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的课程活动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兴趣,关注孩子的生活,倾向班本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引领家园合作融入到班本课程的生成与实施中有利于幼儿更为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教师引领;家园合作;班本课程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深入推进,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在一次次的教研活动中,孩子的“兴趣”,孩子的“需求”,孩子的“生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班本课程”作为关键词,它的多样性和适宜性也在不断的被思考、被探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家庭和幼儿园对于孩子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将家园合作融入到幼儿园班本课程的探究中,发挥家园双方的教育优势,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模式中,尝试生成切实可行的班本课程。
一、家园合作——寻找 “生活”中的兴趣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用生活来教育。”生活不仅是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天然土壤,也是幼儿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乐于学习、积极创造的动力。家园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为幼儿创设机会,寻找“生活”中的兴趣。
在小班主题《春天的旋律》的背景下,教师主动引领家长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走出教室,感受春天的天气,寻找春天的秘密……,经过幼儿园的小竹林时,有孩子发现了小小的竹笋,大声的说:“看,有竹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纷纷的围过去,有的相信,有的不信。“这真的是竹笋吗?”“竹笋怎么这么小?”“树山也有竹笋的。”……孩子们既好奇又兴奋。
二、家园合作——发现 “生活”中的需求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幼儿的生活无时不变,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而幼儿的生活离不开家庭和幼儿园这两个因素,家园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生活中的兴趣,分析思考,发现幼儿“生活”中的需求。
虞永平教授在《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中指出:“判断幼儿教育是否有价值,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这种教育能否满足幼儿的需求。”当孩子寻找到“生活”中的兴趣——竹笋后,回到班级我们在班级群里开展了一次关于“竹笋资源”的交流……
首先,教师对孩子的兴趣点进行探究和思考,区分孩子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有教育价值的点进行延伸和拓展。在交流中,发现孩子对竹笋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竹笋是我们通安树山当地的一种特产,春天较为常见;“陌生”在于孩子对竹笋的特征并不了解,有些孩子甚至叫不出它的名字。
其次,对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分析,充分的挖掘和运用课程资源。《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一方面,从幼儿园自身的资源,逐渐拓展和延伸。园所临近树山,有一大片竹林,春天竹林里的竹笋就是天然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课程资源不只是自然资源,还有音乐和文学作品等文化资源,比如:音乐《笋娃娃》、语言《竹子瑶》等,也可以在观察、总结竹笋特征的基础上,创编歌曲和儿歌。其中家长的参与也非常重要,可以让资源更全面和完整的运用,让课程回归生活。
最后,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过程中,幼儿获得发展,生成班本化系列活动《春天里的竹笋》。
三、家园合作——体验“生活”中的多姿
陶行知先生强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其实质是让教育与家庭,教育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会知识。
《纲要》也将幼儿快乐学习、生活、成长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多次强调了“体验”、“感受”等關键词。基于幼儿的兴趣,基于幼儿的需求,生成了“春天里的竹笋”这一主题线索,教师引领家长共同带领幼儿围绕这一线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体验活动。
1.认识竹笋(预设)
2.烹饪竹笋(预设)
3.与竹笋比身高(生成)
①起因——发现竹笋长高了
②实践——和竹笋比身高
③拓展——画竹笋
④发现——竹笋变竹子啦
四、家园合作——感悟“生活”中的多彩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不是以学校为整体的狭义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需要学校与社会密切联系。教师有效引领家园合作,来拓展空间,让幼儿感悟“生活”中的多彩。
1.亲子游
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孩子们走进了太湖湿地公园,这里的竹子比幼儿园的更高,竹笋比幼儿园的更大。孩子们还看到了大熊猫吃竹子,原来熊猫真的喜欢吃竹子,熊猫一次能吃很多的竹子呢。
另外,利用周末的时间,爸爸妈妈带领幼儿去树山,去更多的地方进一步探索竹笋的秘密。树山当地的手工艺人还展示、介绍了一些竹制品,如:竹篮、竹席、竹椅、竹花盆等等。
2.亲子童谣创编
结合当下的课程活动,引导家长们积极参与亲子童谣创编活动,孩子们愿意在集体面前分享创编的童谣,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激发了幼儿的创造能力。
家庭与班级课程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能更有效激发幼儿生活、学习的欲望。在班本课程的生成与实施中,家园合作有着重要性和必要性,是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一种教育模式。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家园合作的方式,不断的分析、探索、落实家园合作在班本课程中的重要角色,促进幼儿更好的适应生活。
参考文献
[1] 李琳玉.关于家园合作开发幼儿园课程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1:88-89
[2] 蒋怡.“生活”启示录——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班级特色活动开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8:119
关键词:教师引领;家园合作;班本课程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深入推进,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在一次次的教研活动中,孩子的“兴趣”,孩子的“需求”,孩子的“生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班本课程”作为关键词,它的多样性和适宜性也在不断的被思考、被探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家庭和幼儿园对于孩子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将家园合作融入到幼儿园班本课程的探究中,发挥家园双方的教育优势,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模式中,尝试生成切实可行的班本课程。
一、家园合作——寻找 “生活”中的兴趣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用生活来教育。”生活不仅是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天然土壤,也是幼儿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乐于学习、积极创造的动力。家园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为幼儿创设机会,寻找“生活”中的兴趣。
在小班主题《春天的旋律》的背景下,教师主动引领家长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走出教室,感受春天的天气,寻找春天的秘密……,经过幼儿园的小竹林时,有孩子发现了小小的竹笋,大声的说:“看,有竹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纷纷的围过去,有的相信,有的不信。“这真的是竹笋吗?”“竹笋怎么这么小?”“树山也有竹笋的。”……孩子们既好奇又兴奋。
二、家园合作——发现 “生活”中的需求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幼儿的生活无时不变,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而幼儿的生活离不开家庭和幼儿园这两个因素,家园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生活中的兴趣,分析思考,发现幼儿“生活”中的需求。
虞永平教授在《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中指出:“判断幼儿教育是否有价值,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这种教育能否满足幼儿的需求。”当孩子寻找到“生活”中的兴趣——竹笋后,回到班级我们在班级群里开展了一次关于“竹笋资源”的交流……
首先,教师对孩子的兴趣点进行探究和思考,区分孩子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有教育价值的点进行延伸和拓展。在交流中,发现孩子对竹笋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竹笋是我们通安树山当地的一种特产,春天较为常见;“陌生”在于孩子对竹笋的特征并不了解,有些孩子甚至叫不出它的名字。
其次,对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分析,充分的挖掘和运用课程资源。《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一方面,从幼儿园自身的资源,逐渐拓展和延伸。园所临近树山,有一大片竹林,春天竹林里的竹笋就是天然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课程资源不只是自然资源,还有音乐和文学作品等文化资源,比如:音乐《笋娃娃》、语言《竹子瑶》等,也可以在观察、总结竹笋特征的基础上,创编歌曲和儿歌。其中家长的参与也非常重要,可以让资源更全面和完整的运用,让课程回归生活。
最后,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过程中,幼儿获得发展,生成班本化系列活动《春天里的竹笋》。
三、家园合作——体验“生活”中的多姿
陶行知先生强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其实质是让教育与家庭,教育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会知识。
《纲要》也将幼儿快乐学习、生活、成长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多次强调了“体验”、“感受”等關键词。基于幼儿的兴趣,基于幼儿的需求,生成了“春天里的竹笋”这一主题线索,教师引领家长共同带领幼儿围绕这一线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体验活动。
1.认识竹笋(预设)
2.烹饪竹笋(预设)
3.与竹笋比身高(生成)
①起因——发现竹笋长高了
②实践——和竹笋比身高
③拓展——画竹笋
④发现——竹笋变竹子啦
四、家园合作——感悟“生活”中的多彩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不是以学校为整体的狭义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需要学校与社会密切联系。教师有效引领家园合作,来拓展空间,让幼儿感悟“生活”中的多彩。
1.亲子游
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孩子们走进了太湖湿地公园,这里的竹子比幼儿园的更高,竹笋比幼儿园的更大。孩子们还看到了大熊猫吃竹子,原来熊猫真的喜欢吃竹子,熊猫一次能吃很多的竹子呢。
另外,利用周末的时间,爸爸妈妈带领幼儿去树山,去更多的地方进一步探索竹笋的秘密。树山当地的手工艺人还展示、介绍了一些竹制品,如:竹篮、竹席、竹椅、竹花盆等等。
2.亲子童谣创编
结合当下的课程活动,引导家长们积极参与亲子童谣创编活动,孩子们愿意在集体面前分享创编的童谣,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激发了幼儿的创造能力。
家庭与班级课程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能更有效激发幼儿生活、学习的欲望。在班本课程的生成与实施中,家园合作有着重要性和必要性,是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一种教育模式。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家园合作的方式,不断的分析、探索、落实家园合作在班本课程中的重要角色,促进幼儿更好的适应生活。
参考文献
[1] 李琳玉.关于家园合作开发幼儿园课程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1:88-89
[2] 蒋怡.“生活”启示录——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班级特色活动开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