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是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优化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强化实验教学、提高操作技能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研究。
关键词: 园林专业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 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是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它以遗传学、植物生理学、栽培学等为基础,研究园林植物新品种创造及良种繁育的理论与技术。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园林植物遗传和变异的基本规律,掌握园林植物新品种培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遗传学与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园林植物遗传改良中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本课程教学的迫切任务。
一、优化教学内容
一般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的学时是40—50学时,学时少而内容多。另外,一些院校的园林专业是文理兼招,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们选用的是戴思兰编著的《园林植物遗传学》、《园林植物育种学》教材。针对该教材的特点,我们调整了课程内容,把知识分为六个模块。模块一:遗传学基础。主要介绍基本概念、细胞分裂及遗传定律。模块二:育种现状和育种目标。在此基础上开设模块三:主要观赏性状的遗传。它主要介绍节花的发育、花色、彩斑、花径和重瓣性的遗传。由于花径是数量性状,因此在此节中先铺垫数量性状的基本知识,把数量性状的特征,统计方法和遗传力等知识有机地穿插到花径遗传中来,使学生深刻领会花径的遗传规律。模块四:常规育种技术。主要包括种质资源、引种驯化、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和倍性育种。将选择育种章节中的芽变选种与经典遗传学中的基因突变结合讲授,将杂种优势穿插细胞质遗传中的雄性不育的知识。这样有机整合既避免了教材之间知识的重复,又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模块五:非常规育种技术,包括诱变育种,离体培养育种,分子育种。模块六:良种繁育。在这六个模块中,前四个模块属于这门课程的经典知识,应该用较多的学时,可根据学时和学生的水平等实际情况安排后两个模块的讲授学时或者是让学生自学。通过上述六个连续、系统的模块就完全能清晰地展现教材知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采取怎样的授课方法,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是教师的必修课 [1]。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理论难度大,因此要求教师在掌握多种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学对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教育背景,以及教学的环境等因素,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学习[2]。我们在授课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多进行对比,总结归纳,也可以安排一定的章节让学生讲解。比如在讲授完有丝分裂后讲解减数分裂前,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减数分裂的过程,启发学生总结归纳二者的不同;在讲授引种驯化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梅花,菠萝,水杉,华中一带的蜜桃等植物能否引种到本地,如何引种。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影响引种驯化的因素和引种程序。
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园林植物遺传育种学学科正在快速发展,教学模式也将朝以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方向发展[3]。因此本门课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后,课件、动画等能够动态地、直观地表现教学内容,增加课容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比如讲授从DNA-蛋白质纤丝到染色体的四级结构模型时,运用动画逼真地解释抽象过程;讲授花的发育时,用图片展示ABC模型的具体内容,讲授彩斑遗传时,通过各种各样的花部彩斑和叶片彩斑图片形象地展现了彩斑的类型。
四、强化实验教学,提高操作技能
1.实验材料的准备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材料和生科、生技专业所用相同,这些材料并不适合园林专业的学生。例如,目前大多数遗传学实验材料(或实验指导书)中有关有丝分裂的实验材料是蚕豆、洋葱和小麦等。这对农学专业学生是比较合适的,但对园林专业学生未必适宜。为此,我们选用水仙根尖分生组织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尝试,并对某些实验步骤进行了技术修改,效果较好[4-5]。水仙是栽培技术相对较为容易的室内盆花,同时学生从根尖的培养、固定、解离、染色、装片及观察的整个过程全部参与,这样学生拿着自己培育好的水仙根尖材料,既有成就感,又加深了对实验的理解。
2.实验结果的分析
传统实验内容确定、材料统一,实验结果也大同小异,学生按照课本中的图按猫画虎地画出来。实验改革后,学生根据自己在显微镜下所看到的各个时期的图像能够辨别绘图,且能够对自己所制作的片子进行自主的分析、探讨,教师则可根据实验情况,给学生提供必要指导。
3.考核方法改革
实验考核既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手段,又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有效措施。以前学生实验成绩主要是根据实验报告来打分的,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因此我们进行了实验改革,把实验考核分成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平时考核的内容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态度及纪律、实验报告等环节,各环节考核分数比例为:预习报告10%,实验操作40%,纪律卫生10%,实验报告40%,这部分成绩占该实验课总成绩的60%;期末考核包括期末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理论考核,各占50%,期末考核占该实验课总成绩的40%,实验操作部分合格方可参加实验理论考试。这一系列考核措施培养了学生课前预习,上课认真操作,课下及时总结实验报告的良好习惯,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了实验课教学效果。
总之,在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探索,认真安排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广建.刍议课堂授课的艺术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34-35.
[2]孙莉.《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精品课程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长春大学学报,2007,17(6):92-93.
[3]王仲,李秀霞,孙睿,张丽敏.多媒体技术在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教学中的应用.科学教育,2009,5:65-66.
[4]沈克全,程经有,徐甸编著.遗传学实验自学指导[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
基金项目:衡水学院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课题(jg2012068)。
关键词: 园林专业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 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是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它以遗传学、植物生理学、栽培学等为基础,研究园林植物新品种创造及良种繁育的理论与技术。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园林植物遗传和变异的基本规律,掌握园林植物新品种培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遗传学与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园林植物遗传改良中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本课程教学的迫切任务。
一、优化教学内容
一般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的学时是40—50学时,学时少而内容多。另外,一些院校的园林专业是文理兼招,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们选用的是戴思兰编著的《园林植物遗传学》、《园林植物育种学》教材。针对该教材的特点,我们调整了课程内容,把知识分为六个模块。模块一:遗传学基础。主要介绍基本概念、细胞分裂及遗传定律。模块二:育种现状和育种目标。在此基础上开设模块三:主要观赏性状的遗传。它主要介绍节花的发育、花色、彩斑、花径和重瓣性的遗传。由于花径是数量性状,因此在此节中先铺垫数量性状的基本知识,把数量性状的特征,统计方法和遗传力等知识有机地穿插到花径遗传中来,使学生深刻领会花径的遗传规律。模块四:常规育种技术。主要包括种质资源、引种驯化、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和倍性育种。将选择育种章节中的芽变选种与经典遗传学中的基因突变结合讲授,将杂种优势穿插细胞质遗传中的雄性不育的知识。这样有机整合既避免了教材之间知识的重复,又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模块五:非常规育种技术,包括诱变育种,离体培养育种,分子育种。模块六:良种繁育。在这六个模块中,前四个模块属于这门课程的经典知识,应该用较多的学时,可根据学时和学生的水平等实际情况安排后两个模块的讲授学时或者是让学生自学。通过上述六个连续、系统的模块就完全能清晰地展现教材知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采取怎样的授课方法,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是教师的必修课 [1]。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理论难度大,因此要求教师在掌握多种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学对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教育背景,以及教学的环境等因素,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学习[2]。我们在授课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多进行对比,总结归纳,也可以安排一定的章节让学生讲解。比如在讲授完有丝分裂后讲解减数分裂前,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减数分裂的过程,启发学生总结归纳二者的不同;在讲授引种驯化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梅花,菠萝,水杉,华中一带的蜜桃等植物能否引种到本地,如何引种。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影响引种驯化的因素和引种程序。
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园林植物遺传育种学学科正在快速发展,教学模式也将朝以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方向发展[3]。因此本门课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后,课件、动画等能够动态地、直观地表现教学内容,增加课容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比如讲授从DNA-蛋白质纤丝到染色体的四级结构模型时,运用动画逼真地解释抽象过程;讲授花的发育时,用图片展示ABC模型的具体内容,讲授彩斑遗传时,通过各种各样的花部彩斑和叶片彩斑图片形象地展现了彩斑的类型。
四、强化实验教学,提高操作技能
1.实验材料的准备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材料和生科、生技专业所用相同,这些材料并不适合园林专业的学生。例如,目前大多数遗传学实验材料(或实验指导书)中有关有丝分裂的实验材料是蚕豆、洋葱和小麦等。这对农学专业学生是比较合适的,但对园林专业学生未必适宜。为此,我们选用水仙根尖分生组织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尝试,并对某些实验步骤进行了技术修改,效果较好[4-5]。水仙是栽培技术相对较为容易的室内盆花,同时学生从根尖的培养、固定、解离、染色、装片及观察的整个过程全部参与,这样学生拿着自己培育好的水仙根尖材料,既有成就感,又加深了对实验的理解。
2.实验结果的分析
传统实验内容确定、材料统一,实验结果也大同小异,学生按照课本中的图按猫画虎地画出来。实验改革后,学生根据自己在显微镜下所看到的各个时期的图像能够辨别绘图,且能够对自己所制作的片子进行自主的分析、探讨,教师则可根据实验情况,给学生提供必要指导。
3.考核方法改革
实验考核既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手段,又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有效措施。以前学生实验成绩主要是根据实验报告来打分的,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因此我们进行了实验改革,把实验考核分成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平时考核的内容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态度及纪律、实验报告等环节,各环节考核分数比例为:预习报告10%,实验操作40%,纪律卫生10%,实验报告40%,这部分成绩占该实验课总成绩的60%;期末考核包括期末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理论考核,各占50%,期末考核占该实验课总成绩的40%,实验操作部分合格方可参加实验理论考试。这一系列考核措施培养了学生课前预习,上课认真操作,课下及时总结实验报告的良好习惯,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了实验课教学效果。
总之,在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探索,认真安排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广建.刍议课堂授课的艺术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34-35.
[2]孙莉.《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精品课程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长春大学学报,2007,17(6):92-93.
[3]王仲,李秀霞,孙睿,张丽敏.多媒体技术在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教学中的应用.科学教育,2009,5:65-66.
[4]沈克全,程经有,徐甸编著.遗传学实验自学指导[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
基金项目:衡水学院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课题(jg2012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