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负责老师,如何制定一个行之有效,又不会激发矛盾的班级检查评比方案,是比较头疼的事。制定得过严,老师、学生疲于应付;制定得过粗,老师、学生又难以操作。现在通行的做法是:值日学生和老师定时检查,看看地面是否干净,班级中有没有追逐打闹的现象,红领巾是否戴好……甚至细化到地上有几张纸片,就扣多少分;有几个人不做眼操扣几分……尽管可操作性很强,但检查者和被检查班级的学生、老师间矛盾不断。“我们刚刚打扫完的,不知道哪里飘来的,肯定不是我们班丢的,怎么扣我们班的分?”“黑板上的字老师下节课还要用,不能擦掉的,你不能扣分!”“学校检查评比的要求写得很明确,这种情况就应该扣分!”……类似带着敌对情绪的争执,几乎每天都会发生。老师和学生也渐渐把重点转向了检查者扣得对不对,是不是在跟我们过不去,而不是我有没有做好这项工作。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师生工作的积极性、工作的效能也自然大打折扣了。甚至出现极端的现象,你扣吧,我就这样了。结果令工作陷入困境。
问题出在哪里呢?其实,主要是管理者采用了消极的管理方式,在工作中使用了“减法”。所谓“减法”,就是满分多少分,根据要求,没做到的就扣去相应的分值。众所周知,检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把工作做好,而不是为难人。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人人乐于去做这件事,争着去做好这件事,而不是被动地、无奈地接受。
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既然大家不喜欢被批评,喜欢被表扬,那我们就不做“减法”做“加法”。所谓“加法”,就是指在检查过程中,对于发现的做得比较好的记录下来,进行加分或是加星。比如巡查时,发现某个班级的窗玻璃擦得特别干净,就可以加分;发现某个班级的学生能主动捡起地上的纸屑,那么给他们班级加分;发现哪个班级去多功能教室上课时,路队特别整齐、安静,就记录下来,然后加分……一周以后,进行统计,在升旗仪式上,把一周来班级检查中发现的亮点进行通报表扬,甚至可以具体到几月几日星期几,哪个班级,有哪个地方做得特别好,哪个学生做了什么好事,这样有凭有据的事实记录,更有说服力。最后,根据得分多少,对每个年级得分最高的三个班级给予“三星班级”的表彰。当听到自己的班级因为努力付出或严格执行规范,而被校领导在全校面前通报表扬时,老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会感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自己没有白干。如果用以前的方式做“减法”,那么很容易把他们的优点和努力忽略。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个班主任,有一次大扫除时,她带领自己班的学生把教室的窗玻璃擦得特别干净,真的可以说是一尘不染。她喜滋滋地对我说,这下,这窗玻璃肯定不会扣分了。我知道,扣分是肯定不会了,她的意思是会不会被表扬。大扫除结束后,检查组的老师和学生来了,他们很快公布了检查结果,窗玻璃很干净,没扣分。而教室的小黑板后面,忘记让学生清扫了,留有卫生死角,结果被扣分了。而我们班,窗玻璃虽然没有他们那么干净,但也没有达到扣分的程度,而且没有发现卫生死角,其他几个平行班也是如此。结果,我们几个班检查分数更高,这使她和她班的学生愤愤不平,工作积极性被严重挫伤。从此,每逢大扫除,她们班总是草草了事。如果使用“加法”,唤起了大家的积极性,那么他们会越干越有劲,甚至为了不让别人超过自己,会去想更好的办法,让自己的班级在这一方面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我自己的班级就曾遇到过这样的事。在布置班级文化前,我向学生们宣布:上一次,我们班级是第一名,这一次,不说第一,至少不能太差,是吧?本想激一下学生,没想到他们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那是当然。”接下来,常看到学生们围在一起想办法,甚至偷偷派出“间谍”去其他班级刺探情报,不仅可以避免雷同,而且也能借鉴人家的优点。学生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结果,我们班蝉联第一。其实,一个学校那么多班级,出现百花争艳的场面也是不错的一道风景。这个班卫生工作特别好,那个班做操特别整齐,另一个班文明礼貌特别好……用做“加法”来鼓励每个班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学生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这些好的做法,首先是旁边的班级相互学习,然后会很快传遍整个校园,校园面貌换新颜。不再有指责、颓废,有的是学习、竞争,是喜悦,而不是委屈。
所以,德育管理中,管理者要多做“加法”,少做“减法”,从消极管理走向积极管理,才能取得更好的管理成果,校园也一定会处处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后宅中心小学)
问题出在哪里呢?其实,主要是管理者采用了消极的管理方式,在工作中使用了“减法”。所谓“减法”,就是满分多少分,根据要求,没做到的就扣去相应的分值。众所周知,检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把工作做好,而不是为难人。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人人乐于去做这件事,争着去做好这件事,而不是被动地、无奈地接受。
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既然大家不喜欢被批评,喜欢被表扬,那我们就不做“减法”做“加法”。所谓“加法”,就是指在检查过程中,对于发现的做得比较好的记录下来,进行加分或是加星。比如巡查时,发现某个班级的窗玻璃擦得特别干净,就可以加分;发现某个班级的学生能主动捡起地上的纸屑,那么给他们班级加分;发现哪个班级去多功能教室上课时,路队特别整齐、安静,就记录下来,然后加分……一周以后,进行统计,在升旗仪式上,把一周来班级检查中发现的亮点进行通报表扬,甚至可以具体到几月几日星期几,哪个班级,有哪个地方做得特别好,哪个学生做了什么好事,这样有凭有据的事实记录,更有说服力。最后,根据得分多少,对每个年级得分最高的三个班级给予“三星班级”的表彰。当听到自己的班级因为努力付出或严格执行规范,而被校领导在全校面前通报表扬时,老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会感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自己没有白干。如果用以前的方式做“减法”,那么很容易把他们的优点和努力忽略。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个班主任,有一次大扫除时,她带领自己班的学生把教室的窗玻璃擦得特别干净,真的可以说是一尘不染。她喜滋滋地对我说,这下,这窗玻璃肯定不会扣分了。我知道,扣分是肯定不会了,她的意思是会不会被表扬。大扫除结束后,检查组的老师和学生来了,他们很快公布了检查结果,窗玻璃很干净,没扣分。而教室的小黑板后面,忘记让学生清扫了,留有卫生死角,结果被扣分了。而我们班,窗玻璃虽然没有他们那么干净,但也没有达到扣分的程度,而且没有发现卫生死角,其他几个平行班也是如此。结果,我们几个班检查分数更高,这使她和她班的学生愤愤不平,工作积极性被严重挫伤。从此,每逢大扫除,她们班总是草草了事。如果使用“加法”,唤起了大家的积极性,那么他们会越干越有劲,甚至为了不让别人超过自己,会去想更好的办法,让自己的班级在这一方面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我自己的班级就曾遇到过这样的事。在布置班级文化前,我向学生们宣布:上一次,我们班级是第一名,这一次,不说第一,至少不能太差,是吧?本想激一下学生,没想到他们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那是当然。”接下来,常看到学生们围在一起想办法,甚至偷偷派出“间谍”去其他班级刺探情报,不仅可以避免雷同,而且也能借鉴人家的优点。学生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结果,我们班蝉联第一。其实,一个学校那么多班级,出现百花争艳的场面也是不错的一道风景。这个班卫生工作特别好,那个班做操特别整齐,另一个班文明礼貌特别好……用做“加法”来鼓励每个班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学生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这些好的做法,首先是旁边的班级相互学习,然后会很快传遍整个校园,校园面貌换新颜。不再有指责、颓废,有的是学习、竞争,是喜悦,而不是委屈。
所以,德育管理中,管理者要多做“加法”,少做“减法”,从消极管理走向积极管理,才能取得更好的管理成果,校园也一定会处处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后宅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