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纽约时报》是去年普利策奖的最大赢家,一直以真实性和权威性为美国民众所信赖,是美国新闻界公认的媒介典范。其刊头所印有的“所有新闻皆适于刊登”(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一直是其引以为豪的新闻品质,意指该报所刊登的新闻都是经过慎重核查的,皆属客观公正的报道。但是,近来的一系列事件却使人们质疑:美国新闻界怎么了?一直为新闻界所追捧的普利策奖怎么了?
提起普利策奖,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它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其影响却远远超越了美国国界。但今年接踵而来的“布莱尔(《纽约时报》记者)事件”却使去年独揽七项大奖的普利策大赢家——《纽约时报》焦头烂额,几乎成为该报创刊152年以来爆出的最大丑闻。杰森·布莱尔从去年10月到今年4月间所写的76篇报道中有36篇错误百出,且涉嫌杜撰、剽窃他人作品。
无独有偶,《纽约时报》的另一名记者里克·布拉格因去年曾将一名自由撰稿人的作品据为己有而被曝光,并于今年5月28日被迫递交了辞呈。1996年,布拉格曾因其“栩栩如生、充满细节的报道”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特稿写作奖。
更有甚者,《纽约时报》的另一名记者沃特·杜兰蒂很可能成为普利策新闻奖设立87年来首位被撤销已获头衔的大奖得主。30年代,杜兰蒂曾凭借其对斯大林政府“五年计划”的系列报道而获得了该奖,但是,在担任《纽约时报》驻莫斯科记者期间,杜兰蒂却在报道中隐瞒了1932年严重的乌克兰饥荒。
“揭露性”负面新闻屡获大奖,体现对传统主流价值的追求
约瑟夫·普利策曾说,“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普利策新闻奖作品集中于揭露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挖掘关乎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等新闻题材。在历届普利策奖的获奖作品中,“揭露性”新闻作品占有绝对优势。有统计表明,在1917年~1990年的580个新闻奖中,约有40%属于此类新闻。今年的获奖作品中,“揭丑类”新闻包揽了公共利益服务奖、调查性报道奖、深度报道奖、全国性事务报道奖和国际性事务报道奖等五项大奖,内容涉及司法、税收、医药、航空等部门的腐败和渎职现象。
虽然“揭露性”负面新闻屡获大奖,但是这并不表明普利策奖对现实社会持否定态度,相反,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标准被打上了美国社会主流道德伦理观的深刻烙印。这些“揭丑式”报道不但没有从根本上颠覆现有的不平等的社会体系,反而凸显了美国社会对自由意志、社会责任感、民众知情权、信用、监督权、社会正义与同情心等传统主流价值的追求。正所谓“小骂大帮忙”,普利策奖就是以通过严肃尖锐的揭露与抨击,甚至挖苦嘲笑等方式来推动美国社会的前进。
普利策奖的价值判断也随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现在的普利策奖接纳更广泛的题材,例如同性恋、艾滋病和女权主义等主题,而这些题材在60年代则是禁区。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普利策奖永恒不变的标准便是对美国的主流价值的折射,因为这些题材获奖的时候都是其价值观已经被主流社会所容纳的时候。总之,普利策奖作品是美国的“主旋律作品”,它维护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宣扬美国社会的文化传统与道德观念。
“眼球”与“良心”的悖论
1981年,《华盛顿邮报》女记者珍尼特·库克以杜撰的新闻报道《吉米的世界》赢得普利策奖,成为轰动一时的特大丑闻,也成为普利策新闻奖的历史污点。库克在文中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个成长于华盛顿贫民区的八岁海洛因吸食者吉米。他小小年纪就在其母亲的同居男友教唆下染上毒瘾,饱受毒品交易摧残和家庭暴力的无奈。而后,人们发现这只不过是不能按时交稿的库克精心编造的曲折故事。
1994年,普利策摄影奖获得者凯文·卡特则因为承受不了获奖带来的舆论压力,在获奖的几个月后自杀。他的作品描述了苏丹大饥荒中,一只兀鹰贪婪地盯着一个骨瘦如柴的小女孩,而她正努力向救济中心方向爬去,向世人展示了非洲饥民的绝望挣扎。照片发表后,人们却愤怒地斥责卡特为什么只顾拍照,却不向小女孩伸出援助之手。质问信件和电话从四面八方向卡特汹涌而来,他终于承受不了良心的谴责与外界的压力,结束了33岁的年轻生命。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闻界,如何赢得受众的眼球、从而使商业利益最大化已经成为媒介运转的驱动力。为了挖掘更夸张、更具冲突性的新闻吸引读者,新闻记者不惜以牺牲真相为代价,有的甚至丧失了职业良心,通过出卖采访对象的利益以换取巨额利润和显赫声名。除了整个新闻界浓重的名利气氛外,作为美国新闻界“风向标”和“指挥棒”的普利策新闻奖也难辞其咎。
同时,普利策奖也促使人们更冷静地看待新闻及新闻媒介的品质。信息时代的大众对媒体的要求和对新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在竞争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新闻向娱乐化、趣味化方向发展,以更具可读性的新闻写作风格和更加离奇曲折的新闻内容来迎合读者的阅读需求和猎奇心理。但是,这些形式上的改变不能以牺牲新闻的真实性作为让渡条件。诸如“布莱尔事件”之类的案例,毕竟是少数。但人们应该注意,不能让这种现象蔓延开来。普利策奖所倡导的新闻批判和舆论监督、所推崇的新闻对社会的引领作用,正是其影响至今广泛深远的原因,也是其最为新闻界称道的品质。
普利策也曾强调职业良心对于新闻事业的重要。他曾说,“新闻事业的一个最大难处就是既要认识到新闻事业良性运作的难度,又要使其受到精确和良心的约束,而不是随心所欲。”可惜,知易行难。
阅读背景
普利策奖——美国一种多项的新闻和文化艺术奖金,由美国著名记者和报纸经营人约瑟夫·普利策创立。普利策生前立下遗嘱,将财产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普利策奖,奖励新闻界、文学界、音乐界的卓越人士,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回首87年的历史,获奖作品一直被誉为“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其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成为记者们职业生涯的奋斗目标和最高梦想。
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对象是“每日、星期日出版或者每周至少出版一次的美国报纸”,以及发表于其上的作品。与普利策奖的其他奖项不同,新闻奖获奖人无需具备美国国籍,但参赛作品必须是发表在每周至少出版一次的美国报纸上。
评选始于每年年初,知名记者、编辑、新闻教育家和自由撰稿人组成的评委会认真筛选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件作品,将提名名单送至普利策奖委员会的秘密小组进行审议,最终小组委员会向全体委员提出获奖名单,并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对外正式公布。
目前,普利策新闻奖项的分类共包括14项:公众利益服务奖、现场新闻报道奖、调查性报道奖、解释性报道奖、独家专题报道奖、全国性事务报道奖、国际性事务报道奖(包括联合国在内)、特稿写作奖、评论奖、文艺批评奖、社论写作奖、评论性漫画奖、突发新闻摄影奖、特写摄影奖。普利策奖的奖金为7500美元,但获得公众服务贡献奖的报道不得奖金,获奖的报社将得到一枚普利策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