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建筑学本身的学科发展和媒体形式的迭代,各地的现代建筑越来越频繁的展现在大众面前。最为直接的表现是建筑造型带来的视觉体验。现代建筑的发展促使建筑体量和造型有着很大的改变,出现了一些造型奇特新颖的建筑,大众对它们的体验呈现各态表现,部分人群欣赏,而另一部分认为这类建筑“奇怪”,本文试图探讨建筑造型之于大众审美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建筑造型;大众审美之
1、大众形成“奇特”与“奇怪”的评价
建筑作为人们对生活生产的基本需求的产物,其带有“坚固,美观,实用”三个性质,其中“美观”一点是对人们生理层面而言是最为直接的。可以说,一个好的建筑一定是可以带给人美的感官体验,良好的心理感受的。古今中外,建筑造型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是无数建筑师在实际生产建造中智慧的结晶。发展到近现代,不同的流派主义往往带来各异的建筑造型。。建筑造型赋有的美学价值往往是主观的,不同受众对于美学内容的评价往往是不一致的,这取决于评价内容的优劣,同时也取决于受众的特定知识储备。会有一些奇特的,标新立异的建筑设计出现在大众视野。大众对待一个建筑的感受不一,不免会出现对一些建筑的造型发出疑惑,他们可能会认为一些建筑是奇怪的。那么,那些外表奇特的建筑,其实真的有那么奇怪、是建筑师单纯追求造型标新立异吗?
2、幾例“奇特”的建筑
2.1苏州东方之门
东方之门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由汪大绥设计,于2015年8月最终完工。它是一个高达301.5米的摩天大楼,其占地面积大约四十六万平方米。建筑外形是一座门,楼体由北楼和南楼组成,互相依靠,连接处位于238米,承载着企业赋予它苏州之门的寓意。虽然由于建筑的整体造型和颜色等因素,东方之门被民间戏称“秋裤”,争议很多,但在业内人士中却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东方之门在细节的处理上体现了中国人的细致,南北两侧采用鱼鳞式、具有调节视觉效果的幕墙,建筑东西方位笔直的幕墙使东方之门巍然矗立、直插云霄。同时,被设计成门形的东方之门承载着企业对其想要成为苏州工业园东道主的身份的渴望。东方之门的造型突破了以往人们对摩天楼的认知,认为单个主楼越高越好的想法被这个案例彻底改变了;同时在功能设置上,东方之门的设计也是颇有巧思的,它结合地面交通形成了一个交通闭环,高层的使用者可以方便的在南北两楼之间通行。虽然其在大众中饱受争议,但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它对功能的排布是恰到好处的,而门的意向也作为一个符号,真挚的包含业主对苏州工业园区的自身表达。
2.2伦敦蛇形画廊
伦敦蛇形画廊是近来最受欢迎的现代艺术建筑之一,它复杂的外表下隐藏着设计师们的巧妙用意。这里收集了报纸、杂志和画作,供人们欣赏。诸如藤本壮介,妹岛和世,Bjarke Ingels等建筑师都曾经为伦敦蛇形画廊奉献作品。伊东丰雄在设计时,是将一个正方形绕中心进行无规律的旋转,从而形成三角形、梯形、五边形等交错在一起的形状。最终建成的蛇形画廊是将四边向下翻折形成建筑围合。中间留有一个小正方形,保证了室内的采光效果,使阳光能照射到每一个黑暗的角落。入口和出口设计在空余较大的多边形处。整个建筑的外墙虽然看起来杂乱无章,却是设计师精密设计而成的。在三角形和梯形之间空余的部分,在视觉上模糊了蛇形画廊与周围环境的界限,使其与环境融为一体。在建造过程中,画廊外墙十分类似网状结构,外加其材料扁钢提高了承重能力,这种做法无需任何柱状物支撑,便可成为一个整体。
2.3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由伍重设计。从外观上看,屋顶由十对壳体组成,共分为三组,四个大壳状屋顶下,两组大的壳体为两个剧院所用,另一小壳体为休息厅。这些屋顶依次排列,近看,她像几只贝壳相拥而立,另一只背向大海侍立着;又像两只面朝天空倒放着的蚌。而设计师约恩﹒乌松的灵感正是来自于一个剥开的橘子,建起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为了增强壳体屋顶的称重能力,其底部建起了高达19米的基座,全部壳体正好可以组成一个圆。当它矗立在人们面前时,无一不为之赞叹。每年,悉尼都会迎来成千上万来自世界的游客到此参观、游玩。初期方案刚推出时,实际上大众对建筑师是持怀疑态度的,在那个时期,大家对新奇的建筑造型还是持保守态度的,但是建筑师坚持了自己的意见,最终使方案得以落成。
3、所谓“奇怪”建筑
由此可见,外型奇特的建筑可以有它独到之处,不仅流芳百世,也为城市带来了风采。然而,虽然如今许多地标性建筑都注重于反映地方特色,采用超人的理念,并且耗资巨大,但是总有几个建筑适得其反成了败笔,“丑名远扬”。沈阳方圆大厦和捷克威尔逊大厦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3.1大铜钱——沈阳方圆大厦
方圆大厦酷似一枚古代铜钱。据其设计师李祖原说,这枚铜钱寓意着住在方圆大厦的业主财源广进,蒸蒸日上;同时又象征着天地合一的中国传统理念—天圆地方,体现了炎黄子孙的传统文化。这一立意听起来好像很不错,然而,在现代化城市沈阳,方圆大厦便显得十分格格不入了。方圆大厦的外墙造价高昂,通体用天然花岗石和金色金属铝单板筑成,在阳光下光线反射得十分刺眼,奢侈的外表也使这座大楼变得十分肤浅。既然被用做写字楼,就应该有一个稳重的形象,内在设施才是最重要的,而迷信之风不可盛行。
3.2 跳舞的房子——捷克威尔逊大厦
捷克威尔逊大厦有两座楼房组成,其中一个弯曲着的楼房依靠着另一栋,因此成为了饱受争议的后现代建筑。它的设计富有线条元素,如同两人相拥而舞,所以被称为“跳舞的房子”。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曲线美的审美观点,在大部分人眼中,捷克威尔逊大厦好像一个被砸扁的水瓶,颜色和形状也毫无美感可言。甚至,有人评价它为二战后欧洲给美国的第二颗炸弹,十分破坏城市界面。我认为,捷克威尔逊大厦的设计过于重视外型、过于艺术化,才会与大众的审美造成冲击,从奇特变为了怪异。 4、多方考量的“优秀”建筑——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尽管有些建筑因为造型奇怪忽略了其本质,但有的却能在奇特的外型的基础上与其功能相结合,成为一个成功的案例。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就是如此。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修建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中日本侵略者给东北乃至全中国人民带来的战争灾难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从远处看,台历造型的碑身像一本展开的书,也像是一幅巨大的东北地图,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右上角刻有“九一八”事变的日期,将历史永远书写下来;走近可以发现在体量中间设置的入口,抬头可以仔细观察到建筑表面刻写的铭文,引导参观人员采用一种敬仰的严肃的姿态走进;右下角刻着骨骸,纪念因为战争而死去的人民;书身有几处残缺的地方,是敌人的子弹和炮弹留下的弹坑;左页记录着史实,时刻提醒人们九一八事变带來的灾难。纪念碑作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奇特巧妙的造型再现了历史,意义深邃地提醒后人勿忘国耻,使它极大限度地发挥了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教育意义。
总结:
大众在面对建筑的审美讨论时,更多的是基于主观情感,结合自身经验,进行简单的类型学比较。观察大众的评价内容,发现更多的是用一些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事物与评价对象进行比拟,比如“大秋裤”之于东方之门,“大裤衩”之于中央电视台大楼,“大钢镚”之于方圆大厦,这和目前整体美学教育缺失有关系,同时主流媒体对于建筑的评价体系尚不成熟,大众对建筑的讨论是难能可贵的,但是质量尚显粗糙,很难做出真正全面客观的评价。当然一些建筑师的“异想天开”以及业主的审美取向也会影响一个建筑作品的本身质量,所以这是一个需要宏观评价的,需要培养的过程。不论是“奇特”的建筑还是“奇怪”的建筑,它都需要遵循“坚固,美观,实用”的原则,它都需要成为一个可以给人以美的体验的作品。
通过上文分析,设计师追求造型上的艺术固然有利于塑造独一无二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品味,但一味地追求视觉上的效果往往不仅没有达到预期要求,反而忽略了建筑的本质和内涵。因此,建筑师还应从建筑的使用功能、逻辑入手,根据当地环境、历史背景等采取设计策略,才能建造出与城市相映衬、与人们相适应的出色的建筑。大众审美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而多数以自身经验作为思想体系对作品进行评价,虽然就客观性来说,大众对建筑的批评内容不可做出准确评定,但是对于建筑学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渠道和参考来源,需要充分尊重和采纳。总而言之,设计的初衷应是把功能和外表结合在一起,最终提供给人使用,而使用者和评价者往往是以大众群体为中心,赢得大众方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楚浛.作为“展览”的建筑:蛇形画廊展馆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6.
[2]齐康.建筑形态与案例[J].建筑与文化,2015,(03):25-33.
[3]世界最丑建筑榜:沈阳方圆大厦再次入围[J].新作文.金牌读写(高中生适读),2012,(Z2):72.
[4]段晓丹,杨毅.批判的失落——90年后中国建筑批评泛社会化现象浅析[J].室内设计,2009,(01):7-10.
[5]陈健斌.悉尼歌剧院解读[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04):13-17.
[6]世界上最古怪的十大建筑[J].广西城镇建设,2008,(12):50-53.
[7]贾图壁.“东方之门”苏州摩天[J].建设科技,2004,(20):33.
作者简介:
王艺璇,女,汉族,2001.11.22出生。籍贯:辽宁省朝阳市,就读学校:东北育才学校高中部。
【关键词】建筑造型;大众审美之
1、大众形成“奇特”与“奇怪”的评价
建筑作为人们对生活生产的基本需求的产物,其带有“坚固,美观,实用”三个性质,其中“美观”一点是对人们生理层面而言是最为直接的。可以说,一个好的建筑一定是可以带给人美的感官体验,良好的心理感受的。古今中外,建筑造型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是无数建筑师在实际生产建造中智慧的结晶。发展到近现代,不同的流派主义往往带来各异的建筑造型。。建筑造型赋有的美学价值往往是主观的,不同受众对于美学内容的评价往往是不一致的,这取决于评价内容的优劣,同时也取决于受众的特定知识储备。会有一些奇特的,标新立异的建筑设计出现在大众视野。大众对待一个建筑的感受不一,不免会出现对一些建筑的造型发出疑惑,他们可能会认为一些建筑是奇怪的。那么,那些外表奇特的建筑,其实真的有那么奇怪、是建筑师单纯追求造型标新立异吗?
2、幾例“奇特”的建筑
2.1苏州东方之门
东方之门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由汪大绥设计,于2015年8月最终完工。它是一个高达301.5米的摩天大楼,其占地面积大约四十六万平方米。建筑外形是一座门,楼体由北楼和南楼组成,互相依靠,连接处位于238米,承载着企业赋予它苏州之门的寓意。虽然由于建筑的整体造型和颜色等因素,东方之门被民间戏称“秋裤”,争议很多,但在业内人士中却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东方之门在细节的处理上体现了中国人的细致,南北两侧采用鱼鳞式、具有调节视觉效果的幕墙,建筑东西方位笔直的幕墙使东方之门巍然矗立、直插云霄。同时,被设计成门形的东方之门承载着企业对其想要成为苏州工业园东道主的身份的渴望。东方之门的造型突破了以往人们对摩天楼的认知,认为单个主楼越高越好的想法被这个案例彻底改变了;同时在功能设置上,东方之门的设计也是颇有巧思的,它结合地面交通形成了一个交通闭环,高层的使用者可以方便的在南北两楼之间通行。虽然其在大众中饱受争议,但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它对功能的排布是恰到好处的,而门的意向也作为一个符号,真挚的包含业主对苏州工业园区的自身表达。
2.2伦敦蛇形画廊
伦敦蛇形画廊是近来最受欢迎的现代艺术建筑之一,它复杂的外表下隐藏着设计师们的巧妙用意。这里收集了报纸、杂志和画作,供人们欣赏。诸如藤本壮介,妹岛和世,Bjarke Ingels等建筑师都曾经为伦敦蛇形画廊奉献作品。伊东丰雄在设计时,是将一个正方形绕中心进行无规律的旋转,从而形成三角形、梯形、五边形等交错在一起的形状。最终建成的蛇形画廊是将四边向下翻折形成建筑围合。中间留有一个小正方形,保证了室内的采光效果,使阳光能照射到每一个黑暗的角落。入口和出口设计在空余较大的多边形处。整个建筑的外墙虽然看起来杂乱无章,却是设计师精密设计而成的。在三角形和梯形之间空余的部分,在视觉上模糊了蛇形画廊与周围环境的界限,使其与环境融为一体。在建造过程中,画廊外墙十分类似网状结构,外加其材料扁钢提高了承重能力,这种做法无需任何柱状物支撑,便可成为一个整体。
2.3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由伍重设计。从外观上看,屋顶由十对壳体组成,共分为三组,四个大壳状屋顶下,两组大的壳体为两个剧院所用,另一小壳体为休息厅。这些屋顶依次排列,近看,她像几只贝壳相拥而立,另一只背向大海侍立着;又像两只面朝天空倒放着的蚌。而设计师约恩﹒乌松的灵感正是来自于一个剥开的橘子,建起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为了增强壳体屋顶的称重能力,其底部建起了高达19米的基座,全部壳体正好可以组成一个圆。当它矗立在人们面前时,无一不为之赞叹。每年,悉尼都会迎来成千上万来自世界的游客到此参观、游玩。初期方案刚推出时,实际上大众对建筑师是持怀疑态度的,在那个时期,大家对新奇的建筑造型还是持保守态度的,但是建筑师坚持了自己的意见,最终使方案得以落成。
3、所谓“奇怪”建筑
由此可见,外型奇特的建筑可以有它独到之处,不仅流芳百世,也为城市带来了风采。然而,虽然如今许多地标性建筑都注重于反映地方特色,采用超人的理念,并且耗资巨大,但是总有几个建筑适得其反成了败笔,“丑名远扬”。沈阳方圆大厦和捷克威尔逊大厦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3.1大铜钱——沈阳方圆大厦
方圆大厦酷似一枚古代铜钱。据其设计师李祖原说,这枚铜钱寓意着住在方圆大厦的业主财源广进,蒸蒸日上;同时又象征着天地合一的中国传统理念—天圆地方,体现了炎黄子孙的传统文化。这一立意听起来好像很不错,然而,在现代化城市沈阳,方圆大厦便显得十分格格不入了。方圆大厦的外墙造价高昂,通体用天然花岗石和金色金属铝单板筑成,在阳光下光线反射得十分刺眼,奢侈的外表也使这座大楼变得十分肤浅。既然被用做写字楼,就应该有一个稳重的形象,内在设施才是最重要的,而迷信之风不可盛行。
3.2 跳舞的房子——捷克威尔逊大厦
捷克威尔逊大厦有两座楼房组成,其中一个弯曲着的楼房依靠着另一栋,因此成为了饱受争议的后现代建筑。它的设计富有线条元素,如同两人相拥而舞,所以被称为“跳舞的房子”。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曲线美的审美观点,在大部分人眼中,捷克威尔逊大厦好像一个被砸扁的水瓶,颜色和形状也毫无美感可言。甚至,有人评价它为二战后欧洲给美国的第二颗炸弹,十分破坏城市界面。我认为,捷克威尔逊大厦的设计过于重视外型、过于艺术化,才会与大众的审美造成冲击,从奇特变为了怪异。 4、多方考量的“优秀”建筑——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尽管有些建筑因为造型奇怪忽略了其本质,但有的却能在奇特的外型的基础上与其功能相结合,成为一个成功的案例。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就是如此。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修建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中日本侵略者给东北乃至全中国人民带来的战争灾难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从远处看,台历造型的碑身像一本展开的书,也像是一幅巨大的东北地图,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右上角刻有“九一八”事变的日期,将历史永远书写下来;走近可以发现在体量中间设置的入口,抬头可以仔细观察到建筑表面刻写的铭文,引导参观人员采用一种敬仰的严肃的姿态走进;右下角刻着骨骸,纪念因为战争而死去的人民;书身有几处残缺的地方,是敌人的子弹和炮弹留下的弹坑;左页记录着史实,时刻提醒人们九一八事变带來的灾难。纪念碑作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奇特巧妙的造型再现了历史,意义深邃地提醒后人勿忘国耻,使它极大限度地发挥了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教育意义。
总结:
大众在面对建筑的审美讨论时,更多的是基于主观情感,结合自身经验,进行简单的类型学比较。观察大众的评价内容,发现更多的是用一些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事物与评价对象进行比拟,比如“大秋裤”之于东方之门,“大裤衩”之于中央电视台大楼,“大钢镚”之于方圆大厦,这和目前整体美学教育缺失有关系,同时主流媒体对于建筑的评价体系尚不成熟,大众对建筑的讨论是难能可贵的,但是质量尚显粗糙,很难做出真正全面客观的评价。当然一些建筑师的“异想天开”以及业主的审美取向也会影响一个建筑作品的本身质量,所以这是一个需要宏观评价的,需要培养的过程。不论是“奇特”的建筑还是“奇怪”的建筑,它都需要遵循“坚固,美观,实用”的原则,它都需要成为一个可以给人以美的体验的作品。
通过上文分析,设计师追求造型上的艺术固然有利于塑造独一无二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品味,但一味地追求视觉上的效果往往不仅没有达到预期要求,反而忽略了建筑的本质和内涵。因此,建筑师还应从建筑的使用功能、逻辑入手,根据当地环境、历史背景等采取设计策略,才能建造出与城市相映衬、与人们相适应的出色的建筑。大众审美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而多数以自身经验作为思想体系对作品进行评价,虽然就客观性来说,大众对建筑的批评内容不可做出准确评定,但是对于建筑学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渠道和参考来源,需要充分尊重和采纳。总而言之,设计的初衷应是把功能和外表结合在一起,最终提供给人使用,而使用者和评价者往往是以大众群体为中心,赢得大众方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楚浛.作为“展览”的建筑:蛇形画廊展馆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6.
[2]齐康.建筑形态与案例[J].建筑与文化,2015,(03):25-33.
[3]世界最丑建筑榜:沈阳方圆大厦再次入围[J].新作文.金牌读写(高中生适读),2012,(Z2):72.
[4]段晓丹,杨毅.批判的失落——90年后中国建筑批评泛社会化现象浅析[J].室内设计,2009,(01):7-10.
[5]陈健斌.悉尼歌剧院解读[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04):13-17.
[6]世界上最古怪的十大建筑[J].广西城镇建设,2008,(12):50-53.
[7]贾图壁.“东方之门”苏州摩天[J].建设科技,2004,(20):33.
作者简介:
王艺璇,女,汉族,2001.11.22出生。籍贯:辽宁省朝阳市,就读学校:东北育才学校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