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评价有没有真正关注学生?
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只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而要在关注学业成绩的同时,也关注个体发展。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使评价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学生的“被评价”心理也变得更加复杂,大多数学生会产生掩饰自己的缺点和弱点的自我防卫心理。这种防卫心理一般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害怕心理。有的学生在测评前,就在心里想着自己哪些方面比较差,生怕自己较差的方面被揭露出来,自尊心受到伤害,在同学及老师心目中的地位也受到威胁。
怀疑心理。有的学生怀疑测评是否能得出公正的结果;担心教师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优点。
躲避心理。个别学生觉得测评纯粹是走走形式而已,没多大意思,不会因为这次测评而对以后的行为有任何影响,对测评本身持一种否定态度,因而找各种理由躲避测评。
争功心理。表现为对自己估计过高,甚至将别人或集体的成果占为己有。生怕别人忘记自己的能力,过度宣扬自己做过的几件较成功的事情和取得的成绩。
被动心理。有些学生体现出对自己没信心,老想着自己有那么多的缺点和不足,抱着一种被动挨批的心理,实际心里极度自卑。
二、评价有没有真正关注互动?
上述这些测评过程中的防卫心理,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学生成为评价中的一员,与其他参评人员之间平等互动,既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双方的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
1.互评是获得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同学们平时在一起相处的时间较多,相互了解也较深,进行同学互评时得到的信息一般来说比较真实、具体。但在互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的评价不一定都是客观公正的,有时难免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这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以一种客观公正、严肃认真的态度参与评价。对于学生的互评结果要分析看待,不能简单下结论,避免学生之间的矛盾激化,在必要时要给被评学生解释的机会。只要引导、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评价的目的,熟悉评价的过程和程序,学生互评结果就是了解学生的极其宝贵的资料。
2.自评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良好途径。自我评价可使学生充分体验成长的愉悦,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将各种知识有效地纳入自我的认知结构中去。不过,在学生自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一些局限。如:有的学生夸大自己的价值,评定等级较高;有的学生害怕自己说了缺点后,留下“案底”,因而采取一种有所保留的态度;还有的学生多提缺点,少提优点,从而给自己较低的评价。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评及其价值,并掌握实事求是科学自评的方法,另外,还要慎用自评结果,避免与奖惩挂钩。
三、评价有没有真正关注过程?
只有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加强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才能帮助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促进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以我的语文教学为例,在形成性评价中,学生的学习档案主要包括课外阅读记录、课堂表现记录、书写记录、月检测成绩。
1.课外阅读记录。学生记录每天读了什么书,读了多少页,摘录了什么好词、佳句、佳段等。教师批阅时,评语以鼓励为主。
2.课堂表现记录。主要是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科委员会成员定期评价同学们的课堂表现、学习活动情况,做到实事求是,公平公开。
3.书写记录。每个月在班里开展一次作业评比,教师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推荐出本月最佳作业。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反思和交流,同时在激励的措施下张扬和发展个性,体验成功。
4.月检测。检测既是对一阶段学习的总结,又是整个学期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采用学科委员会成员记录、教师评语整理的形式,与学生成绩相结合,总结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分项、分类进行量化总结,使学生及时发现错误并进行提升,通常以“达标”为主要目的。
(作者单位: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只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而要在关注学业成绩的同时,也关注个体发展。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使评价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学生的“被评价”心理也变得更加复杂,大多数学生会产生掩饰自己的缺点和弱点的自我防卫心理。这种防卫心理一般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害怕心理。有的学生在测评前,就在心里想着自己哪些方面比较差,生怕自己较差的方面被揭露出来,自尊心受到伤害,在同学及老师心目中的地位也受到威胁。
怀疑心理。有的学生怀疑测评是否能得出公正的结果;担心教师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优点。
躲避心理。个别学生觉得测评纯粹是走走形式而已,没多大意思,不会因为这次测评而对以后的行为有任何影响,对测评本身持一种否定态度,因而找各种理由躲避测评。
争功心理。表现为对自己估计过高,甚至将别人或集体的成果占为己有。生怕别人忘记自己的能力,过度宣扬自己做过的几件较成功的事情和取得的成绩。
被动心理。有些学生体现出对自己没信心,老想着自己有那么多的缺点和不足,抱着一种被动挨批的心理,实际心里极度自卑。
二、评价有没有真正关注互动?
上述这些测评过程中的防卫心理,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学生成为评价中的一员,与其他参评人员之间平等互动,既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双方的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
1.互评是获得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同学们平时在一起相处的时间较多,相互了解也较深,进行同学互评时得到的信息一般来说比较真实、具体。但在互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的评价不一定都是客观公正的,有时难免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这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以一种客观公正、严肃认真的态度参与评价。对于学生的互评结果要分析看待,不能简单下结论,避免学生之间的矛盾激化,在必要时要给被评学生解释的机会。只要引导、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评价的目的,熟悉评价的过程和程序,学生互评结果就是了解学生的极其宝贵的资料。
2.自评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良好途径。自我评价可使学生充分体验成长的愉悦,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将各种知识有效地纳入自我的认知结构中去。不过,在学生自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一些局限。如:有的学生夸大自己的价值,评定等级较高;有的学生害怕自己说了缺点后,留下“案底”,因而采取一种有所保留的态度;还有的学生多提缺点,少提优点,从而给自己较低的评价。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评及其价值,并掌握实事求是科学自评的方法,另外,还要慎用自评结果,避免与奖惩挂钩。
三、评价有没有真正关注过程?
只有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加强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才能帮助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促进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以我的语文教学为例,在形成性评价中,学生的学习档案主要包括课外阅读记录、课堂表现记录、书写记录、月检测成绩。
1.课外阅读记录。学生记录每天读了什么书,读了多少页,摘录了什么好词、佳句、佳段等。教师批阅时,评语以鼓励为主。
2.课堂表现记录。主要是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科委员会成员定期评价同学们的课堂表现、学习活动情况,做到实事求是,公平公开。
3.书写记录。每个月在班里开展一次作业评比,教师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推荐出本月最佳作业。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反思和交流,同时在激励的措施下张扬和发展个性,体验成功。
4.月检测。检测既是对一阶段学习的总结,又是整个学期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采用学科委员会成员记录、教师评语整理的形式,与学生成绩相结合,总结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分项、分类进行量化总结,使学生及时发现错误并进行提升,通常以“达标”为主要目的。
(作者单位: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