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课的诗歌教学,应从吟诵诗歌入手,进而感悟诗歌意境,揣摩诗人情感,领会诗人意旨。为学生今后自由、自主、自信地吟读诗歌奠定基础。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学法指导
诗歌因为语言含蓄凝练、意境朦胧空灵,常运用托物言志、巧用典故等手法。所以,读懂诗歌,就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喜爱诗歌、会吟古诗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乐于“口中吟”
诗歌教学,首先强调吟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言警句,其内涵便是强调吟诵。因此,让学生会吟诵、能吟诵,乐于吟诵成为诗歌教学的首要方法。
诗歌诵读,“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而且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吟诵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在亲近诗歌的过程中,从读准到读熟,从读顺畅到有节奏等,需要一遍一遍地读,一次一次地吟,来不得半点懈怠。
诗歌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诗歌的诵读,而且要反复诵读,变换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和背诵,在吟诵中领会诗歌丰富深刻的内涵,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享受和品味诗歌外在的形式美和蕴涵的音韵美。一首经典的诗歌,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入其境、得其趣、悟其味。因此,在课堂上,要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诵读,去体味,去揣摩。只有通过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的诵读,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诗歌的兴趣,坚定徜徉诗海的信心。
二、善于“脑中吟”
诗歌常常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使用修辞,运用典故等表现手法。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想画面
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造的结晶,它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让学生领悟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重要内容。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让学生凭借诗中的语言,展开合理想象,让诗句的文字丰满、立体。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时,我常常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例如《望洞庭》中,学生仿佛看到了“湖光秋月图”、“潭面静谧图”、“山水远景图”;学习《如梦令》时,学生仿佛看到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三幅画;学习《元日》时,仿佛看到了“放爆竹,喝屠苏”、“迎红日,换旧符”热闹快乐、除旧布新的景象……
(二)议难点
在吟诵、品读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珍视学生遇到的一些难点,把这些难点视为学习、交流的契机,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无穷魅力。例如在学习古诗《元日》这首诗时,学生对于“春风送暖入屠苏”不够理解。有的学生借助查阅的资料对首先“屠苏”做了一番解释,知道了屠苏是指一种药酒,传说古時候,每年除夕时,饮屠苏酒,可以“屠绝鬼气,苏醒人魂”,保家人一年祛病去灾。这样交流之后,就有学生继续质疑,那么这酒是“暖暖的”吗?于是大家针对这个“暖”字展开讨论。有学生说,这“暖”是春风送来的,有学生说,这“暖”是人心中的暖意,因为新年到来,大家辞旧迎新、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多么欢快。还有学生说,这个春风不只是字面上的春天的风,还有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新气象。新法推行成功后,王安石内心也是“暖暖的”。“暖”字实际上也是王安石新法推行成功后一个成功者的快乐,一个心系天下智者传递过来的温暖。的确,学生紧扣这句难解的诗句进行讨论,慢慢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及诗的意蕴,学习古诗的信心增强,能力在不断提高。
三、贵于“心中吟”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只有进入意境,诗歌中的文字才能“活”起来,学生才能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情感,才能渐渐与诗人心灵相通相融。
(一)扣诗眼
诗歌的语言非常凝练,引导学生扣住字眼进行揣摩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诗眼是一首诗的精髓,是诗的灵魂所在。因此,能够准确扣住诗眼,便能很快地贴近作者的心灵。在学习古诗《望洞庭》时,学生通过自读交流等形式,初步感受作者借助诗文,用心描摹描绘洞庭湖美景。如何让学生将这美景感受得更加透彻呢?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同学们,诗句中描绘了许多美景,这些美景融合在一幅画面中,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诗人用一个字,告诉了我们,也就是这首诗的“诗眼”,你找到了吗?学生品读之后,找到了诗中这个“和”字。我追问,为什么这个字是“诗眼”呢?学生交流道,因为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湖光、月光相互辉映;那洞庭湖的山水色,像银盘中的青螺……这样的画面多么宁静、多么和谐。
(二)知背景
在学习诗歌,尤其古诗的时候,让学生了解诗人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和所处环境及情绪心态等,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由于时空造成认知上的差异,许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与学生的实际有明显距离,这就会造成学生阅读理解上的困难,因此,缩小学生和诗人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让学生知道诗人的身世及写作的社会背景成为学习诗歌的又一重要方法。
在学习《江雪》一课时,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认识只能达到——江中钓鱼老者的孤独、寂寞。我相机引导学生阅读作者柳宗元当时所处的背景——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学生阅读这些文字之后,便能加深感受,作者柳宗元因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充满孤寂与悲愤。于是对《江雪》这首诗便有了更深认识,知道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所处的寒冷凄凉的环境的真实写照,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是他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精神的再现。了解了诗人这样的身境与心境,再引导学生吟诵这首诗,学生就能读出其中的深意,体会诗歌中蕴藏的情感思想。
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有很多,若能乐于吟诵于口,善于吟诵于脑,贵于吟诵于心,那么定能在诗歌的天地中收获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学法指导
诗歌因为语言含蓄凝练、意境朦胧空灵,常运用托物言志、巧用典故等手法。所以,读懂诗歌,就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喜爱诗歌、会吟古诗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乐于“口中吟”
诗歌教学,首先强调吟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言警句,其内涵便是强调吟诵。因此,让学生会吟诵、能吟诵,乐于吟诵成为诗歌教学的首要方法。
诗歌诵读,“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而且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吟诵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在亲近诗歌的过程中,从读准到读熟,从读顺畅到有节奏等,需要一遍一遍地读,一次一次地吟,来不得半点懈怠。
诗歌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诗歌的诵读,而且要反复诵读,变换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和背诵,在吟诵中领会诗歌丰富深刻的内涵,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享受和品味诗歌外在的形式美和蕴涵的音韵美。一首经典的诗歌,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入其境、得其趣、悟其味。因此,在课堂上,要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诵读,去体味,去揣摩。只有通过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的诵读,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诗歌的兴趣,坚定徜徉诗海的信心。
二、善于“脑中吟”
诗歌常常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使用修辞,运用典故等表现手法。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想画面
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造的结晶,它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让学生领悟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重要内容。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让学生凭借诗中的语言,展开合理想象,让诗句的文字丰满、立体。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时,我常常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例如《望洞庭》中,学生仿佛看到了“湖光秋月图”、“潭面静谧图”、“山水远景图”;学习《如梦令》时,学生仿佛看到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三幅画;学习《元日》时,仿佛看到了“放爆竹,喝屠苏”、“迎红日,换旧符”热闹快乐、除旧布新的景象……
(二)议难点
在吟诵、品读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珍视学生遇到的一些难点,把这些难点视为学习、交流的契机,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无穷魅力。例如在学习古诗《元日》这首诗时,学生对于“春风送暖入屠苏”不够理解。有的学生借助查阅的资料对首先“屠苏”做了一番解释,知道了屠苏是指一种药酒,传说古時候,每年除夕时,饮屠苏酒,可以“屠绝鬼气,苏醒人魂”,保家人一年祛病去灾。这样交流之后,就有学生继续质疑,那么这酒是“暖暖的”吗?于是大家针对这个“暖”字展开讨论。有学生说,这“暖”是春风送来的,有学生说,这“暖”是人心中的暖意,因为新年到来,大家辞旧迎新、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多么欢快。还有学生说,这个春风不只是字面上的春天的风,还有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新气象。新法推行成功后,王安石内心也是“暖暖的”。“暖”字实际上也是王安石新法推行成功后一个成功者的快乐,一个心系天下智者传递过来的温暖。的确,学生紧扣这句难解的诗句进行讨论,慢慢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及诗的意蕴,学习古诗的信心增强,能力在不断提高。
三、贵于“心中吟”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只有进入意境,诗歌中的文字才能“活”起来,学生才能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情感,才能渐渐与诗人心灵相通相融。
(一)扣诗眼
诗歌的语言非常凝练,引导学生扣住字眼进行揣摩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诗眼是一首诗的精髓,是诗的灵魂所在。因此,能够准确扣住诗眼,便能很快地贴近作者的心灵。在学习古诗《望洞庭》时,学生通过自读交流等形式,初步感受作者借助诗文,用心描摹描绘洞庭湖美景。如何让学生将这美景感受得更加透彻呢?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同学们,诗句中描绘了许多美景,这些美景融合在一幅画面中,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诗人用一个字,告诉了我们,也就是这首诗的“诗眼”,你找到了吗?学生品读之后,找到了诗中这个“和”字。我追问,为什么这个字是“诗眼”呢?学生交流道,因为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湖光、月光相互辉映;那洞庭湖的山水色,像银盘中的青螺……这样的画面多么宁静、多么和谐。
(二)知背景
在学习诗歌,尤其古诗的时候,让学生了解诗人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和所处环境及情绪心态等,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由于时空造成认知上的差异,许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与学生的实际有明显距离,这就会造成学生阅读理解上的困难,因此,缩小学生和诗人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让学生知道诗人的身世及写作的社会背景成为学习诗歌的又一重要方法。
在学习《江雪》一课时,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认识只能达到——江中钓鱼老者的孤独、寂寞。我相机引导学生阅读作者柳宗元当时所处的背景——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学生阅读这些文字之后,便能加深感受,作者柳宗元因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充满孤寂与悲愤。于是对《江雪》这首诗便有了更深认识,知道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所处的寒冷凄凉的环境的真实写照,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是他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精神的再现。了解了诗人这样的身境与心境,再引导学生吟诵这首诗,学生就能读出其中的深意,体会诗歌中蕴藏的情感思想。
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有很多,若能乐于吟诵于口,善于吟诵于脑,贵于吟诵于心,那么定能在诗歌的天地中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