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妈应聘当餐嫂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lan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餐厅只招收年轻服务员。可是最近重庆、武汉餐饮企业因为服务员缺口太大,大规模招收40~50岁的中年妇女,还为她们特别设计按钟点计酬的方法,这些服务员被叫做“餐嫂”。我51岁的姨妈也赶上了这个风潮,成为一名“餐嫂”。
  一大早上,姨妈就赶到了在重庆沙坪坝区的“40、50”招聘会,其中有30多家餐饮企业提供了2000多个岗位。晚上她回家告诉我们,她应聘当了“餐嫂”,家里人一听都“炸了窝”。
  姨妈以前是一名机关干部,因为身体不好,已经很长时间没工作了。姨妈告诉我们:“在招聘会上除了服务员,还有大堂经理、水电工、杂工等职位。”姨妈想到自己没有餐饮业的工作经验,也不会水电等技术活,杂工太辛苦,只有服务员合适,时间也灵活,更重要的是工资跟年轻人一样。
  可是家里人却有诸多顾虑,第一,因为一些人吃饭时以享受年轻漂亮服务员的服务为目的。有个朋友开的饭店曾招过几个30岁左右的女服务员,结果一些顾客看到不是年轻服务员端茶送水,当即就打电话“抗议”。所以有的饭店即使在过年过节缺人手的时候,宁可只用男服务员代替女服务员,也从未将应聘者年龄放宽。第二,在饭店作服务员苦和累不说,就是那后厨的油烟味道,就能让平日里食指不沾阳春水的姨妈受不了。
  可是姨妈说,以前她也想找一些文秘的工作,可是由于年龄过大被用人单位拒绝了。如今,终于有单位不介意年龄,自己怎么能再挑三拣四的呢?家人看姨妈态度坚决,就不好阻拦,但是都断言,平日里连饭都很少做的姨妈干不了两个星期就会回家。
  没想到,两个月以后,姨妈的“餐嫂”工作干得风风火火,老板很想升她为店长,被姨妈以时间不自由婉拒了。姨妈说,在饭店工作,第一,干活要利索。想想如果你去一个饭店等很长时间才可以吃到饭,你下次还会去吗?第二,服务的态度要好。比如,赶到周末客人比较多,麻烦事也多,挑毛病多的客人也多。有的要加凳子,给客人加个塑料凳子,客人就不愿意,嫌没档次,坐着不舒服。所以要揣摩客人的心思,如果是来请客,要讲究排场,自然服务标准提高。第三,要不怕脏,不怕累。有的客人吐在包间里,还有些客人爱吃瓜子花生,打扫起来非常困难,可是在饭店打工就要不怕这些。第四,不要想自己只是打工的,做的好坏都无所谓。有的客人喝醉了,耍性子不肯付账,这时候姨妈总是笑眯眯地端上一杯绿茶或者一碟瓜果,不提结账,只是劝客人注意身体。这时候,借酒生事的客人自己就不好意思了,讪讪地付账。姨妈不觉得当“餐嫂”是件丢人的事情,到处宣传自己打工的那家饭店,推荐老同事老同学到这家饭店请客摆酒,给老板拉来不少大生意。这样的“餐嫂”,老板自然看重有加。
  姨妈说在饭店打工,很多同伴都是年轻人,容易相处,比在公司作文员要轻松得多,.她还真喜欢上了当“餐嫂”呢。
  
  (责编:孙 展)
其他文献
那是发生在连队里日本华侨知青身上的乐事。  在北大荒的知青队伍里,有一支特殊群体——华侨知青。许多是来自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还有日本华侨知青。那时,他们都从北京来,身为华侨学生,但热血沸腾,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献身农垦的热情不比非华侨知青差。他们当中有拖拉机手,有农工,不怕吃苦受累,有的还是学毛著、研究理论的积极分子呢。但是有一样,民俗民情一概不知不懂,闹出了许多
期刊
我这辈子命定赶上大讲宣传的年代。特别从“志于学”到“而立”这所谓风华正茂的阶段,“宣传”几乎成了我们生活的主要内容。这期间我有过两次在墙上画宣传画的经历。画的东西和心里的感受都截然相反,以致如今虽然到了孔夫子所谓“从心所欲”的年纪,对这段往事仍然“欲忘而不能。”  我当孩子的时候不知被什么灵儿催的,常在地上、墙上、纸上傻画,人见了笑着说“像!像!”弄得我老处于兴奋的创作状态。要是因缘凑巧,说不定我
期刊
上世纪60年代初,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市场上所有食品及日用品全面紧张。那年月,粮票是城市百姓的命根子,填饱肚子是每天的头等大事。  我当时还是单身汉,住在北京的中关村。海淀镇只有寥寥几家餐馆,如果偶尔卖点鱼肉荤腥食物就会拥挤不堪。一个休息日,我想何不进城去转转,或许能遇上点好吃的。我从西单开始转悠。久不进城,没想到所有餐馆都是人满为患,秩序好一点儿的,也都排成了长龙。看那阵势,只好放弃,于是又转
期刊
首次交锋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同年9月赫鲁晓夫被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4年9月赫鲁晓夫率领庞大的代表团参加我国国庆5周年庆祝活动。  此时的赫鲁晓夫地位并不稳固,为寻求中国的支持,答应将旅顺口海军基地交还给中国等互惠条件。赫鲁晓夫又问毛泽东:“你们对我方还有什么要求吗?”毛泽东说:“我们对原子能、核武器感兴趣,希望你们在这方面对我们有所帮助。”赫鲁晓夫一听,急忙以无礼的口气拒绝道
期刊
今年我89岁。耄耋之人,耳不聋眼不花,走路背不驼腰不弯,能吃能睡,晚上九点钟上床,脑袋一沾枕头就着,早上五点钟起床,因之平时大家看不出我有那种病怏怏的老态。实际上,我有27年的糖尿病史,9年前查出患左脑血栓,5年前又查出脑萎缩、高血压、前列腺肥大、脂肪肝等,我把这些病看得很淡。  当然,有病要治疗要吃药,但不能精神负担太大。人总有一死,这是自然规律,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就意味着他的前途是死亡,谁也逃不
期刊
在文物鉴定界,徐邦达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尤其擅长鉴定古字画,由于慧眼独具,人送外号“徐半尺”。记忆力惊人,甚至有的书画卷刚打开半尺,徐邦达就已经说出了与此画有关的一切。  得知徐邦达大师已经93岁高龄了,他额头很高,华发梳理得纹丝不乱,眼睛深邃有神。体态清癯消瘦,一袭中式的对襟褂子,被熨烫得平整挺括,纤尘不染。观其神韵,闻其谈吐,“仙风道骨”这个词,便自然而然浮出脑海。  更让我称奇的还有他的妻子
期刊
70年前,当我出世的时候,祖父早已逝世。据说我家也算得上是书香门第,祖父的书法颇具功力。可是对我来说,只知其名,不见其人,更不知其书法是啥样子。幼时我知道家中收藏有不少书画,后来抗战爆发,老家陷落,我们举家流浪,家中书画理所当然不知去向。解放后,我在杭州工作,虽说天长日久,却忙忙碌碌,数十年时光匆匆而过,直到近10余年才萌发找回老家书画的念头。可是愿望不等于现实。在旧书肆、旧书画摊、书画展览前睁大
期刊
早就对轩辕帝怀着一颗虔敬之心,但真到拜谒轩辕庙时,这虔敬之上不知不觉间又增添了几分虔敬。  从西安到黄帝陵,约160公里,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途中,还经过三原城隍庙、药王山、耀州瓷窑博物馆等景点。人们或许不知道这个博物馆,但绝不会不知道唐三彩。导游带人们来这里参观,了解一下中国陶瓷发展史,再买件唐三彩或一只“倒流壶”带回家去,倒也不失为一件有价值的藏品。倒流壶,北宋人发明,它的奇特之处在于从壶底注
期刊
人到晚年,容易沉缅昔日的“辉煌”与“显赫”,而退休后“门前冷落车马稀”,让一些老年人产生怨恨心理。当我看到他们为蝇头小利,在人生的晚秋发生的惨痛故事,不能不感到痛惜。    10元钱血案    71岁的江良原是大连某外贸公司办公室主任。在单位时他“大小是个头”,工作部门是单位的神经中枢,从没将其他部门的同事放在眼里。遇到同事办事盖章、出门派车,常常要给人家几分颜色看。  可是江良退休后,不但家门失
期刊
接到大哥的电话,说是81岁的父亲血压升高,去卫生站输液过程中又出现了心悸,全家打算安排他住院,叫我快点回家。  我心急火燎地赶到家里,父亲还是不舒服,但是精神已经好多了,大嫂说因为父亲出现心慌,医生已经给他换了药,我长长松了口气。这才发现父亲养的大白猫趴在门前的大树底下已经奄奄一息了。我上次回家的时候老猫就病了,大哥说可能吃了有毒的老鼠,已经病了好几天了。这只猫已经养了12年,很是乖巧听话。可是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