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儿童喜欢的活动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呢?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我自己会整理》,教师可以模拟一个小兔贝贝的家,把外衣、衬衣、裤子等衣物以及玩具、书籍等物品散乱地扔在小兔贝贝的床边、书柜里、沙发上,有意创设一种零乱的环境,开课后,老师说:“这是小兔贝贝的家,你们喜欢吗?”同学们都会说:“不喜欢,太乱了!”“那么,小兔贝贝要怎样做你们才喜欢呢?”这样,从激趣入手,让孩子们在改变环境的实践活动中体验自己的东西要整理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行为要求。
二、运用多种形式,促进整体提高
品德与生活课要求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多种形式进行以活动为主体的教学。
1.讨论与交流。讨论与交流能让学生有机会全方位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通过讨论、交流,既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又让他们了解不同的思想与观点,在分析和比较中加深对教学要求的理解,明白道理,知道正确的行为要求。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平安回家》,老师先作必要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平安的重要性,介绍放学回家各自不同的方式,然后把全班学生按走路的、坐公交车的和家长用自行车、电动车或私车接回家的分成三组,分组讨论:“回家途中要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做到平安回家?”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认为,走路回家最危险的情况是过马路,在横穿马路时,要注意看红绿灯,还要走斑马线;骑自行车及自驾车要注意分清快车道和慢车道,还要注意看红绿灯;坐公交车回家的同学在站台上等公交车时,要注意来往车辆,公交车到站,别拥挤,要按顺序上车,在车上,头手不要伸出窗外。这样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教育效果好。
2.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品德与生活课中常用的教学形式,它既可在校内进行,也可在校外进行;既可组织学生到熟悉的环境进行观察、交流、体验,又可让学生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这一形式,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能有效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一年级下册《我的一家人》,教师在活动前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人的职业、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情况;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自己事先对家人的观察与了解,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由于学生参与了调查的整个过程,他们注重调查研究的学风将得以培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提高。
3.实践练习。实践练习是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一些小实验、小制作等操作性活动,这类活动可安排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外。如一年级上册《看我多精神》一课,教学时让学生懂得姿势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及正确的坐、立、走姿势之后,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学习和展示坐、立、走的正确姿势,互相评判,互相学习。又如一年级下册《我换牙了》,先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会换牙、怎样对牙齿进行保健,然后要求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牙具进行练习,学会正确刷牙。教学《小苗快快长》,教师可在课前约两周安排学生种植各种豆类,上课时让学生把自己种植的各种小苗带到教室展示,相互介绍、交流,共同体验收获与成功。
4.表演及游戏。表演是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从中得到体验。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二者均受学生欢迎。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在小组讨论“自己生活中有哪些用眼不当的现象”后,组织学生现场表演,有的组表演躺在床上看书,有的表演长时间看电视,有的表演边走边看书等。观看的学生一一说出不当之处和应该怎样改正。
三、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内容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品德与生活课可以开发的资源很多,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如一年级下册《我的一家人》,课程资源来自学生家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请到教室,与孩子一起真情互动。活动中分小组让孩子与家人讲述亲情故事。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猜猜看”,让孩子和家人各在一方,分别写出家人的生日、爱好、喜欢吃的东西等,写好后让学生当评委,看他们写的是否一样。当然,教室容纳不了太多家长,对于家长未到的学生,要求他们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练习,课后请家长签字。
又如一年级下册《我换牙了》这一课,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值换牙之际,换牙早的已经经历了这一过程,换牙晚的对这一过程就很陌生。教师就要重视利用学生自身的经验作为活动的资源,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发课程资源。
作者单位
昆明市五华区教育科研中心
◇责任编辑:刘岭南◇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我自己会整理》,教师可以模拟一个小兔贝贝的家,把外衣、衬衣、裤子等衣物以及玩具、书籍等物品散乱地扔在小兔贝贝的床边、书柜里、沙发上,有意创设一种零乱的环境,开课后,老师说:“这是小兔贝贝的家,你们喜欢吗?”同学们都会说:“不喜欢,太乱了!”“那么,小兔贝贝要怎样做你们才喜欢呢?”这样,从激趣入手,让孩子们在改变环境的实践活动中体验自己的东西要整理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行为要求。
二、运用多种形式,促进整体提高
品德与生活课要求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多种形式进行以活动为主体的教学。
1.讨论与交流。讨论与交流能让学生有机会全方位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通过讨论、交流,既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又让他们了解不同的思想与观点,在分析和比较中加深对教学要求的理解,明白道理,知道正确的行为要求。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平安回家》,老师先作必要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平安的重要性,介绍放学回家各自不同的方式,然后把全班学生按走路的、坐公交车的和家长用自行车、电动车或私车接回家的分成三组,分组讨论:“回家途中要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做到平安回家?”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认为,走路回家最危险的情况是过马路,在横穿马路时,要注意看红绿灯,还要走斑马线;骑自行车及自驾车要注意分清快车道和慢车道,还要注意看红绿灯;坐公交车回家的同学在站台上等公交车时,要注意来往车辆,公交车到站,别拥挤,要按顺序上车,在车上,头手不要伸出窗外。这样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教育效果好。
2.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品德与生活课中常用的教学形式,它既可在校内进行,也可在校外进行;既可组织学生到熟悉的环境进行观察、交流、体验,又可让学生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这一形式,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能有效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一年级下册《我的一家人》,教师在活动前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人的职业、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情况;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自己事先对家人的观察与了解,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由于学生参与了调查的整个过程,他们注重调查研究的学风将得以培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提高。
3.实践练习。实践练习是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一些小实验、小制作等操作性活动,这类活动可安排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外。如一年级上册《看我多精神》一课,教学时让学生懂得姿势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及正确的坐、立、走姿势之后,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学习和展示坐、立、走的正确姿势,互相评判,互相学习。又如一年级下册《我换牙了》,先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会换牙、怎样对牙齿进行保健,然后要求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牙具进行练习,学会正确刷牙。教学《小苗快快长》,教师可在课前约两周安排学生种植各种豆类,上课时让学生把自己种植的各种小苗带到教室展示,相互介绍、交流,共同体验收获与成功。
4.表演及游戏。表演是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从中得到体验。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二者均受学生欢迎。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在小组讨论“自己生活中有哪些用眼不当的现象”后,组织学生现场表演,有的组表演躺在床上看书,有的表演长时间看电视,有的表演边走边看书等。观看的学生一一说出不当之处和应该怎样改正。
三、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内容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品德与生活课可以开发的资源很多,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如一年级下册《我的一家人》,课程资源来自学生家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请到教室,与孩子一起真情互动。活动中分小组让孩子与家人讲述亲情故事。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猜猜看”,让孩子和家人各在一方,分别写出家人的生日、爱好、喜欢吃的东西等,写好后让学生当评委,看他们写的是否一样。当然,教室容纳不了太多家长,对于家长未到的学生,要求他们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练习,课后请家长签字。
又如一年级下册《我换牙了》这一课,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值换牙之际,换牙早的已经经历了这一过程,换牙晚的对这一过程就很陌生。教师就要重视利用学生自身的经验作为活动的资源,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发课程资源。
作者单位
昆明市五华区教育科研中心
◇责任编辑:刘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