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經验,加强数学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借助具体的生活场景或者生活实例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达到消化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构建具有生活化特征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数学课堂活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7-0083-01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新课程改革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
一、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础
过去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系统太强,与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太少,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阻碍学生思维发展。而课改后的新教材大胆改革,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更贴近,更实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以此解决数学的实际问题。
首先,挖掘教材中生活资源。以小学数学第十册举三个例。例1:数据的收集,要求学生在上放学途中遇到红灯时,数一数另一方向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摩托车各是多少辆?例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要求学生模仿家庭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用硬纸板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和正长体。例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布置作业,想一想班上每个同学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并把合数分解质因数。
其次,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教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低年级学生数一数客厅的资砖、光碟等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高年级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的美、结构美等。
第三、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如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
二、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一)运用实例创设情境
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做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
(二)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
圆的认识教学,这样引入: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有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不喜欢),为什么(虽漂亮但踩不动),老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不喜欢,因为骑这样自行车在平坦大路上都会象踩在颠跛不平的路一样。),教师再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学生才满意。
(三)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通过旋转平移方法把两个一样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概括而来,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四)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的特点,运用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运用电脑平移两个面完全重合,相对的棱长的长度相等也一样,从而达到具体,直观的效果。
(五)模拟生活创设情境
如教学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少。
第一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走了2人,来了4人,现在有8人。
问:谁能把第一小组人员变化情况列成式子?6-2 4=8(人)
问:谁把它编成求“现在有多少人”的应用题。
第二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先来了2人,后面又来了3人,现在有11人。……
通过若干个小组的汇报训练,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两步加减的应用题学习。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生活化课堂教学,能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既能落实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应平.树立生活化教学意识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01).
[2]沙莎.浅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2).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7-0083-01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新课程改革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
一、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础
过去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系统太强,与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太少,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阻碍学生思维发展。而课改后的新教材大胆改革,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更贴近,更实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以此解决数学的实际问题。
首先,挖掘教材中生活资源。以小学数学第十册举三个例。例1:数据的收集,要求学生在上放学途中遇到红灯时,数一数另一方向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摩托车各是多少辆?例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要求学生模仿家庭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用硬纸板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和正长体。例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布置作业,想一想班上每个同学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并把合数分解质因数。
其次,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教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低年级学生数一数客厅的资砖、光碟等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高年级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的美、结构美等。
第三、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如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
二、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一)运用实例创设情境
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做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
(二)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
圆的认识教学,这样引入: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有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不喜欢),为什么(虽漂亮但踩不动),老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不喜欢,因为骑这样自行车在平坦大路上都会象踩在颠跛不平的路一样。),教师再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学生才满意。
(三)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通过旋转平移方法把两个一样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概括而来,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四)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的特点,运用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运用电脑平移两个面完全重合,相对的棱长的长度相等也一样,从而达到具体,直观的效果。
(五)模拟生活创设情境
如教学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少。
第一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走了2人,来了4人,现在有8人。
问:谁能把第一小组人员变化情况列成式子?6-2 4=8(人)
问:谁把它编成求“现在有多少人”的应用题。
第二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先来了2人,后面又来了3人,现在有11人。……
通过若干个小组的汇报训练,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两步加减的应用题学习。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生活化课堂教学,能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既能落实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应平.树立生活化教学意识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01).
[2]沙莎.浅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