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困生在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不同的学校、比例不同而已。学困生的存在,给教师提高教学成绩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也对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最终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和地位。如何转化学困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急需解决的教育问题。学困生转化得好,既有利于学困生奠定未来学习生活的基础,也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近期,我校开展扬长教育的探索研究,扬长教育理论,给我们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方法。本文就历史教学实施扬长教育转化学困生这一问题,通过探究和实践,浅谈自己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扬长教育转化学困生的观点,以达到抛砖引玉之功效,供教育同行共同探讨指正。
关键词:历史教学;扬长教育;转化学困生
一、扬长教育下的“学困生”和教师
“学困生”是指课堂上不够认真、喜欢搞小动作、有时还故意捣乱、不按时完成作业,厌学情绪比较严重的成绩较差的学生。“学困生”往往造成所在班级纪律涣散,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对历史缺乏重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太喜欢历史,有些学生认为历史曾经学得差,对学习历史失去了信心,逐渐滑入历史“学困生”边沿。他们多数是希望听听历史故事、看看历史视频,其他就兴趣不大。历史知识点复杂和难记,给他们的感觉是死板乏味,只能死记硬背,根本不想去记,也不愿去理解分析;课后就更不用说去自主学习了。扬长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长处,也存在着一定的短处。“学困生”(除先天因素引起的学困生)之所以被大家认为是差生,是由于他们的长处没有表现出来,得不到发挥,或者是缺少表现的机会。教育的功利性,使得很多教师不得不盯住优生,缺乏给“学困生”提供展现长处的机会和平台。扬长教育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熟知学生、了解“学困生”的发展情况、洞察每个“学困生”的内心世界、要用心去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所以,了解学生是实施扬长教育的前提。
“学困生”的优点,最不易被发现。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一方面要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的成败,分析自己的智能结构,哪几种智能比较强,发现自己的长处;同时分析智能结构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运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树立教育上的自信心,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个性和教学风格。另一方面要求每一个学生表现自己的优点,努力搜索自己的长处,真正的认识和了解自己;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各类活动,通过表演小品、播放歌曲、开辟“历史大家谈”、力求让每个“学困生”的个性和特长在活动中显现出来;给他们多鼓励,在教师的欣赏的目光中,学生会感到被注意的快乐,长处和优点也就得到自然表现。
二、转化“学困生”的措施
1.分层教学转化“学困生”
扬长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要将“学困生”的优势充分发掘出来,并加以培养和发挥,成为学生的一大亮点。因此,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成为转化“学困生”的有效途径。分层次因材教学,给每个学生张扬个性的空间,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机。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基础程度的特点,我们将学生划分为学困生、中等生、学优生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并学有所获,达到激发各个群体的学习积极性。
如,我们在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这一历史事件的时候,对教学目标重新进行分解,主要包括:识记改革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理解改革的实质和性质、评价改革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三部分。“学困生”的目标是掌握识记部分,中等生掌握识记和理解两部分,学优生要求掌握识记、理解和评价三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教给“学困生”一些记背识记知识的能力,比如概括“俄国改革内容”的关键词,归纳历史作用的主体部分,比较俄国与日本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历史综合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他们能够掌握识记部分知识后,及时鼓励他们向中等生发展,尽力掌握理解部分内容。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和成功的喜悦,改变了“学困生”坐冷板凳的现象。
2.开发“学困生”的智力因素
扬长教育要善于激励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分析学生的智能结构,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然后给予及时的激励赏识。“学困生”不是智力水平不高,而是智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总结出要安排一些教学活动,专门关注“学困生”,让他们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加强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训练,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从而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达到自信激励的目的。
如,我们在学习“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时,学优生很快就把历史意义理解和掌握了;而“学困生”花了很多时间都不能记住知识点,更不要说理解了。这时我们不能只传授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给“学困生”介绍思维方法。先把“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划分废除黑人奴隶制度、维护国家统一、为发展成最强大的国家奠定基础三部分,让他们分别记背;然后帮助他们理解三个部分的意义是如何归纳出来;最后表扬和赏识他们的努力和进步,激发他们自我完善的强烈动机,鼓励他们用自己最擅长的学习方法把历史意义理解和掌握。结果是“学困生”与学优生一样,都能准确掌握好“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
3.培养“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
人的最大兴趣无疑是聚焦在自身的“特长”之中,扬长教育最容易实现教学理想的“乐学”境界。每个人的学习兴趣主要是凝聚在他的特长之中,每个人的创造潜力也主要是埋藏在他的特长之中。激发了“学困生”的兴趣,培养和发展了“学困生”的特长,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时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会自觉地战胜在前进路上的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我们通过开展历史剧表演,历史故事演讲会,历史模具小制作比赛等活动,寓教于乐,使“学困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感染,在欢乐中受到教育。 如,我们在学习“辛亥革命”时,特意邀请一些擅长表演的“学困生”参与编排和表演历史剧。他们的学习成绩虽然不是很好,但喜欢表演、擅长表演,表演角色生动投入。我鼓励他们积极钻研“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要求他们编排和表演一段与历史相符的“武昌起义”再现剧。在编排节目时,他们除了积极钻研历史事件外,还主动向我提问“武昌起义”的有关历史,编排和表演相当积极和投入。通过这次活动,展现了他们擅长编剧和表演的长处。表演结束时,我及时要求学生在每个小演员身上找出闪光点,并大力表扬,大大增强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信心,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4.用教师的关爱转化“学困生”
实施扬长教育,要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注重采用恰当的策略。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的教育过程。部分“学困生”长在单亲或不和睦的家庭,本已受伤的心更害怕遭受挫折和失败,他们更需要亲情,对教师的关爱更为敏感。教师若能给予他们无私的关爱,让“学困生”从教师这里找到心灵的依托,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心与心相契,情与情交融的良好关系,他们对教师的戒备心理才会放松,才会把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表现在教师面前。
如,笔者教过的一个单亲家庭的学生,他的历史成绩很差,上课有时还睡觉,是一名典型的“学困生”。为了提高他的历史成绩,笔者经常主动找他谈话,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有一次,他打球时扭伤了脚,走路一瘸一拐的,笔者及时把他带到家里并亲自帮他擦药,他感动了,觉得笔者是真心对他好,于是向笔者打了“心结”。而笔者知道他篮球打得好,就经常在学生面前表扬他。抓住他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引导,诱发他潜在的学习积极性,萌发他上进的生机,让他慢慢喜欢上历史课,在学习和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增强其学习自信心和战胜挫折的勇气。他的学习成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摘掉了“学困生”的帽子。
三、扬长教育理论指导下转化“学困生”的效果
历史教学过程中实施扬长教育转化“学困生”,重在张扬和发展“学困生”的个性。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扬长教育的理念,是一种以突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突出培养学生人格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创新。我们在扬长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初步实现了五个转变:1.由学生被动学习到自己主动学习的转变;2.由以学生听记为中心到以学生自学思考为中心的转变;3.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4.由以讲授为中心到以“导”为中心的转变;5.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到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独立思考自己解答的转变。通过扬长教育,各个层次的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最大潜能。学优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学困生”得到了有效转化,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总之,扬长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基础素质的教育,为培养学生兴趣、表现学生特长和激发学生潜能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个性在自由的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使不同个性品质和潜能的学生都能合理成长,成为不同要求的社会的栋梁之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竭尽全力,以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亡为己任,在工作中实施扬长教育,努力将每个学生培育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谭小林.多元智力与扬长教育[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J].2003(6).
关键词:历史教学;扬长教育;转化学困生
一、扬长教育下的“学困生”和教师
“学困生”是指课堂上不够认真、喜欢搞小动作、有时还故意捣乱、不按时完成作业,厌学情绪比较严重的成绩较差的学生。“学困生”往往造成所在班级纪律涣散,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对历史缺乏重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太喜欢历史,有些学生认为历史曾经学得差,对学习历史失去了信心,逐渐滑入历史“学困生”边沿。他们多数是希望听听历史故事、看看历史视频,其他就兴趣不大。历史知识点复杂和难记,给他们的感觉是死板乏味,只能死记硬背,根本不想去记,也不愿去理解分析;课后就更不用说去自主学习了。扬长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长处,也存在着一定的短处。“学困生”(除先天因素引起的学困生)之所以被大家认为是差生,是由于他们的长处没有表现出来,得不到发挥,或者是缺少表现的机会。教育的功利性,使得很多教师不得不盯住优生,缺乏给“学困生”提供展现长处的机会和平台。扬长教育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熟知学生、了解“学困生”的发展情况、洞察每个“学困生”的内心世界、要用心去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所以,了解学生是实施扬长教育的前提。
“学困生”的优点,最不易被发现。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一方面要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的成败,分析自己的智能结构,哪几种智能比较强,发现自己的长处;同时分析智能结构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运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树立教育上的自信心,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个性和教学风格。另一方面要求每一个学生表现自己的优点,努力搜索自己的长处,真正的认识和了解自己;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各类活动,通过表演小品、播放歌曲、开辟“历史大家谈”、力求让每个“学困生”的个性和特长在活动中显现出来;给他们多鼓励,在教师的欣赏的目光中,学生会感到被注意的快乐,长处和优点也就得到自然表现。
二、转化“学困生”的措施
1.分层教学转化“学困生”
扬长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要将“学困生”的优势充分发掘出来,并加以培养和发挥,成为学生的一大亮点。因此,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成为转化“学困生”的有效途径。分层次因材教学,给每个学生张扬个性的空间,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机。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基础程度的特点,我们将学生划分为学困生、中等生、学优生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并学有所获,达到激发各个群体的学习积极性。
如,我们在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这一历史事件的时候,对教学目标重新进行分解,主要包括:识记改革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理解改革的实质和性质、评价改革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三部分。“学困生”的目标是掌握识记部分,中等生掌握识记和理解两部分,学优生要求掌握识记、理解和评价三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教给“学困生”一些记背识记知识的能力,比如概括“俄国改革内容”的关键词,归纳历史作用的主体部分,比较俄国与日本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历史综合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他们能够掌握识记部分知识后,及时鼓励他们向中等生发展,尽力掌握理解部分内容。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和成功的喜悦,改变了“学困生”坐冷板凳的现象。
2.开发“学困生”的智力因素
扬长教育要善于激励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分析学生的智能结构,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然后给予及时的激励赏识。“学困生”不是智力水平不高,而是智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总结出要安排一些教学活动,专门关注“学困生”,让他们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加强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训练,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从而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达到自信激励的目的。
如,我们在学习“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时,学优生很快就把历史意义理解和掌握了;而“学困生”花了很多时间都不能记住知识点,更不要说理解了。这时我们不能只传授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给“学困生”介绍思维方法。先把“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划分废除黑人奴隶制度、维护国家统一、为发展成最强大的国家奠定基础三部分,让他们分别记背;然后帮助他们理解三个部分的意义是如何归纳出来;最后表扬和赏识他们的努力和进步,激发他们自我完善的强烈动机,鼓励他们用自己最擅长的学习方法把历史意义理解和掌握。结果是“学困生”与学优生一样,都能准确掌握好“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
3.培养“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
人的最大兴趣无疑是聚焦在自身的“特长”之中,扬长教育最容易实现教学理想的“乐学”境界。每个人的学习兴趣主要是凝聚在他的特长之中,每个人的创造潜力也主要是埋藏在他的特长之中。激发了“学困生”的兴趣,培养和发展了“学困生”的特长,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时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会自觉地战胜在前进路上的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我们通过开展历史剧表演,历史故事演讲会,历史模具小制作比赛等活动,寓教于乐,使“学困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感染,在欢乐中受到教育。 如,我们在学习“辛亥革命”时,特意邀请一些擅长表演的“学困生”参与编排和表演历史剧。他们的学习成绩虽然不是很好,但喜欢表演、擅长表演,表演角色生动投入。我鼓励他们积极钻研“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要求他们编排和表演一段与历史相符的“武昌起义”再现剧。在编排节目时,他们除了积极钻研历史事件外,还主动向我提问“武昌起义”的有关历史,编排和表演相当积极和投入。通过这次活动,展现了他们擅长编剧和表演的长处。表演结束时,我及时要求学生在每个小演员身上找出闪光点,并大力表扬,大大增强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信心,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4.用教师的关爱转化“学困生”
实施扬长教育,要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注重采用恰当的策略。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的教育过程。部分“学困生”长在单亲或不和睦的家庭,本已受伤的心更害怕遭受挫折和失败,他们更需要亲情,对教师的关爱更为敏感。教师若能给予他们无私的关爱,让“学困生”从教师这里找到心灵的依托,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心与心相契,情与情交融的良好关系,他们对教师的戒备心理才会放松,才会把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表现在教师面前。
如,笔者教过的一个单亲家庭的学生,他的历史成绩很差,上课有时还睡觉,是一名典型的“学困生”。为了提高他的历史成绩,笔者经常主动找他谈话,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有一次,他打球时扭伤了脚,走路一瘸一拐的,笔者及时把他带到家里并亲自帮他擦药,他感动了,觉得笔者是真心对他好,于是向笔者打了“心结”。而笔者知道他篮球打得好,就经常在学生面前表扬他。抓住他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引导,诱发他潜在的学习积极性,萌发他上进的生机,让他慢慢喜欢上历史课,在学习和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增强其学习自信心和战胜挫折的勇气。他的学习成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摘掉了“学困生”的帽子。
三、扬长教育理论指导下转化“学困生”的效果
历史教学过程中实施扬长教育转化“学困生”,重在张扬和发展“学困生”的个性。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扬长教育的理念,是一种以突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突出培养学生人格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创新。我们在扬长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初步实现了五个转变:1.由学生被动学习到自己主动学习的转变;2.由以学生听记为中心到以学生自学思考为中心的转变;3.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4.由以讲授为中心到以“导”为中心的转变;5.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到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独立思考自己解答的转变。通过扬长教育,各个层次的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最大潜能。学优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学困生”得到了有效转化,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总之,扬长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基础素质的教育,为培养学生兴趣、表现学生特长和激发学生潜能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个性在自由的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使不同个性品质和潜能的学生都能合理成长,成为不同要求的社会的栋梁之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竭尽全力,以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亡为己任,在工作中实施扬长教育,努力将每个学生培育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谭小林.多元智力与扬长教育[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J].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