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不是“对手”是“帮手”

来源 :人力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_t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力资源管理者在选人用人时,总期望对方是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甚至是一个不会被情绪所支配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倾向呢?因为我们觉得,处理员工情绪非常麻烦,情绪化也容易坏事,所以我们希望教会员工情绪管理的方法,希望员工能多经历一些难搞的大事,变得更成熟一些。
  但是著名产品专家梁宁却告诉我们:情绪才是人的底层操作系统;人的一言一行,根本上都是由七情六欲所支配的。日本高管教练吉田幸弘也说过:带人要同频,管人要共情。
  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高手,从来不会把员工的情绪当成对手,比如员工内在的安全感,就是团队管理中需要被满足的、最重要的情绪之一,也是许多团队问题出现的根源。

这些举动说明缺乏内在安全感


  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
  ★上学写作业时,只要有家长在旁边盯着,就会特别紧张,更容易出错;
  ★做饭时,只要有人在旁边看着,想插手或想指导,就容易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找不到方向时,不习惯向陌生人开口求助,不知道怎么开口,更害怕会被对方拒绝;
  ★谈恋爱时,对方经常会莫名其妙地生气,过段时间就来查一次岗,恨不得掌控你的一举一动;
  ★上台发言时,看着台下一双双眼睛,大脑顿时一片空白,磕磕巴巴说不出话来……
  如果你在生活中也曾有过类似的感觉,可能你和我一样,心里比较缺乏安全感。在职场中,类似的情境也有很多,很多管理者会遇到这样的情形:
  ★员工很少主动前来沟通问题或汇报项目进展情况,每次都需要管理者主动去问,得到的通常是“目前都还好”“没啥特殊情况,就按进度来的”等模糊回答;
  ★向员工下达指令后,问员工:“这样做有困难吗?”员工嘴上说没问题,实际情况却截然不同,靠员工自己根本推不动;
  ★员工自己不敢做任何决定,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要请示,比如一封邮件的标题行不行,具体发给哪些人,抄送哪些人,都要请管理者做出决定;
  ★管理者想把一项新任务交给员工负责,但沟通时,明显感觉他畏畏缩缩,一百个不情愿,只想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敢尝试新的东西;
  ★讨论会上,管理者希望每位员工都能表达看法,但多数人都低着头,一言不发,也不敢看管理者的眼睛,陷入了迷之沉默;
  ★当管理者想要做一些调整和改变时,有些员工会表现出强烈的、无理由的抗拒,坚持过去的做法,绝不动摇。
  仔细想想,员工这些“异常”行为,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在作祟呢?是害怕、是恐惧呀!而这些情绪产生的根源,就是内在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
  如果你是团队主管,心里一旦少了安全感,管理动作就会变形,不论大事小事,必须自己看过一遍才能放心。但这样的话,员工就会感到厌烦,觉得领导芝麻大点儿的事都要管。

员工管理要重视内在安全感


  对人的管理,一定要重视内在安全感。为什么这样说呢?
  ●安全需要是人最基本的动机
  常言道:有压力才有动力。大多数管理者认为,要给员工适度的危机感,才能驱使他们行动,比如把业绩目标定高一些,做不到就要接受爬楼、俯卧撑等处罚,截止时间也不能预留太多,而且还要采取强制排名、末位淘汰等措施。
  但为什么这些措施不仅没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会让员工带着怨气工作,甚至把员工逼走了呢?
  因为这些措施并没有真正刺激到员工的危机感。鲶鱼效应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沙丁鱼真正感受到了危机,如果不拼命游动,就会被鲶鱼吃掉;但一般企业里的员工并不这么想,世界上难道只有你一家企业招人吗?离开了你,我就活不下去了吗?自己回老家开个店,做点小生意,不比在这里受气舒服多了。这就是员工的真实想法。这些管理措施激发的,不是员工的危机感,而是抵触感、厌恶感。
  其实,危机感本身不是行为的动力,在危机情况下,追求安全感才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需要包括了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免于灾难、未来有保障等等,而且仅比生理需要高出一级。如果安全需要无法满足,什么自我实现、什么尊重、什么社交,都是空谈,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说“宇宙的尽头是公务员”。因为在内卷日益严重的今天,这条路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内心的安全需要。
  所以,真正的管理高手非但不会想着给员工制造危机感,而且还要想方设法去满足员工的安全感。如果放在恋爱关系里,前者就是PUA的套路,不断给员工精神折磨,偶尔给点甜蜜满足,直到对方崩溃为止;只有后者才能真正建立稳固的、相互支持的关系。
  ●员工渴望来自上级的积极反馈
  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这样的场景:A作为部门代表,需要上台发言,即使做了充分准备,也会紧张到双腿发抖,在正式开始讲话之前,A看了坐在台下的B一眼,B坚定地点了点头,仿佛在告诉A,你一定可以的,这时候A馬上就感觉到了能量,心底的恐惧一扫而光。
  虽然电视剧有夸张的成分,但这还真是有科学依据的。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过著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学习”理论:当人的某个行为带来了人们想要的东西,就会受到强化,人就会倾向于不断重复这个行为;反之,如果某个行为带来了人们不想要的东西,下次就再也不会这样做了。
  近年来,神经学家对多巴胺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行为强化的理论:当人们获得想要的东西时,尤其是出乎意料的惊喜时,多巴胺就会大量分泌,记录下这种满足和喜悦的感觉,在类似情境下,也会唤起人对这些感觉的渴望,刺激人做出相同的行为。
  在团队管理中,上级主管任何一个微小的举动,在员工眼里,都是一个强化刺激的信号。   举个例子,员工某天晚上认真写了日报(行为),第二天受到了主管的公开表扬(出乎意料,感到满足),当天晚上员工大概率也会非常认真地写日报(积极强化),心里隐藏的期待是,只要自己这样做了,就能获得主管的表扬;但第二天主管读完日报,没有公开表扬,甚至连点赞、评论的文字夸赞都没有一句(期望未满足,感到失落),员工很可能就会放松写日报的质量(消极强化)。
  真正会带新人的主管,会在新人进组之初,就有意识地通过积极强化,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当这些行为形成习惯后,即使不再积极强化,新人也能一如既往地保持下去。
  这也能解释上文中我们所列举的员工异常行为表现。比如:当员工在会上积极思考、提出想法时,上级主管的反应是否定,觉得这个想法不成熟,实践起来会有很大问题,这就相当于给了员工一个消极反馈;当员工第一次找上级汇报工作时,坦陈了自己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上级主管的反应是质疑和批评:“你怎么搞的,这么简单都干不好吗?”这也是在给员工消极反馈。如果连续几次都是这样,员工就会缺乏内在安全感——因为害怕被否定、被批评,所以干脆就不说话了。



  ●安全感是建立团队信任的基石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来自父母的内在安全感,那么他遇到的很多事情、自己的很多想法,宁愿发在微博上,都不愿意和父母说;如果一对情侣在恋爱过程中缺乏来自对方的内在安全感,整天都会疑神疑鬼,要么搞得对方无语崩溃,要么把自己折磨得心力交瘁,最终,大概率也会吵架分手。
  相互信任的最重要表现,就是敢大胆地向对方说真话,对方也能坦诚地接受这些真话;而缺乏内在安全感,会让我们不敢无所顾忌地表达真实想法。

这些习惯会损害员工的内在安全感


  作为管理者或者直接接触一线员工的主管,应该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避免出现有损员工内在安全感的行为。这些行为包括:
  ●情绪失控,对员工生气发火
  即便没有针对性,只要主管经常在员工面前生气发火,也会令员工产生畏惧,害怕自己有朝一日也会面临同样的情境。尤其是90后、95后员工已经成为职场主角,他们的自尊心很强,也不像过去几代人,从小就习惯了各种打骂,对生气发火习以为常。
  情绪管理对主管和员工都是公平的,主管要求员工管理好负面情绪,自己也得起到表率作用,把负面情绪合理地消化、排解掉。
  ●习惯性否定
  在员工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之后,主管可能会下意识地说一句“但是……”,本意可能并不是要否定员工的想法,只是从自己的角度觉得这个想法不够成熟完善,进而提出一些想法作为补充。但是“但是”这个词从嘴里一蹦出来,员工心里就凉了一大截。
  所以,如果你是管理者,即便你觉得一个想法还不够成熟,也可以尝试先复述一遍,看看自己的理解是不是准确的,再肯定员工积极思考、勇于表达的行为,再用商量的态度和员工沟通。这样,在员工眼中,上级是陪伴自己继续往前走的伙伴,而不是拦在自己面前的一堵墙。
  ●给予负面反馈后,没有及时肯定与鼓励
  在实际工作中,對员工不能只讲好听的话,该反馈的问题必须要反馈,该批评的现象必须要批评。主管有责任对团队成员做出客观、公正、全面的反馈,让员工知道哪些行为是公司提倡的,哪些行为是为我们所唾弃的。
  虽然反馈的原则是“对事不对人”,但毕竟人有七情六欲,员工在接收到负面反馈后,很可能会将负面情绪放大:领导是不是对我有意见?会不会从此不相信我了?我是不是很没用?俗话说:“打个巴掌,还得揉一揉。”所以我们可以在负面反馈后,给员工注入一些心理能量,比如电视剧《亮剑》中,政委赵刚在批评完班长之后,会顺手给他整理一下帽子、拍拍他的肩膀,传递一些温暖的信号。
  缺乏内在安全感是许多团队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管理者哪怕再微小的言行,都会通过强化作用,刺激团队成员的行为;真正会管理的高手,从来不会把员工的情绪当成对手,而是主动了解“情绪”这个底层操作系统,从而培养自己更符合人性的管理习惯。
其他文献
京剧,中国四大国粹。京剧脸谱,则是极有文化特色的呈现。每类人物都有脸谱,红脸(关羽)象征忠义耿直,黑脸(张飞)象征威武豪爽,白脸(曹操)象征奸诈多疑。所以,国粹的精要就是——看脸。看脸就知道人的好坏,这比丰田目视化管理早出数百年。《水浒传》人物出场也同此理,首秀之重要程度,几近于京剧脸谱。万众创新、全民创业的时代,梁山吸引了众多创业者。兄弟组团上山的,大都遵循“哥哥强于弟弟”的规律,如宋江宋清、穆
期刊
案例:  A公司是一家老牌的医药研发型企业。作为一家创立近20年的行业老兵,A公司的骨干潜力人员总是被业内新兴企业看好或高薪挖角。  隨着骨干人员的陆续跳槽离职,公司内部对“薪酬低”的抱怨日益公开化。今年春节刚过,员工流失人数明显高于往年,留守员工也大多在抱怨“钱给少了”:  “市场上同样的岗位,都比我们公司的工资高。”“我们的薪资比市场薪资低,你看有个同事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薪资马上翻了一倍。”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我国婴儿病死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持续下降,出生缺陷问题却日益凸显,也日渐成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作为高校附属医院,切实把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利益问题的社会发展项目作为决策任务之一,创新决策信息支持系统,探讨本地区20年住院患儿出生缺陷救治状况及干预成效,为现阶段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现报告如下。
期刊
world Joumal of Emergency Medicine(wJEM)是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主办并编辑出版的全英文国际性期刊。WJEM主要报道国际急诊医学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以急诊医学和相关学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期刊
说起当下最热的流行语,“内卷”的排名一定不会掉出Top10。“内卷”,简单来说,就是“日复一日,越来越下行”。举个例子:一位职场高级白领,拿着一份不菲的薪水,每天早出晚归忙着工作。等过了一些年,就会发现,他以前获得的升职加薪,本质上都是教育和年龄的红利,等到黄金年龄一过,就会陷入下行通道,越努力,掉得反而越深,被后来居上的年轻人赶超。内卷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它戳中了职场人的普遍焦虑,引发了大家的
期刊
为推进海峡两岸急诊医学青年科学家的联系,交流目前学科领域新动态和新成果,进一步提升两岸急诊医学学术水平,201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项目之一——“海峡两岸急诊医学青年科学家学术交流研讨会”将于20013年9月13日至9月15日在浙江杭州市召开,同时召开《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十二届组稿会,
期刊
一个完整的培训项目一般分四个阶段,即培训需求调查、制订培训计划、实施培训、培训效果评估,四个阶段中难度最高的当属培训效果评估,培训效果评估可以说是培训人的一塊“心病”,辛辛苦苦组织了一场培训,花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束后领导一句话:效果怎么样?这恰似一道无解之题,顿时让我们无言以对。有人说,这个问题不难,用柯氏四级评估模型,它可是培训界效果评估的“圣经”,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柯氏四级模型真的能
期刊
为推进海峡两岸急诊医学青年科学家的联系,交流目前学科领域新动态和新成果,进一步提升两岸急诊医学学术水平,201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项目之一——“海峡两岸急诊医学青年科学家学术交流研讨会”将于2013年9月27日至9月29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同时召开《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十二届组稿会,交流急诊医学热点领域的研究成果,参会代表可获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分6分[项目编号:201
期刊
王强是集团分公司的总经理,在刚刚结束的经理季度考核中,他在领导力一栏中仅得到中评。理由是,基层员工成长缓慢,专业资质达标率不高。虽然王强所带领的分公司在业绩上领先其他分公司,但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为提升自身领导力,王强请不少管理专家前来诊脉,最终开出药方——更换管理情境。情境管理亦即情境领导,是美国人保罗·赫赛博士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著名的“情境领导力”模式的简称。情境管理指管理者
期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一院)始建于1910年,是华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教学医院之一。上世纪50年代始成为广州地区5家承担院前急救任务的医院之一,80年代初急诊科独立建制,1987年首批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成为急诊科专科医师,1997年由时任院长黄洁夫教授倡导,经院内招聘竞争上岗组建了新的科室领导班子,开始了医教研全面发展的学科建设之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