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语言尤其是口头语言的艺术性可大大增加教师的魅力,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本文探讨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生动地再现教材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生物学语言启发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教学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它不仅要符合语言学的一般规律可以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而且要具备教育教学和科学上的独特性。如同计算机有“计算机语言”一样,生物学也有自己的“生物学语言”。生物学语言是用以描述、阐释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符号系统,生物学概念、术语、图表和专门代号则是构成生物学语言的符号。它是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在自然语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工语言符号系统,具有明确性和单义性的特点。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教材的主要内容呢?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1 生物学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科学性和准确性,这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对生物学教学最重要和最起码的要求。因为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语言才能把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学生也只有理解教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加以消化吸收才能掌握所学知识。如果自己用词不准确,表达不科学,容易使传授的知识走样或引起歧义,造成学生理解错误或产生新的疑点。因此,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必须正确引用生物学名词概念和术语,要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知识的内涵,做到准确而不模糊。
2 生物学语言的启发性
语言的启发性实际上是巧设“悬念”,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追求答案的渴望心理,最终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所以教师运用的语言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的积极思维,同时要激发学生用多种分析器官协同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3 教师语言的艺术性
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幽默,富于感染力。心理学认为:把抽象的概念、理论等以形象的情感语言组织起来,能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大脑左右半球的相互诱发和协调活动,从而促进智力发展。所以教学语言要大胆地、恰当地运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或小幽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3.1精心设计导言,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个好的导言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使他们全神贯注、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3.2巧妙引用谚语和诗词
在生物教学中把有关的诗词知识渗透进来,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激发他们的思想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能用简单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把有关生物知识方面的谚语知识引进课堂,即加深了对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又能使学生运用到所学生物知识,来解释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生物现象。
3.3恰当运用比喻手法,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要使学生觉得生物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形象的语言可营造出真实生动的情景,引人入胜的氛围,而枯燥无味的语言无疑是一副“催眠剂”。所以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生动形象、活泼有趣、深入浅出,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可运用形象的比喻将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通过比喻,不但给枯燥的语言注入调味剂,使学生兴趣倍增,且可借以丰富和美化课堂语言,从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3.4巧妙运用生物语言,演好课堂“收场戏”
如果把教师讲好一堂课喻为唱一出好戏,“开场戏”固然有镇住观众的作用,而“受唱戏”更有撼动人心功效,即所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教学收场时,教师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本课结尾进行充实、拓阔,以诱发学生的联想,扩展学生思路。如讲昆虫危害时,可这样收场:在1978年,从非洲大西洋海岸的摩洛哥到喜马拉雅山麓的巴基斯坦;从北美洲的堪萨斯到南美洲的阿根廷,有60多个国家受到蝗灾的威胁。据统计,在这次蝗灾中,每天蝗虫吃掉0.8-3.4万吨植物。东非和中非损失农作物价值150-200亿美元,致使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大家想一想,如果这一幕发生在我们国家某一地区又会是怎样的呢?从而逆向诱导,激智增趣。
总之,教学语言尤其是口头语言的艺术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把具体形象化、生动性教学语言运用到抽象授课内容中,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促进智力发展。
关键词生物学语言启发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教学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它不仅要符合语言学的一般规律可以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而且要具备教育教学和科学上的独特性。如同计算机有“计算机语言”一样,生物学也有自己的“生物学语言”。生物学语言是用以描述、阐释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符号系统,生物学概念、术语、图表和专门代号则是构成生物学语言的符号。它是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在自然语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工语言符号系统,具有明确性和单义性的特点。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教材的主要内容呢?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1 生物学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科学性和准确性,这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对生物学教学最重要和最起码的要求。因为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语言才能把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学生也只有理解教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加以消化吸收才能掌握所学知识。如果自己用词不准确,表达不科学,容易使传授的知识走样或引起歧义,造成学生理解错误或产生新的疑点。因此,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必须正确引用生物学名词概念和术语,要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知识的内涵,做到准确而不模糊。
2 生物学语言的启发性
语言的启发性实际上是巧设“悬念”,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追求答案的渴望心理,最终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所以教师运用的语言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的积极思维,同时要激发学生用多种分析器官协同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3 教师语言的艺术性
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幽默,富于感染力。心理学认为:把抽象的概念、理论等以形象的情感语言组织起来,能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大脑左右半球的相互诱发和协调活动,从而促进智力发展。所以教学语言要大胆地、恰当地运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或小幽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3.1精心设计导言,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个好的导言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使他们全神贯注、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3.2巧妙引用谚语和诗词
在生物教学中把有关的诗词知识渗透进来,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激发他们的思想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能用简单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把有关生物知识方面的谚语知识引进课堂,即加深了对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又能使学生运用到所学生物知识,来解释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生物现象。
3.3恰当运用比喻手法,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要使学生觉得生物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形象的语言可营造出真实生动的情景,引人入胜的氛围,而枯燥无味的语言无疑是一副“催眠剂”。所以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生动形象、活泼有趣、深入浅出,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可运用形象的比喻将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通过比喻,不但给枯燥的语言注入调味剂,使学生兴趣倍增,且可借以丰富和美化课堂语言,从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3.4巧妙运用生物语言,演好课堂“收场戏”
如果把教师讲好一堂课喻为唱一出好戏,“开场戏”固然有镇住观众的作用,而“受唱戏”更有撼动人心功效,即所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教学收场时,教师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本课结尾进行充实、拓阔,以诱发学生的联想,扩展学生思路。如讲昆虫危害时,可这样收场:在1978年,从非洲大西洋海岸的摩洛哥到喜马拉雅山麓的巴基斯坦;从北美洲的堪萨斯到南美洲的阿根廷,有60多个国家受到蝗灾的威胁。据统计,在这次蝗灾中,每天蝗虫吃掉0.8-3.4万吨植物。东非和中非损失农作物价值150-200亿美元,致使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大家想一想,如果这一幕发生在我们国家某一地区又会是怎样的呢?从而逆向诱导,激智增趣。
总之,教学语言尤其是口头语言的艺术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把具体形象化、生动性教学语言运用到抽象授课内容中,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促进智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