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对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研究生教育的普及,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在随着社会要求发生变化。根据培养目标采取分类培养模式来进行人才培养,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研究生 分类培养 实践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020-02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为我国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产出高等知识和高等技能人才,其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质量。新时期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发展变化,高等教育的普及带来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不可忽视在研究生数量增长的同时应该保障培养的质量。研究生培养模式必须脱离传统单一的学术型模式,转向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其中涉及到培养类型、人才供给方向等因素。因此,当前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成为教育改革的探索重点之一。
二、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探索意义
1.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运转的时期,社会面临各类转型和发展,这一时期对高素质知识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且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供给。教育部明确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在未来的研究生招生中,积极增加应用型研究生专业点建设和招生数量,逐渐逐步扩大专业型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因此,在此发展趋势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相应发生了变化,从传统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由学术型模式转为专业型与学术型培养模式相结合。
2.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然需要
目前研究生招生工作以国家统一入学考试为主。从招生环节开始就采取按专业和学科类型进行分类招生。以全日制硕士招考为例,通常学术型、专业型硕士分别采用三年、两年不等的学制,考试科目的难易不均,以及社会认可度的不同,致使在同一所高校,其热门专业竞争激烈,而另一些专业却乏人问津。自招考开始就造成了研究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带来在校期间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差异。另外,在教学环节因为高校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进行明确的分类培养,加之受研究生导师教学水平、科研设备完善与否等客观条件的影响,致使教学质量也出现很大的差别。因此,进行分类培养可以就专业知识的不同进行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出各具特色的高技术人才和高专业素质人才,提高培养质量。
3.是促进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需要
研究生教育通常以课程教学为基础进行基础的研究工作,根据学科、类型的差异,应用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明显差异,而学科专业的性质则决定了研究生培养目标。一些应用型的学科发展主要是依赖于生产实践的发展,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探索和研究,能够为学科的大战提供最新的数据支撑,才能积极促进社会的发展。根据学科设置的不同,规划和制定不同的培养模式,不仅提升研究生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更能因其生产的社会效应推动学科专业的发展。
三、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实践方向
1.明确学术型研究生以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
理论原始性研究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部分就是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研究生必须要努力提高的专业技能,因此,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必然是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内容和核心目标。因此,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确立过程中,首次应该从培养理念和培养方面着手,确立明确的目标和衡量标准,这样才能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国道有据可循。只有在制定了明确的标准后才能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和导师有明确的目标,保证学生能够切实做到将重心放在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上。
2.明确定专业型研究生以提高职业实践能力为核心
在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中,要注意在学生基础知识良好掌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同,专业型研究生应该以提升其职业实践能力为培养核心,其是在工科类和管理类的学科中,更应该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并确定研究方向,。高校在进行分类模式培养时,还需要高校创新培养方式,在课程体系上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建设,利用好案例研究、模拟实验室等教学方式。例如,创新集团化的培养模式,或者是创新研究组合模式和教学模式,这样能够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势,将其功能发挥到最大,从而实现专业型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3.培养模式进行多样化的探索
高校在创新分类培养模式方面,不能忽略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两个不同教育层次的创新。首先,在设置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高校既可以将培养目标转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以将传统的科研型与当前的应用型和复合型培养方式向结合,结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点多方位的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其次,可以在学制的设置方面进行灵活的调整,针对全日制学习与在职学习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学制,改变在校课程学习时间和在外实习实践的时间,更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第三,利用好双导师制的指导方式,将校内导师与校外专家有机结合,使研究生学习到不同的研究思想和实践方法,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路,张华,程翠林.中国高校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十年实践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1:5.
[2]赵心恬.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94.
【关键词】研究生 分类培养 实践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020-02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为我国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产出高等知识和高等技能人才,其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质量。新时期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发展变化,高等教育的普及带来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不可忽视在研究生数量增长的同时应该保障培养的质量。研究生培养模式必须脱离传统单一的学术型模式,转向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其中涉及到培养类型、人才供给方向等因素。因此,当前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成为教育改革的探索重点之一。
二、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探索意义
1.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运转的时期,社会面临各类转型和发展,这一时期对高素质知识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且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供给。教育部明确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在未来的研究生招生中,积极增加应用型研究生专业点建设和招生数量,逐渐逐步扩大专业型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因此,在此发展趋势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相应发生了变化,从传统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由学术型模式转为专业型与学术型培养模式相结合。
2.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然需要
目前研究生招生工作以国家统一入学考试为主。从招生环节开始就采取按专业和学科类型进行分类招生。以全日制硕士招考为例,通常学术型、专业型硕士分别采用三年、两年不等的学制,考试科目的难易不均,以及社会认可度的不同,致使在同一所高校,其热门专业竞争激烈,而另一些专业却乏人问津。自招考开始就造成了研究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带来在校期间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差异。另外,在教学环节因为高校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进行明确的分类培养,加之受研究生导师教学水平、科研设备完善与否等客观条件的影响,致使教学质量也出现很大的差别。因此,进行分类培养可以就专业知识的不同进行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出各具特色的高技术人才和高专业素质人才,提高培养质量。
3.是促进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需要
研究生教育通常以课程教学为基础进行基础的研究工作,根据学科、类型的差异,应用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明显差异,而学科专业的性质则决定了研究生培养目标。一些应用型的学科发展主要是依赖于生产实践的发展,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探索和研究,能够为学科的大战提供最新的数据支撑,才能积极促进社会的发展。根据学科设置的不同,规划和制定不同的培养模式,不仅提升研究生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更能因其生产的社会效应推动学科专业的发展。
三、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实践方向
1.明确学术型研究生以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
理论原始性研究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部分就是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研究生必须要努力提高的专业技能,因此,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必然是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内容和核心目标。因此,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确立过程中,首次应该从培养理念和培养方面着手,确立明确的目标和衡量标准,这样才能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国道有据可循。只有在制定了明确的标准后才能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和导师有明确的目标,保证学生能够切实做到将重心放在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上。
2.明确定专业型研究生以提高职业实践能力为核心
在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中,要注意在学生基础知识良好掌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同,专业型研究生应该以提升其职业实践能力为培养核心,其是在工科类和管理类的学科中,更应该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并确定研究方向,。高校在进行分类模式培养时,还需要高校创新培养方式,在课程体系上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建设,利用好案例研究、模拟实验室等教学方式。例如,创新集团化的培养模式,或者是创新研究组合模式和教学模式,这样能够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势,将其功能发挥到最大,从而实现专业型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3.培养模式进行多样化的探索
高校在创新分类培养模式方面,不能忽略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两个不同教育层次的创新。首先,在设置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高校既可以将培养目标转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以将传统的科研型与当前的应用型和复合型培养方式向结合,结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点多方位的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其次,可以在学制的设置方面进行灵活的调整,针对全日制学习与在职学习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学制,改变在校课程学习时间和在外实习实践的时间,更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第三,利用好双导师制的指导方式,将校内导师与校外专家有机结合,使研究生学习到不同的研究思想和实践方法,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路,张华,程翠林.中国高校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十年实践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1:5.
[2]赵心恬.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