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工业化发展的速度不断增加,石油行业在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众所周知,石油资源是我国不可再生资源之一,近几年,石油开采量日益减少,我国逐渐陷入石油危机,因此,在当前背景环境下,低渗透油田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但是在开发低渗透油田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阻碍着低渗透油田的开采。基于此,本文就低渗透油田的开发难点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几点对策,希望可以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油田开发;低渗透油田;开发难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TE3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1-0026-01
引言
众所周知,在我国,大庆石油是最大的产油区,因为大庆油田承担着向全国各地输送石油资源的重任,因此,大庆油田的油田开采工作对全国各地都有其重要意义。近几年,石油的开采逐渐进入递减的状态,为了满足全国的石油需求,对低渗透油田进行开发为石油的开采量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但是,由于低渗透油田所处的位置大多数都很差,因此,在低渗透油田的开采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延缓着石油行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就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难点和主要对策进行具体分析,希望可以提高石油的开采量,改善现阶段石油开采的现状。
一、 简述大庆油田的情况
大庆油田是继新中国第一座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被发现后,于1959年9月26日发现的又一个大油田,而后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油田,世界级特大砂岩油田。大庆油田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2000年以来,大庆油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大庆红旗,践行历史使命,创新油田科技,转变增长方式,进一步开创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对于平衡我国天然气市场的宏观布局,保障国家的能源供应,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庆油田坚持科技自主创新、持续创新,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油田开发在发展完善水驱、聚驱技术的基础上,又创新发展了当今世界最前沿的三元复合驱、泡沫复合驱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接替技术。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形成了调整井钻井完井、薄差层水淹层测井、三维地震等八大技术系列,掌握了一批专有技术和知识产权,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大庆油田的发现与地质开发,使中国脱掉了“贫油国”的帽子,真正改变了我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不仅为我国的石油地质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丰富了石油地质学理论,对石油工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 低渗透油田的意义
低渗透油田是指油层储层渗透率低、丰度低、单井产能低的油田。低渗透油气田在我国油气开发中有着重要意义,我国低渗透油气资源分布具有含油气多、油气藏类型多、分布区域广以及"上气下油、海相含气为主、陆相油气兼有"的特点,在已探明的储量中,低渗透油藏储量的比例很高,约占全国储量的2/3以上,开发潜力巨大。低渗透油气田在我国油气开发中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发现的低渗透油气田占到新发现油气藏的一半以上,而低渗透油气田产能建设的规模则占到油气田产能建设规模总量的70%以上,低渗透油气田已经成为油气开发建设的主战场。仅2008年,低渗透原油产量就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37.6%,低渗透天然气产量则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42.1%。其次,我国低渗透油气资源分布具有含油气多、油气藏类型多、分布区域广以及“上气下油、海相含气为主、陆相油气兼有”的特点,在已探明的储量中,低渗透油藏储量的比例很高,约占全国储量的2/3以上,开发潜力巨大。
三、低渗透油田的类别
从我国目前所探明的油田石油储量情况来看,超过三分之二的油田属于低渗透油田。这就说明,低渗透油田已经成为我国石油资源的主要来源。关于“低渗透油田”,在概念上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而是以油田所在地理位置的油层所能够达到的渗透率进行划分,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即普通低渗透油田、特低渗透油田和超低渗透油田[2]。普通低渗透油田的油层渗透率与普通的油田没有太大的差别。由于渗透率较低,含水饱和度界定在25%-50%之间,所出产的石油能够满足工业生产所需能源的一般要求,但是会释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因此,普通低渗透油田所出产的石油在工业中应用,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保护措施。特低渗透油田主要体现为含水饱和度的不稳定性上,油层的渗透率介于1μm至10×10-3μm之间。这种类型的油田所产出的石油质量难以符合工业标准,需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后才能够在工业领域中得以应用。超低渗透油田所产出的石油几乎不会在工业中使用。
四、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难点
(一)低渗透油田的油层渗透缺乏规律性
普通油田的油层渗透存在一定的规律。通过掌握渗透规律对石油进行开采,能够保证石油开采效率和石油质量。低渗透油田则有所不同,不仅油层渗透率低,而且渗流缺乏规律,渗,要实施石油开采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油层渗透率所产生的启动压力梯度就会有所增加,主要是由于石油表面的分子力显著,所产生的贾敏效应也极为明显,随着渗流直线的延长,相交于压力梯度轴上启动压力梯度就会产生。
(二)油井吸水不足对石油产量造成影响
在开采低渗透油田的过程中,油井中如果含有水,就会相应地影响所产出的石油质量,产油指数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由于低渗透油田所产出的石油中的含水量多超过50%,甚至能够达到55%以上。从低渗透油田的石油生产情况来看,油井需要进行压裂技术改造之后才能够进行石油开采,不仅开采成本高,而且产能相对较低,油层渗透率仅仅为普通油田的几十分之一。但是,低渗透油田具有较低的吸水率,需要对油井进行高压注水,导致油井附近的地层压力提升。当地层压力与水泵的压力达到平衡时,油井就会停止吸水[3]。
五、低渗透油田开发对策
(一)优先选择石油储备量较为丰富的地区
我国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低渗透油田资源尤为丰富。但是,从低渗透油田的石油储量分布情况来看,含油面积分布不够集中。低渗透油田的石油分布特点决定了单位面积内的石油储量较低。加之低渗透油田普遍油层厚,石油开采的难度大,开采成本高。为了提高低渗透油田的石油开采效率,就需要优先选择石油储备比较集中的区块。只有优先开发石油储备量比较富集的地区,并在此而扩展石油开发区域,才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二)采用超前注水技术,保持地层压力
低渗透油田的弹性能量比较小,这也是油井产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避免油井注水而导致地层的压力降低而被迫停止注水,可以采用超前注水的方法。具体操作中,可以首先对注水井进行排液处理工作。当油井进入到生产环节就可以进行采油作业了。如果低渗透油田没有裂缝,可以在油田的地层上寻找微裂缝,利用这一条件进行注水。如果低渗透油田的弹性能量非常大,就可以对天然能量合理利用,必要的条件下进行注水。随着石油开采工作的推进,产液指数就会有所下降。从而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结语
根据上文叙述可知,对低渗透油田的开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低渗透油田不是构造的油气层,而是,而是岩性地层油气藏,所以在低滲透油田的开采中,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说:低渗透油田的油层渗透缺乏规律性、油井吸水不足对石油产量造成影响,这些问题都是延缓石油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该结合低渗透油田在实际开采中遇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低渗透油田的开采量,从而为石油行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浩宇.低渗透油田开发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09):648-649.
[2] 崔梅红,殷志华.低渗透油田开发实践及认识[J].断块油气田,2016(04):326-329.
[3] 袁立甲,眭金扩,张亚琴,王绍平.浅谈低渗透油田的开发难点及其主要对策[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07):96-99.
[关键词]油田开发;低渗透油田;开发难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TE3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1-0026-01
引言
众所周知,在我国,大庆石油是最大的产油区,因为大庆油田承担着向全国各地输送石油资源的重任,因此,大庆油田的油田开采工作对全国各地都有其重要意义。近几年,石油的开采逐渐进入递减的状态,为了满足全国的石油需求,对低渗透油田进行开发为石油的开采量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但是,由于低渗透油田所处的位置大多数都很差,因此,在低渗透油田的开采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延缓着石油行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就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难点和主要对策进行具体分析,希望可以提高石油的开采量,改善现阶段石油开采的现状。
一、 简述大庆油田的情况
大庆油田是继新中国第一座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被发现后,于1959年9月26日发现的又一个大油田,而后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油田,世界级特大砂岩油田。大庆油田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2000年以来,大庆油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大庆红旗,践行历史使命,创新油田科技,转变增长方式,进一步开创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对于平衡我国天然气市场的宏观布局,保障国家的能源供应,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庆油田坚持科技自主创新、持续创新,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油田开发在发展完善水驱、聚驱技术的基础上,又创新发展了当今世界最前沿的三元复合驱、泡沫复合驱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接替技术。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形成了调整井钻井完井、薄差层水淹层测井、三维地震等八大技术系列,掌握了一批专有技术和知识产权,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大庆油田的发现与地质开发,使中国脱掉了“贫油国”的帽子,真正改变了我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不仅为我国的石油地质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丰富了石油地质学理论,对石油工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 低渗透油田的意义
低渗透油田是指油层储层渗透率低、丰度低、单井产能低的油田。低渗透油气田在我国油气开发中有着重要意义,我国低渗透油气资源分布具有含油气多、油气藏类型多、分布区域广以及"上气下油、海相含气为主、陆相油气兼有"的特点,在已探明的储量中,低渗透油藏储量的比例很高,约占全国储量的2/3以上,开发潜力巨大。低渗透油气田在我国油气开发中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发现的低渗透油气田占到新发现油气藏的一半以上,而低渗透油气田产能建设的规模则占到油气田产能建设规模总量的70%以上,低渗透油气田已经成为油气开发建设的主战场。仅2008年,低渗透原油产量就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37.6%,低渗透天然气产量则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42.1%。其次,我国低渗透油气资源分布具有含油气多、油气藏类型多、分布区域广以及“上气下油、海相含气为主、陆相油气兼有”的特点,在已探明的储量中,低渗透油藏储量的比例很高,约占全国储量的2/3以上,开发潜力巨大。
三、低渗透油田的类别
从我国目前所探明的油田石油储量情况来看,超过三分之二的油田属于低渗透油田。这就说明,低渗透油田已经成为我国石油资源的主要来源。关于“低渗透油田”,在概念上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而是以油田所在地理位置的油层所能够达到的渗透率进行划分,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即普通低渗透油田、特低渗透油田和超低渗透油田[2]。普通低渗透油田的油层渗透率与普通的油田没有太大的差别。由于渗透率较低,含水饱和度界定在25%-50%之间,所出产的石油能够满足工业生产所需能源的一般要求,但是会释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因此,普通低渗透油田所出产的石油在工业中应用,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保护措施。特低渗透油田主要体现为含水饱和度的不稳定性上,油层的渗透率介于1μm至10×10-3μm之间。这种类型的油田所产出的石油质量难以符合工业标准,需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后才能够在工业领域中得以应用。超低渗透油田所产出的石油几乎不会在工业中使用。
四、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难点
(一)低渗透油田的油层渗透缺乏规律性
普通油田的油层渗透存在一定的规律。通过掌握渗透规律对石油进行开采,能够保证石油开采效率和石油质量。低渗透油田则有所不同,不仅油层渗透率低,而且渗流缺乏规律,渗,要实施石油开采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油层渗透率所产生的启动压力梯度就会有所增加,主要是由于石油表面的分子力显著,所产生的贾敏效应也极为明显,随着渗流直线的延长,相交于压力梯度轴上启动压力梯度就会产生。
(二)油井吸水不足对石油产量造成影响
在开采低渗透油田的过程中,油井中如果含有水,就会相应地影响所产出的石油质量,产油指数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由于低渗透油田所产出的石油中的含水量多超过50%,甚至能够达到55%以上。从低渗透油田的石油生产情况来看,油井需要进行压裂技术改造之后才能够进行石油开采,不仅开采成本高,而且产能相对较低,油层渗透率仅仅为普通油田的几十分之一。但是,低渗透油田具有较低的吸水率,需要对油井进行高压注水,导致油井附近的地层压力提升。当地层压力与水泵的压力达到平衡时,油井就会停止吸水[3]。
五、低渗透油田开发对策
(一)优先选择石油储备量较为丰富的地区
我国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低渗透油田资源尤为丰富。但是,从低渗透油田的石油储量分布情况来看,含油面积分布不够集中。低渗透油田的石油分布特点决定了单位面积内的石油储量较低。加之低渗透油田普遍油层厚,石油开采的难度大,开采成本高。为了提高低渗透油田的石油开采效率,就需要优先选择石油储备比较集中的区块。只有优先开发石油储备量比较富集的地区,并在此而扩展石油开发区域,才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二)采用超前注水技术,保持地层压力
低渗透油田的弹性能量比较小,这也是油井产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避免油井注水而导致地层的压力降低而被迫停止注水,可以采用超前注水的方法。具体操作中,可以首先对注水井进行排液处理工作。当油井进入到生产环节就可以进行采油作业了。如果低渗透油田没有裂缝,可以在油田的地层上寻找微裂缝,利用这一条件进行注水。如果低渗透油田的弹性能量非常大,就可以对天然能量合理利用,必要的条件下进行注水。随着石油开采工作的推进,产液指数就会有所下降。从而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结语
根据上文叙述可知,对低渗透油田的开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低渗透油田不是构造的油气层,而是,而是岩性地层油气藏,所以在低滲透油田的开采中,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说:低渗透油田的油层渗透缺乏规律性、油井吸水不足对石油产量造成影响,这些问题都是延缓石油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该结合低渗透油田在实际开采中遇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低渗透油田的开采量,从而为石油行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浩宇.低渗透油田开发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09):648-649.
[2] 崔梅红,殷志华.低渗透油田开发实践及认识[J].断块油气田,2016(04):326-329.
[3] 袁立甲,眭金扩,张亚琴,王绍平.浅谈低渗透油田的开发难点及其主要对策[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07):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