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来岭南流行歌曲背景下的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dn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传承与传播途径是当下热门话题之一,中国古典诗词文化除了其作为一门独立艺术在进行传承与传播之外,它还影响着其他艺术,并渗透其中。近40年来,岭南流行歌曲深受其影响,古典诗词的中和之情、诗化语言和意境美都在岭南流行歌曲中找到了传承和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岭南流行歌曲;古典诗词文化;传承与传播
  古典诗词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如何传承与传播古典诗词文化成为热门话题之一,而近40年来岭南流行歌曲无意中为传承和傳播古典诗词作出了很大贡献。岭南流行歌曲指岭南或客居岭南的音乐人作词作曲、或演唱的流行歌曲。近40年来,岭南涌现了很多深受古典诗词文化熏陶的音乐人,其作品散发着古典魅力和特有的个性。特别是2008年以后,“中国风”影响岭南流行乐坛,他们从古典诗词中挖掘与当下相通的文化元素,并以此为主旨进行大胆创作和演绎。古典诗词再一次与岭南流行歌曲相碰撞,在碰撞中,岭南流行歌曲的艺术境界得到提升,古典诗词文化亦找到了一个有效的传承与传播途径。
  一、“中和”之情在岭南流行歌曲中流淌
  中国古典诗词偏重抒情写意,其主流为抒情文学,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情,其中,以思乡之情和爱情最为突出。
  (一)思乡之情。思乡是古典诗歌常见表现主题,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表达旅人思乡的古典诗词不胜枚举,形成了古典诗词的重要主题。
  古典诗词思乡之情与岭南流行音乐乐坛音乐人产生特别的共鸣。尤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岭南吸引了很多外来人才,岭南流行乐坛吸引了如李春波、毛宁、杨任莹、李进等歌星客居岭南。作为客居岭南的异乡人,他们自然会产生浓烈的乡愁情绪,而表达此种情感的流行歌曲也就应运而生。
  岭南词曲家捕捉与古典诗词意境一脉相承的思乡之境,融入流行歌曲,流行歌手又以异乡人的身份深情演绎,歌曲与众多异乡人产生心灵共鸣,使得古典诗词乡愁主题能在流行歌曲中再度勃兴,如陈树《九月九的酒》化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游子思乡情;林夕《床前思故梦》借用李白《静夜思》意境,描绘旅人在异地独坐于床前思念故乡旧人的情景。李春波《一封家书》、陈小奇《涛声依旧》、李进《你在他乡还好吗》等歌曲都流淌乡愁情绪 ,它们或寄情于物、或寄情于人,成为一曲曲撼动人心的思乡、怀恋和伤感的流行歌曲。
  (二)爱情。爱情是古典诗词另一个重要主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郑风·子衿》)、“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古典诗词常常在吟咏爱情时,透露着淡淡的忧伤,具有一种婉约之情。岭南流行歌曲继承了古典诗词爱情哀婉之情,唱出了诸多令人感伤的爱情故事。如 “还没为你把红豆,熬成缠绵的伤口,然后一起分享会更明白相思的哀愁。”(林夕《红豆》)“红豆”与“伤口”接连在一起,爱情中的苦涩哀愁也通过两者的搭配转换流露而出。红豆作为表达相思的古典意象,让我们一边唱,一边想到了“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无独有偶,陈小奇《涛声依旧》《大哥你好吗》和《我不想说》等流行歌曲将古典诗词之情的中和之美表达的淋漓尽致,从而使流行歌曲从语言到情感均充满了缠绵爱意,柔婉动人。
  二、诗化语言传承与传播
  上世纪 80年代以后,岭南流行歌词诗化倾向明显,很多词曲家多角度地继承古典诗词的语言形式,直接或间接地运用诗化句式,使得流行歌曲含蓄审美意蕴,歌词明显具有了诗之特质的艺术语言。
  (一)直接引用或化用。
  岭南流行歌曲中,不乏是直接给古典诗词谱曲而形成的。如著名香港歌手罗文完美诠释了岳飞的《满江红》,徐小凤歌曲《别亦难》乃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重新配乐,梅艳芳《床前明月光》是对李白《静夜思》的反复吟唱,王菲《明月几时有》直接引用苏轼《水调 歌头·中秋》等等,古典诗句词句在岭南流行歌曲中得到传播。
  但相比而言,岭南流行歌曲更擅长化古典诗词为己用,将诗化的语言融入流行歌词。如:
  打扰了眉目,扬起了尘土,我自跳我舞,云深不知处,谁望而却步,谁趋之若鹜,眼底千帆过,心中无一物(林夕《我自跳我舞》)
  其中“云深不知处”化用自唐代侍僧贾岛诗句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眼底千帆过”出自温庭筠词句“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心中无一物”来自于六祖慧能的诗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外,林夕《灯火阑珊处》、《似是故人来》、陈小奇《梦江南》、《大浪淘沙》、《灞桥柳》、《白云深处》、《巴山夜雨》等歌曲,从歌曲名就可以看出对古典诗词语言的传承,古典诗词成为其歌词的重要养分。
  (二)语言形式的模拟
  岭南流行歌曲模拟古诗词语言结构形式,使歌词具有古诗词的语言形式美和叙事美。
  1. 形式美
  中国古典诗词注重语言节奏、韵律、声律、提顿等技巧,体现出特有的语言的形式美,读起来使人感到或抑扬顿挫,或优美流畅。
  岭南流行歌曲的歌词在形式上通过借鉴或模仿古典诗词的体式,注重歌词的节奏、韵律和声律等方面的技巧,达到所追求诗化语言结构美和形式美。如《梦想在望》“来自东,来自西,每个人都一样,几年梦,百炼钢,一起公平较量,你我他,把真心,带到和平现场,尽全力,等于为全人类在争光。” 林夕使歌词提顿有序,形成和谐的音组,唱出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节奏。又如:
  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世知多少,清风笑,竟惹寂寥,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苍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黄沾《沧海一声笑》)
  歌词模仿古典诗词语言形式,韵脚整齐,句式自由,浸润着狭义、潇洒、沧桑之感,堪称流行歌词诗化的代表作。此外,林夕《笑忘书》一韵到底,《全世界失眠》借用古诗词换韵法,完美地继承古典诗词的用韵方法。   此外,岭南流行歌曲还借鉴古典诗歌平仄格律和声调,并将其与歌曲情感表达完美结合。《红豆》(林夕)多用仄声韵,传婉转缠绵之感。《拜拜》(林夕)韵脚使歌曲音质洪亮,表现热烈激昂或雄壮之情,与整个歌词情感基调契合。邓伟雄《万水千山总是情》,卢国沾 《万里长城永不倒》等也注重对仗、押韵,字里行间浸润着古典诗词的幽情雅致,皆为模仿和借鉴古典诗词形式的典范之作。
  2、叙述美
  中国古典诗词虽以抒情为主流,但叙事性作品也极为经典,如《氓》、《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岭南作词家也用诗歌叙述故事,如林夕《似是故人来》从“三餐一宿也共一双”的美好追述开始,到“恨台上卿卿,或台下我我,不是我跟你”的无奈境遇,再到“俗尘渺渺天意茫茫,将你共我分开”的分离收场,最后是“断肠字点点风雨声连连,似是故人来”追忆幻觉的呈现。整个歌词就是一个故事,将整段情感的发展过程逐步展开,引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张学友《他来听我的演唱会》唱道“她来听我的演唱会,在十七岁的初恋第一次约会,男孩为了她彻夜排队,半年的积蓄买了门票一对,我唱得她心醉我唱得她心碎”,按时间顺序讲述了一生恋爱的故事。黄伟文以讲故事的方法创作歌曲,其《收拾心情》从收拾旧物开始叙说,用散文笔法写出面对旧物时的感叹和留恋。简练的叙事,叙事中带有抒情,呈现出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歌词与古典叙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诗歌美学意境在岭南流行歌曲中的传承
  意境美是古典诗词中情景相融,虚实相生而产生的艺术美感,即所谓的“韵味”。古典诗词将其抽象的情意概念化为可具感的意象,通过意象塑造意境,虚实相生 , 情景交融, 如以“明月”、“关口”传达边塞战争,以“红豆”传达相思,用“长亭”、“短亭”喻送别之意,以杜鹃、蝴蝶传达感伤;飞鸟象征自由、流水代愁思等等。
  岭南流行歌词用古典詩词用意象表情达意之法,对其周围环境和氛围进行铺叙、渲染,从而构成独特的意境。如李海鹰《弯弯的月亮》:“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歌词通过“夜空”“月亮”“小桥”“小船”等意象勾勒出一幅优美画卷,勾勒心中故乡之形象,由远及近,塑造出承载思乡之情的美好意境。又如黄霑《万水千山纵横》“万水千山纵横,岂惧风急雨翻,豪气吞吐风雷,饮下霜杯雪盏”中风、雷、霜、雪描绘,表达了江湖险恶,却有“热血红日”般豪迈正气;秋风、红叶营表达了落寞悲凉之情,歌词从形式到内容都颇具唐宋词风韵。又如“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我喜欢我,让蔷薇开出一种结果,孤独的沙漠里一样盛放的赤裸裸”(《我》),林夕把本是脆弱的“泡沫”冠之以“坚强”,让无果的“蔷薇”开出“结果”,在看似相矛盾的意象对抗之中,存在的孤独与意志的顽强被美的方式表达出来。陈小奇的《烟花三月》、《朝云暮雨》、《大浪淘沙》(毛宁演唱)等歌词,更是以意境取胜,将古典诗词风韵进一步发扬广大。
  结语
  中国古典诗词为近40年来岭南流行歌曲的创作,提供了文化素材和遣词造句的思路,影响着其意境和风格创造。 岭南流行歌曲则充分挖掘利用中国古典诗词丰富的文化要素,古为今用,蓬勃发展。诗心、词心回归,有助于扩展岭南流行歌词内容,使得流行音乐由俗向雅转变,雅俗共赏,从而提高了歌词的文化品味。同时,中国古典诗词文化在岭南流行音乐中的得以传承和传播,优美的诗词以喜闻乐见的岭南流行音乐形式传唱,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接。
  参考文献:
  [1]付林.中国流行音乐年—世纪音乐人手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2]黄志华.粤语流行曲四十年[M].香港三联书店,1998;
  [3]禹克坤.中国诗歌的审美意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4]岳春梅.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研究(1980-2005)[M].西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徐新韵(1976--),女,文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星海音乐学院人文社科部。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时期下,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有利于增强民族精神的凝聚力,而且还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校教育是每个人在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倡导中华文化走进校园,通过学生来更好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今天毋庸置疑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一个最好的选择。本文我们主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阐述了民族文化所处的处境,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出了有效的措施
期刊
[摘 要]2015年4月,文化部启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工作,广东省迄今已开展了30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及16位省级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记录工作。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深入思考了如何将抽象、无形的活态文化转化为标准化的客观文化呈现,实践了让非遗持有者主动设计和参与记录过程、并深化和反思了抢救性记录成果的传播和应用等问题。广东省非遗抢救性记录所秉承的理念和实践,旨在于保护和激发传承人
期刊
[摘 要]本文梳理了本土女神妈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许多不同国家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过程,着重关注妈祖由本土化到全球化的变迁,并简要综述国际学者对妈祖文化的研究观点。  [关键词]妈祖;民间信仰;文化变迁  妈祖,也被称为天后,她的美德传说和成仙历程的叙述,历经了一些代表性的转变。这种叙述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一起,共同反映了宗教信仰在中外信徒中的实践和发展。妈祖本来只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部分,但今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人类成长历程和优秀传统进行反映的一种文化,在文化保护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无形性特征,使得其保护工作的难度较大。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机遇,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引入虚拟现实及可视化展示技术、运用新媒体再现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期刊
[摘 要]黄圃腊味传统制作工艺的商业开发和原生态保留之间并不存在矛盾,相反,两者之间还可以互相促进、互补不足。有了商业的开发,可以为传统制作工艺的原生态保留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原生态保留,又可以为传统制作工艺未来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灵感。  [关键词]黄圃腊味传统制作工艺;商业开发;原生态保留  一、黄圃腊味传统制作工艺的发源  从清末到民国期间,黄圃经济除了传统农业之外,尤以传统手工技艺比较出名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对非遗保护也从对非遗本身的保护提升到了对非遗的整体性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根据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来设立,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性保护的创新探索。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融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环境,很好地将保护区内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农业、旅游、自然生态环境等资源条件充分整合,达到更好保护效果。本文结合江门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期刊
[摘 要]“大鼓凉伞”是盛行在闽南一帶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形式,是闽南地区人们平日欢庆、祭祀、迎神、祈福等多种仪式中最常出现且最具有当地风格特色的庆喜内容之一。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生活的丰富,闽台交流的增多,对“大鼓凉伞”这一民间舞蹈表演形式的保护发展逐渐受到重视,有关研究逐渐增多,研究的视角也在不断的拓展。  [关键词]民间舞蹈;“大鼓凉伞;”传承创新;保护发展  一、“大鼓凉伞”的起
期刊
[摘 要]天琴现代唱词在内容上体现了壮族民众的乐观精神和时代特征,在意象的选取、赋比兴的运用上独具特色。与旧有唱经相比,现代唱词在内容、创作主体、功能、文辞方面都呈现差异,反映了部分壮族民间传统歌谣从仪式化、宗教化向世俗化的转变。  [关键词]天琴;现代唱词;世俗化;民间文学  天琴原是广西龙州县金龙镇壮族布傣族群在民间宗教仪式中使用的弹拨法器,在进入21世纪后,它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民
期刊
[摘 要]宋代名臣包拯,字希仁,谥号孝肃,在肇庆端州任职三年,为官清廉,大办实事,造福端州,人称包公。当时端州百姓因长年饮用不洁净的水,瘟疫、疾病时有发生,于是包拯发动群众在城区开挖水井七口,百姓感激包公,将这七口水井称为包公井。包公井是包公治端的见证,是包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挖其文化内涵,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包公井;治端;价值  水是生命之源。千百年来,水井,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期刊
[摘 要]围龙屋文化是客家文化中最具特色、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客家围龙屋不但继承和融合了中华几千年宫庭建筑与传统民居的优点,还承载、赋予了浓厚的中华传统礼制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和风水玄学意识,如子孙满堂、家族兴旺的文化内涵;聚族而居、协作互助的文化内涵;勤耕苦读、诗书传家的文化内涵;达官显贵、光宗耀祖的文化内涵……在众多的围龙屋文化中,尤以子孙满堂、家族兴旺的养育文化最为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