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制造核危机?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stervf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日本遭受核弹攻击,这是世间一场悲剧。自此,核威慑一直像幽灵一样在世界各地游荡,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威胁着人类的安全。
  2003年呈现出的国际关系景象是核问题升温。因核查危机引发的伊拉克战争、朝鲜核危机和伊朗核问题让人感到核武器发展仍然是人类安全的最大威胁。虽然朝鲜核危机和伊朗核问题的解决最近有了积极的进展,但许多问题复杂而敏感,要想真正解决还需很长时间。
  伊拉克战争对不扩散核机制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朝鲜、伊朗等核门槛国家动向的突出也有“原因”的。不过,人们更担心的还是由此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否会出现?反导系统的发展是否会导致新的核竞赛?核武器是否有朝一日真的会落入恐怖主义之手……
  那么,到底是谁在制造核危机?——编者手记
  
  核武器的错位发展
  
  朝鲜、伊朗核问题缘何突出
  ●核武器发展的形势重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严重担忧。除了印度巴基斯坦在1998年先后进行核试验外,最主要是美国的政策发生了变化。朝鲜、伊朗等核门槛国家的动向也突出出来。
  ●毁灭地球20次和毁灭地球200次有多大实质性的区别!
  1945年夏,美国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美国在日本首次使用核武器。原子弹的巨大破坏性震惊了世界,人类第一次感到,有一种武器居然可能毁灭人类。基本是在同一时期,苏联、纳粹德国也都在研制原子弹,但被美国人抢了先机。这是核武器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无到有,美国获得垄断地位。
  1949年夏,苏联也有了原子弹。从此核武器的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即美苏争夺和核军控逐步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美苏研制的核武器迅速发展,从原子弹到氢弹再到特殊效能的核武器(如中子弹),运载工具则从飞机到导弹,最终形成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各种核战略也相继出炉,并最后形成了“相互确保摧毁”的核战略理论。在此期间,美苏为了限制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器和防止相互间无限制的竞争,不断推动核军控谈判,但是既未能阻止英国、法国和中国先后拥有核武器,也未能改变双方核竞赛持续发展的总态势,最多时美苏核弹头的总数竟达到了五万多枚。然而,由于核武器可能造成的巨大破坏力,以及美苏核力量后来达成的某种均势,却也避免了美苏迎头相撞,从而出现了所谓“恐怖的和平”。
  
  到了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其突出特点是美苏的全面核竞赛不复存在。一段时间内,核军控出现了较好的势头:美俄在裁减核武库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世界各国要求限制核扩散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许多核门槛国家改变态度,宣布放弃核选择;《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无限期延长;联合国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形势?当时有几种说法:一是随着冷战的终结和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结束,各国认为世界大战与核大战打不起来了,世界出现了和平与发展的前景;二是随着美俄开始较大规模裁减核武库,人们开始看到了最终销毁核武器的前景。
  然而好景不长,到90年代末期,核军控形势却又开始逆转,核武器发展的形势重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严重担忧。除了印度巴基斯坦在1998年先后进行核试验外,最主要是美国的政策发生了变化。1999年美国国会拒绝批准CTBT条约。2001年美国退出《反导条约》(ABM),开始加速发展反导系统。2002年美国又出台《核态势报告》,提出新的三位一体的核战略,提出美国可能恢复核试验及研发各种小型核武器,并将在多种条件下可能对无核国家首先使用核武器。中俄也被明确列为其核打击目标。在此背景下,朝鲜、伊朗等核门槛国家的动向突出出来。那么,以NPT条约为核心的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是否会崩溃?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否会出现?反导系统的发展是否会导致新的核竞赛?核武器是否有朝一日真的会落入恐怖主义之手?二战后形成的“核禁忌”是否将被打破?一系列问题开始沉重地压在世界人民的心上。
  
  有核国家在增加
  其实,冷战结束后,核扩散势头就没有逆转,核扩散步伐也没有减缓,其依据是:第一,虽然美国和俄罗斯签署了几个削减核武器的协议,但看不出有多大实质意义,因为销毁的只是它们众多核弹头的一部分,况且毁灭地球20次和毁灭地球200次有多大实质性的区别!另外,根据协议,各方是要削减一定数量的核弹头,但并不是全部销毁,一旦有所需要,仍会很快安装上,对世界仍构成威胁。第二,有核的国家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冷战结束不过十几年,有核国家却至少增加了两到三个———1998年印度、巴基斯坦先后研制实射,朝鲜自称已拥有核武器(当然还没有被证实)。第三,一些国家被怀疑正在走向核化,如伊朗的核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理由也是因为美国怀疑它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核武器。还有日本,其政府的高官包括执政党时不时出言日本正考虑是否发展核武器。总之,冷战后我们一直没有远离核世界,一直处在核武器不断增加的世界中。
  
  核武器发展有“动力”
  
  ●全球防核扩散的不力,不是由于协定与条约制订得不够多、不够有力。
  ●现有的国际秩序不是一个理想的合理的秩序,这个秩序是大国制定的。
  ●1996年拥有核能力的国家就已达44个。从理论上讲,这44个国家都有可能制造核武器、扩散核技术。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本身就是有核国家和无核国家达成的一个“交易”。
  
  正是美国在起坏作用
  楚树龙我认为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责任在美国。全球防核扩散的不力,不是由于协定与条约制订得不够多、不够有力,而是因为美国核逻辑问题、国际秩序问题、国际关系民主化问题,也就是大小国家不平等问题所致,这些问题不解决或不去解决,防核扩散的进程就会困难重重。美国一再坚持拥有核武器,又一再发展核武器,近来甚至坚持将核用于实战,用于常规战争。而与此同时,却要阻止全球核扩散,并强迫一些小国停止发展核武器,事实上是双重标准,是错误的逻辑,甚至是南辕北辙的逻辑。国际社会在防扩散方面做出这么大的努力,签订了那么多的协议,组建了那么多的机构,核扩散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错误的核逻辑。
  美国的核战略让没有核武器的国家如何想?只有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核武器,才能应对超级大国特别是美国的侵略、欺侮。1991年的海湾战争、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与今年的伊拉克战争传递给全世界一个信息:要对付美国的军事打击,就必须拥有核武器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样才能保全自己,否则只有挨打的份儿。伊拉克、伊朗、朝鲜会这样想,其他国家包括有核国家同样会这样想。也就是说美国持冷战时期的核战略、核思想,“刺激”了一些国家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核武器,他们认为这是惟一反击超级大国侵略、威胁的手段。
  
  一种保全自己的便捷方法
  目前世界面临的核扩散或核问题的形势是严峻的。这种形势的很大一个本源,就是美国追求单方面的绝对优势,它极大地制约了核裁军和核不扩散进程。9.11事件发生后,英国外交政策中心召集政界、学术界和新闻界进行了一次讨论,题为“重组世界秩序:9.11事件的长远影响”,连英国首相布莱尔都提交了论文。外交政策中心主任马克·伦纳德在讨论的“导言”中说:“美国对20世纪末历尽千辛万苦所取得的进步———从国际刑事法庭到《京都议定书》,从世界贸易组织到《禁止生化武器公约》———每一次新的冲击,都有进一步拆散国际共同体之势。它向世界表明,可能对强者有一条规则,而对弱者则有另外一条规则。而且,它还使多个国家有了发展核武器的动机———就像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经做的那样,目的是为了避免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所遭受的那种恃强凌弱的非难。”这一评论不可谓不深刻。在武装力量相差悬殊、陆海空军根本无法和大国竞争和抗衡的情况下,尤其是在美国动辄说这个是“流氓国家”、那个是“邪恶轴心”、推出“先发制人”的打击战略之时,一些中小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基本生存权,便不由自主地去寻找那个便捷的方法:发展核武器,用同归于尽这种一拼到底的方式来保证自己的安全。阿富汗战争后朝鲜声明自己拥有核武器,伊朗宣布已经能够提炼出浓缩铀,就是出于这种心理。但是,仅仅从条约上、技术上或核查上管住这些国家就能解决问题、并且再不会出现其他效法者吗?大家都知道不能。但为了眼前国际社会的安全,也只能如此。这不能不说是当今国际政治的悲哀。
  
  超级大国的心理门槛
  金一南2002年3月,在与英国外交政策中心举行的那次大讨论的同时,美国《洛杉矶时报》披露了国防部的绝密文件《核态势评估报告》,透露作为“先发制人”战略的一部分,美国军方已制订应急计划,在紧急情况下至少可对七个国家使用小型核武器。这七个国家是:伊拉克、伊朗、朝鲜、利比亚、叙利亚、俄罗斯、中国。这种对单方面优势的追求,对单方面打击的追求,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来说,究竟是祸水还是祥云?
  从这种角度看,现有的国际秩序无疑不是一个理想的合理的秩序,这个秩序是大国制定的。比如在核问题上,有的国家可以有,有的国家不能有,印度、巴基斯坦就强行挤进这个俱乐部。他们一条腿伸进门里,现在门已经关不上了。其实暗中挤进俱乐部的国家还有,不过它们往往与美国有联盟的关系罢了。事实上如果仅仅五个核大国有核武器,其他国家不允许有,大多数国家也还能接受,但问题是美国的评判标准无法让人接受:为什么美国可以默许盟友的核开发。众所周知,以色列已有了相当强的核能力(估且称“能力”吧),日本也是如此。美国只是警告日本不得拥有,却从来没有祭起“制裁”与“核查”的大旗。这样的“秩序”不加改变,能够继续维持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吗?当今世界,安全来源于平衡,力量的平衡,态势的平衡。美国追求的却是失衡,在追求失衡中获得自身绝对的安全,其结果因为造成了别人的绝对不安全,所以其自身也就无法真正实现绝对安全。
  欧洲人在这方面对美国人是相当不满的。欧洲人感觉他们已经跨越了民族国家的门槛,在追求整个地区的安全;而美国还是自己的国家利益至上,给国际社会带来很大的不安定因素。特别要注意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核技术扩散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增加了维持核不扩散的难度。1996年,联合国通过了CTBT条约,但当时拥有核能力的国家就已达44个。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这44个国家都有可能制造核武器、扩散核技术。从这方面看,控制核技术扩散的难度越来越大。榜样在大国,出路也在大国。在这方面,中国的选择可以作为其他核大国的榜样。如果现在所有的核大国都能像中国这样,声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针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那么国际防核扩散也好,国际核裁军也好,都能获得一个最坚实的台阶。中国的核力量十分弱小,却愿意做这样的表态,而且在别的核大国都沉默不语的时候单独表态,手中拥有能够把地球毁灭十几遍、几十遍的超级核大国,为什么不能做这样的表态呢?他们的心理门槛到底在哪里?
  
  有关条约和机制还是起到作用
  核武器和核军备控制都是服务于各国的国防政策和安全利益的。各个国家都是站在各自国家利益的立场上来推行其核武器和核军控政策。从总体上说,防止核扩散有利于维护国际安全环境,也有利于中国的安全利益。
  防扩散形势之所以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根子的确在美国。不过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国际社会已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国际防扩散机制,主要包括一系列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国际条约,这些构成了国际不扩散机制的法律基础。
  我认为在联合国主导下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有关机制还是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本身就是有核国家和无核国家达成的一个“交易”:核国家承诺要逐步削减核武器,直到彻底销毁核武器,无核国家承诺不发展、不获取核武器;有核国家对无核国家提供安全保证,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去年9月,古巴也参加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现在只有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这三个国家游离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之外。尽管印巴进行了核试验,但国际社会仍然没有给它们想要得到的“名分”;其他国家也没有成为真正的核国家。这和当初核武器出现之后,人们所估计的可能会有几十个核国家出现是完全不一样的。核不扩散机制还是为无核国家提供了一定的安全保障。为此,南非、巴西等国家放弃了核选择,因为周边安全的地区环境使它们觉得没有必要再拥有核武器。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也主动放弃核武器,成为无核国家。这些国家自愿放弃已拥有的核武器,说明如果一个国家的安全得到国际机制的保证,它会觉得没有必要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当前,国际社会已形成这样的共识,核武器扩散和核国家的增多会威胁到世界和平。这也是为什么朝鲜、伊朗面临强大压力的原因之一。当然,美国的一些错误政策是刺激一些国家获取核武器的动因。布什政府上台后将一些国家称为“邪恶轴心”并提出对那些发展核、生物和化学武器的国家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特别是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就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行径对国际不扩散机制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从另一方面来说,单凭拥有核武器并不一定能真正保障一个国家的安全。比如如果朝鲜发展核武器,就会违背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承诺,很难得到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此举也可能成为美国对朝鲜动武的借口。
  同样,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第984号决议,五个核国家声明不对参加《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无核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并在无核国家受到核威胁时提供必要的援助。美国若对不拥有核武器的朝鲜动武就会因违背承诺而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阅读背景
  核试验基地——比基尼岛的悲剧
  美国从1946年到1958年在马绍尔群岛共进行了60多次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爆炸。规模最大的一次试爆是在比基尼岛进行的。在这一段时间里,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等岛上的居民,由于岛上受到严重的放射性污染被迫迁居了。
  从那以后,关于这些岛存在残余的放射性污染以及解决的方法,岛上的居民得到了多种不同的科学建议。马绍尔群岛政府授权进行四年的调查研究,结果在1994年春公布。以下就是参加调研的美国核能专家史迪文·西蒙的调研结果。
  “在一次氢弹试验时,由于比基尼和相邻的其他环礁岛的距离太近,当地居民在试爆之前就已经疏散了。然而,氢弹试爆那一天,放射性散落物升入天空的高度比预期的要高。高空气流不是把散落物带到西面,而是吹向东方,降落到另一环礁朗格拉普一带,而当地居民两天后才疏散,结果这些人受到的辐射,相当于致死剂量。当时有些人出现了皮肤烧伤,有的人头发脱落,有的人感到恶心出现呕吐等,后来在居民中出现了甲状腺疾病,而且相当普遍,还有一些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自从一系列核试爆开始以后,比基尼等岛上的居民一再疏散。
  安全问题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一方面,当地生产的食品和饮水成为主要的辐射污染源。另一方面,人们还担心岛上是不是有所谓的“热点”,就是放射性散落物高度集中的地方。很多朗格拉岛居民要求对整个环礁岛进行彻底消除辐射的处理。但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经历了40多年,残留的放射物早已经混杂在土壤中了。
  如果真的要彻底清除这些放射性散落物,惟一的办法是把整个岛上的表层搬掉。而如果把所有的表土和树本都消除,剩下的就只有沙子,整个岛就成了荒地。”
  ———编自中国科普博览网
  
  核武器的“威慑”
  
  ●现在,美国俄罗斯的核武器地位与作用在国家战略中不是下降而是提高了。
  ●最近乌克兰与俄罗斯发生了刻赤海峡危机,面对俄罗斯的强硬,乌克兰后悔当初放弃了核武器。
  ●布什讲,恐怖分子下一步的行动不是使用民用飞机,而有可能是使用核武器。
  ●国家之间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整体的民族意识,和另外一个民族国家发生冲突和对抗。
  
  转向“流氓国家”、“恐怖组织”
  顾国良核武器自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使用后,一直再没有被使用过。核武器的功能主要还是威慑作用:威慑敌方不采取武力行动。在冷战时期和冷战结束之后,核武器的作用和地位也随形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冷战时,美苏双方把核武器的发展作为威慑对方和维护本国国家安全的工具;也将其当做两国争夺霸权的工具,核武器的发展奠定了两个超级大国的地位,但并未给两国带来真正的安全感。
  冷战结束后,美国依然把核武器作为维护其霸权地位、威慑和遏制任何可能对美国霸权地位提出挑战的国家工具。尽管美国拥有最庞大的核武库,而且在今后几十年内,还不会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对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构成挑战,但美国仍然致力于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更新换代。不过,9.11事件进一步改变了美国的威胁判断,也改变了美国的核威慑政策。布什政府于2002年出台的《核态势评估报告》和《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都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敌对国家和恐怖分子视为美国最严重、最现实的安全威胁。布什明确指出:美国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寻求核生化武器的邪恶政权;这使得美国的核威慑对象已从冷战时期的苏联转向所谓“流氓国家”、“恐怖组织”,核武器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威慑而且在于使用,降低了使用核武器的门槛。
  
  两种不同的威慑
  张沱生发展核武器的目的,至少有两点。一是追求大国地位,这在英国、法国、印度表现得最为突出。二是发挥威慑作用,这是由核武器的巨大毁伤性所决定的。但威慑包含不同的含义,一是中国提出来的,发展核武器只是为了防御,将核武器作为对核打击的报复力量。由此出发,中国公开宣布不对无核国家、无核地区使用核武器;不对有核国家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的这个政策得到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和众多非政府军控组织、人士的支持,其中也包括美国的很多人。在近年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我就亲耳听到一位美国前国防部长讲过,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值得美国认真考虑。美国核威慑的含义则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美国始终坚持其可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威慑战略(俄英法三国,也采取与美类似的威慑战略),近年来,美国更以打击恐怖主义为名,提出在必要时可对无核国家进行核打击。因此,虽然同为威慑,实际含义并不一样。面对美国的核威胁,有些与美国敌对的国家反而决心要发展核武器,这对美国的核威慑政策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合理的核思想、核战略没有形成
  楚树龙长期以来,合理的核思想、核战略一直没有形成,有核国家仍然把核武器当做威慑,核武器战略仍然被当做威慑战略。核大国美国没有放弃这一点,俄罗斯加强了这一点。苏联时期的核战略还与我们有点类似,即不在常规战争中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但最近几年,俄罗斯认为常规武器不再有多大威慑,今后主要靠核威慑,俄罗斯还时不时说在常规战争中也可以使用核武器,借以提高核威慑的程度。美国也没有因为常规武装力量的发展,如远程打击力量的发展、信息技术发展而放弃核威慑。现在,美国俄罗斯的核武器地位与作用在国家战略中不是下降而是提高了。
  金一南我们可以看看一些中小国家普遍的心态。最近乌克兰与俄罗斯发生了刻赤海峡危机,俄罗斯以避免沿岸土地遭海水侵蚀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由,在刻赤海峡朝乌克兰方向建造堤坝。工程开始后,乌方就不断向俄方提出交涉,但俄方未予理睬,长达3000余米的堤坝修到距乌克兰的图兹拉岛仅100米的地方。乌克兰强烈反弹,军队进入战斗准备。俄总统办公室主任则站出来说如果乌方不让步,俄罗斯的炸弹就会落到乌克兰头上。虽然事后这位办公室主任说他在开玩笑,乌克兰方面却并不这么看。乌克兰议会工业和企业委员会主席叶哈努罗夫说,乌克兰应恢复自己的核地位,重新掌握核遏制力。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把所有的核武器都交给了俄罗斯,成了无核国家。现在俄罗斯方面一条小小的水坝延伸过来,它就后悔了,认为不该放弃核武装,否则不会像现在这样,说话没有人听。
  另据西方媒体报道,10月18日沙特王储阿卜杜拉在对巴基斯坦访问时,两国达成了一份有关核技术合作的秘密协议。9.11事件后,美国与沙特的关系不断变冷,沙特的不安全感与日俱增。另外,伊朗核发展的动向以及以色列与印度的军事合作关系给沙特带来的冷威胁也在不断增大。这表明在自己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时,有些国家是会被迫走向寻求核发展的道路的。
  
  有了核就会安全吗
  金一南一些中小国家为了追求自己的安全,偷偷发展核武器,以为有了核武器就有了安全,其实问题远不止于此。核武装的道路是一个无底洞。你想用核武器威胁别人,保护自己,投入巨资完成核开发。即使开发成了,你有运载和投送工具吗?又要投入巨资开发。刚刚开发出来,人家又搞了防御系统,你手里有突防能力吗?还要投入巨资开发……沿着这条没有尽头的道路走下去,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也会被核武装拖垮。别人还没给你用“核威慑”,你自己都摇摇晃晃站不住了,还奢谈什么安全?所以我们常说,以暴无法制暴,以核也无法制核。为了整个国际社会的安全,不能走进死胡同,而要寻找另外一条道路。
  楚树龙有核国家不一定是安全的。因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目前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大国之间的不对抗。但人们担心的是核武器被恐怖组织使用,因为恐怖组织弄到核武器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虽然目前还未发生此类事件,但理论上确实可以发生。而且恐怖分子既然能设想出用一二百人乘坐的飞机来撞大楼,它也不会在乎用小型核武器来制造恐怖事件,不在乎滥杀无辜。美国也感到这种危险在增加,因此下决心一定要切断恐怖组织核武器的来源。美国认为大国的核武器已处于较严格的控制中,但那些中小国家发展的核武器,有可能扩散到恐怖组织手里。所以布什讲,恐怖分子下一步的行动不是使用民用飞机,而有可能是使用核武器。所以说来很可笑,是美国最早拥有核武器,拥有最多核武器,惟一使用过核武器,一直坚持核战略威慑;可又是美国,最有可能遭受核打击,核威胁。美国是有核国家,但它并不安全。
  
  人类的悲剧
  楚树龙国际社会的逻辑都是强者的逻辑,包括核武器,强者的逻辑在国际关系中是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执行,但强者的逻辑毕竟不能长久地执行,不能让人心悦诚服。现在也是如此。世界正变得民主化、多元化了。为什么美国打伊拉克,全球有四五十个国家支持,有一百四五十个国家不支持甚至反对?
  金一南一方面科学技术取得了高度的发展,令人欢欣鼓舞,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几乎所有高新技术的发展都首先用于杀人,这不能不是人类的一大悲剧。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一堆又一堆战争遗迹。难道人类非要首先完成毁灭,才能开始建设?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杀人毁物花样翻新的情况下,等到毁灭完了,还能有机会、有条件再建设吗?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国际上良知的力量还是越来越大了,比如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美国的铁杆盟友英国、澳大利亚都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反战大游行,即使在美国也有强劲的反战力量,这是进步的力量。但也应该看到,这种声音在国家政治中,比如在美国的国家政治中还没有起主导作用,还是被另外的一种声音淹没了。美国舆论给人们灌输的是,别人正在用核武器威胁他们,美国正在面临新的核威胁。伊拉克战争就是这样。所以我们看到,美国的执政方针得到多数民众的支持。这些美国人并没有去多想,谁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始作俑者,他们认为在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下只能如此。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国家之间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整体的民族意识,和另外一个民族国家发生冲突和对抗。这种对抗越来越强。美国国内有多种意见,但作为一个整体,在对外政策上现在还是支持政府的。也就是说,美国的很多做法,决不仅仅是少数政治家的冒险。
  
  出路和中国的立场
  
  理论上、道义上的意义
  楚树龙显然,核武器的进一步扩散不利于全球和平。中国核战略思想和政策有三句话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我认为可以把它作为出路,甚至是惟一的出路。第一句是:全世界应该走向确实逐步减少直至最终销毁核武器的目标。以前中国在一些军控裁军会上都提出这样的建议,但从来没被美国和其他核大国真正地接受,被国际军控、裁军协会严格地采纳。其实这句话的意义在于给别人一个逻辑、道义的制高点。我想,国际社会不妨接受这一条,它给全社会以理想与目标,而且是个合理公平公正的目标。第二句是,在做不到这一点之前,有核国家必须真正承诺不向无核国家、无核地区使用核武器。第三句是,有核国家之间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从而增加有核国家之间的信任,增加相互安全感,防止有核国家之间的核军备竞赛。当然,目前核军备竞赛的可能性不大,但这并不等于不在暗中进行。这三点可能没有近期的实际意义,但在理论上、道义上意义是有的,而且指出了最终的方向。国际社会花了十几年时间用公约、条约、协定、会议、原子能机构等组织的形式来防扩散,美国用武力方式来防扩散,都不很成功,时时出现核危机。应该说由核问题带来的危机是很多的,比如1998年的印巴核危机、90年代初到现在的朝鲜、伊朗核危机及伊拉克危机等。
  
  中国如何应对
   张沱生首先是要坚持防止核扩散,坚持NPT条约。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参加了这一条约,说明它基本上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NPT中是有不平等的因素,首先一条就是确定了五个核国家和其他非核国家的不平等地位。但为什么大多数国家仍同意在条约上签字呢?这是因为大家都认识到,核扩散只会使世界更不安宁;而核国家在条约中也明确承诺了将致力于最终彻底消灭核武器的义务。因此,如能全面落实这一条约,显然将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此外,从另一个角度讲,当前美国已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恐怖主义视为其最大的威胁。中美关系要稳定发展,双方在防扩散问题上加强合作十分重要。当前中美在朝核问题上的合作即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但是,加强与美国在不扩散问题上的合作不等于支持美国的某些错误做法。我们在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同时,提出朝鲜的安全关切问题也必须得到解决。中国的立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第二点就是要确保我国拥有必要的核威慑力量。现在美国在加速发展导弹防御体系和新的核武器,在我国周边核武器也有扩散的趋势。在此情况下,我们要加强核武器的现代化,特别是要加强其生存能力、突防能力,这是我国家安全利益之所在。当然,中国不会、也没有能力去搞核竞赛,不会搞很多的核武器,中国保持核威慑力量的最终目的是逐渐减少直至全部销毁核武器。
  第三点,中国要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而不动摇。无论是在道义上还是安全上,这样做都最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最后,应在核问题上与美国进行必要的对话。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后,它和俄罗斯搞了一个框架,使双方的核关系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从长远看,核关系也应是中美战略对话的一项内容。这对于两国建立战略互信和发展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金一南在五个核大国中,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声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同时愿意销毁全部的核武器。在五个核大国中,美国不但不愿销毁,甚至要首先使用核武器;俄罗斯现在的国家安全战略建立在核威慑基础之上;英国、法国更是把核武器作为王牌。所以,中国在核大国中,在核裁军和消除核威胁问题上做得是最好的,愿望也是最迫切的。在五个核大国中,中国的核力量最弱,但中国的承诺最多,中国一直希望核裁军和核不扩散的形势应该朝好的方向发展。但事实是,在美国的这种态度下,核裁军的形势不容乐观,核扩散的态势没有扭转,只能暂时延缓扩散的速度。
  
  阅读背景
  朝鲜战争解密
  20世纪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90年代公布的另一批解密文件,则尤其让人深思。
  朝鲜战争爆发初期,美国远东军司令部战略专家们为了对朝鲜人民军给予“致命的打击”,曾建议在韩国土地上投放核炸弹。后因美军在战场上取得了主动权,才未实施这一核打击战略,这份秘密文件1994年已由美国五角大楼公之于世。
  据此秘密文件记载,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在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只用了三天时间就攻克了汉城,并继续往南推进,打得敌军毫无招架之力。就在朝鲜人民军进一步往南推进之际,主力部队被美军围在韩国大田一带。这时美国远东军司令部的军事专家们于1950年11月25日制订了一项核打击计划的建议,建议美军在韩国大田投放核炸弹,“以彻底歼灭被围困在大田一带的敌军主力部队”。后因朝鲜人民军实施“战略大撤退”,将主力部队由南方向北撤回到三八线以北,美军才放弃了这一核打击计划。
  据同时被发现的另一个秘密文件记载,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1954年当时驻扎在韩国的联合国军参谋本部所属的H.J准将签署的一份给美国五角大楼的报告中建议,“如果停战协定签字的另一方违反停战协议书中所规定的义务,将动员大规模的空军力量,对中国本土投放核炸弹”。这份报告书还建议,“除对中国地面部队进行核攻击外,还将占领中国南方沿海城市,封锁海岸线,以配合台湾国民党对大陆发动进攻”。
  ——编自中国科普博览网
  
  伊拉克、伊朗和朝鲜问题
  
  ●朝鲜中央通讯社曾表示,朝鲜不会接受核查,因为伊拉克战争表明,接受核查依然带来战争。
  ●如果朝鲜拥有了核武器,日本会不会谋求成为核国家?
  ●如果古巴发展核武器,美国也会像对待朝鲜和伊朗那样的态度对待古巴。
  ●朝鲜不是伊拉克,也不是战败国,不可能像伊拉克那样接受入侵性过强的核查。
  
  伊拉克战争的负面影响
  顾国良美国以消除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在联合国核查人员未发现伊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证据的情况下,对NPT成员国伊拉克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违背1972年美国做出的有条件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承诺,从而增加了无核国家的不安全感,刺激了一些国家和组织寻求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愿望,有可能引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进一步扩散,对今后的国际核查行动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朝鲜中央通讯社曾表示,朝鲜不会接受核查,因为伊拉克战争表明,接受核查依然带来战争。
  
  朝鲜核问题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张沱生近年来,美国将“防扩散”政策改为“反扩散”政策,而“反扩散”最恶劣的先例就是以此为名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以武力改变一个主权国家的政权。为什么朝鲜、伊朗现在在核问题上对美国这样强硬?伊拉克战争可能恰恰使它们得出一个结论,即只有拥有核武器才能使自己免受美国的军事打击。现在对许多国家来说,掌握核技术已经不是太大的困难,核材料也较容易搞到,如果有强烈的动机与意志,制造出核武器是完全可能的。当前,如果不能给朝鲜以安全感,它最终很可能走上核发展的不归之路。印巴已开了不好的先例,朝鲜若再成为核国家,国际上就可能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使更多的国家谋求核地位。其中一个是日本,一个是韩国,它们可能做出怎样的反应,现已引起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当然也有另一种看法,认为更可能出现的是另外两种情形:一是美国决心打掉朝鲜的核武器,从而在半岛引发战争;二是美国在难以对朝鲜动武的情况下,加大对朝鲜的军事遏制,大大加强其在东亚的军事存在,日本也加速发展其军事力量和加快TMD的发展。无论上述哪种情况发生,都将对中国的安全坏境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日本会发展核武器吗
  张沱生如果朝鲜拥有了核武器,日本会不会谋求成为核国家?最近,我和日本学者接触得比较多,从他们那里了解到,日本国内对此问题也在争论。有些人认为如果朝鲜成为核国家,日本也会搞核武器;也有人认为那时日本支持美国对朝鲜动武的呼声就会增高;还有人认为,在朝鲜成为核国家的情况下,日本最大的可能是加强日美军事同盟和加速其军事力量的发展而非发展核武器。我个人认为,至少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发展核武器并不那么容易,其主要障碍是在政治上而不在能力上。第一,日本长期实行的“无核三原则”怎么办?第二,它是NPT成员国。第三,它是惟一受过核打击的国家,国内反核情绪非常高。第四,它有美国的核保护伞,而美国也未必愿意让日本发展独立的核力量,这将使美日同盟发生重大变化。第五点,这还会使日本与俄罗斯、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关系严重复杂化。因此,在发展核的问题上,日本必须三思而后行。
  
  美国对印巴搞核试验的态度为何有别于朝鲜、伊朗?
  楚树龙美国认为朝鲜、伊朗属于无赖国家、邪恶轴心,是和美国对立的。90年代初,美国就对两伊采取双重遏制;对朝鲜也一直敌对、遏制。美国不容许敌对国家搞核武器,自然包括朝鲜和伊朗。印巴曾经是美国的盟国或友好国家,反恐以后更需要它们,美国现在仍在改善它们间的关系,在美国看来,印度巴基斯坦不是邪恶轴心、不是无赖国家,虽然美国对它们也实行过制裁,但没有像对待朝鲜和伊拉克那样强硬。如果古巴发展核武器,美国也会像对待朝鲜和伊朗那样的态度对待古巴。以色列发展核武器,美国就不会觉得是“问题”。这与长期以来美国的对外关系有关联。
  顾国良克林顿政府和布什政府在对待印度和巴基斯坦发展核武器的态度也不完全一样。70年代印度进行核爆炸试验,就被认为是核门槛国家。另外,与朝鲜和伊朗相比,印度和巴基斯坦对美国来讲,国际关系不一样,战略地位不一样,所以美国对它们采取的是不予理会的态度。不过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98年进行核军备竞赛时,包括中国在内的五个核大国都对它们进行了制裁,中美在对印巴制裁上是最默契的。布什政府上台伊始,是想借助印度,围堵中国,没想到,发生了9.11事件,结果改变了美国对华政策。
  
  朝鲜核问题中的国家关系
  顾国良在核不扩散问题上,目前几个大国基本上是采取比较合作的态度,因为在这点上他们有共同的安全利益,都不希望看到任何其他国家包括朝鲜、伊朗发展核武器。但是对待不同国家,他们的态度并不完全一样。比如中国与朝鲜的关系和美国与朝鲜的关系不一样,俄罗斯与伊朗的关系和美国与伊朗的关系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上积极斡旋,促成了六方会谈的成功召开,为和平解决朝核问题起到了独特的积极作用。近年来,中国颁布了一系列出口控制条例,加大了防扩散的力度,使军控和防核扩散领域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合作亮点。
  俄罗斯和伊朗的核合作有着较长的历史。俄罗斯在帮助伊朗建立核电站问题上一直持较强硬的态度,公开表示将继续援建伊朗布什尔核电站。俄认为,俄罗斯的援建项目既不违反国际协定也不会造成核扩散。但在美国的压力下,俄罗斯在说服伊朗签署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附加议定书问题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核不扩散问题也反映了国家间的关系问题。美国对各个国家在核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均出于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考虑,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反映。
  金一南获得诺贝尔奖的印度著名文学大师泰戈尔,在其所著的《民族主义》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冲突和征服的精神是西方民族主义的根源和核心,它的基础不是社会合作。泰戈尔这种洞穿国际社会的透彻观点,非常值得我们这些掌握了一些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人们领悟。西方精神的核心和底蕴是征服,征服不了再合作,能够征服的,还合作什么。从发现新大陆的商船队到今天的宇宙飞船都是如此。核武器不过是征服精神和征服实践的一个重要部分。东方精神却不是如此。东方精神的底蕴是合作而不是征服,是妥协而不是冲突,是和为贵,忍为上,“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随遇而安,看菜下饭。不到万不得已,不求对抗。虽然我们可以说东西方精神都各有其优势劣势,但我们也必须互相适应对方,否则我们就无法适应今天这个世界。
  
  如何理解朝鲜和伊朗核问题的进展
  楚树龙朝鲜和伊朗问题的解决有了一些进展,但实质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说实话也不容易得到解决。朝鲜和伊朗对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我们应该给予肯定,但要看到各方的矛盾和分歧依然十分严重,和解进程不会太快。90年代初,朝鲜核问题就成为焦点,1994年,美国采取制裁手段,甚至要对朝鲜动武,经各方努力,才达成框架协议,直到去年双方又都不满意。朝鲜的核问题已历经十年没有得到解决,这一轮危机又加剧,可以想像,十几年的分歧不会通过一两次会谈就能得到解决的。
  伊朗的核问题也不是今年刚出现的,美国等西方国家,包括原子能机构一直怀疑伊朗从发展核能利用转向发展核武器,伊朗一直否认自己发展核武器。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表示他要认真研究伊朗提交的核文件。是不是提交一个文件就能解决伊朗的核问题,还有待观察,各方的分歧也是比较大的。
  顾国良朝鲜核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由于双方的不信任是那么的根深蒂固,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建立信任和营造良好的政治气氛。美国要放弃“政权更替”的图谋,为朝鲜提供可靠的安全保证。即便双方达成某种协议,这里面还牵涉到一个如何核查的问题。朝鲜不是伊拉克,它不是一个战败国,不可能像伊拉克那样接受入侵性过强的核查。近十年的国际局势的变化,朝韩关系的变化,美国政府对朝鲜政策的变化,特别是9.11事件之后,布什政府安全政策重点的变化,都使得这一次朝核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从我们来说,当然希望朝鲜核问题能够通过和平手段一步一步地最终得到妥善解决。
  
  国际政治中的核武器与防核扩散问题   
  在诞生于20世纪的新技术中,最具国际政治重要性的大概是核武器。核武器不但在量上(即毁伤力的大小上)、也在质上不同于任何先前的或常规的武器。一方面,核武器技术造成了“核大国”与无核国家的区别,从而使国际社会变得更不均等,然而另一方面,核武器又倾向于在某种意义上缩小大国与小国的区别,因为就国家的军事安全来说,它多少使传统的国力要素即人口、工业能力、领土幅员等变得不那么重要,只要小国也拥有足以使大国遭受难以承受的毁伤的核打击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核武器可以说是国家间的某种“均值器”。不仅如此,无论是常理、还是核武器问世以来的历史都表明,虽然无核国家在军事能力上不及(甚至远不及)核国家,但只有无核国家才享有大致免受核打击甚或核威胁的好处。就此而言,多少有如一位著名的国际政治学家所说,“最严重地处于毁灭危险之中的,正是那些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的国家;因而在某些方面,安全同军事能力成反比,而不是成正比”。还有,核武器因其巨大的毁伤力,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一般难以想像核战争能够达到任何得大于失的、有意义的政策目的,因而克劳塞维茨的原则“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至少不那么适用于核战争。
  在国际政治中,军事力量一般可以有三项功能:(1)实战手段,即被实际使用于战争,造成敌国的失败、损伤甚至灭亡;(2)威慑手段,即据此威胁敌国或潜在敌国,倘若发动进攻就将遭到武力报复,而且这报复将使进攻者遭受的损伤必定大于它从进攻可能得到的任何好处;(3)强制手段,即为迫使对手国家做出让步而威胁使用武力。诚然,核武器作为军事力量也可以具有这三项功能,但是自从广岛和长崎被毁以来,它们从来没有被当做实战手段使用过。因此至少迄今为止,真正重要的是作为威慑和强制手段的功能———威胁使用而非实际使用核武器,虽然核武器被用于实战的可能性在理论和实际两方面都仍然存在。
  就威胁使用而言,核威慑又比核强制远为常见和重要。核强制就是中国人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主要就美国所说的核讹诈。然而,理论和历史都显示,核强制的效能差不多始终令人怀疑:第一,它只能用于既无核报复能力、又未同具有这种能力的拥有国结成紧密同盟的国家;第二,即便用于这样的国家,也有个对核讹诈大为不利的问题,那就是核武器的极大毁伤力与所追求的政治目的是否相称,因为绝大多数可想像的政治目的都很难被人相信如此重要,而且如此缺乏其他可选择的追求手段,以致必须使用核武器;这样,核威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缺乏足够的可信性。
  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防止核武器扩散(防核扩散)逐渐成为世界政治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以致在当今往往很难说(特别在核大国看来)有什么问题比这更重要。较具体地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核武器扩散有三个原因。首先,核科学和核工艺知识的传播,加上核反应堆和核材料的扩散,大大减小了研制与生产核武器的困难。其次,随着战争的潜在破坏性剧增,同盟次要伙伴愈益怀疑同盟首要成员是否会冒自身毁灭的风险来信守支持和保护它的条约义务,因而某些无核国家难免倾向于研制自己的核武器。第三,国家间军事安全威胁随着主权国家数目迅速增加而愈益分散,也就是说军事安全方面的对抗和冲突愈益地区化、局部化,处于彼此对抗或冲突中的国家往往不可能从世界性安全机构或任何大国取得支持和保护,而需要依靠自己从事这种地区性、局部性的对抗或冲突,于是核武器就成了其中某些国家向往、并且有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争斗工具。
  由于多种原因,可以肯定当今时期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越多,核武器被实际使用的可能性就越大,人类及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伤害、国际基本秩序发生严重混乱的可能性也越大。1968年起,以防止核扩散条约为核心,国际社会逐步构建全球性防止核扩散体制。然而种种障碍,特别是拒不加入、秘密违背或公然退出该条约的行为,使之仍难以阻止某些无核国家谋求拥有、甚至最终实际拥有核武器,更谈不上打消获得核武器的欲望。
  在理论上说,要有效地防止核扩散,首先需要使尽可能多的无核国家愿意保持无核状态,其次需要有效地制止核扩散行为(这可称为“非核化”)。如前所述,无核国家虽然在军事能力上不如有核国家,但它们遭到核攻击(或旨在剥夺它们的核武研发的常规攻击)的可能性小得多。或者说,在当今世界上,核国家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至少是不大可能的,反之拥有核武器却意味着遭到核打击的大得多的可能性。除了这个需要反复向无核国家说明的道理外,造就足够有效的防止核扩散体制也非常重要,因为这将使一个无核国家不用担心另一个与它对抗的无核国家获得核武器。最后,还需要造就或发展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区域性和全球性体制,争取以此从根本上削减无核国家获取核武器的欲望。
  要有效地制止核扩散行为,就需要:争取所有大国就此达成和保持一致;确立有效地核查核扩散行为的国际体制;那些为制止核扩散所必需的制裁措施的范围和力度要适当,防止被制裁国家因压力过大而铤而走险;将这样的措施同外交说服和谈判结合起来,尽可能以外交说服和谈判为主;将制止核扩散与缓和或和平解决有关国际对抗或冲突的努力结合起来,削减甚至消除核扩散国家获取或保持核武器的动机。
其他文献
失窃的苏联文件披露了克格勃曾试图摧毁美国基础设施的绝密计划   “苏联曾经想摧毁美国的基础设施!”这听起来有些像天方夜谭,但在冷战时期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小人物泄露天机    在苏联庞大的克格勃机构中,瓦西里·米特罗林只是一个位卑言轻的小人物,但他却在曝光克格勃绝密文件的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当年,米特罗林奉上司的命令整理一些秘密文件,于是便开始有计划地窃取一些秘密报告。此后多年,米特罗
期刊
自1945年以来,全世界的核设施建设飞速发展,核专家及辅助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多,人们面临的核危险也与日俱增。因为现代恐怖分子的目光已盯上了核武器,他们企图通过盗窃核原料,制造出核爆炸装置。另外,恐怖分子破坏民用核设施的图谋也令人担忧。   早在20年前国外的专家就曾预言:人类将面临着严重的核威胁。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世界不存在事实上的核威胁,这种担忧全是记者和反恐专家臆想出来的。不久前,一位记
期刊
伊拉克“情报门”引发出很多疑问:是情报机构在利用政府,或为政府的目标“制造”证据吗?决策者在多大程度上有选择地利用情报为自己服务?政府是否在利用情报来制订外交日程?中央情报局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无疑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情报机构,美国政府常常借中情局的情报对其他国家指手画脚、甚至进行制裁或发动军事打击。可见,情报已经成为美国外交的一把利剑。情报之剑指向哪里,哪里就可能遭
期刊
在今年第13期《世界知识》上,时殷弘等四位学者对中国与八国集团的关系展开了较充分的讨论。本文拟从八国集团对中国态度的分歧对这一讨论进行回应。  近年来,如何与中国适当发展关系,甚至在八国集团(以下简称G8,在其“七国集团”时期则简称G7)内给中国一个适当的位置,成为G8内部争论越来越多的一个话题。  其原因主要是:一、大背景发生变化: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东西方两大阵营意识形态对立趋于淡化,中国逐渐
期刊
近年来,我国成为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者。5月2日,美国三家企业和组织就来自马来西亚和中国的彩电提起反倾销申请,这是我国彩电继在欧盟遭遇多年的反倾销后,又一次受到美国反倾销调查。      彩电业:在美国市场接受洗礼    近几年,我国彩电行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逐步走出低谷,扭转了产销负增长的状况,呈现明显的回升趋势。同时,我国彩电行业抓住加入WTO的有利时机,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出口
期刊
信守忠诚信条的菲律宾军人缘何屡屡借助手中枪背叛政府?是什么原因造就了特殊的菲律宾军人非法干政的文化?难道冰山之后真有一些我们想不到的原因吗?  菲律宾下层军人发起的“7.27兵变事件”真是应了“冰山一角”的说法。从规模上看,区区近300多名下层军官和军人的确不太起眼,阿罗约政府在一天之内就地化解。从程度上看,兵变的目的并非以往的“推翻现政权”,而是要求政府“改善下层军人待遇”和“惩治军队腐败”等。
期刊
他的名字听起来如雷贯耳,而他本人却很少露面。每天,他就在几部电脑前踱步,偶尔敲打几下键盘,但每次敲击几乎都能在世界金融市场上听到它的回响。他就是乔治·索罗斯。    为大选筹款再次浮出水面    8月的美国,正是酷暑难耐,但大选筹款之战的热度已经超过了天气。借着在全球反恐战争的“战绩”,布什今年第二季度共筹款3440万美元,超过了竞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9名民主党人的总额。就在民主党人愁眉不展的
期刊
记者:以前,台湾一直都是美国的军火大主顾。但近年来,台湾购买的胃口不行了,还一直与美国讨价还价。不过,最近台湾表示对美国一直希望其接受的一揽子军购方案照单全收,您能否分析一下这背后的原因呢?  石齐平:美国的支持对陈水扁当局来讲是最重要的。陈水扁想在明年3月的大选中获得政权的延续,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美国的支持。   此外,目前台湾正在积极推动所谓的“公投”。这个“公投”至少在目前看来美国并不
期刊
今年4月24日上午,在“美国亚洲太平洋理事会”举办的“成立仪式讨论会”上,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就美国对亚太地区(主要对亚洲)的政策作了长篇演讲,综合其要点主要有:  (一)亚太地区在美国对外政策中重要性提高。鲍威尔说:“欧洲和亚洲两边都占有主要的(central)地位”,“亚洲在世界上所占的分量还在不断地增大。”关于这一点,“美国亚太理事会”的成立可以说是一个佐证。美国有一个很有政治影响的民间团体“美
期刊
外交实践中,有一个古老陈旧的做法:“人质外交”。在往昔封建时代,“人质外交”屡见不鲜。两国互以皇室贵胄为对方人质,借以建立相互信任,增进关系。  封建时代的“人质外交”早已成为往事。在当今世界上,虽仍偶有“人质”事件出现,但这也只是以“人质”作为要挟,借以达到某种目的,不复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行为。然而,世间也竟有人们所意想不到者。在20世纪50年代时,在中国和泰国的关系中,却真实地出现过被周恩来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