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工程保险作为建筑企业项目风险管理中一种最直接有效的风险转移手段,被建筑企业所普遍采用以降低风险程度,实现风险管理目标。我国的工程保险发展却并不理想,工程保险机制在推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如何构建我国工程保险制度,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保险机制
1.建筑工程风险及项目风险管理
1.1工程风险概述。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不同的年代,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以及多种因素所综合产生的影响,当前的风险已和过去的风险大不相同了,包括风险的性质、频度、强度等,其种类和本质都发生了根本变化。
通常,人们在描述一种情况比另一种情况更具风险时会依据风险所包含的两个内涵:风险的不确定性与期望损失(围绕期望损失的波动)。即如果说风险越难以被人捉摸或风险发生时造成的损失超过人们的期望,则风险越大。一方面,通过风险的不确定性分析可以对风险进行定性评判,而风险的期望损失则可以将这种实际发生的损失偏离预期期望的大小来对风险进行定量描述。
1.2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在以发展为主题的当今社会,各国为拉动内需或促进经济增长,纷纷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对各类工程的需求不管在数量上还是在项目功能上都大大超过以往。这就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风险各指数都大大提升,对建筑企业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他们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工程风险管理体系来应对复杂多变的风险,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一个项目企业的风险管理主要办法有:(1)损失控制;(2)损失融资;(3)内部风险抑制。这些方法并不是完全相互独立,企业在处理一系列风险问题时,这些方法都会同时体现在整个管理活动中,有时并相互影响着。
损失控制:是指通过降低损失频率或减少损失程度来减少期望损失成本的各种行为。举个施工中常见的事例,通常脚手架会进行定期的检查,这样做来防止事故的发生,这属于降低损失频率也称损失防止的手段。再如我们通过保险公司给施工机械设备投保,来减少机械发生故障时减少损失程度。
损失融资:指通过资本来支付或补偿损失,也称风险融资 。通常企业在实施一个融资计划过程中,常见的四种风险管理手段有:通过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合同、利用金融衍生合约对价格波动产生的风险进行对冲、风险自留以及其它合约化风险转移。
内部风险抑制:内部风险抑制主要有两种形式:(1)分散化经营;(2)信息投入。所谓分散化经营可以理解为“不要把所有的鸡蛋全部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而信息投入的目的是为了对期望损失进行更有效的预测,对影响企业价值的信息进行更精确的预测,来减低风险损失。
2.工程保险
工程保险是对工程风险管理过程中一种主要的应对手段。它将风险转移给处理风险更加专业的保险公司,主要针对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而造成的物质损失和依法应对第三者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承担的赔偿责任提供保障的一种综合性保险。现代工程保险已发展成為产品体系较为完善的具有较强专业特征且相对独立的一个保险领域。建立工程保险制度,对维护建设市场稳定和工程建设主体各方的经济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工程保险机制的构建
3.1扩大工程保险产品的覆盖率。保险产品的险种开发不仅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保险政策的引导对保险产品的结构调整也非常重要。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需要对工程投保人员加强风险意识,对项目工程中遇到的主要风险有深入的认识,并具有风险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在工程保险制度中加强法律法规对工程保险的局部强制。通过政策的强制性来普及工程保险在建设领域的覆盖率。
3.2发展工程保险精算制度。保险精算能为工程保险业的健康运行提供数理基础。我国保险精算师的缺失导致我国保险在运行过程中难以进行有效的保险分析。所以,当下发展我国精算师考试制度、完善保险公司精算报告制度、研究保险公司精算责任人的责权利的规定,完善保险公司的精算制度建设等将有利于我国工程保险的发展。
3.3改革传统的保险监管体制。通过对保险市场的管理,对保险公司的信用等级、企业偿付能力等进行综合评判,并向社会公开信息,尽量避免保险公司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通过对市场数据的统计分析,计算出合理精确的基本保费,并出台一套合理的工程保费厘定程序,进而完善工程保险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3.4搞活保险市场机制。保险市场对于价格的竞争涉及保险费率、市场供求状况以及市场主体的竞争地位。一方面,针对于目前工程保费的不合理性问题,我们对其提出应对方案为:在确定基本工程保费方面,可以采取严格的调控政策,允许公司联合定价,同时保监会也要对保险市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精确合理的基本费率。对于基本保费的附加保费可以通过保险公司之间的自由竞争来确定。等工程保险监管机制成熟完善后,可以将价格定价权归还保险人,实现工程保费市场化。另一方面,在改善保险市场供求关系的问题上,首先需要加强投保人的风险意识的宣传;其次,合理确定我国工程保险主体的经济规模,稳妥地增加国内保险公司的数量;此外,通过引进外此企业来促进国内市场竞争,对改善国内工程保险市场关系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而对于市场主体的竞争关系,它主要涉及投保人和保险人,双方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采取保险决策进而影响保险价格。任何一方主体的不足,都不利于保险市场竞争机制的发挥。所以在保证价格竞争机制能够良性发挥,需要对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数量进行控制。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保险市场的进入和退出壁垒关系,来改善市场结构。此外,也可以通过提高保险人的保险意识,增加保险供应,以完善我国保险市场的竞争机制。
3.5引导保险机构进行保险经营方式及产品的创新。我国保险公司近些年的经营模式从强调单一的负债管理逐渐转移到重视资产负债的协调管理与匹配上;在保险营销上除代理制、经纪人方式外出现电话直销、银行、网络销售等。在产品创新上保险公司要对消费群体进行定位划分,并对需要的保险品种建立风险控制机制。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常常事故发生了,但是投保人无法得到赔偿,这样的事例一旦多了,造成工程保险的市场可信度下降,导致工程保险市场进一步缩小。
3.6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毋庸置疑,对从事该专业的相关的人才需求在未来的工程保险市场将会不断增长。不管是建筑企业、保险公司,还是保险业务咨询公司都需要具备掌握工程保险知识的专业人员。培养人才过程中,要注重多学科的学习,要全面熟悉保险学以及工程技术的基础上。只有充分注重仁人才的培养,并不断向保险市场输送高素质人力资源,我国工程保险才能有长足、进一步的发展。
4.结论
在当今这个充满各式各样复杂风险的建筑领域,企业对风险的把握越全面,应对风险的管理体系越健全,就越能掌控企业的命运,给企业的稳定运行创造优越的环境。企业对风险的把握,需要风险管理者对风险的本质,风险的存在、发生、发展过程有深入的了解。这样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才能对风险准确识别,分析和评估,为风险决策提供全面的信息。而一套科学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能为企业或避免或游刃有余地应对工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而更好地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工程保险是企业转移风险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管理手段。
【关键词】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保险机制
1.建筑工程风险及项目风险管理
1.1工程风险概述。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不同的年代,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以及多种因素所综合产生的影响,当前的风险已和过去的风险大不相同了,包括风险的性质、频度、强度等,其种类和本质都发生了根本变化。
通常,人们在描述一种情况比另一种情况更具风险时会依据风险所包含的两个内涵:风险的不确定性与期望损失(围绕期望损失的波动)。即如果说风险越难以被人捉摸或风险发生时造成的损失超过人们的期望,则风险越大。一方面,通过风险的不确定性分析可以对风险进行定性评判,而风险的期望损失则可以将这种实际发生的损失偏离预期期望的大小来对风险进行定量描述。
1.2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在以发展为主题的当今社会,各国为拉动内需或促进经济增长,纷纷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对各类工程的需求不管在数量上还是在项目功能上都大大超过以往。这就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风险各指数都大大提升,对建筑企业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他们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工程风险管理体系来应对复杂多变的风险,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一个项目企业的风险管理主要办法有:(1)损失控制;(2)损失融资;(3)内部风险抑制。这些方法并不是完全相互独立,企业在处理一系列风险问题时,这些方法都会同时体现在整个管理活动中,有时并相互影响着。
损失控制:是指通过降低损失频率或减少损失程度来减少期望损失成本的各种行为。举个施工中常见的事例,通常脚手架会进行定期的检查,这样做来防止事故的发生,这属于降低损失频率也称损失防止的手段。再如我们通过保险公司给施工机械设备投保,来减少机械发生故障时减少损失程度。
损失融资:指通过资本来支付或补偿损失,也称风险融资 。通常企业在实施一个融资计划过程中,常见的四种风险管理手段有:通过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合同、利用金融衍生合约对价格波动产生的风险进行对冲、风险自留以及其它合约化风险转移。
内部风险抑制:内部风险抑制主要有两种形式:(1)分散化经营;(2)信息投入。所谓分散化经营可以理解为“不要把所有的鸡蛋全部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而信息投入的目的是为了对期望损失进行更有效的预测,对影响企业价值的信息进行更精确的预测,来减低风险损失。
2.工程保险
工程保险是对工程风险管理过程中一种主要的应对手段。它将风险转移给处理风险更加专业的保险公司,主要针对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而造成的物质损失和依法应对第三者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承担的赔偿责任提供保障的一种综合性保险。现代工程保险已发展成為产品体系较为完善的具有较强专业特征且相对独立的一个保险领域。建立工程保险制度,对维护建设市场稳定和工程建设主体各方的经济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工程保险机制的构建
3.1扩大工程保险产品的覆盖率。保险产品的险种开发不仅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保险政策的引导对保险产品的结构调整也非常重要。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需要对工程投保人员加强风险意识,对项目工程中遇到的主要风险有深入的认识,并具有风险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在工程保险制度中加强法律法规对工程保险的局部强制。通过政策的强制性来普及工程保险在建设领域的覆盖率。
3.2发展工程保险精算制度。保险精算能为工程保险业的健康运行提供数理基础。我国保险精算师的缺失导致我国保险在运行过程中难以进行有效的保险分析。所以,当下发展我国精算师考试制度、完善保险公司精算报告制度、研究保险公司精算责任人的责权利的规定,完善保险公司的精算制度建设等将有利于我国工程保险的发展。
3.3改革传统的保险监管体制。通过对保险市场的管理,对保险公司的信用等级、企业偿付能力等进行综合评判,并向社会公开信息,尽量避免保险公司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通过对市场数据的统计分析,计算出合理精确的基本保费,并出台一套合理的工程保费厘定程序,进而完善工程保险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3.4搞活保险市场机制。保险市场对于价格的竞争涉及保险费率、市场供求状况以及市场主体的竞争地位。一方面,针对于目前工程保费的不合理性问题,我们对其提出应对方案为:在确定基本工程保费方面,可以采取严格的调控政策,允许公司联合定价,同时保监会也要对保险市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精确合理的基本费率。对于基本保费的附加保费可以通过保险公司之间的自由竞争来确定。等工程保险监管机制成熟完善后,可以将价格定价权归还保险人,实现工程保费市场化。另一方面,在改善保险市场供求关系的问题上,首先需要加强投保人的风险意识的宣传;其次,合理确定我国工程保险主体的经济规模,稳妥地增加国内保险公司的数量;此外,通过引进外此企业来促进国内市场竞争,对改善国内工程保险市场关系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而对于市场主体的竞争关系,它主要涉及投保人和保险人,双方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采取保险决策进而影响保险价格。任何一方主体的不足,都不利于保险市场竞争机制的发挥。所以在保证价格竞争机制能够良性发挥,需要对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数量进行控制。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保险市场的进入和退出壁垒关系,来改善市场结构。此外,也可以通过提高保险人的保险意识,增加保险供应,以完善我国保险市场的竞争机制。
3.5引导保险机构进行保险经营方式及产品的创新。我国保险公司近些年的经营模式从强调单一的负债管理逐渐转移到重视资产负债的协调管理与匹配上;在保险营销上除代理制、经纪人方式外出现电话直销、银行、网络销售等。在产品创新上保险公司要对消费群体进行定位划分,并对需要的保险品种建立风险控制机制。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常常事故发生了,但是投保人无法得到赔偿,这样的事例一旦多了,造成工程保险的市场可信度下降,导致工程保险市场进一步缩小。
3.6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毋庸置疑,对从事该专业的相关的人才需求在未来的工程保险市场将会不断增长。不管是建筑企业、保险公司,还是保险业务咨询公司都需要具备掌握工程保险知识的专业人员。培养人才过程中,要注重多学科的学习,要全面熟悉保险学以及工程技术的基础上。只有充分注重仁人才的培养,并不断向保险市场输送高素质人力资源,我国工程保险才能有长足、进一步的发展。
4.结论
在当今这个充满各式各样复杂风险的建筑领域,企业对风险的把握越全面,应对风险的管理体系越健全,就越能掌控企业的命运,给企业的稳定运行创造优越的环境。企业对风险的把握,需要风险管理者对风险的本质,风险的存在、发生、发展过程有深入的了解。这样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才能对风险准确识别,分析和评估,为风险决策提供全面的信息。而一套科学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能为企业或避免或游刃有余地应对工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而更好地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工程保险是企业转移风险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管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