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历史是一门复杂的社会科学,它记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书写着古往今来的发展和繁荣,给后人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初中学生,让他们从中有所领悟、有所感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历史教学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形成一定的历史观,让学生在创新教学中会学、好学、乐学,从而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主体地位
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2 创设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营造学生思考和参与的思维空间
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2~15岁左右,正处在身心转型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对事物的感知力较强,喜欢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教学模式,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做支柱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分析还有一定困难。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发展以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
2.1 以疑启之,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讲中英《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条款”时,以往的教学只是让学生记住“五口”名称与相应的地理位置,这样的教学形式有些僵化。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让学生思考,英国殖民者为何强迫清政府开放这“五口”?“五口”背靠的地域资源有何特征?英国殖民者的经济掠夺倾向是什么?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这样,学生不但清楚地记住了“五口”名称和相应的地理位置,而且对“五口通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而热烈。
2.2 以疑导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自主学习课堂中,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其中精心设疑是关键。例如在讲“一战”时,我通过层层设疑:结合前面所学内容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并试分析战争的性质?一战是如何爆发的?主要有哪几条战线?其中西线发生过哪些重大战役?1917年发生了哪几件事情加速了战争的结束?大战的结果怎样?通过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原由进行探究,效果不错。
3 采用灵活多变的互动形式,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3.1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讲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时,若按书本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难理解难掌握。我们不妨让学生动手用橡皮刻汉字,这样课堂上学生自然会细心捉摸、用心雕刻,兴趣盎然、记忆深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我们还可以以历史教材为依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搜集资料、编写剧本、进行课本剧表演,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的再现历史和感知历史。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主要还应看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性,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进行学习活动、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也就是要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和质量,看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而获得的,尤其要看学生思维含量的大小。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我们以历史教材为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搜集资料、编写剧本、进行课本剧表演,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在此过程中,自主地再现历史和感知历史。
3.2 通过讨论和分组活动进行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老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论述“我心目中的秦始皇”,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使学生学会了应该如何科学的评价历史人物,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动脑,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采用幻灯、录音、电影、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结合实地考察,参观纪念场所、古迹、遗址感知具体的历史环境,专访近现代社会的经历者,以他们的讲述为辅助教材,这样通过语言、文字、实物、场景、图片、音响、荧屏形象等多种信息载体,化平面的视觉感觉为立体的视听感觉,用有声和无声两种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积极引导他们的思维,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主体地位
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2 创设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营造学生思考和参与的思维空间
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2~15岁左右,正处在身心转型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对事物的感知力较强,喜欢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教学模式,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做支柱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分析还有一定困难。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发展以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
2.1 以疑启之,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讲中英《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条款”时,以往的教学只是让学生记住“五口”名称与相应的地理位置,这样的教学形式有些僵化。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让学生思考,英国殖民者为何强迫清政府开放这“五口”?“五口”背靠的地域资源有何特征?英国殖民者的经济掠夺倾向是什么?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这样,学生不但清楚地记住了“五口”名称和相应的地理位置,而且对“五口通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而热烈。
2.2 以疑导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自主学习课堂中,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其中精心设疑是关键。例如在讲“一战”时,我通过层层设疑:结合前面所学内容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并试分析战争的性质?一战是如何爆发的?主要有哪几条战线?其中西线发生过哪些重大战役?1917年发生了哪几件事情加速了战争的结束?大战的结果怎样?通过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原由进行探究,效果不错。
3 采用灵活多变的互动形式,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3.1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讲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时,若按书本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难理解难掌握。我们不妨让学生动手用橡皮刻汉字,这样课堂上学生自然会细心捉摸、用心雕刻,兴趣盎然、记忆深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我们还可以以历史教材为依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搜集资料、编写剧本、进行课本剧表演,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的再现历史和感知历史。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主要还应看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性,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进行学习活动、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也就是要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和质量,看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而获得的,尤其要看学生思维含量的大小。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我们以历史教材为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搜集资料、编写剧本、进行课本剧表演,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在此过程中,自主地再现历史和感知历史。
3.2 通过讨论和分组活动进行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老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论述“我心目中的秦始皇”,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使学生学会了应该如何科学的评价历史人物,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动脑,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采用幻灯、录音、电影、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结合实地考察,参观纪念场所、古迹、遗址感知具体的历史环境,专访近现代社会的经历者,以他们的讲述为辅助教材,这样通过语言、文字、实物、场景、图片、音响、荧屏形象等多种信息载体,化平面的视觉感觉为立体的视听感觉,用有声和无声两种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积极引导他们的思维,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