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观察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ICU患者治疗的作用,为制定ICU患者的治疗心理护理路径及思维模式提供理论及实际依据。方法:对130例高处坠落伤、交通伤、斗殴伤等所致颅脑外伤且暂无手术指征或家属拒绝手术收入ICU的患者(Glasgow评分7-15分,患者意识清或稍烦躁)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70例,对照组60例,比较两组在治疗过程中的住院周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情转归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周期26天,并发ARDS 3例,持续性血糖升高2例,应急性胃出血4例,并发感染3例,活动性出血致手术7例,并发脑疝致死亡1例;对照组平均住院周期38天、并发ARDS 5例,持续性血糖升高4例,应激性胃出血11例,并发感染11例,活动性出血14例,手术13例,死亡3例。结论: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降低ICU患者平均住院周期,减少并发症,提高救治成功率和治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早期心理干预;ICU患者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04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筛选我院急救部2009年3月-2010年3月因高处坠落伤、交通伤、斗殴伤等所致颅脑外伤患者130例,均为急诊住院,且经过院前急救或院内初步抢救后转入ICU进一步治疗,接入方式分别为外院120送入65例,我科120接入56例,家属或其他方式送入9例,其中男性85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41±0.5岁,均不了解原发病史,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70例,其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最大者81岁,最小的2岁3月,平均年龄45±0.7岁,住院周期最短3天,最长35天,平均住院周期26±0.5天,Glasgow评分最低分7分,最高分15分;对照组60例,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的4岁9月,平均年龄38±0.6,住院周期最短9天,最长68天,平均住院周期38±0.5天,Glasgow评分最低分8分,最高分15分。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可比性。
1.2 方法:130例颅脑外伤患者均经过院前急救或院内抢救后送入ICU病房进一步治疗,观察组在进入ICU病房后,病房护士除配合治疗积极常规护理外,即予以主动介绍ICU病区的设置、主动询问患者受伤经过、目前或即将开展的治疗手段;了解其家庭背景、亲属情况、病情允许者可让家属在做好基本防护、消毒措施下好短暂进入ICU病房与患者交流,喂食,对照组仅予以积极护理配合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1.3.1 住院周期的评定患者进入ICU病房到转入普通病房治疗为住院周期,要求必须无明显并发症,生命体征稳定,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大于12小时为1天,小于则为0.5天。
1.3.2 并发症评定 应急性胃出血、应急性血糖升高均为院前急救或院内抢救后常规予以抗酸剂、胰岛素治疗后收入ICU病房且胃管有血性引流物排除和血糖反复间断升高在6.9mmol/L以上;患者在观察治疗治疗中CT复查提示颅内出血增多、脑室沟回变迁,脑疝可能为手术治疗指征转入神经外科进一步治疗,判断并发ARDS需通过血气,胸片(均为床旁片)等常规诊断指标确诊,其他感染则需相应的细菌学检测标准为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方差检验 秩和统计法统计学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ICU住院周期比较,观察组平均26±0.5天,对照组38±0.5天,两组有统计学意义,其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见表1)
男(人) 女(人) 平均年龄(岁)住院周期(天)
观察组 4723 45±0.7 26±0.5
对照组 3822 38±0.638±0.5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住院周期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年龄、性别上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观察组并发ARDS、进一步颅内出血、应激性胃出血、应激性血糖升高等共17例,对照组则共有36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相差显著(见表2)
观察组(人) 对照组(人)
颅内活动性出血
应激性胃溃疡(胃出血)
应激性血糖升高 7 14
ARDS 4 11
褥疮 2 4
肺部感染 3 5
霉菌性肠炎 0 3
外科手术 2 7
死亡 1 4
713
1 3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并发症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
3 护理
3.1 建立良好的病人支持系统患者一旦进入ICU病房接受治疗,护理人员应立即与其本人、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使患者心理上产生对医护人员的强烈依赖感,能对所患疾病的治疗充满信心,应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支持病人。首先,护士是监护环境下主要的支持因素,在调节病人情绪,减轻病人痛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次,要帮助病人与同室病人建立友好的关系,条件困难者帮助其取得社会的支持。
3.2 营造布满生活气息的ICU护理环境理论家韩德森(Hendersen)认为,环境是“影响机体生命与发展的所有外在因素的总称”[1]。首先使ICU病房布满生活气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是改善ICU环境的出发点;二是创造浓厚的生活氛围[2]。理想的ICU病室宽敞明亮,空气流通,温湿度及光线均可调控[3],此外,护理人员还可以为患者讲故事,答应病人在必要时使用耳机听收音机[4],以调节过度紧张的ICU气氛,引导病人进入放松状态,减轻精神心理压力,从而改变枯燥无味的ICU生活,使病人在轻松的环境下早日康复。
3.3 充分运用人性化服务理念为患者做好心理及精神护理,不能完全依赖现代监护设备而忽略了对患者的心理诱导和精神支持,只能把监护仪作为监测和反映病情变化的辅助手段[5]。并根据“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为患者营造一个符合患者个性、贴近生活的监护环境。以解除其惧怕心理,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与此同时,要维护好患者自尊心的,在为患者做擦浴、导尿、灌肠等处置以及患者解大小便时,要随时给予遮挡,使其在自尊心和人格得到维护的条件下能更好的配合治疗与护理[6]。
3.4积极为病人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无论床铺、枕头被子以及日间、夜间灯光的配置都因从患者病情、心情出发,尽量将人为的噪声降低到最低限度,尽量集中进行治疗和护理,减少不利因素对病人的睡眠干扰,制造一个昼夜规律的睡眠环境。对病重患者要有效加强的沟通,使其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提高他们对不利因素的耐受力[7]。
4 小结
4.1 焦虑和惧怕焦虑与惧怕是患者的普遍反应,危重患者送入ICU内,由于环境异常、气氛紧张加之患者急剧的生理改变,患者儿茶酚胺浓度升高,胃酸的PH值降低,胃粘膜的屏障作用变弱,血糖升高,使他们感到极度紧张、焦虑、惧怕[8]。特别是周围病床的患者随时都可能发生死亡,这会使患者更加为自己的疾病担忧而增加恐惧感,ICU是医院内先进医疗仪器较为集中的区域,ICU的各种先进仪器及工作人员不停地进行一系列复杂的操作,使患者产生心理压力,表现焦虑不安或激动。为了便于监护和治疗,ICU没有“时间性”,灯光常明,不知白天黑夜,不能出声,不能活动,这种环境轻易使患者不安[9]。这时,对患者给予心理干预和精神支持尤为重要。
4.2 进入ICU治疗的患者,均是与家属隔离而独立在病区治疗,大部分患者都倍感孤独,有与世隔绝感[10],他们希望离亲人近些,获得精神安慰[11]。同时,由于缺乏医患、护患沟通,大多数患者不知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法,缺乏信息传递而感到不安、抑郁[12,2],会对医护人员产生怀疑感,从而对治疗缺乏信心,与医护不配合。
4.3 患者在治疗后期,特别是病情有所好转或恢复即将离开ICU病房转普通病房的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依靠心理,担心出ICU后病情发生变化,尤其担心今后将有“后遗症”产生,对ICU的护理产生依靠心理[13]。所以,早期有效的心理护理及精神支持能让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个初步的认识,能使其尽快适应正常的生活及心理环境。
4.4 因为治疗需要,ICU患者大多全身赤裸,护士在进行病情观察和做各种治疗护理时随时都可能掀开患者衣被,部分患者进食及大小便都需要在床上由人协助进行,因而使患者感到个人空间被侵犯、隐私权被剥夺[14]。其自尊心、隐私权,人格得不到保证,患者易出现心理障碍[15]。早期及时的心理、精神支持尤为重要。
4.5 资料显示,ICU病房是医院噪声最强的地方,可达45~80dB,而噪声超过60dB时,环境产生的干扰就会使人烦躁不安[16]。监护仪单调重复不分昼夜的报警声、机械的碰撞声加上频繁的护理治疗干预、同室患者的影响、药物应用常使患者不能有完整规律的睡眠[17,14]。患者渐渐丧失白昼的概念,产生血压升高、肌张力增强、肾上腺素释放增加等生理反应以及孤独、绝望、幻觉等心理反应,导致入睡困难、睡眠型态紊乱、昼夜睡眠节律倒转等[18]。再有,强烈的光照、24h不分昼夜的监护、身体各部位各种导连线的连接、医生紧张严肃的面孔所造成的紧张抢救工作气氛,以及经济的困扰和家庭的矛盾也会对这些病人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极易引起不同的精神症状。
4.6 随着急诊创伤救治模式的改变,急救治疗要求的提高,对急诊创伤救治的护理要求也愈来愈高,仪表得体的ICU护士,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积极予以患者早期的心理护理和精神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治疗率,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并构建和谐医患、护患关系发挥积极的作用[19]。
参考文献
[1] 潘孟昭.护理学导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0
[2] 敖薪.关于改善ICU环境的几点设想.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7-18
[3] 汪承滋.实用重症监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3敖海清.心理应激相关疾病的研究探要.中医药学刊,2004,221414.)
[4] 刘娟.ICU老年病人的谵妄及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18.(4邓洁,王淑琴.使用人工呼吸机对患者的影响及护理措施.中华护理杂志,2000,3547-48.)
[5] 孔海莉.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应激因素的调查研究.护理杂志,2002,1926.(5胡宏.高新技术应用对病员及家属的不利影响.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4,13129-130.)
[6] 张丽玲.心胸外科ICU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国新医药,2003,297-98
[7] 马敏.ICU环境对患者身心影响的研究及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06
[8] 庄慧,柳娟.ICU对危重患者的负效应及对策.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197
[9] 张丽.ICU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齐鲁护理杂志,2002,8135.)
[10] 胡宏.高新技术应用对病员及家属的不利影响.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4,13129-130
[11] 黄震华.心理因素与心血管事件.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7,2422
[12] 敖薪.关于改善ICU环境的几点设想.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7-18
[13] 刘云.36例ICU病人的心理状态分析与护理.医学文选,2001,20109.
[14] 庄慧,柳娟.ICU对危重患者的负效应及对策.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197
[15] 汪承滋.实用重症监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
[16] 孔海莉.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应激因素的调查研究.护理杂志,2002,1926
[17] 王益锵.护理新理论新技术.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3
[18] 马敏.ICU环境对患者身心影响的研究及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06
[19] 何颖、冯芸.急诊创伤救治的护理要求及体会,重庆医学,2005
作者单位:400030 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门诊部1
400035 第三军医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急救部ICU2
【关键词】早期心理干预;ICU患者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04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筛选我院急救部2009年3月-2010年3月因高处坠落伤、交通伤、斗殴伤等所致颅脑外伤患者130例,均为急诊住院,且经过院前急救或院内初步抢救后转入ICU进一步治疗,接入方式分别为外院120送入65例,我科120接入56例,家属或其他方式送入9例,其中男性85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41±0.5岁,均不了解原发病史,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70例,其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最大者81岁,最小的2岁3月,平均年龄45±0.7岁,住院周期最短3天,最长35天,平均住院周期26±0.5天,Glasgow评分最低分7分,最高分15分;对照组60例,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的4岁9月,平均年龄38±0.6,住院周期最短9天,最长68天,平均住院周期38±0.5天,Glasgow评分最低分8分,最高分15分。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可比性。
1.2 方法:130例颅脑外伤患者均经过院前急救或院内抢救后送入ICU病房进一步治疗,观察组在进入ICU病房后,病房护士除配合治疗积极常规护理外,即予以主动介绍ICU病区的设置、主动询问患者受伤经过、目前或即将开展的治疗手段;了解其家庭背景、亲属情况、病情允许者可让家属在做好基本防护、消毒措施下好短暂进入ICU病房与患者交流,喂食,对照组仅予以积极护理配合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1.3.1 住院周期的评定患者进入ICU病房到转入普通病房治疗为住院周期,要求必须无明显并发症,生命体征稳定,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大于12小时为1天,小于则为0.5天。
1.3.2 并发症评定 应急性胃出血、应急性血糖升高均为院前急救或院内抢救后常规予以抗酸剂、胰岛素治疗后收入ICU病房且胃管有血性引流物排除和血糖反复间断升高在6.9mmol/L以上;患者在观察治疗治疗中CT复查提示颅内出血增多、脑室沟回变迁,脑疝可能为手术治疗指征转入神经外科进一步治疗,判断并发ARDS需通过血气,胸片(均为床旁片)等常规诊断指标确诊,其他感染则需相应的细菌学检测标准为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方差检验 秩和统计法统计学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ICU住院周期比较,观察组平均26±0.5天,对照组38±0.5天,两组有统计学意义,其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见表1)
男(人) 女(人) 平均年龄(岁)住院周期(天)
观察组 4723 45±0.7 26±0.5
对照组 3822 38±0.638±0.5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住院周期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年龄、性别上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观察组并发ARDS、进一步颅内出血、应激性胃出血、应激性血糖升高等共17例,对照组则共有36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相差显著(见表2)
观察组(人) 对照组(人)
颅内活动性出血
应激性胃溃疡(胃出血)
应激性血糖升高 7 14
ARDS 4 11
褥疮 2 4
肺部感染 3 5
霉菌性肠炎 0 3
外科手术 2 7
死亡 1 4
713
1 3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并发症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
3 护理
3.1 建立良好的病人支持系统患者一旦进入ICU病房接受治疗,护理人员应立即与其本人、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使患者心理上产生对医护人员的强烈依赖感,能对所患疾病的治疗充满信心,应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支持病人。首先,护士是监护环境下主要的支持因素,在调节病人情绪,减轻病人痛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次,要帮助病人与同室病人建立友好的关系,条件困难者帮助其取得社会的支持。
3.2 营造布满生活气息的ICU护理环境理论家韩德森(Hendersen)认为,环境是“影响机体生命与发展的所有外在因素的总称”[1]。首先使ICU病房布满生活气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是改善ICU环境的出发点;二是创造浓厚的生活氛围[2]。理想的ICU病室宽敞明亮,空气流通,温湿度及光线均可调控[3],此外,护理人员还可以为患者讲故事,答应病人在必要时使用耳机听收音机[4],以调节过度紧张的ICU气氛,引导病人进入放松状态,减轻精神心理压力,从而改变枯燥无味的ICU生活,使病人在轻松的环境下早日康复。
3.3 充分运用人性化服务理念为患者做好心理及精神护理,不能完全依赖现代监护设备而忽略了对患者的心理诱导和精神支持,只能把监护仪作为监测和反映病情变化的辅助手段[5]。并根据“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为患者营造一个符合患者个性、贴近生活的监护环境。以解除其惧怕心理,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与此同时,要维护好患者自尊心的,在为患者做擦浴、导尿、灌肠等处置以及患者解大小便时,要随时给予遮挡,使其在自尊心和人格得到维护的条件下能更好的配合治疗与护理[6]。
3.4积极为病人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无论床铺、枕头被子以及日间、夜间灯光的配置都因从患者病情、心情出发,尽量将人为的噪声降低到最低限度,尽量集中进行治疗和护理,减少不利因素对病人的睡眠干扰,制造一个昼夜规律的睡眠环境。对病重患者要有效加强的沟通,使其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提高他们对不利因素的耐受力[7]。
4 小结
4.1 焦虑和惧怕焦虑与惧怕是患者的普遍反应,危重患者送入ICU内,由于环境异常、气氛紧张加之患者急剧的生理改变,患者儿茶酚胺浓度升高,胃酸的PH值降低,胃粘膜的屏障作用变弱,血糖升高,使他们感到极度紧张、焦虑、惧怕[8]。特别是周围病床的患者随时都可能发生死亡,这会使患者更加为自己的疾病担忧而增加恐惧感,ICU是医院内先进医疗仪器较为集中的区域,ICU的各种先进仪器及工作人员不停地进行一系列复杂的操作,使患者产生心理压力,表现焦虑不安或激动。为了便于监护和治疗,ICU没有“时间性”,灯光常明,不知白天黑夜,不能出声,不能活动,这种环境轻易使患者不安[9]。这时,对患者给予心理干预和精神支持尤为重要。
4.2 进入ICU治疗的患者,均是与家属隔离而独立在病区治疗,大部分患者都倍感孤独,有与世隔绝感[10],他们希望离亲人近些,获得精神安慰[11]。同时,由于缺乏医患、护患沟通,大多数患者不知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法,缺乏信息传递而感到不安、抑郁[12,2],会对医护人员产生怀疑感,从而对治疗缺乏信心,与医护不配合。
4.3 患者在治疗后期,特别是病情有所好转或恢复即将离开ICU病房转普通病房的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依靠心理,担心出ICU后病情发生变化,尤其担心今后将有“后遗症”产生,对ICU的护理产生依靠心理[13]。所以,早期有效的心理护理及精神支持能让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个初步的认识,能使其尽快适应正常的生活及心理环境。
4.4 因为治疗需要,ICU患者大多全身赤裸,护士在进行病情观察和做各种治疗护理时随时都可能掀开患者衣被,部分患者进食及大小便都需要在床上由人协助进行,因而使患者感到个人空间被侵犯、隐私权被剥夺[14]。其自尊心、隐私权,人格得不到保证,患者易出现心理障碍[15]。早期及时的心理、精神支持尤为重要。
4.5 资料显示,ICU病房是医院噪声最强的地方,可达45~80dB,而噪声超过60dB时,环境产生的干扰就会使人烦躁不安[16]。监护仪单调重复不分昼夜的报警声、机械的碰撞声加上频繁的护理治疗干预、同室患者的影响、药物应用常使患者不能有完整规律的睡眠[17,14]。患者渐渐丧失白昼的概念,产生血压升高、肌张力增强、肾上腺素释放增加等生理反应以及孤独、绝望、幻觉等心理反应,导致入睡困难、睡眠型态紊乱、昼夜睡眠节律倒转等[18]。再有,强烈的光照、24h不分昼夜的监护、身体各部位各种导连线的连接、医生紧张严肃的面孔所造成的紧张抢救工作气氛,以及经济的困扰和家庭的矛盾也会对这些病人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极易引起不同的精神症状。
4.6 随着急诊创伤救治模式的改变,急救治疗要求的提高,对急诊创伤救治的护理要求也愈来愈高,仪表得体的ICU护士,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积极予以患者早期的心理护理和精神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治疗率,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并构建和谐医患、护患关系发挥积极的作用[19]。
参考文献
[1] 潘孟昭.护理学导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0
[2] 敖薪.关于改善ICU环境的几点设想.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7-18
[3] 汪承滋.实用重症监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3敖海清.心理应激相关疾病的研究探要.中医药学刊,2004,221414.)
[4] 刘娟.ICU老年病人的谵妄及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18.(4邓洁,王淑琴.使用人工呼吸机对患者的影响及护理措施.中华护理杂志,2000,3547-48.)
[5] 孔海莉.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应激因素的调查研究.护理杂志,2002,1926.(5胡宏.高新技术应用对病员及家属的不利影响.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4,13129-130.)
[6] 张丽玲.心胸外科ICU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国新医药,2003,297-98
[7] 马敏.ICU环境对患者身心影响的研究及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06
[8] 庄慧,柳娟.ICU对危重患者的负效应及对策.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197
[9] 张丽.ICU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齐鲁护理杂志,2002,8135.)
[10] 胡宏.高新技术应用对病员及家属的不利影响.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4,13129-130
[11] 黄震华.心理因素与心血管事件.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7,2422
[12] 敖薪.关于改善ICU环境的几点设想.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7-18
[13] 刘云.36例ICU病人的心理状态分析与护理.医学文选,2001,20109.
[14] 庄慧,柳娟.ICU对危重患者的负效应及对策.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197
[15] 汪承滋.实用重症监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
[16] 孔海莉.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应激因素的调查研究.护理杂志,2002,1926
[17] 王益锵.护理新理论新技术.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3
[18] 马敏.ICU环境对患者身心影响的研究及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06
[19] 何颖、冯芸.急诊创伤救治的护理要求及体会,重庆医学,2005
作者单位:400030 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门诊部1
400035 第三军医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急救部IC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