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开始的审计风暴披露了许多公众很难知道的体制内幕信息。这些信息,正是我国攻坚改革最有用的信息,应当把它当作我国改革攻坚来进行研究。从审计的风暴变成攻坚改革风暴,这才是我们期盼的。
李金华署长自1999年6月首次向立法机关作审计报告以来,一大批中央部门的财务问题一年一度地被公开披露,由此引发了一次又一次具有强烈社会效应“审计风暴”。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审计风暴”之后,公众在期待审计报告公布的同时,似乎也有些“审丑疲劳”了。为什么年年审计,年年问题严重?
需要“审计风暴”,更需要制度建设。如果“审计风暴”不能够引发或推动相关的制度建设,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审计风暴”威慑效应就会减弱。处在转型期中国改革,积累问题很多,需要改革的问题也很多。在公众积怨较深、改革举步艰难的背景下,李金华严格依法,敢于冲破现行官场潜在的常规做法和观念,大胆地披露中央一级部门的财政问题,无疑是对自我保护很强的传统体制是一个强烈冲击。这种突破常规的冲击力,对体制内的存在大量违规违纪的做法确实起到了震慑作用,在这种威慑作用下也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整改。但是在现阶段中国体制改革中,要从根本解决体制内的诸多问题,仅仅通过这种事后审计的“审计风暴”还不行。如果“审计风暴”不能触动制度改革和制度建设,那么“审计风暴”在诸多弊端的体制面前,也会显得无能为力。对于中国财政管理和行政管理存在的制度性问题,李金华感受颇深。李金华公开表示,“我得罪的99%以上都是好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部门和地方的财政管理、支出方面出现问题,未必是那些部长、省长、市长的品行存在问题,而主要是相关的管理制度存在缺陷”。这也正是公众产生审丑疲劳的原因,如果审计风暴不能推动制度建设,一年一度的审计风暴效应就会大打折扣。
需要“审计风暴”,更期望引发改革攻坚的风暴。从一年一度的审计所暴露的问题中发现,这些问题暴露的不是一般性制度缺陷,恰恰是我国现阶段需要攻坚改革的问题。由此引发出另一个问题,这就是“审计风暴”能否深化为改革攻坚的风暴?如在2006年审计报告揭露的中央某些部门挪用资金用于本单位办公楼建设,隐瞒收入、虚列支出,以及不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等问题,其制度性根源就是部门预算改革和预算监督体系改革没有到位、预算编审机制不健全造成的。在报告中还披露了中央预算管理上的一些重大制度性漏洞,如地方财政对中央税收返还和补助收入预算编报不完整,致使大批预算款执行脱离监督。2005年被审计的20个省区市,有4200多亿元此类资金的使用“实际上脱离了省级人大的审查监督”。 由于涉及到改革攻坚的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政治管理体制内的运行信息披露不足,因而无法提出对症下药的改革方案。而从1999年开始的审计风暴,之所以形成了冲击效应,就在于审计披露了许多公众很难知道的体制内幕信息。审计披露的这些问题信息,正是我国攻坚改革最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告诉了我们现行管理体制最容易出问题的是那些领域和部门,也让我们知道造成许多问题频频出现的制度原因是什么。我们希望,不要把一年一度的审计报告,仅仅当作新闻炒一下就算了,而应当把它当作我国改革攻坚的最有用的信息来进行研究。从审计的风暴变成攻坚改革风暴,这才是我们期盼的。
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是,中央有一年一度审计风暴冲击,地方为何风平浪静?对于出现审计风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金华讲,这不是他个人的原因,是审计部门严格按照法律执行的结果。全国只有一部审计法,国家审计署按照审计法审计能够刮起“审计风暴”,为何地方风平浪静。是地方没有问题吗?这显然不可能,看来问题的关键是地方审计缺少像李金华这样敢于严执法、敢做敢为的审计署长。公众是否也包含了另一期望,他们不满足仅仅中央刮“审计风暴”,在地方也应该刮起“审计风暴”。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
李金华署长自1999年6月首次向立法机关作审计报告以来,一大批中央部门的财务问题一年一度地被公开披露,由此引发了一次又一次具有强烈社会效应“审计风暴”。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审计风暴”之后,公众在期待审计报告公布的同时,似乎也有些“审丑疲劳”了。为什么年年审计,年年问题严重?
需要“审计风暴”,更需要制度建设。如果“审计风暴”不能够引发或推动相关的制度建设,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审计风暴”威慑效应就会减弱。处在转型期中国改革,积累问题很多,需要改革的问题也很多。在公众积怨较深、改革举步艰难的背景下,李金华严格依法,敢于冲破现行官场潜在的常规做法和观念,大胆地披露中央一级部门的财政问题,无疑是对自我保护很强的传统体制是一个强烈冲击。这种突破常规的冲击力,对体制内的存在大量违规违纪的做法确实起到了震慑作用,在这种威慑作用下也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整改。但是在现阶段中国体制改革中,要从根本解决体制内的诸多问题,仅仅通过这种事后审计的“审计风暴”还不行。如果“审计风暴”不能触动制度改革和制度建设,那么“审计风暴”在诸多弊端的体制面前,也会显得无能为力。对于中国财政管理和行政管理存在的制度性问题,李金华感受颇深。李金华公开表示,“我得罪的99%以上都是好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部门和地方的财政管理、支出方面出现问题,未必是那些部长、省长、市长的品行存在问题,而主要是相关的管理制度存在缺陷”。这也正是公众产生审丑疲劳的原因,如果审计风暴不能推动制度建设,一年一度的审计风暴效应就会大打折扣。
需要“审计风暴”,更期望引发改革攻坚的风暴。从一年一度的审计所暴露的问题中发现,这些问题暴露的不是一般性制度缺陷,恰恰是我国现阶段需要攻坚改革的问题。由此引发出另一个问题,这就是“审计风暴”能否深化为改革攻坚的风暴?如在2006年审计报告揭露的中央某些部门挪用资金用于本单位办公楼建设,隐瞒收入、虚列支出,以及不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等问题,其制度性根源就是部门预算改革和预算监督体系改革没有到位、预算编审机制不健全造成的。在报告中还披露了中央预算管理上的一些重大制度性漏洞,如地方财政对中央税收返还和补助收入预算编报不完整,致使大批预算款执行脱离监督。2005年被审计的20个省区市,有4200多亿元此类资金的使用“实际上脱离了省级人大的审查监督”。 由于涉及到改革攻坚的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政治管理体制内的运行信息披露不足,因而无法提出对症下药的改革方案。而从1999年开始的审计风暴,之所以形成了冲击效应,就在于审计披露了许多公众很难知道的体制内幕信息。审计披露的这些问题信息,正是我国攻坚改革最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告诉了我们现行管理体制最容易出问题的是那些领域和部门,也让我们知道造成许多问题频频出现的制度原因是什么。我们希望,不要把一年一度的审计报告,仅仅当作新闻炒一下就算了,而应当把它当作我国改革攻坚的最有用的信息来进行研究。从审计的风暴变成攻坚改革风暴,这才是我们期盼的。
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是,中央有一年一度审计风暴冲击,地方为何风平浪静?对于出现审计风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金华讲,这不是他个人的原因,是审计部门严格按照法律执行的结果。全国只有一部审计法,国家审计署按照审计法审计能够刮起“审计风暴”,为何地方风平浪静。是地方没有问题吗?这显然不可能,看来问题的关键是地方审计缺少像李金华这样敢于严执法、敢做敢为的审计署长。公众是否也包含了另一期望,他们不满足仅仅中央刮“审计风暴”,在地方也应该刮起“审计风暴”。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