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思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19890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对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研究生教育的普及,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在随着社会要求发生变化。根据培养目标采取分类培养模式来进行人才培养,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研究生 分类培养 实践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020-02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为我国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产出高等知识和高等技能人才,其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质量。新时期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发展变化,高等教育的普及带来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不可忽视在研究生数量增长的同时应该保障培养的质量。研究生培养模式必须脱离传统单一的学术型模式,转向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其中涉及到培养类型、人才供给方向等因素。因此,当前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成为教育改革的探索重点之一。
  二、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探索意义
  1.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运转的时期,社会面临各类转型和发展,这一时期对高素质知识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且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供给。教育部明确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在未来的研究生招生中,积极增加应用型研究生专业点建设和招生数量,逐渐逐步扩大专业型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因此,在此发展趋势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相应发生了变化,从传统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由学术型模式转为专业型与学术型培养模式相结合。
  2.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然需要
  目前研究生招生工作以国家统一入学考试为主。从招生环节开始就采取按专业和学科类型进行分类招生。以全日制硕士招考为例,通常学术型、专业型硕士分别采用三年、两年不等的学制,考试科目的难易不均,以及社会认可度的不同,致使在同一所高校,其热门专业竞争激烈,而另一些专业却乏人问津。自招考开始就造成了研究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带来在校期间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差异。另外,在教学环节因为高校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进行明确的分类培养,加之受研究生导师教学水平、科研设备完善与否等客观条件的影响,致使教学质量也出现很大的差别。因此,进行分类培养可以就专业知识的不同进行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出各具特色的高技术人才和高专业素质人才,提高培养质量。
  3.是促进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需要
  研究生教育通常以课程教学为基础进行基础的研究工作,根据学科、类型的差异,应用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明显差异,而学科专业的性质则决定了研究生培养目标。一些应用型的学科发展主要是依赖于生产实践的发展,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探索和研究,能够为学科的大战提供最新的数据支撑,才能积极促进社会的发展。根据学科设置的不同,规划和制定不同的培养模式,不仅提升研究生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更能因其生产的社会效应推动学科专业的发展。
  三、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实践方向
  1.明确学术型研究生以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
  理论原始性研究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部分就是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研究生必须要努力提高的专业技能,因此,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必然是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内容和核心目标。因此,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确立过程中,首次应该从培养理念和培养方面着手,确立明确的目标和衡量标准,这样才能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国道有据可循。只有在制定了明确的标准后才能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和导师有明确的目标,保证学生能够切实做到将重心放在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上。
  2.明确定专业型研究生以提高职业实践能力为核心
  在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中,要注意在学生基础知识良好掌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同,专业型研究生应该以提升其职业实践能力为培养核心,其是在工科类和管理类的学科中,更应该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并确定研究方向,。高校在进行分类模式培养时,还需要高校创新培养方式,在课程体系上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建设,利用好案例研究、模拟实验室等教学方式。例如,创新集团化的培养模式,或者是创新研究组合模式和教学模式,这样能够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势,将其功能发挥到最大,从而实现专业型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3.培养模式进行多样化的探索
  高校在创新分类培养模式方面,不能忽略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两个不同教育层次的创新。首先,在设置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高校既可以将培养目标转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以将传统的科研型与当前的应用型和复合型培养方式向结合,结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点多方位的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其次,可以在学制的设置方面进行灵活的调整,针对全日制学习与在职学习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学制,改变在校课程学习时间和在外实习实践的时间,更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第三,利用好双导师制的指导方式,将校内导师与校外专家有机结合,使研究生学习到不同的研究思想和实践方法,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路,张华,程翠林.中国高校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十年实践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1:5.
  [2]赵心恬.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94.
其他文献
【摘要】早在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全纳教育中就蕴含了教育公平这一核心内涵,但在学校中“优等生”“差生”(“学困生”“后进生”)这类标签随处可见,学生在学校所受的待遇因此有所差别。因此教育者要尽量避免由于标签化所带来的教育不公,在教育实践中将教育行为往公平的方向不断发展。  【关键词】教育公平 “优等生” “差生” 标签化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要】当前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了各方人士的关爱,从小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的性格,很多家长和教师都生出“现在的孩子非常难管、难教”的心理。针对这些情况,在语文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品德教育十分必要,教师要通过渗透品德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思想上提高学生的认识。本文通过分析品德教育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方式,以期提高语文的德育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线学习越来越普及,网络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在线学习的有效性。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合理的网络学习资源设计和开发策略。  【关键词】建构主义 网络学习资源 在线学习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004-02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教育技术与传播协会(AECT)把学习资源定
期刊
【摘要】飞行大学生是民航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是飞行员队伍的后备力量。学风是立校之本,新形势下飞行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必须以飞行大学生本身的独特性为出发点,遵循飞行大学生成长培养规律,结合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和飞行大学生案,客观分析目前学风建设中存在问题,并从思想引导,建设规划等方面对学风建设的途径进行思考。  【关键词】飞行大学生 学风建设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要】在教育部倡导的普通高校应用转型的环境下,各高校积极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本文对双创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将双创意识融入电子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具体措施,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旨在为普通高校的电子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创教育 创新创业 电子类 专业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期刊
【摘要】行政化倾向是我国高校在发展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对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同时,管理制度与人事制度创新是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本文主要在“去行政化”视域下,对高校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改革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给予我国高等教育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去行政化 高校 人事制度 管理制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
期刊
【摘要】随着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意见的发布及习近平总书记对“供给侧”改革的提出,食品专业高校改革与市场企业契合发展愈显必要。本文根据食品产业发展要求,从食品专业“供给侧”角度出发,在深入分析食品产业新常态的基础上,探索其提升创新创业的改革路径。主张通过提高食品专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推动其供给侧的外因结构性改革、提升食品产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营造创新创业丰富、和谐的文化环境,构建产研协同
期刊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自身改革的过程中必然要在教学改革方面提出新举措,非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推行在其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非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的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局限和不足。  【关键词】应用型 教学改革 非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期刊
【摘要】从数字化实验室的发展前景、建设目标、预期效益分析、实验室管理体制和人员保证等4个方面对数字化实验室的建设进行了初步构想。研究对我校乃至其他兄弟院校数字化实验室的建设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发展前景 建设目标 预期效益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025-02  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
期刊
【摘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新能源专业)为适应新形势下新能源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新专业。新能源专业具有典型多学科交叉融合且不同领域之间交叉关联少的特点,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作为第一批设立新能源专业的院校,江苏大学基于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原有基础,在新能源专业方向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教学实践积累。本文论述了新能源专业的特点,并对该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