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卡&尼克拉斯 真实的错觉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logn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自北欧的艺术家Inka和Niclas,将摄影作为一种制作现实的方式。他们利用相机最原质的运行原理,或对其加入最朴素的人为干预,拍摄出让人熟悉却又超出意识之外的“现实”,进而重新建立观看对存在的触觉与感知。
  图像的现实是否比真实本身更真实?当我们面对无限丰富的现实,为何还要生产并借助另一个扁平化的图像来代替它?对Inka和Niclas来说,现实分为两种:物理的现实和影像的现实,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桥梁或中介,就是摄影。他们的作品大多取景北欧的自然風光,而最终呈现的却又不是真实的场景。与其说他们在摄影,不如说他们在和相机一起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表演。他们会在镜头前罩上一块彩色的玻璃或硬币,或向空中抛洒一把烟尘,或穿上能够强烈反光的衣服让自己“消失”在曝光中……可以说,他们所做的一切,似乎都在干扰我们正常的观看,而我们从其作品中所看见的世界,本身就是被制作出来的“假象”。
  在Inka和Niclas的作品里,世界存在的原型与摹本是同质且可以互换的,存在催生图像,图像派生存在。在此,图像不再被简单地作为对现实的记录或再现,而是与现实互为先导的存在一一很多时候与其说我们“看见”了图像,不如说是依据它们而重新看见了世界。
  FA = Fortune Art
  I&N = Inka&Niclas
  FA:日常的现实往往被你们用另外的方式重新制作,成为另一种“真实”。请问你们如何看待这这种不同现实之间的转换?
  I&N:我们所在的现实或许可以分成两种,而我们是把相机当作这两个现实之间转换的装置,在摄影的现实和物理的现实之间制造差异。我们对拍照这个行为,以及对那个曝光的一瞬间很感兴趣。
  摄影里的现实和物理的现实极度相似,且保持着某种微妙的连接,有时候我们是通过已有的图像来感受并描绘存在。比如在北欧通常会有极光,很多人会特意从四面八方赶来拍照。可奇怪的是,我们几乎很少会真地看见极光,反而是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各种极光的照片或复制品里。每当我们提到极光,其实是凭借早已储存在记忆里的印象或概念来体验它而已。所以在我们的创作中,比如Becoming Wilderness XVⅢ这件作品,我们只是向空中撒了一把粉末并让它闪光,同时在那个瞬间用相机拍摄出以往从各种照片和图像里所看见的“极光”。
  FA:在你们看来,现如今那些被不断制造的风景照片意味着什么?
  I&N:风景图像和照片对我们如何观看这个世界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我们自己本身就和屏幕里被不断剧增的自然照片紧密关联。每个人都把拍摄照片作为留存“现在”、或者留存时间存在的仪式,每个人都试图把照片作为纪念。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有相机,所以到处都充斥着色彩饱和的风景图像,这些都是我们的创作灵感,也是可以用来促进反思的资源。
  现如今,假如我们想知道某种特定的现象或景观,只需用“海滩”、“日落”或“大峡谷”这样的关键字进行图像搜索,前100个图像往往会非常相似。在此,不同的图像共用着同一个非常具体的美学属性。以“日落”的搜索结果为例,许多照片里都包含棕榈树或海豚,因此完美的日落照片就好像必须是要两者兼有。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图像塑造着我们的感知。而我们在摄影过程中所做的行为介入,无论是向风中扔粉末,用树枝搭建雕塑,还是通过简单地为岩石着色,等等,更像是在“风景”、“观念”和“相机”的结合中进行一场表演。
其他文献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法国瑞士籍摄影师埃莱娜比奈首次在中国举办了个展。展览以百余幅胶片作品回顾了其三十年来通过相机镜头与经典建筑进行的独特对话,而其中以苏州园林为主题的全新创作也是第一次对公众亮相。  埃莱娜比奈1959年出生于瑞士索雷尼奥,成长于意大利罗马。她曾就读于欧洲设计学院的摄影专业,毕业后在瑞士日内瓦大剧院短暂任职摄影师。八十年代中期她与时任伦敦建筑联盟学院教师的丈夫白瑞华移居伦敦,并逐渐
期刊
《流浪地球》,这部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国内观众对科幻影视化的空前关注。其中,借助高规格的拍摄技术所呈现出的幻想世界,令受够了过往国产电影粗制滥造画面感的人们,一时间为之振奋欣喜。观影之后,我不禁想起俄国导演塔可夫斯基那部拍摄于苏联时期的科幻电影《潜行者》,并试着以其摄影美学来反观我们的这部国产佳作。  就制作环节而言,《流浪地球》主要场景的拍摄都是在青岛东方影都内完成
期刊
乌克兰艺术家Tania和Roman是一对情侣艺术家组合,他们以Synchrodogs的名义出现,用表演击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屏障,并将超现实或非现实的梦与想象重置于日常。在他们的作品里,自然、物质、精神被干预和重构,视野忽然变得暖昧起来。  在Tania和Roman看来,身体与物质、自然之间似乎并没有坚固的界限,日常与记忆也都是可以穿梭的空间。在他们获得丘克艺术奖特殊提名的作品《睡眠梦幻曲》中,两人
期刊
哪怕在一些干扰性很强的场域中,艺术家张培力的创作都能保持极清晰的力度——一击即中。作品里那些重叠的典型新闻语汇,歇斯底里地鼓掌,牺牲前的狰狞时间,是他对那个特定年代意识形态特征的剪辑、回放、重复,不带任何赘述的明朗反复调。之外,他常提及,像是洗鸡、外科手术手套这类内容都和父母的医生职业脱不了干系。而今天,在上海鱼龙混杂的原南市区仁庐空间里,这则“关于强迫症的年度报告”,依然无处不涉及与医院里头那种
期刊
摄影领域里出类拔萃的女性艺术冢总会让人印象深刻。她们往往凭借自身强大的信念、热情和创造力,推动摄影抵达更崇高的境界。在此,我们将为大冢介绍当今艺术界最具代表性的女性摄影师,而将她们串联于此的线索,正是作品深层的敏锐洞察和超现实特质。  辛迪·舍曼  辛迪·舍曼是美国先驱女摄影师、电影导演和艺术家,当今时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她的艺术实践和思想充满离经叛道的挑战精神,其融入概念艺术、具有表演性的
期刊
在不久前的中国,浪漫的爱情,无论是作为个人体验还是人性根本的需求,都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被置于次要的位置。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爱情以及爱情的外在表达再次浮现。摄影师刘香成在照片中记录了那个人们在爱情面前小心翼翼而跃跃欲试的八十年代。从那以后,我们的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随着经济和物质的发展,人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更是干态万状,而上海的街道里不时上演着的婚纱摄影行业小插曲,无疑是婚姻社会仪式的绝
期刊
有人说,伍冰枝能够雀屏中选,是因为她有卓越的才华、独具亲和力的公众形象和超越于党派之争的背景。而伍冰枝如此总结自己的成功秘诀:“在这个世界上,要想站在别人前面,就要变成别人眼里不可缺少的人。”  在阅读这一切之前,我们不妨听她从“心”说起:  我有一颗棘手的心脏。现在,我认为一生中很重要的事情是,虽然你不知道自己的心脏能跳多少次,但能决定在心脏跳动的这段时间内生活得最好。在我的心脏像现在这个样子之
期刊
本文摘自《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  图文致谢广东美术馆  我们今天的世界本质上是一个由人造数据组成的世界。数字代码构成了一场革命的基础,这场革命可能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文化曾经是以二维符号为基础的,计算机可以模拟一个移动的三维空间,从而成为未来的三维表示方式,而建筑师和设计师现在已经在使用这种方式了。由于数字文化技术的发展,事物和符号世界之间的关系变得可逆,我们未来将生活在一个由传感器和智能代
期刊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人的身份被数据化,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以数据的形式存在于互联网上。  我們身处一个怎样的时代?今天你在聊天软件上聊过天的好友,很可能出现在你的Facebook推荐好友列表里,今天你在自媒体发表的一条消息里有和健身相关的器材,很可能就出现在了流媒体推送广告里。如果你觉得,这样的推荐还没有冒犯到你,看看最近几年都发生了什么。2016年,Amazon推出了“未下单先调货计划”,通过挖
期刊
本文选自朱旭东作品集《南方以南》  “人,为什么需要旅行?”  这个问题和“人,为什么需要读诗”一样,似乎成为我们思考人生的终极命题了。  人生很长,很容易将日子过得莫名的空白。但是总有一些时刻,会让人从心中燃起某种冲动,很想将真真实实、可以触碰到的有生之日掌握在自己的手心里。踏上漫长的旅途似乎能够帮助自己做到这一点。  在我心目中,旅行就与诗歌一样,是自己的一种梦想的形式,在自己的精神花园里潜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