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的独立出版先行者
《读库》创立者张立宪,人称老六。多年来,他以一副翘着兰花指说“讨厌”的贱得嘀嘀叫的中年男交际花形象,闻名于京城文化圈。“人格之灿烂,酒风之浩荡,兰花指之妖娆”是其好友高群书对他的评价。
高群书曾找他演过一部电影《神探亨特张》,从没当过演员的老六沉吟片刻,随即带着兰花指式的故作镇定的颤音,轻轻地说:“哦,我得和我的经纪人商量一下档期和片酬问题。”
后来他成了那部电影的主演。戏里需要他一个愤怒的眼神,高群书引导他,“老六,你就像看到一个欠你稿子3个月的作者一样生气就行。”
作为图书编辑,这眼神儿老六最熟。
2005年,毕业于人民大学新闻系的老六已在北京混迹传媒出版业多年,“熟悉一个媒体从无到有再到卖出去的几乎所有环节”的他,各种机会和订单应接不暇,36岁本命年的时候,他却开始主动做一本“符合自己理想的书”。这就是后来的《读库》。
据老六说,《读库》的创意是他坐着大巴得来的。
那时他刚刚离开某出版社,便有一家有望上市的公司向他发出召唤,一份很有“钱”途的工作和成为百万富翁的可能,让他无法不为所动。然而身处第三个本命年的老六,正猛烈地怀疑人生,视上班为畏途。“貌似你得到了很多机会,但是本质上你还是被别人挑选。我能干的想干的是什么?我真正能干什么?”
“好在那个大巴走得非常慢。”到达北京时一本mook(杂志型图书)已经在老六心中呼之欲出了。“两个月一本的丛书,一年出6本。”
后来有记者问老六,有什么事是传统出版社做不到,一定要通过《读库》做的?
老六大咧咧地说,传统出版社跟一本书有关的人太多,环节也太多,《读库》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可以做到直达,找到我一个人就可以全都解决了。
这倒不是吹牛。老六至今是《读库》唯一的专职编辑。当年他给《读者》写拜年信,说“我谨代表《读库》全体员工”,他绝对可以代表。
他一个人构思了《读库》蓝图,然后自己组稿、编稿,自己决定纸张、开本、版式、装帧,哪怕色弱也要自己下印厂监督调色、印制和装订。
《读库》推出两周年的时候,老六被《南方人物周刊》推选为“魅力50人”中文化类的“独立之魅”。陈丹青给添了一句评语:当今时代的媒体人与出版人,本该多有独行侠。
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意识到老六与他的《读库》是独立出版的先行者。
高成本写作带来高质量文本
“一个人的编辑部”照样让老六折腾得风生水起。
十几年前,老六就号称“老男人局”总设计师,是西祠胡同饭局响当当的召集人。彼时,西祠混迹着各种看似不相干的人,比如老颓、老罗、王小山、牟森,老六时不时一脸媚态地插播一条帖子,“有青年作家要俺请吃饭的吗?”长久下来,西祠出现了一个秘密的版块:饭局通知。
作为饭局局长,老六用起局内成员来毫不手软,从作者到出版,时常有人被他拉壮丁。老六乐于把朋友变成作者,再从作者变成“贱人”。朋友们给《读库》写稿的投入产出比,较之他们日常的文字营生,简直太不划算,可“这些贱人全都乐在其中,有的得到稿费,还要变买成《读库》,送朋友,送美女。把一些人的贱劲充分挑逗出来,是《读库》最大的历史功绩。”老六在自己的博客里得意洋洋。
为防止拖稿,他在手机里设了一条常用短信:要再不把稿子给我,就拿弹弓子崩你们家玻璃。他把这种催稿的眼神儿用到了高群书的电影里。
剥去贱得妖娆的外表,张立宪其实认真得可怕。《读库》的一切环节,他事必躬亲,对这本书的质量有着近乎洁癖的要求。
第一期访的人物是郭德纲。老六酒后向东东枪约了稿。“从2005年9月为约稿做准备,收集资料历时半年。从初稿到完成有3个月时间。”东东枪回忆,这段时间里,郭德纲已经从“天桥乐”门可罗雀,变成声名大噪一票难求,连宠物杂志也要郭抱着猫狗上封面。
但老六认为仍然有机会,“即使到目前,一次用这样大的篇幅描述郭师傅的,只有这一组稿子。能够安安静静地与郭师傅单独沟通十几个小时的,能够到郭师傅家里,把他家中几乎所有照片从头到尾翻检一遍的,恐怕只有我。”东东枪非常自信。
老六找东东枪时就说过约稿要求:一、不遗余力,不计成本,不留遗憾;二、时间服从质量。老六自称信奉“高成本写作”,这“三不”成为日后《读库》约稿的通则。
后来又做盲人歌手周云蓬的稿。约稿时老六告诉作者绿妖:“我说我们需要采访3个月,然后写作3个月,至少要半年。”3个月的理由是“你要采访他对你说的话,要记录他说话时的样子,要记录他不说话时的样子,也要记录他做的事儿,还要记录他的朋友说的话,这个人才能立起来。”
半年后,文章发出来,绿妖和周云蓬已成爱侣。
理想主义靠行动
为啥要这么做《读库》?老六自己总结过一回:我见到的大多数出版社编辑,都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吭吭哧哧把这本书草草弄出来,就赶快奔下一本书而去,每本书的功课都做不足,做不好。我宁愿轻松而饱满地工作,我们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干活,留下关于这个时代的文字标本。
这种说法曾让很多人在《读库》筹建初期预言,它活不长久,因为老六的过于浓烈的理想主义作祟。毕竟,现在出版业的景况并不是很好,还遭受着电子书冲击。可《读库》第一期就发行了1.2万册,不但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好,且印刷质量“屡屡震惊京城印刷高手”。
后来,老六难得严肃认真地解读了自己的理想主义,“我觉得真正的理想主义都是现实的,就是要行动,要把事情做出来。”在老六看来,理想遥不可及,恰恰是因为很多人没有认认真真把一件事情做好的耐心和勇气,还老是愤世嫉俗,怨天尤人,才导致很多事情只是理想而已。责编 / 王迅
[email protected]
《读库》创立者张立宪,人称老六。多年来,他以一副翘着兰花指说“讨厌”的贱得嘀嘀叫的中年男交际花形象,闻名于京城文化圈。“人格之灿烂,酒风之浩荡,兰花指之妖娆”是其好友高群书对他的评价。
高群书曾找他演过一部电影《神探亨特张》,从没当过演员的老六沉吟片刻,随即带着兰花指式的故作镇定的颤音,轻轻地说:“哦,我得和我的经纪人商量一下档期和片酬问题。”
后来他成了那部电影的主演。戏里需要他一个愤怒的眼神,高群书引导他,“老六,你就像看到一个欠你稿子3个月的作者一样生气就行。”
作为图书编辑,这眼神儿老六最熟。
2005年,毕业于人民大学新闻系的老六已在北京混迹传媒出版业多年,“熟悉一个媒体从无到有再到卖出去的几乎所有环节”的他,各种机会和订单应接不暇,36岁本命年的时候,他却开始主动做一本“符合自己理想的书”。这就是后来的《读库》。
据老六说,《读库》的创意是他坐着大巴得来的。
那时他刚刚离开某出版社,便有一家有望上市的公司向他发出召唤,一份很有“钱”途的工作和成为百万富翁的可能,让他无法不为所动。然而身处第三个本命年的老六,正猛烈地怀疑人生,视上班为畏途。“貌似你得到了很多机会,但是本质上你还是被别人挑选。我能干的想干的是什么?我真正能干什么?”
“好在那个大巴走得非常慢。”到达北京时一本mook(杂志型图书)已经在老六心中呼之欲出了。“两个月一本的丛书,一年出6本。”
后来有记者问老六,有什么事是传统出版社做不到,一定要通过《读库》做的?
老六大咧咧地说,传统出版社跟一本书有关的人太多,环节也太多,《读库》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可以做到直达,找到我一个人就可以全都解决了。
这倒不是吹牛。老六至今是《读库》唯一的专职编辑。当年他给《读者》写拜年信,说“我谨代表《读库》全体员工”,他绝对可以代表。
他一个人构思了《读库》蓝图,然后自己组稿、编稿,自己决定纸张、开本、版式、装帧,哪怕色弱也要自己下印厂监督调色、印制和装订。
《读库》推出两周年的时候,老六被《南方人物周刊》推选为“魅力50人”中文化类的“独立之魅”。陈丹青给添了一句评语:当今时代的媒体人与出版人,本该多有独行侠。
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意识到老六与他的《读库》是独立出版的先行者。
高成本写作带来高质量文本
“一个人的编辑部”照样让老六折腾得风生水起。
十几年前,老六就号称“老男人局”总设计师,是西祠胡同饭局响当当的召集人。彼时,西祠混迹着各种看似不相干的人,比如老颓、老罗、王小山、牟森,老六时不时一脸媚态地插播一条帖子,“有青年作家要俺请吃饭的吗?”长久下来,西祠出现了一个秘密的版块:饭局通知。
作为饭局局长,老六用起局内成员来毫不手软,从作者到出版,时常有人被他拉壮丁。老六乐于把朋友变成作者,再从作者变成“贱人”。朋友们给《读库》写稿的投入产出比,较之他们日常的文字营生,简直太不划算,可“这些贱人全都乐在其中,有的得到稿费,还要变买成《读库》,送朋友,送美女。把一些人的贱劲充分挑逗出来,是《读库》最大的历史功绩。”老六在自己的博客里得意洋洋。
为防止拖稿,他在手机里设了一条常用短信:要再不把稿子给我,就拿弹弓子崩你们家玻璃。他把这种催稿的眼神儿用到了高群书的电影里。
剥去贱得妖娆的外表,张立宪其实认真得可怕。《读库》的一切环节,他事必躬亲,对这本书的质量有着近乎洁癖的要求。
第一期访的人物是郭德纲。老六酒后向东东枪约了稿。“从2005年9月为约稿做准备,收集资料历时半年。从初稿到完成有3个月时间。”东东枪回忆,这段时间里,郭德纲已经从“天桥乐”门可罗雀,变成声名大噪一票难求,连宠物杂志也要郭抱着猫狗上封面。
但老六认为仍然有机会,“即使到目前,一次用这样大的篇幅描述郭师傅的,只有这一组稿子。能够安安静静地与郭师傅单独沟通十几个小时的,能够到郭师傅家里,把他家中几乎所有照片从头到尾翻检一遍的,恐怕只有我。”东东枪非常自信。
老六找东东枪时就说过约稿要求:一、不遗余力,不计成本,不留遗憾;二、时间服从质量。老六自称信奉“高成本写作”,这“三不”成为日后《读库》约稿的通则。
后来又做盲人歌手周云蓬的稿。约稿时老六告诉作者绿妖:“我说我们需要采访3个月,然后写作3个月,至少要半年。”3个月的理由是“你要采访他对你说的话,要记录他说话时的样子,要记录他不说话时的样子,也要记录他做的事儿,还要记录他的朋友说的话,这个人才能立起来。”
半年后,文章发出来,绿妖和周云蓬已成爱侣。
理想主义靠行动
为啥要这么做《读库》?老六自己总结过一回:我见到的大多数出版社编辑,都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吭吭哧哧把这本书草草弄出来,就赶快奔下一本书而去,每本书的功课都做不足,做不好。我宁愿轻松而饱满地工作,我们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干活,留下关于这个时代的文字标本。
这种说法曾让很多人在《读库》筹建初期预言,它活不长久,因为老六的过于浓烈的理想主义作祟。毕竟,现在出版业的景况并不是很好,还遭受着电子书冲击。可《读库》第一期就发行了1.2万册,不但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好,且印刷质量“屡屡震惊京城印刷高手”。
后来,老六难得严肃认真地解读了自己的理想主义,“我觉得真正的理想主义都是现实的,就是要行动,要把事情做出来。”在老六看来,理想遥不可及,恰恰是因为很多人没有认认真真把一件事情做好的耐心和勇气,还老是愤世嫉俗,怨天尤人,才导致很多事情只是理想而已。责编 / 王迅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