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之道在于读和写,怎样读书、怎样写作是学习语文的大事,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与大家交流自己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
古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最为简洁,最为恰当地告诉我们读与写的关系。但读书不是目的,只读不转化为知识和能力,那叫书虫。转化为知识和能力的表现是写。叶圣陶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而不歇”。知识的积累和文章的关系就像泉源和溪流的关系,只有积累的源泉丰盈不竭,才有写作时的源源不绝。解决好作文的积累问题,作文的成功就水到渠成了。作为学生,怎样才能在繁忙的学习中积累语言的基石,从而建造出优秀作文的大厦呢?我想有下面几种方法:
首先是背。背诵是传统语言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历经实践检验的学习语言的有效手段。语言的学习就是模仿,模仿离不开语言信息的输入,而背诵就是语言信息的输入。一旦信息输入到一定程度,语言便像流水一般自然流出。“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就像林黛玉教香菱写诗一样,先把古圣先贤的文章装进肚里,再说写的技巧。古人深谙此道,所以传统教育的方法,12岁之前是不开讲的,老师整天就带你背书,要求你背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我们的教材也有要求背的篇目,但还远远不够。但就是把要求的都背会,收获也不小。学生诵读、背诵了大量的诗文,语言仓库得到丰富;阅读百科书籍,知识信息得到扩展,人格和情操也会相应地得到陶冶,下笔时才会文思泉涌,才华斐然。
背书背什么,也是个问题。古今名著浩如烟海,什么都拿来背是不可能的,但我想适合中小学生背的应该是这些:小学阶段多背古典诗词,以唐诗宋词为主,名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等,不管懂与不懂,只管背;初中阶段多背古代散文,以《古文观止》为纲,选取唐宋八大家和明清散文;高中阶段多背先秦诸子散文,以《论语》、《孟子》、《庄子》为主,选取论辩性较强的文章。这样坚持下来,从小学到高中语言的积累会很可观的。
其次是读。“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都是对读书的赞美。多读一些书能“通古今、晓四方”。就如人登高望远,一个人只有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并写出更好的文章,必须多读书。
但读书首先要爱书,自古以来,成功人士爱书的事例,比比皆是。如闻一多,新婚之日他端坐书房读书如醉,忘了迎娶新娘;高尔基遭了火灾,什么财物都不要,为抢救书,差一点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毛泽东在战火纷飞中反复读二十四史,蓝笔圈来红笔点,使他不但成为一代政治家,还成为了一位军事家和诗人。
乐读书才能多读书,但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呢?有人认为读书能使人善恶分明,积德行善,知识渊博,礼貌待人,知书达理,耳聪目明。要是读后使你变坏了,那肯定不是好书。温家宝在答记者问的时候说“好书是那些能够给人以感染和力量的书,让人了解大学问家的思想和风范的书,特别是那些震撼人的灵魂的书,激发人的斗志的书。”人生有限,我们要做好选择读那些值得你读的书。课本除外,我们要很好的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在那里借阅古今名著和较好的杂志,内容可以涉及文化艺术各个领域。且读书要有计划,不可拿到什么就读什么,不论章法。
再次是记。记生活、记书本。从生活中积累,从书本上积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使学生懂得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平时不只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要动脑筋想,用心去发现,以情去体会。可能同学们的生活环境差不多,经历也大同小异,但是他们的个性不同,见解不同,因此他们从生活中观察所得到的就不会完全相同。而这些不同的观察所得就是写作时的活水源头。
读和写本身就是积累知识的好方法。我们要求学生从高一入学开始就准备三个笔记本,一个是摘抄本,一个是日记本,一个是周记本。平时读书、看报,见到对自己有益的小知识、小资料,名言佳句、精彩片段等都摘抄下来。这种抄写过程,就是一种对材料的积累和强化。平时听音乐,看电视,同学相聚、交谈,参加公益活动,户外游览、踏青等等,也是很好的学习、积累的机会。所以要求写观察日记,让学生把新鲜、有趣、感触深的东西记下来。生活中的点滴变化都可以写进日记,校园、街道、花园;老师、家人、同学、路人都是写作的好素材。有所见,就会有所感;缘物生情,就会因情生文。经过提炼加工,随时写进自已的素材积累本中,用时随手拈来,毫不费力;源头活水,汩汩涌来。
最后是练。要在课堂内外练本领。写作的时间分课内和课外。每周一篇限时作文必须完成,这是培养学生考场作文能力的主要方法。每天一篇日记和每周一篇周记不在课堂上完成,可以作为家庭作业,但必须定期检查。读书笔记要求每周五页,定期检查。其实硬性的任务只是对学生读与写的督促手段,完不成也不会惩罚。
每节课我们坚持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内容要求贴近生活,是社会、学校、家庭和班级的热点问题。每两周进行一次演讲课,每四周进行一次辩论赛。每学期进行一次诗词歌赋朗诵赛、歌词记忆大赛。每学期进行一次由学生自导自演的戏剧大赛。写作活动多种多样,材料来源五花八门,课内课外都是阵地。真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活起来。
天地自然、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数可描写的事物,世间万物处处变化运行着可歌可泣的现象。只要把学生引向更广阔、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世界,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创新的种子就会埋入心田,写作的源泉就会永不枯竭。关注社会、走进自然,风土人情、历史变迁是我们必修的人生课堂;山川原野、松涛水韵是我们能享受的宝贵财富,也是写作的得天独厚的宝藏!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其实就是做人与作文的关系,健康做人必能写出好作文。■
古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最为简洁,最为恰当地告诉我们读与写的关系。但读书不是目的,只读不转化为知识和能力,那叫书虫。转化为知识和能力的表现是写。叶圣陶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而不歇”。知识的积累和文章的关系就像泉源和溪流的关系,只有积累的源泉丰盈不竭,才有写作时的源源不绝。解决好作文的积累问题,作文的成功就水到渠成了。作为学生,怎样才能在繁忙的学习中积累语言的基石,从而建造出优秀作文的大厦呢?我想有下面几种方法:
首先是背。背诵是传统语言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历经实践检验的学习语言的有效手段。语言的学习就是模仿,模仿离不开语言信息的输入,而背诵就是语言信息的输入。一旦信息输入到一定程度,语言便像流水一般自然流出。“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就像林黛玉教香菱写诗一样,先把古圣先贤的文章装进肚里,再说写的技巧。古人深谙此道,所以传统教育的方法,12岁之前是不开讲的,老师整天就带你背书,要求你背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我们的教材也有要求背的篇目,但还远远不够。但就是把要求的都背会,收获也不小。学生诵读、背诵了大量的诗文,语言仓库得到丰富;阅读百科书籍,知识信息得到扩展,人格和情操也会相应地得到陶冶,下笔时才会文思泉涌,才华斐然。
背书背什么,也是个问题。古今名著浩如烟海,什么都拿来背是不可能的,但我想适合中小学生背的应该是这些:小学阶段多背古典诗词,以唐诗宋词为主,名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等,不管懂与不懂,只管背;初中阶段多背古代散文,以《古文观止》为纲,选取唐宋八大家和明清散文;高中阶段多背先秦诸子散文,以《论语》、《孟子》、《庄子》为主,选取论辩性较强的文章。这样坚持下来,从小学到高中语言的积累会很可观的。
其次是读。“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都是对读书的赞美。多读一些书能“通古今、晓四方”。就如人登高望远,一个人只有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并写出更好的文章,必须多读书。
但读书首先要爱书,自古以来,成功人士爱书的事例,比比皆是。如闻一多,新婚之日他端坐书房读书如醉,忘了迎娶新娘;高尔基遭了火灾,什么财物都不要,为抢救书,差一点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毛泽东在战火纷飞中反复读二十四史,蓝笔圈来红笔点,使他不但成为一代政治家,还成为了一位军事家和诗人。
乐读书才能多读书,但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呢?有人认为读书能使人善恶分明,积德行善,知识渊博,礼貌待人,知书达理,耳聪目明。要是读后使你变坏了,那肯定不是好书。温家宝在答记者问的时候说“好书是那些能够给人以感染和力量的书,让人了解大学问家的思想和风范的书,特别是那些震撼人的灵魂的书,激发人的斗志的书。”人生有限,我们要做好选择读那些值得你读的书。课本除外,我们要很好的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在那里借阅古今名著和较好的杂志,内容可以涉及文化艺术各个领域。且读书要有计划,不可拿到什么就读什么,不论章法。
再次是记。记生活、记书本。从生活中积累,从书本上积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使学生懂得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平时不只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要动脑筋想,用心去发现,以情去体会。可能同学们的生活环境差不多,经历也大同小异,但是他们的个性不同,见解不同,因此他们从生活中观察所得到的就不会完全相同。而这些不同的观察所得就是写作时的活水源头。
读和写本身就是积累知识的好方法。我们要求学生从高一入学开始就准备三个笔记本,一个是摘抄本,一个是日记本,一个是周记本。平时读书、看报,见到对自己有益的小知识、小资料,名言佳句、精彩片段等都摘抄下来。这种抄写过程,就是一种对材料的积累和强化。平时听音乐,看电视,同学相聚、交谈,参加公益活动,户外游览、踏青等等,也是很好的学习、积累的机会。所以要求写观察日记,让学生把新鲜、有趣、感触深的东西记下来。生活中的点滴变化都可以写进日记,校园、街道、花园;老师、家人、同学、路人都是写作的好素材。有所见,就会有所感;缘物生情,就会因情生文。经过提炼加工,随时写进自已的素材积累本中,用时随手拈来,毫不费力;源头活水,汩汩涌来。
最后是练。要在课堂内外练本领。写作的时间分课内和课外。每周一篇限时作文必须完成,这是培养学生考场作文能力的主要方法。每天一篇日记和每周一篇周记不在课堂上完成,可以作为家庭作业,但必须定期检查。读书笔记要求每周五页,定期检查。其实硬性的任务只是对学生读与写的督促手段,完不成也不会惩罚。
每节课我们坚持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内容要求贴近生活,是社会、学校、家庭和班级的热点问题。每两周进行一次演讲课,每四周进行一次辩论赛。每学期进行一次诗词歌赋朗诵赛、歌词记忆大赛。每学期进行一次由学生自导自演的戏剧大赛。写作活动多种多样,材料来源五花八门,课内课外都是阵地。真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活起来。
天地自然、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数可描写的事物,世间万物处处变化运行着可歌可泣的现象。只要把学生引向更广阔、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世界,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创新的种子就会埋入心田,写作的源泉就会永不枯竭。关注社会、走进自然,风土人情、历史变迁是我们必修的人生课堂;山川原野、松涛水韵是我们能享受的宝贵财富,也是写作的得天独厚的宝藏!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其实就是做人与作文的关系,健康做人必能写出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