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各高校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加快高校教育改革,同时也面对着许多新难题与新状况。故此,如何有效地开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指导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将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学生 管理工作 问题 对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促使和加快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积极的创新意识、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的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学生。但我们现今面对的客观事实是逐年扩大的高校招生规模,相对滞后的师资和办学条件,结果必然是:在社会负面信息和西方享乐主义思潮对传统文化冲击影响下,导致一定程度上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表现为思想和行动上与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偏差。所以,如何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转变,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其关键在于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从而达到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型人才的目的。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1.专职辅导员的师生比例偏低,存在管理薄弱的环节较多
根据国家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规定,每名专职辅导员管理约150~200名学生。但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年年扩大,造成了学生数的迅速膨胀,导致了教育管理人员的严重不足,师生比例不平衡。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专职辅导员的师生比例约为1:500,由此萌发的连锁反应是,辅导员尽管投入大量的精力,提高工作时间的有效利用率,但仍无法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往往只能做到点到即止,管理存在较多薄弱的环节。
2.教育管理方法和管理人员素质都未能满足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需要
目前的教育管理方法仍未能摆脱传统的行政化模式,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协调性与和谐性,“多训导,少沟通”,师长色彩太浓,停留在形式主义、经验主义上,难以用平等对待的心态去聆听学生的心声和需要,更不用说主动去争取和保护学生的权益。
另外,由于学生管理人员的地位在学校中一直都处于次要层面,使得辅导员在维护学生的权益时缺乏重视和说服力,造成在学生中难以树立威信的局面,致使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责任心、事业心、积极性和进取性都大打折扣,其结果必然是导致教育管理队伍的流动性大,稳定性差。
3.办学环境的社会化,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许多高校都向社会开放校内的后勤服务市场,使得社会上的市场经济投资意识、高消费以及盈利意识过快地进入校园生活中,且缺乏完善的监控机制,让学生错误地认为可以用经济效益来衡量个人所接受的教育。这对校园营造学术、研究氛围和倡导知识无价,蒙上了一层经济利益的阴影,甚至可以说对传统中的“校园是知识的殿堂”这一观念造成了冲击。
其中需特别指出的一点,是学生宿舍的公寓式管理。现在很多高校的学生宿舍都不再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管理,而是引入投资开发商建设学生公寓,这其中涉及的问题更为复杂和繁琐。例如,公寓管理人员不熟悉大学生管理的特殊性,采用了生硬、死板的管理方式,引发了公寓管理人员与学生关系紧张;有部分公寓开发商根据公寓单位的朝向,引入了价格差异制。这无形是根据学生经济条件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级,同时增加了学生居住情况的复杂性,使得对学生的管理不能再采用过往的按班别、年级、学院、专业进行管理;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利用学生公寓管理的自由度,选择在校外择房而居,学校很难对此采取有效的管理。
4.网络信息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中的信息量与日俱增,其已成为现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的普及虽然有助于他们对信息的摄取与更新,但由于学生对信息好坏的区分还缺乏辨别能力,特别是对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渗透与境外反动宗教势力的传播缺乏警惕性,对现今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
分析其中原因,一是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巨大,而且其中有许多是在官方媒体、正规传媒中不会涉及到的不良信息,传播者通过采用新奇刺激的表述方式引起青少年学生的注意,继而造成反响,使学生对其中的内容深信不疑;二是面对巨大的学业和就业压力,许多学生都没能找到正确的宣泄和倾诉渠道,往往通过网络交友聊天、网络游戏竞赛等方式寻求解脱,甚至网络成瘾,致使荒废学业。由此可见,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对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5.心理问题日益成为困扰学生健康发展的一个绊脚石
在现今,大学生的成长环境较过去更加复杂化,所以他们所面对的压力也是多样的,其中主要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一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较高,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取向也偏高,成才欲强烈,但当真正面对大学生活和学习时,有“眼高手低”的表现,与主观愿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此时,学生往往有思想负担:害怕家长的责难,担心在同学中失去威信、面子、以及老师的信任。其表现为:情绪低落,不想面对老师和同学,对未来的学习失去信心等。二是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在不断加剧,全国每年几百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令在校生逐渐感觉到就业道路的崎岖,前途更感迷茫和不确定,他们心中通常会产生一堆疑问:“进大学是为了什么?”“读好书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吗?”“今天付出了努力,明天就一定能够获得回报吗?”等等。
而这两大方面的压力已成为阻碍现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大难题,是今天各高校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另一个重点。
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1.提高管理工作者的素质,转变落后的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因为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已经是法定的成年人,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必须尊重这一客观事实。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除了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外,更需要管理工作者们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教育管理中增加人本关怀。
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实质也就是对人的教育管理,其中包含了受管理者的思想动态以及主观能动性,因此“以人为本”是顺利、有效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主体性,关心、爱护他们,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反对使用过强硬的行政手段或教条主义对学生进行管理。但这不意味着对学生的盲目妥协或迁就,而是以让学生健康成长为大前提下,讲究方式方法,运用一定的技术,艺术性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2.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指导,积极发挥学生党员的榜样带头作用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之间的彼此影响、模仿作用。因此应建设一支具有一定政治觉悟和办事能力的,在学生中拥有一定威信的学生干部队伍,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增强学生接受管理的可行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减少学生在接受管理时产生的抵触情绪,进而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这使得学生在整个教育管理过程感受到发挥了主人翁的作用,为他们表达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提供了一个有效、可行的平台;而管理工作者的引导作用可以通过搭建这样的平台中得到体现。例如,学校可以指导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相关的讨论或活动(如辩论赛、交流会、讨论会等)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优劣、善恶、美丑、好坏等,这不但可以增强他们的分析力和判断力,更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愿、自觉、自主的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3.利用网络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注意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发挥资讯优势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要防止不良信息对学生的毒害,最重要的是管理工作者能加强教育工作在网络中的开展,正确认识网络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大力建设网络阵地。例如一些性格较内向的学生,他们觉得与辅导员进行面对面地倾诉心事,总难免尴尬,反而在利用网络聊天时,他们能打开心扉,与老师诉说心中的喜忧,这样更便于辅导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和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另外,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宣扬党的宗旨、政策、方针,不但可以改变传统的死板说教方式,采用生动活泼的宣讲、答疑相结合的形式;而且通过畅所欲言的讨论,在活跃学生思维的同时,加深他们对是非、正误、对错的认识,达到提高学生的政治修养和政治觉悟的目的。
在打造校园的独特文化上,网络同样可以发挥其强大的功用。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加强学风建设。这有利于学生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与爱好,以及高校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和管理,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还可让学生“走出”象牙塔,多接触、多了解社会。此外,还可从中发掘有价值的观点,并邀请有兴趣的学生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或对其进行学术指导。这有利于改变学生因灌输式教育而形成的逆反心理,刺激他们的创造性,更使学生乐于接受高校的教育和管理,以及校园文化的感染、熏陶。
4.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加强心理健康指导
随着社会发展的节奏加快,当代大学生所面对的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当他们从“由成绩高低决定成分好坏”的高中进入到“以培養主流意识形态为主”的高校,以及从高校开始步入社会时,所面对的认识失衡。
要尽快改变这种认识失衡的状态,关键在于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心理咨询讲座、第二课堂的开展、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专门健康保健课程的讲解等都有利于学生对高校生活、学习或社会竞争环境的适应,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让他们学会面对压力时寻找正确、适当的渠道去缓解和宣泄,从而使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陈继生.大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15.
[2]邹富发,申素艳.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资讯,2006,(11),102-103.
关键词:学生 管理工作 问题 对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促使和加快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积极的创新意识、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的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学生。但我们现今面对的客观事实是逐年扩大的高校招生规模,相对滞后的师资和办学条件,结果必然是:在社会负面信息和西方享乐主义思潮对传统文化冲击影响下,导致一定程度上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表现为思想和行动上与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偏差。所以,如何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转变,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其关键在于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从而达到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型人才的目的。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1.专职辅导员的师生比例偏低,存在管理薄弱的环节较多
根据国家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规定,每名专职辅导员管理约150~200名学生。但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年年扩大,造成了学生数的迅速膨胀,导致了教育管理人员的严重不足,师生比例不平衡。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专职辅导员的师生比例约为1:500,由此萌发的连锁反应是,辅导员尽管投入大量的精力,提高工作时间的有效利用率,但仍无法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往往只能做到点到即止,管理存在较多薄弱的环节。
2.教育管理方法和管理人员素质都未能满足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需要
目前的教育管理方法仍未能摆脱传统的行政化模式,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协调性与和谐性,“多训导,少沟通”,师长色彩太浓,停留在形式主义、经验主义上,难以用平等对待的心态去聆听学生的心声和需要,更不用说主动去争取和保护学生的权益。
另外,由于学生管理人员的地位在学校中一直都处于次要层面,使得辅导员在维护学生的权益时缺乏重视和说服力,造成在学生中难以树立威信的局面,致使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责任心、事业心、积极性和进取性都大打折扣,其结果必然是导致教育管理队伍的流动性大,稳定性差。
3.办学环境的社会化,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许多高校都向社会开放校内的后勤服务市场,使得社会上的市场经济投资意识、高消费以及盈利意识过快地进入校园生活中,且缺乏完善的监控机制,让学生错误地认为可以用经济效益来衡量个人所接受的教育。这对校园营造学术、研究氛围和倡导知识无价,蒙上了一层经济利益的阴影,甚至可以说对传统中的“校园是知识的殿堂”这一观念造成了冲击。
其中需特别指出的一点,是学生宿舍的公寓式管理。现在很多高校的学生宿舍都不再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管理,而是引入投资开发商建设学生公寓,这其中涉及的问题更为复杂和繁琐。例如,公寓管理人员不熟悉大学生管理的特殊性,采用了生硬、死板的管理方式,引发了公寓管理人员与学生关系紧张;有部分公寓开发商根据公寓单位的朝向,引入了价格差异制。这无形是根据学生经济条件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级,同时增加了学生居住情况的复杂性,使得对学生的管理不能再采用过往的按班别、年级、学院、专业进行管理;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利用学生公寓管理的自由度,选择在校外择房而居,学校很难对此采取有效的管理。
4.网络信息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中的信息量与日俱增,其已成为现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的普及虽然有助于他们对信息的摄取与更新,但由于学生对信息好坏的区分还缺乏辨别能力,特别是对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渗透与境外反动宗教势力的传播缺乏警惕性,对现今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
分析其中原因,一是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巨大,而且其中有许多是在官方媒体、正规传媒中不会涉及到的不良信息,传播者通过采用新奇刺激的表述方式引起青少年学生的注意,继而造成反响,使学生对其中的内容深信不疑;二是面对巨大的学业和就业压力,许多学生都没能找到正确的宣泄和倾诉渠道,往往通过网络交友聊天、网络游戏竞赛等方式寻求解脱,甚至网络成瘾,致使荒废学业。由此可见,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对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5.心理问题日益成为困扰学生健康发展的一个绊脚石
在现今,大学生的成长环境较过去更加复杂化,所以他们所面对的压力也是多样的,其中主要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一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较高,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取向也偏高,成才欲强烈,但当真正面对大学生活和学习时,有“眼高手低”的表现,与主观愿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此时,学生往往有思想负担:害怕家长的责难,担心在同学中失去威信、面子、以及老师的信任。其表现为:情绪低落,不想面对老师和同学,对未来的学习失去信心等。二是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在不断加剧,全国每年几百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令在校生逐渐感觉到就业道路的崎岖,前途更感迷茫和不确定,他们心中通常会产生一堆疑问:“进大学是为了什么?”“读好书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吗?”“今天付出了努力,明天就一定能够获得回报吗?”等等。
而这两大方面的压力已成为阻碍现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大难题,是今天各高校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另一个重点。
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1.提高管理工作者的素质,转变落后的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因为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已经是法定的成年人,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必须尊重这一客观事实。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除了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外,更需要管理工作者们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教育管理中增加人本关怀。
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实质也就是对人的教育管理,其中包含了受管理者的思想动态以及主观能动性,因此“以人为本”是顺利、有效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主体性,关心、爱护他们,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反对使用过强硬的行政手段或教条主义对学生进行管理。但这不意味着对学生的盲目妥协或迁就,而是以让学生健康成长为大前提下,讲究方式方法,运用一定的技术,艺术性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2.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指导,积极发挥学生党员的榜样带头作用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之间的彼此影响、模仿作用。因此应建设一支具有一定政治觉悟和办事能力的,在学生中拥有一定威信的学生干部队伍,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增强学生接受管理的可行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减少学生在接受管理时产生的抵触情绪,进而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这使得学生在整个教育管理过程感受到发挥了主人翁的作用,为他们表达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提供了一个有效、可行的平台;而管理工作者的引导作用可以通过搭建这样的平台中得到体现。例如,学校可以指导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相关的讨论或活动(如辩论赛、交流会、讨论会等)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优劣、善恶、美丑、好坏等,这不但可以增强他们的分析力和判断力,更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愿、自觉、自主的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3.利用网络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注意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发挥资讯优势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要防止不良信息对学生的毒害,最重要的是管理工作者能加强教育工作在网络中的开展,正确认识网络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大力建设网络阵地。例如一些性格较内向的学生,他们觉得与辅导员进行面对面地倾诉心事,总难免尴尬,反而在利用网络聊天时,他们能打开心扉,与老师诉说心中的喜忧,这样更便于辅导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和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另外,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宣扬党的宗旨、政策、方针,不但可以改变传统的死板说教方式,采用生动活泼的宣讲、答疑相结合的形式;而且通过畅所欲言的讨论,在活跃学生思维的同时,加深他们对是非、正误、对错的认识,达到提高学生的政治修养和政治觉悟的目的。
在打造校园的独特文化上,网络同样可以发挥其强大的功用。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加强学风建设。这有利于学生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与爱好,以及高校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和管理,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还可让学生“走出”象牙塔,多接触、多了解社会。此外,还可从中发掘有价值的观点,并邀请有兴趣的学生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或对其进行学术指导。这有利于改变学生因灌输式教育而形成的逆反心理,刺激他们的创造性,更使学生乐于接受高校的教育和管理,以及校园文化的感染、熏陶。
4.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加强心理健康指导
随着社会发展的节奏加快,当代大学生所面对的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当他们从“由成绩高低决定成分好坏”的高中进入到“以培養主流意识形态为主”的高校,以及从高校开始步入社会时,所面对的认识失衡。
要尽快改变这种认识失衡的状态,关键在于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心理咨询讲座、第二课堂的开展、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专门健康保健课程的讲解等都有利于学生对高校生活、学习或社会竞争环境的适应,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让他们学会面对压力时寻找正确、适当的渠道去缓解和宣泄,从而使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陈继生.大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15.
[2]邹富发,申素艳.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资讯,2006,(11),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