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首小诗打动亿万观众
在央视推出的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中,乡村教师梁俊和一群来自贵州大山里的孩子们动情演绎了清朝袁枚的一首小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夜之间打动了亿万观众。
2013年,梁俊带着新婚的妻子来到贵州省石门坎乌蒙山区支教,在这里,他把古典诗词谱上曲教给山里学生传唱。至于为什么选择《苔》,也与梁老师的经历有关,“因为我也是一样的,从山里出来的,也不是最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就像潮湿的角落的那些苔,人们看不见。但是如果被显微镜放大出来,它们真的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看完节目后,在朋友圈分享感受:“一首诗何以唱哭人?因为它依然有着强大的现实意义:普通人可以最伟大。”
《中国教育报》:教师本是“燃灯者”
教授学生知识,启迪其智慧,这是为师者的本职,倘若一位教师能做好这一点,也就不愧为称职的“燃灯者”。但相比之下,给予学生对生活、对未来的希望有时更为重要。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梁俊想借这首诗告诉孩子们,即便生长在山村,也不要小看自己。除了《苔》,梁老师在两年的支教生涯中为孩子们带来了100多首诗词,其中50首谱成曲。他利用诗歌和音乐蕴含的神奇能量,带给孩子们走出大山、拥抱未来的希望。这些孩子无疑是幸运的——在成长的关键期,他们遇到了一盏指路明灯。
梁俊于孩子们而言,扮演的正是“燃灯者”的角色——用自己博大深沉的爱心与平中见奇的教育智慧,为孩子们点燃了一盏心灯,照亮其前进的航向。这正是教师职业的本意,更是无数为师者孜孜矻矻希冀抵达的境界。
人民网:从《苔》中读出感动和生命的意义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如何放大生命的价值却有无数的可能。大千世界,有的人可能生如夏花,有的人可能嫩如小草;有的人或许含着金钥匙,有的人或许一路被放逐。我们无从选择如何起步,但是可以调整奔跑的姿势,掌握加速的时机,激发冲刺的力量。
生命的魅力正是如此,没有谁生来高贵,没有谁总是如泰山重、一直似鸿毛轻,只要能绽放光华,便是最美的人间图景。
《重庆日报》:
多种因素引发了《苔》这首诗的“复活”
第一,这首诗语言流畅自然,蕴含着自强不息的励志元素,适合表达面对艰难时人们的自我坚守心态;第二,中国传统诗歌非常注重音乐性的建构,很多作品本身就是“诗”与“歌”的合体,在演绎时,因为音乐的加入,使音乐和传统诗歌的音乐性达成了有效的融合,有利于诗歌产生延展效应,更容易满足现代欣赏者的需要;第三,演繹者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是受到全社会关注的孩子,而且来自贫困地区,这首诗恰好表达了他们面对艰难而自我绽放、不屈奋进的人生追求,容易在听众、观众中产生共鸣;第四,借用了现代的传播手段,受众范围广泛,容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周老师:春节期间,清朝诗人袁枚的《苔》,被支教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在舞台上演绎之后,一夜之间火了!孩子们朴实无华的天籁之声,不仅唱哭了评委,也让亿万中国人感动。这首孤寂了300年的小诗,对你又有何启示呢?
曹顺:一首《苔》,一支曲,道尽青春和梦想。只要绽放光华,无论“苔花”还是“牡丹”,都是人间最美的风景。这首诗打动人心之处,不仅在于彰显了对人生的尊重,还在于讴歌了对理想的追求。
花小慧:孩子代表生命,象征成长,最具希望。对山里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看重自己、丰富自己、打开自己,走出大山深处看看外面的世界。通过梁老师的教唱,这首诗使孩子们打开了自信的大门。他们与这首诗的故事及诗歌本身,也让人们重新思索生命的价值。
周老师:袁枚的《苔》是一首励志小诗。苔虽然生长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又那么渺小,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但是它仍然那么执着地开放,毫不自惭形秽,在逆境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认真地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人生有顺境逆境,事业分高峰低谷。在顺逆转换、高低起伏之间,不正需要一股子“也学牡丹开”的精气神吗?
杨诗语:哪怕就像是“如米小”的苔花,也一样会因应时势,迎风绽放。这里面并无任何卑微与高尚之别,也不会有任何“小看了自己”的想法。对于一个个纯朴的山里孩子来说,这样的盛开,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杭润鹏: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就和潮湿角落里的青苔一样,是那么不起眼。但是被显微镜放大以后,你会发现苔也会如牡丹一样开放,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散发着自己的光芒。非凡的牡丹毕竟只是少数,它们在变成牡丹之前,也一样追求着平凡与卓越,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本真。
章小颖: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处角落的人生都应该受到尊重,每一束光都能照亮一段蜿蜒的山路,每一朵小苔花都有属于自己的春天。也许路很远,且不平坦,但只要努力去走,只要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够看到一个春暖花开的世界!
◆总结
世间有“牡丹”,但大多数还是如苔花般的平凡人。但平凡的人汇聚在一起奋斗,就有不平凡的力量。“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对于奋斗者而言,每一天都是春天,何不如苔花般尽情地绽放呢?
《苔》这首诗的“复活”,也恰好为我们发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有弘扬,只有传承,才能使其熠熠生辉。经典的永远流传,最终靠的是无数个平凡的你我他——因为文化只有被大众“日用而不知”,才会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在央视推出的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中,乡村教师梁俊和一群来自贵州大山里的孩子们动情演绎了清朝袁枚的一首小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夜之间打动了亿万观众。
2013年,梁俊带着新婚的妻子来到贵州省石门坎乌蒙山区支教,在这里,他把古典诗词谱上曲教给山里学生传唱。至于为什么选择《苔》,也与梁老师的经历有关,“因为我也是一样的,从山里出来的,也不是最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就像潮湿的角落的那些苔,人们看不见。但是如果被显微镜放大出来,它们真的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看完节目后,在朋友圈分享感受:“一首诗何以唱哭人?因为它依然有着强大的现实意义:普通人可以最伟大。”
《中国教育报》:教师本是“燃灯者”
教授学生知识,启迪其智慧,这是为师者的本职,倘若一位教师能做好这一点,也就不愧为称职的“燃灯者”。但相比之下,给予学生对生活、对未来的希望有时更为重要。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梁俊想借这首诗告诉孩子们,即便生长在山村,也不要小看自己。除了《苔》,梁老师在两年的支教生涯中为孩子们带来了100多首诗词,其中50首谱成曲。他利用诗歌和音乐蕴含的神奇能量,带给孩子们走出大山、拥抱未来的希望。这些孩子无疑是幸运的——在成长的关键期,他们遇到了一盏指路明灯。
梁俊于孩子们而言,扮演的正是“燃灯者”的角色——用自己博大深沉的爱心与平中见奇的教育智慧,为孩子们点燃了一盏心灯,照亮其前进的航向。这正是教师职业的本意,更是无数为师者孜孜矻矻希冀抵达的境界。
人民网:从《苔》中读出感动和生命的意义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如何放大生命的价值却有无数的可能。大千世界,有的人可能生如夏花,有的人可能嫩如小草;有的人或许含着金钥匙,有的人或许一路被放逐。我们无从选择如何起步,但是可以调整奔跑的姿势,掌握加速的时机,激发冲刺的力量。
生命的魅力正是如此,没有谁生来高贵,没有谁总是如泰山重、一直似鸿毛轻,只要能绽放光华,便是最美的人间图景。
《重庆日报》:
多种因素引发了《苔》这首诗的“复活”
第一,这首诗语言流畅自然,蕴含着自强不息的励志元素,适合表达面对艰难时人们的自我坚守心态;第二,中国传统诗歌非常注重音乐性的建构,很多作品本身就是“诗”与“歌”的合体,在演绎时,因为音乐的加入,使音乐和传统诗歌的音乐性达成了有效的融合,有利于诗歌产生延展效应,更容易满足现代欣赏者的需要;第三,演繹者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是受到全社会关注的孩子,而且来自贫困地区,这首诗恰好表达了他们面对艰难而自我绽放、不屈奋进的人生追求,容易在听众、观众中产生共鸣;第四,借用了现代的传播手段,受众范围广泛,容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周老师:春节期间,清朝诗人袁枚的《苔》,被支教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在舞台上演绎之后,一夜之间火了!孩子们朴实无华的天籁之声,不仅唱哭了评委,也让亿万中国人感动。这首孤寂了300年的小诗,对你又有何启示呢?
曹顺:一首《苔》,一支曲,道尽青春和梦想。只要绽放光华,无论“苔花”还是“牡丹”,都是人间最美的风景。这首诗打动人心之处,不仅在于彰显了对人生的尊重,还在于讴歌了对理想的追求。
花小慧:孩子代表生命,象征成长,最具希望。对山里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看重自己、丰富自己、打开自己,走出大山深处看看外面的世界。通过梁老师的教唱,这首诗使孩子们打开了自信的大门。他们与这首诗的故事及诗歌本身,也让人们重新思索生命的价值。
周老师:袁枚的《苔》是一首励志小诗。苔虽然生长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又那么渺小,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但是它仍然那么执着地开放,毫不自惭形秽,在逆境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认真地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人生有顺境逆境,事业分高峰低谷。在顺逆转换、高低起伏之间,不正需要一股子“也学牡丹开”的精气神吗?
杨诗语:哪怕就像是“如米小”的苔花,也一样会因应时势,迎风绽放。这里面并无任何卑微与高尚之别,也不会有任何“小看了自己”的想法。对于一个个纯朴的山里孩子来说,这样的盛开,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杭润鹏: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就和潮湿角落里的青苔一样,是那么不起眼。但是被显微镜放大以后,你会发现苔也会如牡丹一样开放,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散发着自己的光芒。非凡的牡丹毕竟只是少数,它们在变成牡丹之前,也一样追求着平凡与卓越,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本真。
章小颖: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处角落的人生都应该受到尊重,每一束光都能照亮一段蜿蜒的山路,每一朵小苔花都有属于自己的春天。也许路很远,且不平坦,但只要努力去走,只要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够看到一个春暖花开的世界!
◆总结
世间有“牡丹”,但大多数还是如苔花般的平凡人。但平凡的人汇聚在一起奋斗,就有不平凡的力量。“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对于奋斗者而言,每一天都是春天,何不如苔花般尽情地绽放呢?
《苔》这首诗的“复活”,也恰好为我们发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有弘扬,只有传承,才能使其熠熠生辉。经典的永远流传,最终靠的是无数个平凡的你我他——因为文化只有被大众“日用而不知”,才会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