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统计数据之谜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dsh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加1等于2。但这并不总是事实,尤其是当你在讨论中国的地方和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时。
  国家统计局周一公布了2013年的经济数据后,最受关注的不只是7.7%的年增长数据,还有一个多少有点奇怪的数学问题。
  中国2013年全国的GDP为56.9万亿元。然而,独立核发的各省GDP之和却比全国的数据多出两万亿元,要知道这还不包括三个尚未公布GDP的省份。
  这在中国网民中间引发了质疑,他们怀疑一些GDP至上的地方官员捏造了数据。其实,中国各省的GDP之和超过全国数据,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2011年,地方GDP之和超出全国数据4.6万亿元;2012年,地方之和超出全国5.76万亿元。
  重复计算是主因
  中国官员和专家将这一奇怪的现象主要归因于不同地区的重复计算。
  “这是个老问题,每次公布数据时都会出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学家张立群告诉新华社,“这种差异主要是由重复计算造成的。”例如,有不少大型企业都有很多分公司,那么就会出现重复计算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副司长丛亮在周三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态与张立群相似。他说,大量跨省区的经济活动的存在很可能会导致二次计算。
  丛亮说,在国家GDP核算过程中,因为有海关,跨国界流动的商品和服务,在海关有很详细的统计。但在国内生产流通中,各地区之间的流通过程当中,没有一个很严格的办法来完全确定跨地区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增加值归属。
  “所以重复计算是在所难免的。”丛亮说。
  丛亮还指出,不同地区的价格差异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同一个东西在河北的时候是一个价格,拉到北京之后可能又是另外一个价格,各地的价格差异也会导致各地GDP最后加总数比全国核算数要大一些。”他说。
  GDP至上惹的祸
  除了重复计算和价格差异的因素之外,地方官员所谓的“GDP至上主義”是造成数据偏差的又一重要原因。
  陕西省统计局原总统计师杨永善对新华社记者说,地方GDP加总数与全国核算数有些出入本是正常的,但地方数据长期单向偏高较多的状况就不正常了。
  杨永善说,国家统计局的许多数据自己收集、统计,比较准确。而在考核压力下,一些地方官员还是有GDP攀比现象。
  中国的领导人最近为地方官员设定了新的考核标准,强调评价成绩不仅仅要看GDP增长率,还要看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债务水平以及安全生产。
  然而,依然很难让一些地方官员改变观念,他们有的仍然过分追求GDP。
  解决之道
  有专家认为,如果地方和中央的GDP统计数据的偏差长期存在,整个国家的统计数据的公信力就会受到负面影响,而且在这些错误数据的指导下政府可能对一些政策效果和宏观经济形势做出错误的判断。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央政府正在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本月早些时候表示,在进行此次经济普查时,中国将统一核算地方和国家的GDP数据,以缩小差距。
  此外,马建堂还承诺要严厉打击数据造假现象。2013年,国家统计局共调查了9起数据造假案件,并处理了57名统计工作人员。
  专家还建议全面改革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说,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在评估地方官员政绩时,中央政府应该更加重视与民众生活水平息息相关的就业和物价数据,尽量减少GDP总量和增长率方面的指标。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呼吁取消地方政府GDP的考核。她质疑地方数据存在的必要,并认为正是这种考核才导致地方官员观念被扭曲。
其他文献
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2014年经济增长指标不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登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讲台,以“滑雪”技巧作比解读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首次提出经济增长“双引擎”思路,并对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魔咒”充满信心。他的这番讲话受到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形势都在发生着重要的调整,对世界经济贡献率几近29%,对亚洲经济贡献率超过50%的中国如何应对“新常态”直接关系到世界
期刊
10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已连续三天被雾霾笼罩,空气污染严重。这是今年秋季以来首个大范围、区域性持续重污染天气,影响了华北大片地区。  北京和河北9日发布仅次于最高级别的橙色雾霾预警,采取企业停产减产、工地停工等应急措施。天津和河南发布黄色预警。城市街头带口罩的行人多了起来。多条高速公路受到较大影响。  自2012年冬季雾霾天气多次出现以后,中国民众对大气污染关注上升,中央和地方治理大气污染力度不断
期刊
推特(Twitter)、脸谱(Facebook)等西方社交网络的全球影响力毋庸置疑,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等世界主流通讯社早已在这些平台上占据了有利地形。新华社于2013年底成立专门团队,运营推特、脸谱上的新华社官方账号,全天候发布新闻信息,让海外受众更好地了解并理解中国。起步虽晚,力求后来居上。  推特的新闻属性最强、信息传播最快。新华社在推特上的官方账号@XHNews是这一团队全力打造的第一个
期刊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新兴科技应用的涌现使国际国内传媒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新的媒体形态、媒介终端及信息传播平台的使用日趋普遍,传播形态更加丰富,迫使传媒业纷纷变革生产组织与传播方式。新华网围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积极探索新闻信息集成服务,推进内容生产、传播渠道、多媒体业态等战略转型,打造提供个性化、对象化、专业化新闻信息集成服务的创新平台。  一、多媒体内容集成服务增强用户黏性  内容集成就
期刊
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国际传播的力度,这既是我国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需要,也是全球化态势下传媒市场的发展规律。从电视国际传播的整体发展态势来看,目前在布局上仍存在重内容、轻渠道的问题,在主体方面则存在重官媒、轻民企的问题。本文以四达时代公司为例,通过分析其在非洲市场的渠道建设、节目营销和客户服务等方面的举措,探讨中资传媒企业“本土化”的策略,以及对强化我国电视国际传播能力的作用。  渠道:中国电视国际传
期刊
在中國举办的国际重大活动,对于向世界介绍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国际传播意义。本文以2014年秋将在北京召开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例,探讨如何拓展重大活动对外报道的选题,分析采访编辑的时代要求,以实现于我有利的国际传播效果。  基于新闻价值的选题要素  议程设置理论可以解释在每天众多的新闻事件中,报什么,不报什么,哪个上头条,每条报道占多大篇幅或时长。议程设置对于媒体来说就是新闻选题
期刊
在国家形象塑造中,文化形象相当重要。不仅因为它与政治、外交等因素一起构成了约瑟夫·奈所定义的软实力①,更因为文化传播所包含的政治意味较隐蔽,遭遇的接受阻力较小,成为国家形象构建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文化形象建构的子系统,区域文化形象的塑造和对外传播,除了服务于国家整体形象,还直接提升区域竞争力,带来区域利益。因而,区域文化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也随着中国国家形象构建意识增强成为一个趋势。本课题组
期刊
一、背景:韩国公共外交新策略  作为重要经济载体的企业品牌是国家品牌的重要构成,是重要的公共外交资源,是政府公共外交可以借助的重要力量。构建优质的企业品牌,是韩国政府强化国家品牌、培育世界对韩国广泛产生“好感”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强化国家品牌也成为韩国政府公共外交的重要目标。  2009年1月22日,韩国国家品牌委员会成立。2013年9月以来,韩国驻华大使馆将搭台助推企业品牌作为韩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
期刊
当今,西方传播学、文学批判、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经常使用的分析法叫“话语权”分析;也就是说,谁掌握了话语权,掌握了公关技巧和广告术,谁就能赢得任何形式的公共舆论战。所谓西方话语权究竟为何物,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同我们中华传统话语运用方式的异同在哪里,以及我们如何应对?  东西方话语权争夺方式方法差异  要在东西方的话语战中争得一席之地,需要先理解西方话语权的理论依据。  “话语权”在东方民族的词典里是
期刊
7月29日,中国翻译研究院成立仪式暨“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与中译外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蔡名照、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共同为研究院揭牌,宣布中国翻译研究院正式成立。  蔡名照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翻译研究院的成立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适应了我国翻译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他希望把中国翻译研究院打造成翻译领域重大课题研究的平台、对外话语体系创新的平台、翻译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