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本科人才为基点,动态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以“平台+模块”为構架、以岗位技能为目标,建立有利于工程素质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组织、具体实施的方法和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加强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
关键词: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
作者简介:陈铁华(1972-),女,吉林吉林人,长春工程学院能源动力学院,副教授。(吉林 长春 130012)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4-0123-01
目前,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已从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转到注重创新能力与工程素质培养。实践教学在工程教育及工程素质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依据各学科、各专业的特点,结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素质结构;根据专业的要求,设计出训练的层次,如实验技能单项训练、操作技能应用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训练等。在体系上力求构建一个有宽度(实验内容丰富)、有厚度(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有尖峰(学有余力、创新、高度)的金字塔结构。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随人才培养方案的变化,“动态”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场所,应紧随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动态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教育模式变化、有力于培养工程素质与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动态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体现在按社会需求灵活设置弹性专业模块,拓宽就业渠道,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风力发电,而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是一个空白。因此,长春工程学院在教学中及时修改了2004版人才培养方案,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现有知识结构基础上,以选修课形式增加了风力发电相关课程和风力发电场实习环节,及时拓展了学生的专业领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途径。自2007年以来,每年都有毕业生被分配到风电场。学生的就业情况表明,这项尝试是成功的,动态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也是有效的。
2.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平台 + 模块”构架
以“平台 + 模块”的思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其中,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实验、学科基础课程实验和公共基础集中实训等环节。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基础技术应用能力。模块由专业课程实验、综合实验和专业集中实训等环节构成。目的是对学生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平台 + 模块”的实践体系着力强调三个层次的工程素质训练,即基本技能训练、工程意识训练和综合实践能力训练。这样的实践体系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3.职业与岗位分析,明确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职业与岗位分析可以明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践内容和实践方式。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水动方向)为例,该专业技术业务岗位群是水轮发电机组及其辅助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检修及以上述技术为基础的管理岗位等。以职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作为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构建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如表1所示。以理论课程实验为基础,以课程设计为主线,以实习、实训能力训练为依托,建立“整合(学科综合实验)—分化(专业基础实验)—开放(创新性实验)”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1.实验教学
把实验教材改为实验指导书。过去的实验教材包括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理、步骤、仪器等内容,而现在采用的指导书,只给出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条件和主要的设备仪器等,实验的方法、原理、步骤、结果分析等,由学生自己设计、分析,并根据实验内容选用仪器、仪表。这样既避免了实验内容的重复与滞后,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实验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师讲解示范,学生“重演”的教学方式。把实验教师从“教师”的角色提升为“导师”,把学生从被动的模仿者转换为主动的设计者和创新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计环节
课程设计是针对一门课程进行的综合能力训练,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开端,为后续的毕业设计,乃至今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基础。课程设计依据课程性质的不同采取的方式也不同,有的可以由个人独立完成,有的需要几个人合作共同完成。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其关键都在于题目设计和任务布置的有效性。在实践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按照由教师明确项目任务,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制定计划,教师审查并给予指导;学生分组,明确分工实施计划,合作完成;学生对成果自我评估,最后由教师评价四个过程进行。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对成果对错检查转变为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适当引导和启发。使课程设计具有实践性、自主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
3.实习环节
实习环节分四阶段逐层次渗透专业,与生产实际渐近结合。第一阶段是专业教育,学生在入校时,通过参观教学模型、专业实验室,观看录像进行专业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第二阶段是专业认识实习,在专业课开始之前进行,组织学生到生产单位进行情景教学,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专业设备、生产过程及专业知识;第三阶段是熟悉专业阶段,在学过专业课后进行三周生产实习,这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理论,通过在生产现场的实践,加深对专业的理解;第四阶段是掌握专业,目的是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并利用这些专业知识,借助毕业设计环节,提升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
4.产学研结合
工程素质培养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工程环境,以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模式是一条培养工程素质的重要途径。十年来,长春工程学院先后与电厂、设计院、工程建设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很大收益。如解决了每年学生的专业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与现场技术人员合编专业教材四部,教师科研项目逐年增多,聘请了许多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做兼职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等。
产学研合作教育改变了以往封闭的刚性教育模式。拓宽了人才培养范围,开放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在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中,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认识、实践的环境,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和做事,学生接受的教育是全方位的,包括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的教育等,为学生今后的成才、就业以及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总 结
根据社会对专业领域人才的需求、职业对专业人才技能的要求及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动态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工程教育,加强学生工程意识,突出工程素质培养。
(责任编辑:沈清)
关键词: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
作者简介:陈铁华(1972-),女,吉林吉林人,长春工程学院能源动力学院,副教授。(吉林 长春 130012)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4-0123-01
目前,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已从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转到注重创新能力与工程素质培养。实践教学在工程教育及工程素质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依据各学科、各专业的特点,结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素质结构;根据专业的要求,设计出训练的层次,如实验技能单项训练、操作技能应用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训练等。在体系上力求构建一个有宽度(实验内容丰富)、有厚度(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有尖峰(学有余力、创新、高度)的金字塔结构。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随人才培养方案的变化,“动态”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场所,应紧随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动态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教育模式变化、有力于培养工程素质与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动态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体现在按社会需求灵活设置弹性专业模块,拓宽就业渠道,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风力发电,而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是一个空白。因此,长春工程学院在教学中及时修改了2004版人才培养方案,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现有知识结构基础上,以选修课形式增加了风力发电相关课程和风力发电场实习环节,及时拓展了学生的专业领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途径。自2007年以来,每年都有毕业生被分配到风电场。学生的就业情况表明,这项尝试是成功的,动态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也是有效的。
2.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平台 + 模块”构架
以“平台 + 模块”的思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其中,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实验、学科基础课程实验和公共基础集中实训等环节。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基础技术应用能力。模块由专业课程实验、综合实验和专业集中实训等环节构成。目的是对学生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平台 + 模块”的实践体系着力强调三个层次的工程素质训练,即基本技能训练、工程意识训练和综合实践能力训练。这样的实践体系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3.职业与岗位分析,明确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职业与岗位分析可以明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践内容和实践方式。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水动方向)为例,该专业技术业务岗位群是水轮发电机组及其辅助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检修及以上述技术为基础的管理岗位等。以职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作为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构建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如表1所示。以理论课程实验为基础,以课程设计为主线,以实习、实训能力训练为依托,建立“整合(学科综合实验)—分化(专业基础实验)—开放(创新性实验)”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1.实验教学
把实验教材改为实验指导书。过去的实验教材包括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理、步骤、仪器等内容,而现在采用的指导书,只给出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条件和主要的设备仪器等,实验的方法、原理、步骤、结果分析等,由学生自己设计、分析,并根据实验内容选用仪器、仪表。这样既避免了实验内容的重复与滞后,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实验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师讲解示范,学生“重演”的教学方式。把实验教师从“教师”的角色提升为“导师”,把学生从被动的模仿者转换为主动的设计者和创新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计环节
课程设计是针对一门课程进行的综合能力训练,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开端,为后续的毕业设计,乃至今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基础。课程设计依据课程性质的不同采取的方式也不同,有的可以由个人独立完成,有的需要几个人合作共同完成。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其关键都在于题目设计和任务布置的有效性。在实践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按照由教师明确项目任务,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制定计划,教师审查并给予指导;学生分组,明确分工实施计划,合作完成;学生对成果自我评估,最后由教师评价四个过程进行。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对成果对错检查转变为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适当引导和启发。使课程设计具有实践性、自主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
3.实习环节
实习环节分四阶段逐层次渗透专业,与生产实际渐近结合。第一阶段是专业教育,学生在入校时,通过参观教学模型、专业实验室,观看录像进行专业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第二阶段是专业认识实习,在专业课开始之前进行,组织学生到生产单位进行情景教学,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专业设备、生产过程及专业知识;第三阶段是熟悉专业阶段,在学过专业课后进行三周生产实习,这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理论,通过在生产现场的实践,加深对专业的理解;第四阶段是掌握专业,目的是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并利用这些专业知识,借助毕业设计环节,提升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
4.产学研结合
工程素质培养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工程环境,以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模式是一条培养工程素质的重要途径。十年来,长春工程学院先后与电厂、设计院、工程建设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很大收益。如解决了每年学生的专业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与现场技术人员合编专业教材四部,教师科研项目逐年增多,聘请了许多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做兼职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等。
产学研合作教育改变了以往封闭的刚性教育模式。拓宽了人才培养范围,开放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在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中,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认识、实践的环境,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和做事,学生接受的教育是全方位的,包括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的教育等,为学生今后的成才、就业以及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总 结
根据社会对专业领域人才的需求、职业对专业人才技能的要求及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动态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工程教育,加强学生工程意识,突出工程素质培养。
(责任编辑: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