。
(2)可能的外部因素
社会需求可能是课程设置调整的重要因素。随着全球产业转移,美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减少,对工程师的需求减少。因此,MIT材料系本科生培养中从2002年开始出现实践型学位注册人数急剧减少,2006年起已经没有实践型学位的学生[1],2011—2012学年取消了几乎所有工程类研究生的课程(取消了工程硕士培养项目)。如果这是社会需求在大学课程设置方面的反映,说明美国的制造业在21世纪以来一直在减少工程师的需求。乔布斯对奥巴马是否能将苹果手机制造迁回美國的问题给出否定答案,理由是美国没有合适的劳动力。这是否也包括没有合适的工程师呢?从MIT材料系先是没有实践型本科学位的学生(2002年),后来没有工程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可以看出制造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减少由低层次传导到较高层次。因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将制造产业向其他国家转移,从而先减少一线技术人员的需求,由于生产线不在本土,本土较高层次的技术人员与生产接触不便利,因而这个层次的技术人员需求也逐渐减少。
但是,可以注意到MIT材料系新增本科课程在生物材料和电子功能材料方面较多,其他新增课程包括能源与环境材料、计算材料学基础等。研究生新设13门课程中有9门课程与生物材料(5门)、能源材料(3门)和电子材料(1门)有关。这与最近10年美国社会研究热点体现在生物和能源方面是高度相关的。
三、关于本硕博一体化课程设置的讨论
近年来关于本硕博课程一体化(或本硕博课程贯通)的讨论和实施,可能是认为“传统的本科与研究生课程相对独立、缺乏统一的整体,无论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均没有实现由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系统课程学习,学校也没有为此建立统一的课程代码与相应的课程体系”,“不仅本科课程与研究生课程各不相干,甚至还会出现两者多门课程内容重复的情况。”因此,本硕博课程贯通有必要性[2]。相关文献分析了哈佛大学生命科学、普渡大学机械工程、杜克大学法学等专业本硕博课程的结构形式及其特点,也提到“哈佛大学生命科学方向的很多课程都是本科生和研究生互选的,本硕博课程交叉比较深入,不仅纵向交叉,而且横向交叉,每位本科生必须修读四门其他相关领域的课程”;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的技术选修课程包含本科生课程以及研究生课程”。但该文并没有详细分析各大学具体课程名称及其内容,就得出了其课程“所体现的系统性、深入性及其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性”的结论。结合该文献,并根据本文前面对MIT材料系课程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1)美国大学的课程都形成了本科与研究生一体化的系统编号,尽管各大学甚至同一大学不同院系的编号意义有所不
同;(2)许多选修课都是研究生与本科生互选互认的;(3)选修课中有许多交叉学科的课程。
但笔者对课程 “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深入性的观点不能苟同。从前文关于MIT本硕博必修课的设置逻辑分析已经看到,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基础(必修课)来说,本硕博是完全相同的。理论基础的扎实,体现在学习者对其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不能说本科、硕士、博士有不同的理论基础。
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更多学分,通过选修课来满足,而许多选修课,研究生与本科生是互选互认的。不过,在MIT材料系的课程介绍中提到,选读研究生版本课程的学生,会有更多的作业,若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生课程的难度确实略有提高。研究生学习了更多的选修课,也就是学习了更多的专业技能,拓宽了知识面,掌握了更多的经验。
一般都认为,选修课主要是同一学科下面的不同研究方向或专业方向的课程,在这个方向下还有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仍然是本科生与研究生互选互认的,即专业基础课也应该是本硕博相同的,这个道理与学科基础一样。不能想象,同一专业方向的本硕博学生具有不同的专业基础。例如MIT材料系有生物与聚合物材料方向,这个方向的专业基础课是高分子物理(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编号不同,但名称同为“Polymer Physics”,两者互认)。
博士培养的重点在通过研究而提高,这也是洪堡高等教育思想的精髓。现代意义上的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可以说是“源于德国,盛于美国”。但德国高校直到20 世纪才开始从只设一级学位(博士)改为授予二级学位(硕士和博士),直到最近才使用三级学位制度(学士、硕士和博士);至今,德国大学并不为博士生开设专门的课程,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进行科研和给教授当助教得到锻炼[3]。
美国的自然科学博士生学制一般5年,只有第一年是课程学习时间。在这一年内也要根据学习情况尽快确定导师,然后在接下来的4年内通过助教和科研工作得到提高。因此,美国的博士培养,最主要的也是“通过助教和科研工作得到提高”。美国的自然科学博士生之所以有一年的课程学习,是因为美国的本科教育特点(注重“通识教育”)和研究生招生特点(招收不同学科的本科生)所决定的。
四、结语
在最近几年参与学校制定本硕博一体化培养计划讨论的过程中,通过网络广泛查阅了MIT材料系的课程设置。随着了解的深入和自己这些年在教学工作中的体会,逐渐发现,在本硕博一体化(或本硕博贯通)课程设置中强调基础理论由易到难、逐渐深入的观点是有问题的。本文对MIT材料系从2005年到2015年课程设置的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课程设置中本硕博对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的要求是相同的观点,供同行们批评。当然,MIT材料系的这种课程设置可能是由其本科教育特点(注重“通识教育”)和研究生招生特点(招收不同学科的本科生)所决定的。
另外,MIT材料系的课程体系仍然在进一步强化“材料研究应该依据其行为特征、而不是依据材料类型来进行的认识与发展趋势”。必修课体现学科基础理论的要求,保持相对稳定;选修课则根据情况适当调整,每年平均新设本科课程2.3门,研究生课程1.3门,每年平均取消课程分别为本科1.2门和研究生2.6门,课程总数基本不变。本科生新设课程主要是原来的研究生课程(本科和研究生互选互认),也就是将成熟的研究生课程面向本科生开设。研究生新增选修课着重增加生物材料、电子(功能)材料、能源和环境材料的课程,减少与工程相关的课程,这可能与美国产业转移和未来发展趋势相关。有些研究生选修课的新增和调整,还体现了一门新课开设、变迁和逐渐定型的过程。最后,虽然选修课的取消大约有1/5是因人退休或离职(即因人设课)的问题,但其课程设置总体体现了强调基础、加强研究能力,与社会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 钟世云. 麻省理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的分析[J]. 中国大学教学,2013(3):89-95,85.
[2] 吴静怡,奚立峰,杜朋林 等. 本硕博课程贯通与交叉人才培养[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94-101,107.
[3] 赵凯博. 德美两国高校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5):73-74.
[责任编辑:周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