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地方文化,地方旅游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外译,而当前地方文化与旅游译介质量较差、走出去效果急需提高。系统分析地方旅游译介现状,总结成功与不足,并借鉴部分旅游城市的成功经验和专家学者的建议,提出助推地方旅游走出去的译介策略、改进措施。
关键词:走出去 地方旅游 现状分析 改进建议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国家间、地区间、民族间高度互动、频繁合作。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翻译是不同语言文化间交流沟通的纽带和桥梁。语言转换技巧、跨文化意识与能力,将决定交流合作的成功与否。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走向世界需要借助外语的力量。随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地方文化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其对外翻译与传播的需求增强。英语翻译是地方文化进入国际舞台的关键环节。
一.地方文化外译
中国积极主动译介传播华夏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持续提高我国软实力、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对外译介传播地方文化有助于持续提高地方文化软实力、扩大地方国际影响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1]。地方文化文本的英语翻译需要、也必须结合当地文化的对外传播,从而促进本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其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人员的具体翻译实践,需要译员积极发挥翻译活动中的中心作用,探索有效的翻译转换手段。文化与翻译专家学者们意识到翻译工作对地方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地方文化特色翻译的相关研究。刘宓庆曾经强调:“无论是宗教翻译、科技翻译、文学翻译或公文翻译,最终还是要落实在‘用’(效果、效用)上”;“功能学派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语言的交流和使用”[2]。
二.旅游与旅游翻译
旅游已成当今跨文化交际中最受欢迎的形式之一。旅游文本是各地旅游产业抢占国内外旅游市场、吸引大众游客的有效方式。旅游资料是各旅游景点信息的凝聚呈现载体、地方文化的提炼,承担着信息展示、信息传播、文化交流的职能。旅游翻译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产业和行业国际化发展而进行的翻译实践,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心理的交际活动,内容涵盖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等方方面面。
旅游翻译应立足于译介城市文化,关注地方文化诠释,推介城市旅游资源,真正成为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城市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做好城市旅游资源的对外推介,可促进与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助推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和国际化发展[3]。旅游文本翻译需要确保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并传播和输出地方文化,方便国际游客游览当地景点、了解体验当地文化[4]。旅游资料口译是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涉外旅游活动中发挥介绍、解释、答疑、互动等作用[5]。
三.地方旅游翻译现状
旅游资料中经常会涉及一些历史典故、名言警句、诗词歌赋,蕴涵着丰富鲜明的地方文化内涵。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需要让外国游客理解文字,更需要让他们准确全面地了解文字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如何让国际游客感受到旅游景点的文化气息、体验和理解中国地方文化、完成地方文化对外传播是旅游翻译所应担负的历史文化使命[6]。旅游资料翻译必须重视文化因素的影响,保证信息的准确传递[7]。旅游手册、景点标识、地方特色产品及文化项目、政府外宣网站等都需要有准确、传神的翻译,助推地方文化的传播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然而,通过收集与整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和地区的旅游文化英译材料,发现地方旅游翻译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地方政府对旅游翻译不够重视,很多地方旅游景点没有相应的外语译文;部分旅游景点名称英语名称不一致,旅游文化产品无统一译名;相当一部分英语译文表达不准确,错译、漏译、误译、拼写错误和语法错误等现象时有发生,信息缺失严重或表达冗长罗嗦,不能实现旅游翻译的初衷。
四.原因分析
4.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语言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千差万别,给具体翻译工作带来了诸多难题与挑战,特别是文化特色鲜明的文本,因在译语中缺失孕育源语特有文化的语境,翻译问题尤为突出。
4.2大多数城市职能部门未能正确认识旅游文本对外翻译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中文配外文似乎不是讲究实用,而是为了赶时髦”,外语译文常附庸于汉语文本,处于“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被动局面。
4.3译者汉英语文功底欠缺、翻译能力有限、翻译态度敷衍,对地方文化及方言了解不够深入,又不愿意进行实地考察,常敷衍了事、望文生义,不能准确理解地方文化,地道的进行英语表达,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如曲解意思、误译错译、信息缺失等错误。
4.4翻译学术界对地方文化翻译研究不够深入,尚未形成成熟的、系统的翻译理论指导地方文化翻译实践[8]。旅游翻译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多,如景区建筑、人文景观、传统工艺和当地特色文化、戏曲、产品和美食,本身又具有其特殊性,传统的“信、达、雅”翻译原则无法适应现代旅游翻译的客观要求。
五.相关理论研究与建议
地方文化外译具有以下特点:文体形式多样、文化内容丰富、意识形态观念强、交际目的以取悦和宣传为主[9]。译介地方文化当以黄忠廉教授的变译理论为指导,通过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策略,译介出最具本质、最能达意、最具表达效果的信息,实现地方文化的有效传播,推动地方文化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10]。为此,翻译人员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适应外宣翻译生态环境,协调各方关系,实现“译有所为”:达到满足读者、服务社会、推动文明进步等多方面的预期目的。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需要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力求多维度地适应,完成适应性的选择转换,即坚持胡庚申教授的“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原则。
因认知环境差异,目的语读者很可能不具备、不理解原文某个概念所承载的信息,因此译文往往需要使隐含意义明晰化(方梦之)。根据关联顺应论,译者应在最佳关联理论的引导下对译文读者作出动态顺应,使译文读者通过译文话语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信息表达与交际意图,从而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11]。奈达(Nida)和谭载喜提出“等效翻译”理论,强调注重译文读者的等效反应与感受,追求“化境”与“传神”,实现“动态对等”,尽可能地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本一致的文化信息,获得与汉语读者相同的审美体验[12]。根据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译者应侧重于再现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非拘泥于原文表层的语言结构形式对应。在地方特色词汇的英译过程中,译者不必拘泥于語言形式的机械对等,应把握好汉英语言文化之异同,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恰当地选择直译、意译、音译或是音意结合的翻译方法,并在必要时增加相应的解释,追求“动态对等”,尽可能完整地再现原词中所蕴涵的文化意象,使译文达到功能对等,帮助英语读者获得与汉语读者相同的审美体验,彰显中国地方文化色彩。
关键词:走出去 地方旅游 现状分析 改进建议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国家间、地区间、民族间高度互动、频繁合作。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翻译是不同语言文化间交流沟通的纽带和桥梁。语言转换技巧、跨文化意识与能力,将决定交流合作的成功与否。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走向世界需要借助外语的力量。随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地方文化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其对外翻译与传播的需求增强。英语翻译是地方文化进入国际舞台的关键环节。
一.地方文化外译
中国积极主动译介传播华夏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持续提高我国软实力、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对外译介传播地方文化有助于持续提高地方文化软实力、扩大地方国际影响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1]。地方文化文本的英语翻译需要、也必须结合当地文化的对外传播,从而促进本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其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人员的具体翻译实践,需要译员积极发挥翻译活动中的中心作用,探索有效的翻译转换手段。文化与翻译专家学者们意识到翻译工作对地方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地方文化特色翻译的相关研究。刘宓庆曾经强调:“无论是宗教翻译、科技翻译、文学翻译或公文翻译,最终还是要落实在‘用’(效果、效用)上”;“功能学派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语言的交流和使用”[2]。
二.旅游与旅游翻译
旅游已成当今跨文化交际中最受欢迎的形式之一。旅游文本是各地旅游产业抢占国内外旅游市场、吸引大众游客的有效方式。旅游资料是各旅游景点信息的凝聚呈现载体、地方文化的提炼,承担着信息展示、信息传播、文化交流的职能。旅游翻译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产业和行业国际化发展而进行的翻译实践,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心理的交际活动,内容涵盖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等方方面面。
旅游翻译应立足于译介城市文化,关注地方文化诠释,推介城市旅游资源,真正成为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城市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做好城市旅游资源的对外推介,可促进与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助推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和国际化发展[3]。旅游文本翻译需要确保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并传播和输出地方文化,方便国际游客游览当地景点、了解体验当地文化[4]。旅游资料口译是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涉外旅游活动中发挥介绍、解释、答疑、互动等作用[5]。
三.地方旅游翻译现状
旅游资料中经常会涉及一些历史典故、名言警句、诗词歌赋,蕴涵着丰富鲜明的地方文化内涵。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需要让外国游客理解文字,更需要让他们准确全面地了解文字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如何让国际游客感受到旅游景点的文化气息、体验和理解中国地方文化、完成地方文化对外传播是旅游翻译所应担负的历史文化使命[6]。旅游资料翻译必须重视文化因素的影响,保证信息的准确传递[7]。旅游手册、景点标识、地方特色产品及文化项目、政府外宣网站等都需要有准确、传神的翻译,助推地方文化的传播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然而,通过收集与整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和地区的旅游文化英译材料,发现地方旅游翻译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地方政府对旅游翻译不够重视,很多地方旅游景点没有相应的外语译文;部分旅游景点名称英语名称不一致,旅游文化产品无统一译名;相当一部分英语译文表达不准确,错译、漏译、误译、拼写错误和语法错误等现象时有发生,信息缺失严重或表达冗长罗嗦,不能实现旅游翻译的初衷。
四.原因分析
4.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语言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千差万别,给具体翻译工作带来了诸多难题与挑战,特别是文化特色鲜明的文本,因在译语中缺失孕育源语特有文化的语境,翻译问题尤为突出。
4.2大多数城市职能部门未能正确认识旅游文本对外翻译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中文配外文似乎不是讲究实用,而是为了赶时髦”,外语译文常附庸于汉语文本,处于“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被动局面。
4.3译者汉英语文功底欠缺、翻译能力有限、翻译态度敷衍,对地方文化及方言了解不够深入,又不愿意进行实地考察,常敷衍了事、望文生义,不能准确理解地方文化,地道的进行英语表达,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如曲解意思、误译错译、信息缺失等错误。
4.4翻译学术界对地方文化翻译研究不够深入,尚未形成成熟的、系统的翻译理论指导地方文化翻译实践[8]。旅游翻译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多,如景区建筑、人文景观、传统工艺和当地特色文化、戏曲、产品和美食,本身又具有其特殊性,传统的“信、达、雅”翻译原则无法适应现代旅游翻译的客观要求。
五.相关理论研究与建议
地方文化外译具有以下特点:文体形式多样、文化内容丰富、意识形态观念强、交际目的以取悦和宣传为主[9]。译介地方文化当以黄忠廉教授的变译理论为指导,通过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策略,译介出最具本质、最能达意、最具表达效果的信息,实现地方文化的有效传播,推动地方文化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10]。为此,翻译人员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适应外宣翻译生态环境,协调各方关系,实现“译有所为”:达到满足读者、服务社会、推动文明进步等多方面的预期目的。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需要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力求多维度地适应,完成适应性的选择转换,即坚持胡庚申教授的“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原则。
因认知环境差异,目的语读者很可能不具备、不理解原文某个概念所承载的信息,因此译文往往需要使隐含意义明晰化(方梦之)。根据关联顺应论,译者应在最佳关联理论的引导下对译文读者作出动态顺应,使译文读者通过译文话语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信息表达与交际意图,从而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11]。奈达(Nida)和谭载喜提出“等效翻译”理论,强调注重译文读者的等效反应与感受,追求“化境”与“传神”,实现“动态对等”,尽可能地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本一致的文化信息,获得与汉语读者相同的审美体验[12]。根据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译者应侧重于再现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非拘泥于原文表层的语言结构形式对应。在地方特色词汇的英译过程中,译者不必拘泥于語言形式的机械对等,应把握好汉英语言文化之异同,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恰当地选择直译、意译、音译或是音意结合的翻译方法,并在必要时增加相应的解释,追求“动态对等”,尽可能完整地再现原词中所蕴涵的文化意象,使译文达到功能对等,帮助英语读者获得与汉语读者相同的审美体验,彰显中国地方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