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一直有畏惧的心理:不喜欢上数学课,更不喜欢做数学题。自然,这些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就不理想,从而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引导学生喜欢数学,进而学好数学,就成了我们数学教师必须要面对和亟需解决的问题。经过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高效有趣数学课堂不单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我们知道《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通俗地说,就是我们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在备课时我们要紧抓这些目标,同时根据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媒体,并对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期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三角形的边》的教学中,我的教学目标明确为:知识目标: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定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能力目标: 能从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能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情感目标:培养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热爱多彩的生活。如此,在目标的指引下,逐一落实,主次分明,不蔓不枝,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更好地体现课堂重点的主要地位,我们不只是把重点写在备课本上,而是在布置预习时就告诉学生,在上课前在黑板的固定位置写出来。在讲授重点内容时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二、精选内容,贴近生活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而我们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我们在授课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这样,不但达到了知识的传授,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高效有趣的效果。比如在学《三角形的边》时,我举出下面例子让学生探索:有个人,身高2米,他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3米多,你相信吗?当学生怀着无比好奇的心情且又将信将疑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时,就已经达到了我们的预期效果。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按《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应更多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不会是枯燥的,而是充满生机的,充满趣味的。
三、巧用幽默,寓教于乐
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幽默的语言不但能使听众喜欢听,同时也使听众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听到的内容。平时教学实践中,讲解一些让学生难以理解的定理或概念时,往往一个恰当的比喻或幽默的语言就能让学生在欢笑中欣然理解其中的知识。例如在讲解移项变号这个知识点时,不管如何强调移项要变号,但在解题时都有相当多的学生移项时忘记变号。后来我打了一个比喻:把等号两边比喻成男女厕所,“ ”号比喻成男同学,“-”号比喻成女同学;“ ”号移到另一边,就像男同学进女厕所,必须变成女同学才能入厕,即“ ”必须变成“-”才能到另一边;同理“-”号移到另一边,就像女同学进男厕所,必须变成男同学才能入厕,即“-”必须变成“ ”才能到另一边。把“移项变号”问题类比为“男女厕所”问题,学生一听就哈哈大笑。这一笑,便记忆深刻,从而掌握了移项法则和要领。
四、联系总结,类比升华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慢慢体悟到身为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能力:一是深入浅出讲解知识的能力,二是对知识点的联系类比,总结升华的能力。数学问题本身就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疑惑重重,如果老师的讲解非但没有解决疑惑,反而让学生越听越疑惑,就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大打折扣。同时,数学知识点众多,其内在关系又纵横交错,相似又不相同,让人难辨难分,如果老师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区分、类比、总结,那么学生的数学知识就会形成系统,学习效果会大为提高。
责任编辑 罗 峰
一、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我们知道《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通俗地说,就是我们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在备课时我们要紧抓这些目标,同时根据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媒体,并对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期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三角形的边》的教学中,我的教学目标明确为:知识目标: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定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能力目标: 能从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能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情感目标:培养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热爱多彩的生活。如此,在目标的指引下,逐一落实,主次分明,不蔓不枝,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更好地体现课堂重点的主要地位,我们不只是把重点写在备课本上,而是在布置预习时就告诉学生,在上课前在黑板的固定位置写出来。在讲授重点内容时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二、精选内容,贴近生活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而我们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我们在授课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这样,不但达到了知识的传授,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高效有趣的效果。比如在学《三角形的边》时,我举出下面例子让学生探索:有个人,身高2米,他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3米多,你相信吗?当学生怀着无比好奇的心情且又将信将疑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时,就已经达到了我们的预期效果。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按《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应更多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不会是枯燥的,而是充满生机的,充满趣味的。
三、巧用幽默,寓教于乐
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幽默的语言不但能使听众喜欢听,同时也使听众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听到的内容。平时教学实践中,讲解一些让学生难以理解的定理或概念时,往往一个恰当的比喻或幽默的语言就能让学生在欢笑中欣然理解其中的知识。例如在讲解移项变号这个知识点时,不管如何强调移项要变号,但在解题时都有相当多的学生移项时忘记变号。后来我打了一个比喻:把等号两边比喻成男女厕所,“ ”号比喻成男同学,“-”号比喻成女同学;“ ”号移到另一边,就像男同学进女厕所,必须变成女同学才能入厕,即“ ”必须变成“-”才能到另一边;同理“-”号移到另一边,就像女同学进男厕所,必须变成男同学才能入厕,即“-”必须变成“ ”才能到另一边。把“移项变号”问题类比为“男女厕所”问题,学生一听就哈哈大笑。这一笑,便记忆深刻,从而掌握了移项法则和要领。
四、联系总结,类比升华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慢慢体悟到身为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能力:一是深入浅出讲解知识的能力,二是对知识点的联系类比,总结升华的能力。数学问题本身就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疑惑重重,如果老师的讲解非但没有解决疑惑,反而让学生越听越疑惑,就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大打折扣。同时,数学知识点众多,其内在关系又纵横交错,相似又不相同,让人难辨难分,如果老师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区分、类比、总结,那么学生的数学知识就会形成系统,学习效果会大为提高。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