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它能够培养学生领略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然而一部分老师没有正确认识朗读的功能和作用。朗读教学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我们应该充分运用朗读的作用,努力优化朗读教学的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在小学朗读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朗读手段能提高小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有助于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课改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对小学生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加强朗读训练的必要性出发,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明确了教学中对朗读的要求,以便更全面地进行朗读训练,不断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一、加强语文教学朗读训练的必要性
1. 朗读对于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做到出口成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因为有些东西并不是只靠听就可以获得的,要从自己的朗读中找出灵感,按照抑扬顿挫的读法体会作者的心境,进而产生对文学的兴趣,牢牢地记住所讲的内容。这样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疑是一举两得。因此要在朗读中由简入难,逐步提升朗读的水平和理解的能力。
2. 不重视与强化朗读训练会导致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退化。日常教学中老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词语句子的分析以及内容的分析上了,只是偶尔让一些朗读能力好的学生进行单个的朗读,很多人没有表现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自然而然地忽视了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考查,学生的朗读能力在那一个时间段弱化了,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会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软肋。
3. 仅凭书面的成绩将会降低了学生自身发展的能力。现在的升学考试只是常规的考试,对于朗读水平没有要求,老师以及家长对这方面也不关注,只是一味地督促学生进行对语文常规内容的学习。在思想上对朗读不重视导致了学生朗读意识的淡化,这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应该按照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
二、重视与强化朗读训练的主要措施
1. 注重培养学生兴趣,营造朗读的氛围。都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在朗读训练中也是值得关注的,有了兴趣才能够积极地配合老师的行动。老师可以采用激将法。例如在学习古文时,老师说:“我读了很长时间但是读得不好,谁敢跟我比赛,看谁比我读得好?”这么一问就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学生纷纷地来挑战老师,一下子班里的气氛就活跃了。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求胜的心,也就有了兴趣。
2. 课堂教学应把朗读能力的训练作为重要环节。由于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学的内容也是固定的,因此要花大心思对授课内容进行提炼式的解读,提高课堂的使用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是丰富课堂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有限的时间中,可以鼓励同桌之间进行阅读,也可以让几个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者是进行分小组练习,然后进行挑错训练,纠正发音错误、停顿错误等,同时也要肯定好的,让大家共同学习。最后进行交流,讲一下对文章的理解。在时间十分紧凑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范读和伴读。老师要有比较高的朗读水平,并配上合适的口型和表情动作,让学生从这个直观的感受中了解文章内容情绪的变化。这样的课堂学习形式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3. 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首先,教师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布置一些朗读类的内容。例如老师可以规定学生要预习一篇课文,要每天朗读几篇诗词,并且能够写出对这篇文章的一些感触,规定每天进行检查,这样的形式可以督促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其次,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朗读的考试,对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检测,并给予精神奖励。再次,也可以实行课堂评价方法。在课堂上学生表现的好坏会影响到对学生的打分,这就督促学生要积极地进行朗读,不能偷懒。或者是让学生互评,让同学们告诉你哪里读得好、哪里需要改进,这样的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很有帮助。
4. 要鼓励学生自读,并规定相当的阅读数量。“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并规定适当的阅读数量,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三、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技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朗读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朗读手段能提高小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有助于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课改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对小学生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加强朗读训练的必要性出发,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明确了教学中对朗读的要求,以便更全面地进行朗读训练,不断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一、加强语文教学朗读训练的必要性
1. 朗读对于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做到出口成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因为有些东西并不是只靠听就可以获得的,要从自己的朗读中找出灵感,按照抑扬顿挫的读法体会作者的心境,进而产生对文学的兴趣,牢牢地记住所讲的内容。这样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疑是一举两得。因此要在朗读中由简入难,逐步提升朗读的水平和理解的能力。
2. 不重视与强化朗读训练会导致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退化。日常教学中老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词语句子的分析以及内容的分析上了,只是偶尔让一些朗读能力好的学生进行单个的朗读,很多人没有表现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自然而然地忽视了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考查,学生的朗读能力在那一个时间段弱化了,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会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软肋。
3. 仅凭书面的成绩将会降低了学生自身发展的能力。现在的升学考试只是常规的考试,对于朗读水平没有要求,老师以及家长对这方面也不关注,只是一味地督促学生进行对语文常规内容的学习。在思想上对朗读不重视导致了学生朗读意识的淡化,这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应该按照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
二、重视与强化朗读训练的主要措施
1. 注重培养学生兴趣,营造朗读的氛围。都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在朗读训练中也是值得关注的,有了兴趣才能够积极地配合老师的行动。老师可以采用激将法。例如在学习古文时,老师说:“我读了很长时间但是读得不好,谁敢跟我比赛,看谁比我读得好?”这么一问就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学生纷纷地来挑战老师,一下子班里的气氛就活跃了。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求胜的心,也就有了兴趣。
2. 课堂教学应把朗读能力的训练作为重要环节。由于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学的内容也是固定的,因此要花大心思对授课内容进行提炼式的解读,提高课堂的使用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是丰富课堂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有限的时间中,可以鼓励同桌之间进行阅读,也可以让几个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者是进行分小组练习,然后进行挑错训练,纠正发音错误、停顿错误等,同时也要肯定好的,让大家共同学习。最后进行交流,讲一下对文章的理解。在时间十分紧凑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范读和伴读。老师要有比较高的朗读水平,并配上合适的口型和表情动作,让学生从这个直观的感受中了解文章内容情绪的变化。这样的课堂学习形式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3. 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首先,教师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布置一些朗读类的内容。例如老师可以规定学生要预习一篇课文,要每天朗读几篇诗词,并且能够写出对这篇文章的一些感触,规定每天进行检查,这样的形式可以督促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其次,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朗读的考试,对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检测,并给予精神奖励。再次,也可以实行课堂评价方法。在课堂上学生表现的好坏会影响到对学生的打分,这就督促学生要积极地进行朗读,不能偷懒。或者是让学生互评,让同学们告诉你哪里读得好、哪里需要改进,这样的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很有帮助。
4. 要鼓励学生自读,并规定相当的阅读数量。“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并规定适当的阅读数量,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三、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技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