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02.009
我家小区的花台长了一种小草,我本未在意,但是去年夏至,发现有人采摘,走近一看,原来是“半夏”。这是一种有毒的植物,而且会开花,它的花是多数小花集成小棒状,外包一个较大的苞片,苞片斜口状,植物学上叫佛焰苞,苞中央花序伸长成鞭子状。真好像蛇头伸出尖舌一样。这种形状可能是半夏保护自己的绝招。在野外很少见到野生动物去啃食半夏的。一是由于花形有点吓人;二是它本身有毒。所含化学成分复杂,有生物碱。
1 什么是半夏
半夏属于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在古代主要是作为杂草的同时被加以用药,而随着古代中医学对其研究的深入发现其的效果众多,是一种特殊的农田杂草式野生药用植物。据现代医学对古代中医书籍的整理发现,在我国半夏入药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古时候人们一般在夏至的前后采集该植物,故将该植物称为半夏。半夏最早的文字记录属《神农本草经》,最早半夏多是用于镇咳化痰。而后在我国漫长的半夏应用过程中,一代代医学巨匠对其的生物特性进行了研究,后发现不同的炮制方法下,半夏具备不同的效果。
2 半夏的炮制与分类
2.1生半夏:即常规半夏,使用时降低捣碎即可。
2.2法半夏:取正常生半夏、取同等大小,将其浸泡至完全湿润后取出;挑选合适的甘草,进行常规水煎,反复两次,另外选取适量的时会石灰制剂,将煎煮完成后的甘草汁倒入其中,反复搅拌,直至完全混匀。然后再将已经浸泡完全的半夏放入其中,进行浸泡,在浸泡过程中需要每日对其进行搅拌,且保持pH值12以上。对半夏进行检查,切开颜色为均匀的黄色,味道有麻舌感时,即表明法半夏制成。注:每lOOkg净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lOkg。
2.3姜半夏:取正常半夏,取同等大小,将其浸泡至完全湿润后取出。另外取生姜切片煎汤,在其中添加适量的白矾与半夏,进行煎煮至完全熟透,确认后取出晾晒至全干或半干。注:每lOOkg净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
2.4清半夏:取正常半夏,取同等大小,使用浓度为8%的白矾溶液进行完全浸泡,直至口尝有微麻舌感,将其捞出,冲洗后切厚片,晾干。注:每lOOkg净半夏,用白矾20kg。
3 不同半夏的区别
我们经常说的半夏一般是指的是生半夏。生半夏,味辛性温,有毒。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外用有消肿止痛的功效,生半夏毒性较大,多用于外用,用于痈疽肿毒、跌打肿痛和毒蛇咬伤等。
法半夏是生半夏用明矾等炮制后,减轻其温燥之性和毒性,增强燥湿化痰的功效,常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症见咳嗽痰多而黏稠,常配合陈皮、茯苓等同用,如二陈汤。还可以用于治疗痰湿体质患者,症见眩晕、胸闷、呕吐等症,常与白术、天麻等同用,如半夏白术天麻汤。
姜半夏是生半夏加上鲜姜、白矾进行炮制而成。姜半夏性偏温燥,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适用于脾虚痰涎、涌盛作呕、寒痰咳逆者。清半夏辛燥之性最低,化痰作用强,适用于体弱多痰、寒湿较轻者
清半夏是把生半夏用白矾溶液进行浸泡,一直浸泡到里面没有硬芯,然后切开使用。而法半夏是把生半夏先用白矾浸泡,还要加入甘草煎成的甘草汤,再加入适量的石灰水,一起浸泡,浸泡到中间没有硬芯,用的时候干燥、捣碎来使用。清半夏相对泡制方法比较简单,所以更多地保留了生半夏的药性。所以药性比较猛烈,毒性相对也大一些,比较适合于清化比较难以去除的寒痰湿饮,对于重症的痰湿疾病是效果比较好的。
4 半夏的主要治疗作用及常用的半夏配伍药方
半夏辛开散结,化痰消痞,适当配伍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之痞。若因误下致邪气乘虚而入,出现寒热互结,虚实夹杂,气机痞塞,可与黄连、黄芩、干姜、人参等合用,如半夏泻心汤,方中半夏辛温,散结除痞,与干姜、芩连配伍,辛开苦降,寒热平调,使升降调,寒温平,阴阳和而痞满消。同样,在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这一类方剂当中,均取半夏辛行温通,滑利走散,除痞散结之效。故成无己曰“半夏味辛温,干姜味辛热”。
治湿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丹溪心法》)
治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汤)
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纳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伤寒论》半夏散及汤)
生姜半夏汤,来源于《金匮要略》卷中,用姜半夏9克,生姜汁15克,用于治疗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愤馈然无奈者。风痰上攻,头旋眼花,痰壅作嗽,面目浮肿,取其姜半夏和胃化饮,降逆止呕之功。
半夏辛温,可振奋脾阳,恢复脾运而布达津液,常与清热养阴之品配合,运用于热病后期,津液虧损之证。如《伤寒论》之竹叶石膏汤,方用石膏、竹叶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人参、麦冬益气养阴;配伍半夏治疗“气逆欲呕”的同时,借其辛温之性条达脾气,使津液得输,虚烦得安。《金匮要略》麦门冬汤,用半夏配伍麦门冬、人参、甘草、大枣、粳米,治津液干涸“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之虚劳肺痿。喻嘉言谓:“软知仲景妙法,于麦冬、人参、甘草、大枣、梗米大补中气以生津液队中,又增入半夏辛温之味,以开胃。”
半夏最为药物,由来已久,但是不同的炮制方法,使得半夏的作用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注意。
我家小区的花台长了一种小草,我本未在意,但是去年夏至,发现有人采摘,走近一看,原来是“半夏”。这是一种有毒的植物,而且会开花,它的花是多数小花集成小棒状,外包一个较大的苞片,苞片斜口状,植物学上叫佛焰苞,苞中央花序伸长成鞭子状。真好像蛇头伸出尖舌一样。这种形状可能是半夏保护自己的绝招。在野外很少见到野生动物去啃食半夏的。一是由于花形有点吓人;二是它本身有毒。所含化学成分复杂,有生物碱。
1 什么是半夏
半夏属于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在古代主要是作为杂草的同时被加以用药,而随着古代中医学对其研究的深入发现其的效果众多,是一种特殊的农田杂草式野生药用植物。据现代医学对古代中医书籍的整理发现,在我国半夏入药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古时候人们一般在夏至的前后采集该植物,故将该植物称为半夏。半夏最早的文字记录属《神农本草经》,最早半夏多是用于镇咳化痰。而后在我国漫长的半夏应用过程中,一代代医学巨匠对其的生物特性进行了研究,后发现不同的炮制方法下,半夏具备不同的效果。
2 半夏的炮制与分类
2.1生半夏:即常规半夏,使用时降低捣碎即可。
2.2法半夏:取正常生半夏、取同等大小,将其浸泡至完全湿润后取出;挑选合适的甘草,进行常规水煎,反复两次,另外选取适量的时会石灰制剂,将煎煮完成后的甘草汁倒入其中,反复搅拌,直至完全混匀。然后再将已经浸泡完全的半夏放入其中,进行浸泡,在浸泡过程中需要每日对其进行搅拌,且保持pH值12以上。对半夏进行检查,切开颜色为均匀的黄色,味道有麻舌感时,即表明法半夏制成。注:每lOOkg净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lOkg。
2.3姜半夏:取正常半夏,取同等大小,将其浸泡至完全湿润后取出。另外取生姜切片煎汤,在其中添加适量的白矾与半夏,进行煎煮至完全熟透,确认后取出晾晒至全干或半干。注:每lOOkg净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
2.4清半夏:取正常半夏,取同等大小,使用浓度为8%的白矾溶液进行完全浸泡,直至口尝有微麻舌感,将其捞出,冲洗后切厚片,晾干。注:每lOOkg净半夏,用白矾20kg。
3 不同半夏的区别
我们经常说的半夏一般是指的是生半夏。生半夏,味辛性温,有毒。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外用有消肿止痛的功效,生半夏毒性较大,多用于外用,用于痈疽肿毒、跌打肿痛和毒蛇咬伤等。
法半夏是生半夏用明矾等炮制后,减轻其温燥之性和毒性,增强燥湿化痰的功效,常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症见咳嗽痰多而黏稠,常配合陈皮、茯苓等同用,如二陈汤。还可以用于治疗痰湿体质患者,症见眩晕、胸闷、呕吐等症,常与白术、天麻等同用,如半夏白术天麻汤。
姜半夏是生半夏加上鲜姜、白矾进行炮制而成。姜半夏性偏温燥,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适用于脾虚痰涎、涌盛作呕、寒痰咳逆者。清半夏辛燥之性最低,化痰作用强,适用于体弱多痰、寒湿较轻者
清半夏是把生半夏用白矾溶液进行浸泡,一直浸泡到里面没有硬芯,然后切开使用。而法半夏是把生半夏先用白矾浸泡,还要加入甘草煎成的甘草汤,再加入适量的石灰水,一起浸泡,浸泡到中间没有硬芯,用的时候干燥、捣碎来使用。清半夏相对泡制方法比较简单,所以更多地保留了生半夏的药性。所以药性比较猛烈,毒性相对也大一些,比较适合于清化比较难以去除的寒痰湿饮,对于重症的痰湿疾病是效果比较好的。
4 半夏的主要治疗作用及常用的半夏配伍药方
半夏辛开散结,化痰消痞,适当配伍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之痞。若因误下致邪气乘虚而入,出现寒热互结,虚实夹杂,气机痞塞,可与黄连、黄芩、干姜、人参等合用,如半夏泻心汤,方中半夏辛温,散结除痞,与干姜、芩连配伍,辛开苦降,寒热平调,使升降调,寒温平,阴阳和而痞满消。同样,在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这一类方剂当中,均取半夏辛行温通,滑利走散,除痞散结之效。故成无己曰“半夏味辛温,干姜味辛热”。
治湿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丹溪心法》)
治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汤)
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纳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伤寒论》半夏散及汤)
生姜半夏汤,来源于《金匮要略》卷中,用姜半夏9克,生姜汁15克,用于治疗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愤馈然无奈者。风痰上攻,头旋眼花,痰壅作嗽,面目浮肿,取其姜半夏和胃化饮,降逆止呕之功。
半夏辛温,可振奋脾阳,恢复脾运而布达津液,常与清热养阴之品配合,运用于热病后期,津液虧损之证。如《伤寒论》之竹叶石膏汤,方用石膏、竹叶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人参、麦冬益气养阴;配伍半夏治疗“气逆欲呕”的同时,借其辛温之性条达脾气,使津液得输,虚烦得安。《金匮要略》麦门冬汤,用半夏配伍麦门冬、人参、甘草、大枣、粳米,治津液干涸“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之虚劳肺痿。喻嘉言谓:“软知仲景妙法,于麦冬、人参、甘草、大枣、梗米大补中气以生津液队中,又增入半夏辛温之味,以开胃。”
半夏最为药物,由来已久,但是不同的炮制方法,使得半夏的作用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