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是一项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这一活动对于每一位小学生来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流于形式,学生缺乏教师实质性的朗读指导,使得朗读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效果并不理想。文章从教师范读、在朗读中体验语言的声律美及情感美、在课堂中形成良好的朗读氛围、在活动中体验朗读的乐趣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以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教师范读;课堂朗读
文字,是有温度的。有感情的朗读,可以通过朗读者把这种温暖传递出去,感染听众。
书声琅琅,这是语文课最基本的要求。但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朗读情况普遍不理想,看似朗读形式多样,譬如齐读、小组读、男女生分组读、个别读,可课堂中的朗读往往是流于形式,教师也缺乏实质性的指导,只是为读而读。这些与教师平时不重视朗读训练有很大的关系。
下面,笔者就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教师的朗读是最好的示范和指导
当今的课堂有许多电教手段,各种音频、视频充斥着我们的课堂。于是,很多语文教师用播放音频或视频来代替自己的范读。但事实上,教师的范读是最好的指导,没有任何手段能替代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课堂上教师的朗读更直观,更容易感染学生。例如,上绘本课《爱心树》的时候,笔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讲述,文本的范读丝丝入扣,凭借简单的图画、寥寥的话语,就可以把一个伤感却又温暖的故事演绎出来,使得学生都沉浸在直抵人心的朗读所营造的氛围之中,其中有一位感性的学生忍不住哭了出来,连旁听的教师也被深深地打动了。可见,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朗读,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朗读水平,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蕴藏在语言当中的情感。
二、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去朗读,体验语言的声律美、情感美
课堂上经常听到教师强调“读慢一点”“读得高兴一些,读得伤心一点”的朗读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装腔作势”地读起来,有时甚至因为太矫揉造作而引起哄堂大笑。其实,无论是高兴还是伤心,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去读,自然地读出自己的理解就是最好的朗读。譬如老舍的《猫》这篇课文的片段:“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怎样才能读出这只猫的古怪呢?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笔者提醒学生注意“实在”“成天”“无忧无虑”等词语,但具体怎么读,则由学生自由发挥。结果每个学生都能读出自己的味道,笔者幽默地评价:“嗯,这是李某某版的猫,这是张某某版的猫。当然,这几个版本的猫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性格古怪的猫!”这样既肯定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当全班齐读的时候,学生更能品味出猫的古怪性格了。
三、課堂朗读要“读”具匠心,形成良好的朗读氛围
朗读是语文课的基本环节,但是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却往往流于形式。首先这是因为教师备课的时候没有备朗读这个环节。如果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先把课文读几遍,重点指导的部分有感情地诵读几遍,甚至能熟读成诵,那么就能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指导。譬如《触摸春天》一文中的某个片段:“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这是一段充满感性美的描写,笔者在备课的时候认真地读了好几遍,基本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讲课的时候,教师要感情充沛地范读,使学生能够安静地聆听和感受。
范读后,笔者让学生点评并指出哪些地方读得好,好在哪里,应该怎么读。然后让学生自由地朗读,笔者一边巡视,一边用心倾听,让读得特别好的学生范读,读完之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段话中“神奇的灵性”是不太好理解的,但是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之后,再结合上下文就能较好地理解了,而且这样的解读是学生自己通过朗读体会出来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课堂上的这些朗读体验和点评,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四、在活动中体验朗读的乐趣,感受语言的魅力
学生不喜欢朗读,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们缺乏一个展示朗读的平台。学生要在体验中成长,朗读水平的提高也是如此。如果仅仅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是很难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的,哪怕是名师上课,也没有几个学生愿意主动举手朗读课文。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展示朗读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些平台上体验到朗读的乐趣和成就感。在学习《古诗两首》后,笔者组织了一次配音诗朗诵比赛。当学生穿上漂亮的服装,和着配乐上台朗诵古诗的时候,他们发现原来古诗朗诵是这样唯美、有趣。自此以后,每当诵读古诗的时候学生都能很快地进入角色,享受诵读的过程,并陶醉其中。还有“朗读者”主题活动,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片段上台朗读,每个学生既是表演者也是评委,现场写评语,最后评出“最佳朗读者”“最佳小评委”。学校招收小主持人和广播员的时候,在参加面试之前,笔者先组织全班进行模拟面试,学生都使出浑身解数参加班级的选拔。结果在面试中脱颖而出的近十个学生被选进了小主持人培训班。
另外,对于区级和校级的朗诵和演讲比赛,很多学生都踊跃报名参加,并刻苦练习。所谓厚积薄发,被选中的学生成为学校的“金牌主持人”,代表学校参加区级的朗诵和演讲比赛,并均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这些学生的表率作用,给了其他学生极大的激励和帮助,他们对自己的朗读更有信心了,也更乐于朗读了。有一次,笔者要在班级里为到访的中国香港教师上一节展示课,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朗诵诗歌《我的祖国》,学生个个踊跃报名争当领诵者。最让笔者惊喜的是,平时语文成绩一般,几乎从不举手发言的两个女生主动要求与被选上的学生PK。经过了几轮的朗读PK之后,笔者才定下了领诵的人选。上课那天,领诵的学生激情澎湃,全班学生都沉浸在强烈的爱国情怀中。炙热的爱国情怀,发自内心的深情朗诵,深深地感染了在座的香港同胞和一起听课的教师,他们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拍下了这感人的一幕。
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学生都爱上了朗读。语文课的朗诵不再是单调乏味的,而是各具特色,值得玩味和享受的过程。学生还通过朗读爱上了阅读,并在朗读和阅读当中感受和传递语言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教师范读;课堂朗读
文字,是有温度的。有感情的朗读,可以通过朗读者把这种温暖传递出去,感染听众。
书声琅琅,这是语文课最基本的要求。但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朗读情况普遍不理想,看似朗读形式多样,譬如齐读、小组读、男女生分组读、个别读,可课堂中的朗读往往是流于形式,教师也缺乏实质性的指导,只是为读而读。这些与教师平时不重视朗读训练有很大的关系。
下面,笔者就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教师的朗读是最好的示范和指导
当今的课堂有许多电教手段,各种音频、视频充斥着我们的课堂。于是,很多语文教师用播放音频或视频来代替自己的范读。但事实上,教师的范读是最好的指导,没有任何手段能替代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课堂上教师的朗读更直观,更容易感染学生。例如,上绘本课《爱心树》的时候,笔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讲述,文本的范读丝丝入扣,凭借简单的图画、寥寥的话语,就可以把一个伤感却又温暖的故事演绎出来,使得学生都沉浸在直抵人心的朗读所营造的氛围之中,其中有一位感性的学生忍不住哭了出来,连旁听的教师也被深深地打动了。可见,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朗读,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朗读水平,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蕴藏在语言当中的情感。
二、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去朗读,体验语言的声律美、情感美
课堂上经常听到教师强调“读慢一点”“读得高兴一些,读得伤心一点”的朗读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装腔作势”地读起来,有时甚至因为太矫揉造作而引起哄堂大笑。其实,无论是高兴还是伤心,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去读,自然地读出自己的理解就是最好的朗读。譬如老舍的《猫》这篇课文的片段:“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怎样才能读出这只猫的古怪呢?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笔者提醒学生注意“实在”“成天”“无忧无虑”等词语,但具体怎么读,则由学生自由发挥。结果每个学生都能读出自己的味道,笔者幽默地评价:“嗯,这是李某某版的猫,这是张某某版的猫。当然,这几个版本的猫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性格古怪的猫!”这样既肯定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当全班齐读的时候,学生更能品味出猫的古怪性格了。
三、課堂朗读要“读”具匠心,形成良好的朗读氛围
朗读是语文课的基本环节,但是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却往往流于形式。首先这是因为教师备课的时候没有备朗读这个环节。如果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先把课文读几遍,重点指导的部分有感情地诵读几遍,甚至能熟读成诵,那么就能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指导。譬如《触摸春天》一文中的某个片段:“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这是一段充满感性美的描写,笔者在备课的时候认真地读了好几遍,基本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讲课的时候,教师要感情充沛地范读,使学生能够安静地聆听和感受。
范读后,笔者让学生点评并指出哪些地方读得好,好在哪里,应该怎么读。然后让学生自由地朗读,笔者一边巡视,一边用心倾听,让读得特别好的学生范读,读完之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段话中“神奇的灵性”是不太好理解的,但是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之后,再结合上下文就能较好地理解了,而且这样的解读是学生自己通过朗读体会出来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课堂上的这些朗读体验和点评,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四、在活动中体验朗读的乐趣,感受语言的魅力
学生不喜欢朗读,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们缺乏一个展示朗读的平台。学生要在体验中成长,朗读水平的提高也是如此。如果仅仅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是很难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的,哪怕是名师上课,也没有几个学生愿意主动举手朗读课文。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展示朗读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些平台上体验到朗读的乐趣和成就感。在学习《古诗两首》后,笔者组织了一次配音诗朗诵比赛。当学生穿上漂亮的服装,和着配乐上台朗诵古诗的时候,他们发现原来古诗朗诵是这样唯美、有趣。自此以后,每当诵读古诗的时候学生都能很快地进入角色,享受诵读的过程,并陶醉其中。还有“朗读者”主题活动,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片段上台朗读,每个学生既是表演者也是评委,现场写评语,最后评出“最佳朗读者”“最佳小评委”。学校招收小主持人和广播员的时候,在参加面试之前,笔者先组织全班进行模拟面试,学生都使出浑身解数参加班级的选拔。结果在面试中脱颖而出的近十个学生被选进了小主持人培训班。
另外,对于区级和校级的朗诵和演讲比赛,很多学生都踊跃报名参加,并刻苦练习。所谓厚积薄发,被选中的学生成为学校的“金牌主持人”,代表学校参加区级的朗诵和演讲比赛,并均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这些学生的表率作用,给了其他学生极大的激励和帮助,他们对自己的朗读更有信心了,也更乐于朗读了。有一次,笔者要在班级里为到访的中国香港教师上一节展示课,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朗诵诗歌《我的祖国》,学生个个踊跃报名争当领诵者。最让笔者惊喜的是,平时语文成绩一般,几乎从不举手发言的两个女生主动要求与被选上的学生PK。经过了几轮的朗读PK之后,笔者才定下了领诵的人选。上课那天,领诵的学生激情澎湃,全班学生都沉浸在强烈的爱国情怀中。炙热的爱国情怀,发自内心的深情朗诵,深深地感染了在座的香港同胞和一起听课的教师,他们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拍下了这感人的一幕。
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学生都爱上了朗读。语文课的朗诵不再是单调乏味的,而是各具特色,值得玩味和享受的过程。学生还通过朗读爱上了阅读,并在朗读和阅读当中感受和传递语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