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应加以提倡。教师应该在了解新课标的前提下,加强业务学习,摒弃传统教学中那种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构建适合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探究式教学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要角色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小学生的自身特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年龄都较小,接受能力比较弱,但是他们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好奇心是比较强的,利用好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在教学中恰当的设置问题情境,以此来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小学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极有效的教学方式。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学时,首先以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之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以一块三角形的耕地为例,高3.0米,底长4.0米,求耕地的占地面积为多少?这时就会引发学生内心的好奇心理,教师就此引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明确了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思考,独立探究
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所以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教师可以出示相关的图形,增强学生的视觉效果,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并列出示算式:20+40,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你打算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思考,作出了如下算法:①十个十个地数,40、50、60。②2个十加4个十得6个十,是60。③2+4=6,20+40=60。并让他们自由选择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30+50。这样,既引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也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尊重,更重要的给学生搭建了施展才能的平台。
三、构建数学模型
构建数学模型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模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把常识提炼为数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构建数学模型成为其关键。如:还以“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学为例,问题情境设置之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势利导,让数学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进行推演。如三角形和由规则到一般。首先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规则的三角形。如一个正方形可以通过对角线划分为两个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即正方形的面积真好是这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之和,从而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以正方形的一边作为三角形的底,以正方形的另一边作为高,让学生合作探究其中的关系,找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对这一整个过程的设置,丰富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最后,通过学生得出的推理,来引导小组之间实施分析、比较,总结出最简单的解题方法。这样的数学解题思路,一方面培养了的学生合作意识,另一方面步步为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四、激励评价,促成探究动力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要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小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是最爱听到教师的表扬的,因而,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加鼓励。教师的鼓励能让他们有成就感,能吸引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比如,“你的进步很快,老师感到特别高兴”“你真聪明,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等的语言激励,或者书面评语激励,以及奖励学生笑脸等,使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总之,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一种实用可行的科学教学方法。但要取得课堂的实效性,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课标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课堂设置的中心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学习方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行之有效的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究中,学生亲历观察、猜想、比较、归纳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振清《让探究式教学走进小学数学课堂》,《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第8期
[2]王爱红《关于小学数学教育中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年第12期
[3]单春艳《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探究式教学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要角色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小学生的自身特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年龄都较小,接受能力比较弱,但是他们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好奇心是比较强的,利用好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在教学中恰当的设置问题情境,以此来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小学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极有效的教学方式。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学时,首先以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之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以一块三角形的耕地为例,高3.0米,底长4.0米,求耕地的占地面积为多少?这时就会引发学生内心的好奇心理,教师就此引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明确了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思考,独立探究
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所以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教师可以出示相关的图形,增强学生的视觉效果,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并列出示算式:20+40,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你打算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思考,作出了如下算法:①十个十个地数,40、50、60。②2个十加4个十得6个十,是60。③2+4=6,20+40=60。并让他们自由选择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30+50。这样,既引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也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尊重,更重要的给学生搭建了施展才能的平台。
三、构建数学模型
构建数学模型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模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把常识提炼为数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构建数学模型成为其关键。如:还以“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学为例,问题情境设置之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势利导,让数学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进行推演。如三角形和由规则到一般。首先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规则的三角形。如一个正方形可以通过对角线划分为两个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即正方形的面积真好是这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之和,从而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以正方形的一边作为三角形的底,以正方形的另一边作为高,让学生合作探究其中的关系,找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对这一整个过程的设置,丰富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最后,通过学生得出的推理,来引导小组之间实施分析、比较,总结出最简单的解题方法。这样的数学解题思路,一方面培养了的学生合作意识,另一方面步步为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四、激励评价,促成探究动力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要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小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是最爱听到教师的表扬的,因而,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加鼓励。教师的鼓励能让他们有成就感,能吸引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比如,“你的进步很快,老师感到特别高兴”“你真聪明,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等的语言激励,或者书面评语激励,以及奖励学生笑脸等,使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总之,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一种实用可行的科学教学方法。但要取得课堂的实效性,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课标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课堂设置的中心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学习方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行之有效的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究中,学生亲历观察、猜想、比较、归纳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振清《让探究式教学走进小学数学课堂》,《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第8期
[2]王爱红《关于小学数学教育中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年第12期
[3]单春艳《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