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过几天就是年啦!
在儿时的记忆中,年味儿是书写整齐的春联,是火焰般鲜艳的“福”字,是香喷喷、热乎乎的炸糍粑,是那一声声“过年好”的殷切的祝福,是藏在枕头底下一个个鼓鼓的红包,甚至是大人们派发红包时的推三阻四、面红耳赤……它们就好像一个个沉睡的音符,只有到了某一特定的日子,才会争先恐后的涌出来。
而现在呢?年货,是快递小哥们送来的一个个瓦楞纸箱;拜年,是手机平板上晃动的人影;由于雾霾,城市里烟花鞭炮踪影难寻;甚至红包,也变成了社交账号上闪动的数字……年味儿,似乎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淡了。
我们身处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而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是那样的迅猛,甚至让身处其中的我们浑然不觉。
终将有一天,我们会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传統民俗正在逐渐消失。
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它逼着我们正视它,目不转睛。
对于过去的许多人而言,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在外奔波劳累了一年的游子,无论你身居高位,或是芸芸众生,到了这一天,你都将被“打回原形”,以家庭一分子的身份归来,热切地叫一声“爸、妈,我回来了!”然而有时现实的压力却如一只无情的手,让你眼睁睁地看着家的距离越来越远。每当这个时候,回家,便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关注的话题。
而现在,春节对我们而言,除了是日历上醒目的“法定节假日”外,还意味着什么呢?
有些人对此无动于衷。他们宁愿与远在天边的所谓朋友热聊,也不愿与近在眼前的亲人说一句话。父母送来热腾腾的饺子,他们看也不看一眼,继续戴着耳机打游戏、刷微信、刷抖音。而父母呢,他们可能什么也不懂,只是在旁边看着,不说一句话,生怕打扰你的“好兴致”,默默地等你吃完收拾桌子,端走他们准备了几天的好菜……有的时候,并不是父母不懂你,而是你对父母太吝啬。
前几天,一个名为《啥是佩奇》的小短片刷爆了朋友圈,一个住在乡下的老爷爷,为了满足孙女的一个看似简单的愿望,到处打听,寻找“佩奇”,费尽了心思。在短片的最后,他为孙女打开了礼物——一个自制的“钢铁佩奇”。许多人看到这一幕都笑了,但笑过后也含着泪。几分钟的一个短片,搞笑但也令人清醒,因为它折射出了社会上最令人疼痛的话题——空巢老人。而在中国,还有许多这样的老人。他们给予了子女自己所能给予的一切,但子女连回家看一眼他们也没有时间。他们渴望的,不是子女“出息”后带回来的一沓沓钞票或一箱箱珍奇美味,而是子女的一句问候、一些陪伴……而作为子女的你,又有多长时间没有回家过年了?愿你像歌中唱的那样“常回家看看”!
是的,也许时代在变化,但人的心不应该变。过年的形式变了,但你要知道,春节的内核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团圆”。
愿你出走半生,阅尽诗与远方;愿你归心似箭,路途万里无阻。
作者抓住了儿时和现在过年时不同的表现写出了新的时代对人们过年方式的影响,反映了传统民俗正逐渐从现代生活中消失的现象,也反映了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亲情的淡漠。文章语言轻松、活泼,富于时代气息,感染力强。
——陈碧玉 (武汉中学)
在儿时的记忆中,年味儿是书写整齐的春联,是火焰般鲜艳的“福”字,是香喷喷、热乎乎的炸糍粑,是那一声声“过年好”的殷切的祝福,是藏在枕头底下一个个鼓鼓的红包,甚至是大人们派发红包时的推三阻四、面红耳赤……它们就好像一个个沉睡的音符,只有到了某一特定的日子,才会争先恐后的涌出来。
而现在呢?年货,是快递小哥们送来的一个个瓦楞纸箱;拜年,是手机平板上晃动的人影;由于雾霾,城市里烟花鞭炮踪影难寻;甚至红包,也变成了社交账号上闪动的数字……年味儿,似乎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淡了。
我们身处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而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是那样的迅猛,甚至让身处其中的我们浑然不觉。
终将有一天,我们会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传統民俗正在逐渐消失。
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它逼着我们正视它,目不转睛。
对于过去的许多人而言,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在外奔波劳累了一年的游子,无论你身居高位,或是芸芸众生,到了这一天,你都将被“打回原形”,以家庭一分子的身份归来,热切地叫一声“爸、妈,我回来了!”然而有时现实的压力却如一只无情的手,让你眼睁睁地看着家的距离越来越远。每当这个时候,回家,便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关注的话题。
而现在,春节对我们而言,除了是日历上醒目的“法定节假日”外,还意味着什么呢?
有些人对此无动于衷。他们宁愿与远在天边的所谓朋友热聊,也不愿与近在眼前的亲人说一句话。父母送来热腾腾的饺子,他们看也不看一眼,继续戴着耳机打游戏、刷微信、刷抖音。而父母呢,他们可能什么也不懂,只是在旁边看着,不说一句话,生怕打扰你的“好兴致”,默默地等你吃完收拾桌子,端走他们准备了几天的好菜……有的时候,并不是父母不懂你,而是你对父母太吝啬。
前几天,一个名为《啥是佩奇》的小短片刷爆了朋友圈,一个住在乡下的老爷爷,为了满足孙女的一个看似简单的愿望,到处打听,寻找“佩奇”,费尽了心思。在短片的最后,他为孙女打开了礼物——一个自制的“钢铁佩奇”。许多人看到这一幕都笑了,但笑过后也含着泪。几分钟的一个短片,搞笑但也令人清醒,因为它折射出了社会上最令人疼痛的话题——空巢老人。而在中国,还有许多这样的老人。他们给予了子女自己所能给予的一切,但子女连回家看一眼他们也没有时间。他们渴望的,不是子女“出息”后带回来的一沓沓钞票或一箱箱珍奇美味,而是子女的一句问候、一些陪伴……而作为子女的你,又有多长时间没有回家过年了?愿你像歌中唱的那样“常回家看看”!
是的,也许时代在变化,但人的心不应该变。过年的形式变了,但你要知道,春节的内核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团圆”。
愿你出走半生,阅尽诗与远方;愿你归心似箭,路途万里无阻。
作者抓住了儿时和现在过年时不同的表现写出了新的时代对人们过年方式的影响,反映了传统民俗正逐渐从现代生活中消失的现象,也反映了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亲情的淡漠。文章语言轻松、活泼,富于时代气息,感染力强。
——陈碧玉 (武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