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川的第一天

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l7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19日,连续阴雨的北川,放晴了。就在这天,随着北川重建工作委员会第1、2、3号文件的出台,新北川建设正式全面启动。
  
  8时30分安县安昌镇,北川县的临时办公楼
  “有人说,当前北川的防疫工作做得不错,这种想法非常危险。”中共北川羌族自治县重建工作委员会书记左代富“啪”地一拍桌子,对来自北川20个乡镇的干部说:“同志们,我紧张得很哪!真正考验防疫工作的时候还没到。谁敢妄下断言,放松警惕,我拿谁是问!”
  左代富的一番话让在场的人们神经又一次紧绷。擂鼓镇党委书记代学好向记者表示,回去后,彻底检查全镇的防疫隐患,对废墟进行深层消毒,对水源、临时安置点居民饮食卫生进行实时监控,以确保防疫工作的万无一失。
  这一天,北川重建工作委员会新设立的“党群工作部”、“城镇规划建设办”等“一部九办”按照工作要求和工作模式开始有条不紊地运转,在尚未安装固定电话的简陋办公室内,人们为新的一天忙碌着。
  10时25分北川曲山镇
  从擂鼓镇通往北川县城路边的一块菜地里,周康尧正在弯腰栽着菜苗。“地震后,是解放军救了我们的命。地震过去快40天了,我们不能老向国家伸手,得靠自己。”他憨厚地说。
  北川县城居民龙顺琼提着包裹经过这里。她刚从危房家中找回儿子的证件,为儿子出去打工作准备。“现在,我们全家住在九洲体育馆的帐篷里,吃住不用担心。以后还得盖新房,现在就得让儿子出去挣钱。”
  11时30分北川县城三倒拐
  北川县文物局局长林川遥望一片废墟的北川县城,满面忧伤。“羌族总共才30万人,这次地震就死了3万多人,40多位羌族文化传承人和学者都没了,全县有关羌族的研究史料全部被毁、被埋,损失极其惨重,给羌族文化带来了严重的打击。”他对同行的一位历史学家说。
  14时20分北川金城尔玛羌寨大门前
  这是绵阳进入北川县城的必经之路。四五名身穿防化服的防疫人员在这里对出城的每个人和每辆车进行彻底的消毒,甚至连鞋底、车底都不放过。一位防疫人员说,这个离北川县城最近的防疫点从5月13日就开始工作了,每天至少要对2000人进行防疫消毒。
  在北川县城,志愿者陈民青,每天都在县城里巡逻,至今尚未发现任何疫情。“防疫车和直升机经常给北川废墟进行立体消毒。北川现在很干净,不像有些人担心的那样。”
  15时30分北川任家坪安置点
  加拿大记者班纳和史提芬正在采访北川居民,不時进入临时帐篷拍照。看到这里的百姓还这么乐观,他说一定把这里的真实情况反映给加拿大受众。他们还听说,已瘫痪的北川县政府门户网站于18日重新开通了。“世界人民了解北川更方便了”。
  绵阳市信息办陈华斌说,网站已根据灾后重建需要进行全新改版,北川县城新址等人们关注的议题都将在网上公布,征求网民的意见。救灾物资的发放、灾后重建的注意事项等都会在网上及时发布,北川的重建,将在全世界的监督下进行。
  17时20分北川一堰塞湖旁
  沿着崎岖山路前行,远远听到机器的轰鸣。转过一道急弯,迎风招展的一面面红旗映入眼帘。施工人员正在抢修塌方的公路。
  一台台大型的吊车,一顶顶红色的钢盔,一双双带泥的手套……
  “这已是第五次塌方了,但一定要把这条路修好。”一位施工人员说,“现在还有很多群众住在山里,如果道路不通,好多百姓急需的物资就运不进去。”
  19时30分安县安昌镇,北川县的临时办公楼
  泡菜、炝豆角、拌苦瓜、白米饭,露天食堂开饭了。工作人员或蹲或站,晚饭吃得香。
  党群工作部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县委工作人员冯翔盯着电脑屏幕,电脑显示:
  “截至18日,地震共造成北川县15645人死亡,4402人失踪……
  “近400个临时安置点已经建好,8万多人已经安置。”
  电脑背面贴着一张儿童带笑的照片,那是他在地震中遇难的爱子。
  “残月映苍山,青草埋故园;思子子不归,凄泪洒羌山。”照片上面一首20字小诗寄托着他对7岁儿子的无限思念,也激发出无穷力量,为更多活着的北川孩子创造美好的明天。
  尽管北川县城新址未定,更多的“冯翔”已经擦干眼泪,为建设新北川忘我地工作。
其他文献
“5·12”地震前,我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夫妻和睦,儿子聪明。但是,5月12日14点28分,这一切被彻底改变了。  地震发生时,我正走在从县委去民政局的路上。突然,地面晃了两下,然后越晃越厉害,我被重重摔倒在地。糟了!大地震了!我挣扎着站起来,天昏地暗,烟雾迷漫,熟悉的街道不复存在,6层高的医院转眼变成一堆砖石瓦砾。我想赶快到民政局看看,但道路被堵得死死的。我马上掉头,向县委那边跑。可是,县委大楼也
期刊
5月12日,一场毁灭性的灾难突然降临,巨大而恐怖的地啸掩埋了琅琅的书声,剧烈的崩塌吞噬了平静的校园……  仅仅是一瞬间,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两幢五层高的教学楼,一幢完全垮塌,一幢沉下去,只剩下歪斜的三层……正在上课的师生被废墟掩埋,到处是呼救声、哭喊声。  通讯中断,道路坍塌。我立即派人前往两公里外的县城报信求救,同时迅速组织师生展开自救。在烟尘呛人、余震不断的废墟上,大家用手刨、用肩扛,只要我
期刊
8月上旬,我们走进美丽草坡,沿着每一个村落,悄然而行,只见羌藏民居,静卧河谷或隐现山腰,气息宁静,安详如禅,偶尔几声犬吠,也散落在清新的空气里,像消失的炊烟。红叶遍野,似火欲燃,群山巍峨,天高云淡。河水潺潺,林木悠闲,碧草衬着白羊,秋水映着蓝天。很难想象,两年之前这里还是疮痍满目,今天这里却又恢复了固有的宁静与安康。    “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我们今天的主要目的,当然
期刊
6月4日早上8点,在清华大学培训学习的学员向海平已经安排好了一天的时间:上午要到图书馆报告厅听台湾理论经济学家汤明哲教授关于《台湾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困境》的专题讲座,下午到图书室把老师昨天提到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弄明白,晚上一定要去紫荆操场和一起参加培训的学员们讨论几个关于巴中发展的热点问题。  在培训学习期间,向海平不仅学习了科学决策、调查研究等理论与方法,还掌握了不少接待群众、处理危机等方面的知
期刊
汶川地震后1小时,我团4架直升机奉命升空,第一时间飞赴灾区勘察灾情,拍摄大量图片影像资料,为抗震救灾指挥部决策提供了依据。随即,出动18架直升机,满载食物、药品等急需物资,飞往灾区展开救援。一批批危重伤员快速运出,大量救灾物资快速送达灾区,迅速稳定了受灾群众的情绪。  我们一直试图向震中汶川实施空中救援,从12日到13日,先后6次派出24架直升机向汶川突进,都因气候恶劣没能成功。汶川县城地处“V”
期刊
“四川华西集团两万儿女决心用智慧和汗水,为祖国、为人民建震不垮的桥,震不断的路,震不倒的房”!这是两年前四川华西人向灾区人民作出的铿锵承诺。  在两年的灾后重建的工程中,四川华西集团功勋卓著:聚源中学项目部在成都军区质检总站的安全质量检查中被评为第一名;什邡国人小学项目获得了“四川省优质结构工程奖”和“天府杯”;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项目通过了“四川省优质结构工程”验收;蜀城中学项目获得了市优
期刊
5月12号地震发生时,我正在支队办公室。职业敏感使我和我的战友们以最快速度冲到楼下。省公安消防总队和市政府同时向我们下达了紧急指令。在消防车前,我召集了不到1分钟的紧急党委会,决议只有8个字——“一级战备,全力救人!”  在余震的强烈颠簸中,我支队800名官兵,不到1小时,就赶到了80公里以外的重灾区——都江堰。  往日美丽的都江堰,这时已经满目疮痍。我当了20多年的消防兵,见过无数惨烈的灾难现场
期刊
编者按:  5月12日,四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巨大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迅速形成抗震救灾的强大力量,取得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阶段性胜利。  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和群体。灾难面前,他们临危不惧、勇于担当,坚韧不拔、团结互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时代壮歌,为伟
期刊
“里面一地的瓦砾,最中央的李冰塑像却安然无恙,李冰还坚定不移地站在那里。我想,李冰当年是为了抗灾来到成都的,因为当时四川有水灾,他降服了水灾,建造了如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今天,它又一次挺过了这场灾难,还像过去一样灌溉着受伤的土地。”  ——余秋雨    6月12日,震后一月的日子  6月12日,距离那场惊天动地的大地震整整一个月的日子里,记者再次来到都江堰,穿行于历史与现实、悲伤与希望交织的这片
期刊
在即将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前夕,结合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要求和世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危机挑战,成都市于2010年提出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城市品牌的提出并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情,但从这一城市品牌的内涵意义来看,要实现这一目标,其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要走出一条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模式——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按照传统的看法,拥有田园风光的城市是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