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教学经验归零,使自己永远处在一种主动探索之中。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昨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生命,一个未知的生命,一个成长的生命,她是时刻变化着的,它需要我们以一种探索的目光去关注,以一种思考的心态去摸索,而经验总是以一种固定的姿态存在。一旦经验霸气十足地占领了我们的教学意识,就有可能扼杀我们原本具有的潜在才情与创造力,所以要习惯让经验归零。
与此同时,把握正确的教育理念也很重要。关于教育理念,我想“以人为本”大家一定不陌生,新课标对此也阐释得很清楚:呼唤人性的回归,关注人文的精神,注重人格的完善、发展,教育学生热爱生命,指导学生光大生命,发挥学生潜在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在此,我想用六个字来谈谈我对生命主体教育的感受与认识:激情、感知、憧憬。
一、激情,就像朝圣的火炬,纯净的生命渴望燃烧绽放
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有一份庄严的责任感,因为学校的美不在于越来越美轮美奂的建筑,而在于这是一个亟待勃发的生命聚集的场所,是释放激情、产生思想的地方,一代一代稚嫩的生命就是在这里起航。我们的责任就是不断地让这条思想之河永不枯竭,越流越宽广和深远。
以往的教育,更多的是漠视对生命激情的需要,只有当你为教育注入了你生命的激情,你才能用生命去感悟生命,去点燃生命。生命的状态是多种多样的,但唯有在学校,在学生时期,才会这样烂漫、缤纷、无畏。教育者也应被这种生命蓬勃的朝气所感染,从而以更炽热的激情去点燃去引领这些年轻的生命。
也许正是由于学生的可爱,上进,包括这个年龄阶段的顽皮、问题,才丰富了我们的人生和学校的历史。如果教师不能为其教出的学生高兴、自豪,不能为你的学生提供心灵的呵护,不能为你的学生的成长提供愉悦的环境、条件和舞台,那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新课标所呼唤的教育是充满人性的教育,充满激情的教育。激情就像一轮太阳,生命需要激情飞跃,没有激情飞跃的生活,学生在中学时代怎么能愉悦的发展呢?教育的责任就在于激发和激励,树立每一个学生都是人才的学生观,他们身上都有极大的潜能,随时注意发掘。对一时出现迷茫、不知所以的学生,以朋友式的点拨和提醒,帮助他们顺利坚强地走过。
为了生命的教育释放生命的激情吧,只有这样,生命之花才会更为绚丽、恒久、璀璨于世。
二、感知,就像潺潺甘泉,纯净的生命渴望浸润丰盈
鸦雀无声的课堂无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不可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互动,充分发展;几年如一日地在课堂端端正正的听老师讲课,那不是学生学习的需要和生命的渴望。生命的成长需要生命自身的体验与感知,只有亲身感知到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没有学生自己的感知,就无所谓人性的独立,特别是如果没有了心灵的感受,精神世界就会变得贫瘠乏味,精神家园就会荒芜。从这一点来说,感知与体验是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独特享受。
或许倾力的付出并没有得到一个完美的结果,或许执著的追求并没有找到最终的答案,但经历了追求的过程,走过了寻找答案的路,一种感知,一种愿望,一种心情,在心间流淌徜徉,这对于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了。我们的教育不能总让学生面对失败,一次成功的体验就是一次對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人具有感性存在的一面,存在于人内心的“成功感”、“意义感”和“价值感”是人生存于世拼搏于世的内在动力,那么,自然,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体验,及由此产生的生命的快乐、成功的感觉,就是其投入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因此,没有感知就没有学习,就没有教育,就没有人生。我们任何人都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去剥夺生命成长中的这份宝贵的财富。
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感知,纯净的生命来于世,纯净如白纸,需要我们引领生命去浸润万物,去感知万物,让生命更加的丰盈、生动!
三、憧憬,就像一双翅膀,纯净的生命渴望展翅飞翔
如果学生没有了对未来的幻想,不敢“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的创造,甚至懒于开拓发散性思维和直觉想象,那他就会变得毫无思想,既是他获得了他渴望已久的高分,他生命中另一半的缺失又会给他们带来些什么呢?不言而喻!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是让生命立足今天面向明天的,没有了憧憬和企盼,就没有了教育。教育者的幸福就在于要永远同自己的学生在一起,伴随着梦想共同成长。当教师的生命中没有了学生和梦想时,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真正的教师应该永远具有这样的品质:与学生一起心怀美好的憧憬,品味成功的喜悦,体验生命的成长,和学生一起得到生命成长的一份满足和升华。
对生命的至爱,是追求教育的最高境界。记得一位外国教育家雅思贝尔斯曾经的说过: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我想我们的教育应该更多地使学生拥有自由的空气,民主的精神、平等的对话、心灵的撞击、成长的体验、探索的追求、丰富的生活和对未来的憧憬。应当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在实处,为生命成长的需要服务,让教育真正成为唤醒生命的音乐,让学生享受教育、享受校园。让我们一起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感知,多赋予一些憧憬,努力追求教育之于生命的最高境界———带着对生命的理解、洞悉和至爱,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去激发和发掘生命的潜能,让教育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与此同时,把握正确的教育理念也很重要。关于教育理念,我想“以人为本”大家一定不陌生,新课标对此也阐释得很清楚:呼唤人性的回归,关注人文的精神,注重人格的完善、发展,教育学生热爱生命,指导学生光大生命,发挥学生潜在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在此,我想用六个字来谈谈我对生命主体教育的感受与认识:激情、感知、憧憬。
一、激情,就像朝圣的火炬,纯净的生命渴望燃烧绽放
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有一份庄严的责任感,因为学校的美不在于越来越美轮美奂的建筑,而在于这是一个亟待勃发的生命聚集的场所,是释放激情、产生思想的地方,一代一代稚嫩的生命就是在这里起航。我们的责任就是不断地让这条思想之河永不枯竭,越流越宽广和深远。
以往的教育,更多的是漠视对生命激情的需要,只有当你为教育注入了你生命的激情,你才能用生命去感悟生命,去点燃生命。生命的状态是多种多样的,但唯有在学校,在学生时期,才会这样烂漫、缤纷、无畏。教育者也应被这种生命蓬勃的朝气所感染,从而以更炽热的激情去点燃去引领这些年轻的生命。
也许正是由于学生的可爱,上进,包括这个年龄阶段的顽皮、问题,才丰富了我们的人生和学校的历史。如果教师不能为其教出的学生高兴、自豪,不能为你的学生提供心灵的呵护,不能为你的学生的成长提供愉悦的环境、条件和舞台,那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新课标所呼唤的教育是充满人性的教育,充满激情的教育。激情就像一轮太阳,生命需要激情飞跃,没有激情飞跃的生活,学生在中学时代怎么能愉悦的发展呢?教育的责任就在于激发和激励,树立每一个学生都是人才的学生观,他们身上都有极大的潜能,随时注意发掘。对一时出现迷茫、不知所以的学生,以朋友式的点拨和提醒,帮助他们顺利坚强地走过。
为了生命的教育释放生命的激情吧,只有这样,生命之花才会更为绚丽、恒久、璀璨于世。
二、感知,就像潺潺甘泉,纯净的生命渴望浸润丰盈
鸦雀无声的课堂无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不可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互动,充分发展;几年如一日地在课堂端端正正的听老师讲课,那不是学生学习的需要和生命的渴望。生命的成长需要生命自身的体验与感知,只有亲身感知到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没有学生自己的感知,就无所谓人性的独立,特别是如果没有了心灵的感受,精神世界就会变得贫瘠乏味,精神家园就会荒芜。从这一点来说,感知与体验是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独特享受。
或许倾力的付出并没有得到一个完美的结果,或许执著的追求并没有找到最终的答案,但经历了追求的过程,走过了寻找答案的路,一种感知,一种愿望,一种心情,在心间流淌徜徉,这对于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了。我们的教育不能总让学生面对失败,一次成功的体验就是一次對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人具有感性存在的一面,存在于人内心的“成功感”、“意义感”和“价值感”是人生存于世拼搏于世的内在动力,那么,自然,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体验,及由此产生的生命的快乐、成功的感觉,就是其投入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因此,没有感知就没有学习,就没有教育,就没有人生。我们任何人都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去剥夺生命成长中的这份宝贵的财富。
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感知,纯净的生命来于世,纯净如白纸,需要我们引领生命去浸润万物,去感知万物,让生命更加的丰盈、生动!
三、憧憬,就像一双翅膀,纯净的生命渴望展翅飞翔
如果学生没有了对未来的幻想,不敢“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的创造,甚至懒于开拓发散性思维和直觉想象,那他就会变得毫无思想,既是他获得了他渴望已久的高分,他生命中另一半的缺失又会给他们带来些什么呢?不言而喻!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是让生命立足今天面向明天的,没有了憧憬和企盼,就没有了教育。教育者的幸福就在于要永远同自己的学生在一起,伴随着梦想共同成长。当教师的生命中没有了学生和梦想时,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真正的教师应该永远具有这样的品质:与学生一起心怀美好的憧憬,品味成功的喜悦,体验生命的成长,和学生一起得到生命成长的一份满足和升华。
对生命的至爱,是追求教育的最高境界。记得一位外国教育家雅思贝尔斯曾经的说过: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我想我们的教育应该更多地使学生拥有自由的空气,民主的精神、平等的对话、心灵的撞击、成长的体验、探索的追求、丰富的生活和对未来的憧憬。应当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在实处,为生命成长的需要服务,让教育真正成为唤醒生命的音乐,让学生享受教育、享受校园。让我们一起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感知,多赋予一些憧憬,努力追求教育之于生命的最高境界———带着对生命的理解、洞悉和至爱,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去激发和发掘生命的潜能,让教育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