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云南进入新课改以来,对于第一次实施新教材的一线老师,我们经历了许多困惑与困难:对新增内容的畏惧,对已删除内容的留念,没有较好地把握好教材和落实好教材……这都给新课改的实施和落实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但我们的反思和学习也将把新课程实施推向更高。
【关 键 词】 新课程;数学;高中;教学
自2009年秋季开始,云南省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学使用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三年过去了,我们已经完成了必修模块(必修一至必修五)和选修模块的教学。现在,回顾我们实践新课程的历程,反思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再去重新学习研究课程标准,重新认识和把握新教材,对于正在进行着的新课程,应该是有意义的。虽然在上新课程以前也进行了培训,但具体实施起来困难依然很多。
下面就三年来我在新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反思。
一、教学时间不够用
新课改伊始,我校对新教材必修模块的教学顺序是: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必修5。早在新课程教学省市级培训时就感觉时间不够用,一学期要完成两本教材的教学,这在以前是相当困难的。由于数学学科的基础地位,我们学校一周排了7节数学课(新课标规定每周才4节)。尽管如此,高一四本必修教下来,我们还是感觉时间不够用,觉得很多内容匆匆而过、草草收兵,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
其实,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体现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以函数为例,我们知道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线,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也知道是高考的重点与热点,所以函数是教学的重点。而函数内容在必修一的第二章就出现了,我们许多老师在讲完函数的定义后就给学生补充了如何求函数的值域,而解决函数值域的方法随便也有七八种,这对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完全是一头雾水,而老师花费了大量时间来讲仍觉得讲得很吃力。其实,新课改必修一第二章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基本性质,领悟其基本思想方法。对于这部分值域的讲解,只需要他们能用观察法,和从函数图像上得到函数的值域就可以了。有些问题的讨论与解决要放到后续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去。如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讨论函数的单调性,如果要作比较深入的讨论,必然要用到不等式的知识。而学生在此时只能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有关基本不等式的解法和不等式的证明要到必修五才能系统学习,而函数的单调性要到导数学习之后才算是比较完善的了。如果为了解决问题,必然要给学生补充大量的知识,如不等式的知识,这样显然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冲淡了教学内容的主体。教学时间不够用也就不难究其原因了。
所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与困难,我们对新课程、新教材的抱怨,大多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很好地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去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没有以积极的态度去探索新课程改革。
二、教材知识点不够用
“不等式”是新教材必修五中第三章的内容,有关不等式的解法教材中并没有给出高次不等式(数轴穿根法)和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诚然,如果加讲高次不等式和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确实让解不等式的知识更加完善与系统一点,但是在考试大纲里对高次不等式没有做要求。也就是这个内容是新课改完全舍去的内容。而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是在选修教材中系列四《不等式选讲》的教学内容。从这点看来,我们在面对新教材时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还不太清楚,削弱了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虽然是在用新教材,但又回到老路上去了。
由此可见,相对于传统教材,新课程舍去的内容我们不应该割舍不得,而是要舍得去,更不应该再拉回来,对于新课改我们不能偏离了教材,而应该吃透教材,把握教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的新天地。
三、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
翻开新课改的教材我们随处可见在每一章或每一节前都有知识点的引入,教材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每一节都有对知识的探究、思考。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领悟数学学习的方法,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基本不等式”的教学流程如下: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基本不等式,这个不等式在证明或是求最值的时候常常都会使用到它,而且在高考中也时常被考察。那么什么是基本不等式呢?
(教师边板书边讲解定义)
教师:从定义上我们可得到,使用基本不等式的条件……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例题,如何利用基本不等式来解决数学问题。
(以上的分析讲解不到8分钟,教师接着就讲了和为定值和积为定值两种情况下用均值不等式求其最值的情况,又补充了一个利用均值不等式证明不等式成立的题。再往后就是学生练习,教师点评。)在例题讲解、练习与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也积极参与交流、踊跃发言。
课后交流时,很多老师也觉得在教学过程中,例题讲解清楚、问题分析到位、过程书写规范,充分保证了学生的练习。当讲到对概念建立的过程没有很好地展开时,上课老师直言,概念就是规定,让学生记住就可以了,主要是学会利用它来解题,会做题才是关键,这样也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来给学生做练习。
让我们先看看,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是如何呈现的:观察北京召开的第24界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的关系去找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得到不等式→从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基本不等式 →证明基本不等式→探究:如何用几何的方法证明基本不等式→问题解决与应用。
从上式中不难看出,对基本不等式概念的建立过程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如何从身边生活中的实例建立不等关系,得到基本不等式,最后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证明它,这是一个“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新的课程观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其含义体现在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要考虑到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这位教师为了突出“重点”、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直接将结论告知给学生,可能学生解题的效果不会差,但从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从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来看,结论也许就是相反的了。
从以上情形可以看出,我们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其重要原因是我们对新课程的学习研究不到位,对新教材的理解把握不准确,因此在课程改革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而问题的解决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而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索,不断思考,多几个“我要知道为什么这样,我能够做出什么!”能一定把新课程实施推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 王旭媚.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尝试与思考[J]. 数学教育学报,2004(2).
[3] 王尚志. 数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 键 词】 新课程;数学;高中;教学
自2009年秋季开始,云南省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学使用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三年过去了,我们已经完成了必修模块(必修一至必修五)和选修模块的教学。现在,回顾我们实践新课程的历程,反思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再去重新学习研究课程标准,重新认识和把握新教材,对于正在进行着的新课程,应该是有意义的。虽然在上新课程以前也进行了培训,但具体实施起来困难依然很多。
下面就三年来我在新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反思。
一、教学时间不够用
新课改伊始,我校对新教材必修模块的教学顺序是: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必修5。早在新课程教学省市级培训时就感觉时间不够用,一学期要完成两本教材的教学,这在以前是相当困难的。由于数学学科的基础地位,我们学校一周排了7节数学课(新课标规定每周才4节)。尽管如此,高一四本必修教下来,我们还是感觉时间不够用,觉得很多内容匆匆而过、草草收兵,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
其实,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体现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以函数为例,我们知道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线,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也知道是高考的重点与热点,所以函数是教学的重点。而函数内容在必修一的第二章就出现了,我们许多老师在讲完函数的定义后就给学生补充了如何求函数的值域,而解决函数值域的方法随便也有七八种,这对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完全是一头雾水,而老师花费了大量时间来讲仍觉得讲得很吃力。其实,新课改必修一第二章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基本性质,领悟其基本思想方法。对于这部分值域的讲解,只需要他们能用观察法,和从函数图像上得到函数的值域就可以了。有些问题的讨论与解决要放到后续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去。如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讨论函数的单调性,如果要作比较深入的讨论,必然要用到不等式的知识。而学生在此时只能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有关基本不等式的解法和不等式的证明要到必修五才能系统学习,而函数的单调性要到导数学习之后才算是比较完善的了。如果为了解决问题,必然要给学生补充大量的知识,如不等式的知识,这样显然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冲淡了教学内容的主体。教学时间不够用也就不难究其原因了。
所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与困难,我们对新课程、新教材的抱怨,大多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很好地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去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没有以积极的态度去探索新课程改革。
二、教材知识点不够用
“不等式”是新教材必修五中第三章的内容,有关不等式的解法教材中并没有给出高次不等式(数轴穿根法)和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诚然,如果加讲高次不等式和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确实让解不等式的知识更加完善与系统一点,但是在考试大纲里对高次不等式没有做要求。也就是这个内容是新课改完全舍去的内容。而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是在选修教材中系列四《不等式选讲》的教学内容。从这点看来,我们在面对新教材时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还不太清楚,削弱了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虽然是在用新教材,但又回到老路上去了。
由此可见,相对于传统教材,新课程舍去的内容我们不应该割舍不得,而是要舍得去,更不应该再拉回来,对于新课改我们不能偏离了教材,而应该吃透教材,把握教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的新天地。
三、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
翻开新课改的教材我们随处可见在每一章或每一节前都有知识点的引入,教材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每一节都有对知识的探究、思考。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领悟数学学习的方法,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基本不等式”的教学流程如下: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基本不等式,这个不等式在证明或是求最值的时候常常都会使用到它,而且在高考中也时常被考察。那么什么是基本不等式呢?
(教师边板书边讲解定义)
教师:从定义上我们可得到,使用基本不等式的条件……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例题,如何利用基本不等式来解决数学问题。
(以上的分析讲解不到8分钟,教师接着就讲了和为定值和积为定值两种情况下用均值不等式求其最值的情况,又补充了一个利用均值不等式证明不等式成立的题。再往后就是学生练习,教师点评。)在例题讲解、练习与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也积极参与交流、踊跃发言。
课后交流时,很多老师也觉得在教学过程中,例题讲解清楚、问题分析到位、过程书写规范,充分保证了学生的练习。当讲到对概念建立的过程没有很好地展开时,上课老师直言,概念就是规定,让学生记住就可以了,主要是学会利用它来解题,会做题才是关键,这样也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来给学生做练习。
让我们先看看,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是如何呈现的:观察北京召开的第24界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的关系去找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得到不等式→从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基本不等式 →证明基本不等式→探究:如何用几何的方法证明基本不等式→问题解决与应用。
从上式中不难看出,对基本不等式概念的建立过程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如何从身边生活中的实例建立不等关系,得到基本不等式,最后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证明它,这是一个“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新的课程观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其含义体现在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要考虑到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这位教师为了突出“重点”、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直接将结论告知给学生,可能学生解题的效果不会差,但从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从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来看,结论也许就是相反的了。
从以上情形可以看出,我们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其重要原因是我们对新课程的学习研究不到位,对新教材的理解把握不准确,因此在课程改革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而问题的解决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而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索,不断思考,多几个“我要知道为什么这样,我能够做出什么!”能一定把新课程实施推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 王旭媚.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尝试与思考[J]. 数学教育学报,2004(2).
[3] 王尚志. 数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