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投资一个大学生十五万
近几年,教育学费问题,尤其是高等教育学费问题,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拨款比例占多少,个人支付占多少,这些钱都花在什么地方,都包括那些项目,为什么一直居高不下,老百姓叫苦连天?
事实上,国家教育部一直都在反对高收费。
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这么说,不是像现在有些人讲的一万多块钱就够了,要从完整的意义上讲培养成本,大概一个大学生国家一年至少要花四五万块钱。在高校收费问题上,国家教育部是这么规定的:
第一条原则指出,坚持收费是对高校办学经费不足的一种补充,中国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投资的主体仍然是政府,不允许以收费来代替政府的投入。《教育法》还规定,办教育“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第二条原则是一定要考虑到社会、学生家长和个人的承受能力,不允许把标准定得过高。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高校学费标准,大约占人均GDP的20%。
然而,这些规定都没有写出实际可依数据,比如政府某年度投入了多少,需要通过收费“补充”的缺额又是多少?是不是可以拿一两所大学为例说明一下?比如和国际通行的教育投资高校学费标准(大约占人均GDP的20%)相比,2003年,中国人均GDP1000美元,学费按20%收取,大约为200美元,即人民币1700元左右。可现在高校的学费普遍在5000元左右,别说人均年收入2200元的农民支付不起,就是多数工人、职员也难以承担。
国家的事,政府的决策,我们暂且不去说,这里我讨论分析的,主要是培养一名大学生一个家庭要投资多少钱,我们做了一个系统的调查分析。
调查地点:
我国东部某省
调查思路:
一、国家教育体系:幼儿园三年学前教育(由于特殊国情,我国某些地区还没有这个阶段的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三年(某些地区小学四年初中五年)九年义务教育,高中三年高级教育(或者中等技术学校教育),大学四年高等教育(或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到此,饱受十年寒窗之苦的莘莘学子算是熬到头了,他们开始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然而,由于目前社会环境的特殊性,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专职考研,或在职考研。这里我们主要分析较普通的一种情况:幼儿园-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的教育投资情况。
二、统计思路:考虑所有与教育投资相关的费用:一是原则上教育部门规定学校收取的,二是为了学习自己不得不投资花销的。比如初中教育以前阶段,生活衣食费就是不读书也得花,所以不计算在内。从高中起,生活衣食费就得计算了,因为国家规定的是九年义务教育,那么义务教育你毕业了,如果你不读书,这方面你应该可以自己解决。我们设计的计算统计公式:教育投资费=学杂费+用于学习相关的费用+不可统计的与学习相关的投资费用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平均下来,幼儿园大概1.3万元,小学2.1万元,初中1.4万元,高中2.5万元,大学7万元,不可预测相关投资0.5万元,总计15左右。所以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家庭培养一名大学生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共需15万元。
我们姑且对我们的调查作一个正面的评价:事实上也是如此。那么,15万元这个数字,对于我国相当一部分家庭来说,是一个沉甸甸的数字,甚至是个天文数字。
然而,我们的老百姓,是相信国家的,是相信读书这条光明的道路的,他们娃的一张大学通知书,足以让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他们更为关注的是他们投资那么多,值不值?
大学毕业生何去何从
培养一个大学生一个家庭投资15万,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风险投资。那么,大学毕业了,又将如何呢?
先翻翻老黄历,看看历史!
大学毕业生,从国家宏观调控分配开始,到部分高校国家包分配,再到现今的市场化操作,即所谓的双选会和人才交流会(其中的就业个味,也只有大学生自己和他们的家庭知道了)。至此,高等教育制度,人们开始怀疑了!
怎么三五年风水就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校连续三年进行了大规模扩招,扩招之前的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是108万,1999年扩招后,高校招生规模达到164万,2000年增加到220万,2001年招生规模达到260万。三年的扩招,使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了2.4倍,普通高校的在校生人数也由1998年的341万,增加到2001年的712万,成为扩招前的2.1倍;2002年中国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学历教育本专科招生达到465万,2003年-2005年高校招生规模、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都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据悉,由于连年扩招,高校继续进行大规模扩招具有一定困难,因此,教育部决定,近几年高校招生数量仍然增加,但增幅将小于前几年。
物以稀为贵。所以,毕业生价值的变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是我国特有国情变更的必然产物!
那么旁大的扩招数字,国家的就业岗位也就那么多,而且正逢国家宏观调控下岗时期,大学的前途,确实堪忧,堪国家之大忧!
那么,现今毕业生的去向到底变得怎么样了,我们到一线去看看:
大学生“零工资就业”之怪状
2005年7月3日,江苏省劳动力市场举办的“毕业生招聘月”首场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吸引了约2000余名应往届毕业生。据职介有关人士透露,现在已进入毕业生就业求职的高峰期,有的毕业生为了挤进自己向往的单位,竟主动提出“零工资就业”。(7月5日《现代快报》)“零工资就业”,这能算就业吗?用这种方式击败其他竞争者,挤进自己向往的单位,到底是求职,还是在乞职?
《报刊文摘》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某人到德国柏林工作,住进克罗伊茨贝格区的一栋旧房。房内有些电器线路出现了损坏和老化,继续用下去可能会有危险。有位老同学恰好认识一位懂电路维护的网络工程师朋友,于是就建议请他帮忙维护一下。工程师如约而至,进门掏出一本二级电路工程师的资格证,然后很专业地将线路修好。主人深表谢意,可工程师却开了一张票单递过来,上面赫然写着劳务费11欧元。工程师解释:“很抱歉,我所能做的只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助你,但我还是要收取一个二级工程师的基本劳务费。我拥有这本二级工程师的证书,我必须维护它的基本社会价值,以免对我的同行们的社会价值造成伤害!”
这位德国工程师“不谙人情”的行为,透射出无法抗拒的道理:任何劳动力都有社会价值,带有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尤甚,别人固然不可以践踏,自己也不能例外。用这样的眼光看当前职场中的“低工资就业”、“零工资就业”现象,出于某种目的和动机的降薪求职行为,的确是对整体劳动力价值的贬损,极大地损害了同行的利益,破坏了劳动力市场公平公正的法则,很容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致使全社会劳动力价值观念的颠覆。
零工资就业之怪状,人们究竟如何看待,恐怕还得政府权威部门给出相关的解释,才能平人才就业之愤慨。
选择“月薪600”或“领失业金”
据报道,因为就业期望值过高,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岗位,2004年,乌鲁木齐市有13名硕士领取了失业金。据乌鲁木齐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2004年乌鲁木齐市登记失业人数为8111人,大学毕业生450名,其中包括13名硕士。
根据乌鲁木齐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介绍中心部长贾雪君说,高学历者失业是一种正常现象,而且这是市场经济人才就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后博士后、教授失业也是很正常的。看到这里普通百姓必然会说,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个个都挑肥拣瘦,心比天高结果高不成低不就,最后只好领失业金为生,成为社会的包袱。
可这些失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去干那些“不适合”我们干的工作只会辱没了我们的知识,埋没我们的才华。今年3月26日,在河南省人力资源市场里举办的2005年大型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近万个岗位引来大学生蜂拥赶常但不少大学生刚进场一会儿,就匆匆离去。他们没有想到,一些单位竟然只开出600元月薪招聘本科生。(新华网3月30日消息)虽然和大学生心中的期待值相距甚远,但是在“万般无奈”之下应聘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一般要投入15万。大学生十年寒窗之后,出来工作薪酬偏低,就是投资得不到回报。没有哪个人会做赔本的买卖,学生花了金钱,耗费了青春拼回一张文凭,凭借这张文凭能找到的工作贵贱就直接体现了这张文凭的含金量。如果找到工作的待遇不高也就说明你这张文凭的含金量不足。自觉得高人一等的天之娇子们理所当然不肯在工资待遇上输人一等,所以顺理成章地选择了“领失业金”,继续寻找着“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十五万的家庭投资一个大学生,最后落得大学毕业证空纸一张,笔者斗胆感慨:人有病,天知否?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大学教育越来越普遍的今天,用人单位之所以敢开出如此低的月薪,是因为他们不愁在市场上找到所需要的人才。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市?场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剧增,已经由供方市场向需方市场转变。纵使你学历多么多么高,但是如果不能适应社会,也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被社会淘汰。与此相反,如果能持着“先就业,再创业”及“先就业,再加薪”的就业态度,在工作当中增加自己加薪或跳槽的资本,最终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挥的舞台。倒不失一个明智之举。
建议那些领失业救济金的高级知识分子们,与其坚持着自己的“高风亮节”拿失业金过活,不如放开思想,实实在在地为自己的未来做些事情。
大学毕业生创业之自我分析
大学生创业与社会上4050失业人群、退休人员创业相比,还是有自身的特点的。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学生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后,才能在扬长避短基础上对创业准确定位。
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1)具有本科或研究生程度的文化水平,对事物较有领悟力,有些东西一点即通;
(2)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
(3)接受新鲜事物快,甚至是潮流的引领者;
(4)思维普遍活跃,不管是敢不敢干、至少是敢想;
(5)运用IT技术能力强,能够在互联网络上搜寻到许多信息;
(6)自信心较足,对认准的事情有激情去做;
(7)年纪轻,精力旺盛,故有“年轻是最大的资本”之说;
(8)没有成家的大学生暂无家庭负担,其创业很可能获得家庭或家族的支持。
大学生创业的劣势:
(1)缺乏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尤其缺乏人际关系和商业网络;
(2)缺乏真正有商业前景的创业项目,许多创业点子经不起市场的考验;
(3)缺乏商业信用,在校大学生信用档案与社会没有接轨,导致融资借贷困难重重;
(4)喜欢纸上谈兵,创业设想大而无当,市场预测普遍过于乐观;
(5)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看不起蝇头小利,往往大谈“第一桶金”,不谈赚“第一分钱”;
(6)独立人格没有完全形成,缺乏对社会和个人的责任感,甚至毕业后有继续依赖父母过日子的想法;
(7)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就放弃,有的学生在前期听到创业艰难,没有尝试就轻易放弃了;
(8)整个社会文化和商业交往中往往不信任青年人,俗语说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很不利于年轻人的创业。
准确把握自身创业特点
以上是从统计面上来分析大学生创业的优缺点,实际上每个大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还需要个性化地认识自己。
在这里提供一个SWOT分析工具,大学生在一个四方格内分别把自己的优势、劣势、面临的发展机遇、挑战或威胁四个因素写下来,每种因素罗列出主要的4-5条来。
比如说某A学生认为自己的优势有:家庭经商,自小在父母边耳濡目染,对创业有浓厚兴趣;经过几年勤工俭学也积累一些实际经验;做过班系干部,组织领导能力得到锻炼;几个朋友合计创业有一定时间,已基本有一个磨合的团队;产品独一无二,有市场竞争力。
某B学生认为自己的劣势有:个人性格内向,与人打交道较困难;家庭出身农家较贫,没有资金支持,还指望毕业后还清教育贷款;没有团队,可能要单打独斗;社会经验严重不足;准备创业的产品成本高昂,要委托别人加工。
某C学生认为面临的机遇有:大学生创业基金成立,自己的科技项目可以申报一试,有导师的强力推荐;国内市场目前突然变化,产生有利于己方的巨大需求;一些企业正与我方洽谈,个别有签约前景;政府循环经济鼓励政策出台,更是利好消息。
某D学生认为自己创业的挑战是:市场竞争不规范,假冒伪劣商品盛行,自己的真东西卖不出去;目前上海店铺租金越来越高,辛辛苦苦赚来的利润越来越低;消费风潮变动很快,自己可能赶不上流行趋势。
在以上SWOT分析基础上,大学生可针对自己的情况,发挥优势、弥补劣势、克服威胁、规避风险、抓住机会、迎接挑战,使得自己的创业计划更为实际可行,更多一分胜算的把握。
专家指导创业:大学生创业五途径
创业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选择前途的一大主题,创业前景中的美丽风景也诱惑着大批的莘莘学子,但很多学生却非常缺乏创业的基本知识。
那么,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呢?
途径一:大学课堂、大学图书馆与大学社团创业者通过课堂学习能拥有一门过硬的专业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将受益无穷;大学图书馆通常能找到创业指导方面的报刊和图书,广泛阅读能增加对创业市场的认识;大学社团活动能锻炼各种综合能力,这是创业者积累经验必不可少的实践过程。
途径二:媒体资讯
一是纸质媒体,人才类、经济类媒体是首要选择。例如比较出名的《21世纪人才报》、《21世纪经济报道》、《IT经理人世界》等。
二是网络媒体,管理类、人才类、专业创业类网站是必要选择。例如比较出名的《中国营销传播网》、《中华英才网》、《中华创业网》等。
此外,各地创业中心、创新服务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科技信息中心、先导民营企业的网站等都可以学到创业知识。
途径三:与商界人士广泛交流
商业活动无处不在。你可以在你生活的周围,找有创业经验的亲戚、朋友、同学、网友、老师交流。在他们那里,你将得到最直接的创业技巧与经验。这更多的时候比看书本的收获更多。你甚至还可以通过Email和电话拜访你崇拜的商界人士,或咨询与你的创业项目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团体,你的谦逊总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途径四:曲径创业
先就业、再创业是时下很多学生的选择。毕业后,由于自己各方面阅历和经验都不够,能够到实体单位锻炼几年,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再创业也不迟。
先就业再创业的学生跳槽后,所从事的创业项目通常也是在过去的工作中密切接触的。而在准备创业的过程中,你可以利用与老板交流的机会获得更多的来自市场的创业知识。
途径五:创业实践
真正的创业实践开始于创业意识萌发之时。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是学习创业知识的最好途径。
间接的创业实践学习主要可借助学校举办的某些课程的角色性、情景性模拟参与来完成。例如积极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各类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发明专利展赛、工业设计大赛等,对先导企业家成长经历、对先导企业经营案例开展系统研究等也属间接学习范畴。
直接的创业实践学习主要可通过课余、假期在外的兼职打工、求职体验、参与策划、参与市调、试办公司、试申请专利(知识产权局)、试办著作权登记(版权局)、试办商标申请(工商局)、业余参加某些职业知识与证书班培训等事项来完成;也可通过举办创意项目活动、参加或参观高交会展览、创建电子商务网站、谋划书刊出版事宜、尝试做自由撰稿人等多种方式来完成。
近几年,教育学费问题,尤其是高等教育学费问题,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拨款比例占多少,个人支付占多少,这些钱都花在什么地方,都包括那些项目,为什么一直居高不下,老百姓叫苦连天?
事实上,国家教育部一直都在反对高收费。
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这么说,不是像现在有些人讲的一万多块钱就够了,要从完整的意义上讲培养成本,大概一个大学生国家一年至少要花四五万块钱。在高校收费问题上,国家教育部是这么规定的:
第一条原则指出,坚持收费是对高校办学经费不足的一种补充,中国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投资的主体仍然是政府,不允许以收费来代替政府的投入。《教育法》还规定,办教育“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第二条原则是一定要考虑到社会、学生家长和个人的承受能力,不允许把标准定得过高。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高校学费标准,大约占人均GDP的20%。
然而,这些规定都没有写出实际可依数据,比如政府某年度投入了多少,需要通过收费“补充”的缺额又是多少?是不是可以拿一两所大学为例说明一下?比如和国际通行的教育投资高校学费标准(大约占人均GDP的20%)相比,2003年,中国人均GDP1000美元,学费按20%收取,大约为200美元,即人民币1700元左右。可现在高校的学费普遍在5000元左右,别说人均年收入2200元的农民支付不起,就是多数工人、职员也难以承担。
国家的事,政府的决策,我们暂且不去说,这里我讨论分析的,主要是培养一名大学生一个家庭要投资多少钱,我们做了一个系统的调查分析。
调查地点:
我国东部某省
调查思路:
一、国家教育体系:幼儿园三年学前教育(由于特殊国情,我国某些地区还没有这个阶段的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三年(某些地区小学四年初中五年)九年义务教育,高中三年高级教育(或者中等技术学校教育),大学四年高等教育(或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到此,饱受十年寒窗之苦的莘莘学子算是熬到头了,他们开始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然而,由于目前社会环境的特殊性,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专职考研,或在职考研。这里我们主要分析较普通的一种情况:幼儿园-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的教育投资情况。
二、统计思路:考虑所有与教育投资相关的费用:一是原则上教育部门规定学校收取的,二是为了学习自己不得不投资花销的。比如初中教育以前阶段,生活衣食费就是不读书也得花,所以不计算在内。从高中起,生活衣食费就得计算了,因为国家规定的是九年义务教育,那么义务教育你毕业了,如果你不读书,这方面你应该可以自己解决。我们设计的计算统计公式:教育投资费=学杂费+用于学习相关的费用+不可统计的与学习相关的投资费用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平均下来,幼儿园大概1.3万元,小学2.1万元,初中1.4万元,高中2.5万元,大学7万元,不可预测相关投资0.5万元,总计15左右。所以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家庭培养一名大学生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共需15万元。
我们姑且对我们的调查作一个正面的评价:事实上也是如此。那么,15万元这个数字,对于我国相当一部分家庭来说,是一个沉甸甸的数字,甚至是个天文数字。
然而,我们的老百姓,是相信国家的,是相信读书这条光明的道路的,他们娃的一张大学通知书,足以让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他们更为关注的是他们投资那么多,值不值?
大学毕业生何去何从
培养一个大学生一个家庭投资15万,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风险投资。那么,大学毕业了,又将如何呢?
先翻翻老黄历,看看历史!
大学毕业生,从国家宏观调控分配开始,到部分高校国家包分配,再到现今的市场化操作,即所谓的双选会和人才交流会(其中的就业个味,也只有大学生自己和他们的家庭知道了)。至此,高等教育制度,人们开始怀疑了!
怎么三五年风水就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校连续三年进行了大规模扩招,扩招之前的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是108万,1999年扩招后,高校招生规模达到164万,2000年增加到220万,2001年招生规模达到260万。三年的扩招,使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了2.4倍,普通高校的在校生人数也由1998年的341万,增加到2001年的712万,成为扩招前的2.1倍;2002年中国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学历教育本专科招生达到465万,2003年-2005年高校招生规模、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都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据悉,由于连年扩招,高校继续进行大规模扩招具有一定困难,因此,教育部决定,近几年高校招生数量仍然增加,但增幅将小于前几年。
物以稀为贵。所以,毕业生价值的变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是我国特有国情变更的必然产物!
那么旁大的扩招数字,国家的就业岗位也就那么多,而且正逢国家宏观调控下岗时期,大学的前途,确实堪忧,堪国家之大忧!
那么,现今毕业生的去向到底变得怎么样了,我们到一线去看看:
大学生“零工资就业”之怪状
2005年7月3日,江苏省劳动力市场举办的“毕业生招聘月”首场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吸引了约2000余名应往届毕业生。据职介有关人士透露,现在已进入毕业生就业求职的高峰期,有的毕业生为了挤进自己向往的单位,竟主动提出“零工资就业”。(7月5日《现代快报》)“零工资就业”,这能算就业吗?用这种方式击败其他竞争者,挤进自己向往的单位,到底是求职,还是在乞职?
《报刊文摘》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某人到德国柏林工作,住进克罗伊茨贝格区的一栋旧房。房内有些电器线路出现了损坏和老化,继续用下去可能会有危险。有位老同学恰好认识一位懂电路维护的网络工程师朋友,于是就建议请他帮忙维护一下。工程师如约而至,进门掏出一本二级电路工程师的资格证,然后很专业地将线路修好。主人深表谢意,可工程师却开了一张票单递过来,上面赫然写着劳务费11欧元。工程师解释:“很抱歉,我所能做的只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助你,但我还是要收取一个二级工程师的基本劳务费。我拥有这本二级工程师的证书,我必须维护它的基本社会价值,以免对我的同行们的社会价值造成伤害!”
这位德国工程师“不谙人情”的行为,透射出无法抗拒的道理:任何劳动力都有社会价值,带有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尤甚,别人固然不可以践踏,自己也不能例外。用这样的眼光看当前职场中的“低工资就业”、“零工资就业”现象,出于某种目的和动机的降薪求职行为,的确是对整体劳动力价值的贬损,极大地损害了同行的利益,破坏了劳动力市场公平公正的法则,很容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致使全社会劳动力价值观念的颠覆。
零工资就业之怪状,人们究竟如何看待,恐怕还得政府权威部门给出相关的解释,才能平人才就业之愤慨。
选择“月薪600”或“领失业金”
据报道,因为就业期望值过高,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岗位,2004年,乌鲁木齐市有13名硕士领取了失业金。据乌鲁木齐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2004年乌鲁木齐市登记失业人数为8111人,大学毕业生450名,其中包括13名硕士。
根据乌鲁木齐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介绍中心部长贾雪君说,高学历者失业是一种正常现象,而且这是市场经济人才就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后博士后、教授失业也是很正常的。看到这里普通百姓必然会说,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个个都挑肥拣瘦,心比天高结果高不成低不就,最后只好领失业金为生,成为社会的包袱。
可这些失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去干那些“不适合”我们干的工作只会辱没了我们的知识,埋没我们的才华。今年3月26日,在河南省人力资源市场里举办的2005年大型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近万个岗位引来大学生蜂拥赶常但不少大学生刚进场一会儿,就匆匆离去。他们没有想到,一些单位竟然只开出600元月薪招聘本科生。(新华网3月30日消息)虽然和大学生心中的期待值相距甚远,但是在“万般无奈”之下应聘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一般要投入15万。大学生十年寒窗之后,出来工作薪酬偏低,就是投资得不到回报。没有哪个人会做赔本的买卖,学生花了金钱,耗费了青春拼回一张文凭,凭借这张文凭能找到的工作贵贱就直接体现了这张文凭的含金量。如果找到工作的待遇不高也就说明你这张文凭的含金量不足。自觉得高人一等的天之娇子们理所当然不肯在工资待遇上输人一等,所以顺理成章地选择了“领失业金”,继续寻找着“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十五万的家庭投资一个大学生,最后落得大学毕业证空纸一张,笔者斗胆感慨:人有病,天知否?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大学教育越来越普遍的今天,用人单位之所以敢开出如此低的月薪,是因为他们不愁在市场上找到所需要的人才。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市?场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剧增,已经由供方市场向需方市场转变。纵使你学历多么多么高,但是如果不能适应社会,也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被社会淘汰。与此相反,如果能持着“先就业,再创业”及“先就业,再加薪”的就业态度,在工作当中增加自己加薪或跳槽的资本,最终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挥的舞台。倒不失一个明智之举。
建议那些领失业救济金的高级知识分子们,与其坚持着自己的“高风亮节”拿失业金过活,不如放开思想,实实在在地为自己的未来做些事情。
大学毕业生创业之自我分析
大学生创业与社会上4050失业人群、退休人员创业相比,还是有自身的特点的。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学生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后,才能在扬长避短基础上对创业准确定位。
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1)具有本科或研究生程度的文化水平,对事物较有领悟力,有些东西一点即通;
(2)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
(3)接受新鲜事物快,甚至是潮流的引领者;
(4)思维普遍活跃,不管是敢不敢干、至少是敢想;
(5)运用IT技术能力强,能够在互联网络上搜寻到许多信息;
(6)自信心较足,对认准的事情有激情去做;
(7)年纪轻,精力旺盛,故有“年轻是最大的资本”之说;
(8)没有成家的大学生暂无家庭负担,其创业很可能获得家庭或家族的支持。
大学生创业的劣势:
(1)缺乏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尤其缺乏人际关系和商业网络;
(2)缺乏真正有商业前景的创业项目,许多创业点子经不起市场的考验;
(3)缺乏商业信用,在校大学生信用档案与社会没有接轨,导致融资借贷困难重重;
(4)喜欢纸上谈兵,创业设想大而无当,市场预测普遍过于乐观;
(5)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看不起蝇头小利,往往大谈“第一桶金”,不谈赚“第一分钱”;
(6)独立人格没有完全形成,缺乏对社会和个人的责任感,甚至毕业后有继续依赖父母过日子的想法;
(7)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就放弃,有的学生在前期听到创业艰难,没有尝试就轻易放弃了;
(8)整个社会文化和商业交往中往往不信任青年人,俗语说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很不利于年轻人的创业。
准确把握自身创业特点
以上是从统计面上来分析大学生创业的优缺点,实际上每个大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还需要个性化地认识自己。
在这里提供一个SWOT分析工具,大学生在一个四方格内分别把自己的优势、劣势、面临的发展机遇、挑战或威胁四个因素写下来,每种因素罗列出主要的4-5条来。
比如说某A学生认为自己的优势有:家庭经商,自小在父母边耳濡目染,对创业有浓厚兴趣;经过几年勤工俭学也积累一些实际经验;做过班系干部,组织领导能力得到锻炼;几个朋友合计创业有一定时间,已基本有一个磨合的团队;产品独一无二,有市场竞争力。
某B学生认为自己的劣势有:个人性格内向,与人打交道较困难;家庭出身农家较贫,没有资金支持,还指望毕业后还清教育贷款;没有团队,可能要单打独斗;社会经验严重不足;准备创业的产品成本高昂,要委托别人加工。
某C学生认为面临的机遇有:大学生创业基金成立,自己的科技项目可以申报一试,有导师的强力推荐;国内市场目前突然变化,产生有利于己方的巨大需求;一些企业正与我方洽谈,个别有签约前景;政府循环经济鼓励政策出台,更是利好消息。
某D学生认为自己创业的挑战是:市场竞争不规范,假冒伪劣商品盛行,自己的真东西卖不出去;目前上海店铺租金越来越高,辛辛苦苦赚来的利润越来越低;消费风潮变动很快,自己可能赶不上流行趋势。
在以上SWOT分析基础上,大学生可针对自己的情况,发挥优势、弥补劣势、克服威胁、规避风险、抓住机会、迎接挑战,使得自己的创业计划更为实际可行,更多一分胜算的把握。
专家指导创业:大学生创业五途径
创业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选择前途的一大主题,创业前景中的美丽风景也诱惑着大批的莘莘学子,但很多学生却非常缺乏创业的基本知识。
那么,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呢?
途径一:大学课堂、大学图书馆与大学社团创业者通过课堂学习能拥有一门过硬的专业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将受益无穷;大学图书馆通常能找到创业指导方面的报刊和图书,广泛阅读能增加对创业市场的认识;大学社团活动能锻炼各种综合能力,这是创业者积累经验必不可少的实践过程。
途径二:媒体资讯
一是纸质媒体,人才类、经济类媒体是首要选择。例如比较出名的《21世纪人才报》、《21世纪经济报道》、《IT经理人世界》等。
二是网络媒体,管理类、人才类、专业创业类网站是必要选择。例如比较出名的《中国营销传播网》、《中华英才网》、《中华创业网》等。
此外,各地创业中心、创新服务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科技信息中心、先导民营企业的网站等都可以学到创业知识。
途径三:与商界人士广泛交流
商业活动无处不在。你可以在你生活的周围,找有创业经验的亲戚、朋友、同学、网友、老师交流。在他们那里,你将得到最直接的创业技巧与经验。这更多的时候比看书本的收获更多。你甚至还可以通过Email和电话拜访你崇拜的商界人士,或咨询与你的创业项目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团体,你的谦逊总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途径四:曲径创业
先就业、再创业是时下很多学生的选择。毕业后,由于自己各方面阅历和经验都不够,能够到实体单位锻炼几年,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再创业也不迟。
先就业再创业的学生跳槽后,所从事的创业项目通常也是在过去的工作中密切接触的。而在准备创业的过程中,你可以利用与老板交流的机会获得更多的来自市场的创业知识。
途径五:创业实践
真正的创业实践开始于创业意识萌发之时。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是学习创业知识的最好途径。
间接的创业实践学习主要可借助学校举办的某些课程的角色性、情景性模拟参与来完成。例如积极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各类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发明专利展赛、工业设计大赛等,对先导企业家成长经历、对先导企业经营案例开展系统研究等也属间接学习范畴。
直接的创业实践学习主要可通过课余、假期在外的兼职打工、求职体验、参与策划、参与市调、试办公司、试申请专利(知识产权局)、试办著作权登记(版权局)、试办商标申请(工商局)、业余参加某些职业知识与证书班培训等事项来完成;也可通过举办创意项目活动、参加或参观高交会展览、创建电子商务网站、谋划书刊出版事宜、尝试做自由撰稿人等多种方式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