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媒体2016年8月1日报道,近日一篇名为“某名校校长致合唱团家长的一封信”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广为流传。这篇文章提到,这所小学合唱团的孩子在国际大赛中夺得银杯,但是他们在生活中文明礼貌的欠缺,与在比赛中的优异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比如,他们会在公交车上大声喧哗,在看演出时嘻嘻哈哈,不会主动帮助别人,排队用餐的时候插队,吃自助餐时浪费食物,对老师的帮助缺乏基本的感恩等等。这篇文章引发了不少老师和家长的共鸣:名校里教出的一群“好孩子”,为什么却会染上种种“坏毛病”?是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吗?
莫小瞧“好孩子”的“坏毛病”
在这篇文章流传之后,有人反思“好孩子”为何会有这么多“坏毛病”,这个想法本身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何为“好孩子”?很多父母和老师在这一点上就存在着认识误区:学习成绩好、才艺特长突出往往成为父母和老师衡量孩子是否优秀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在这种标准的要求下,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往往会存在急功近利、重智轻德的问题。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综合的、平衡的教育,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智力教育,更需要关注孩子的品德和人格教育,并且要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但很多学校和家庭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不仅经常忽视孩子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教育,甚至还会为了追求学习成绩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父母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把教育功利化,忽视孩子的人格教育,那么其本身的教育措施和方法都会走偏,甚至会走向极端,孩子的最终教育结果当然也是片面而失衡的。其实这种错误的教育倾向普遍存在,只不过这次连全国知名学校都出现这样的问题,更加让我们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需要家庭和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努力促进孩子健康人格的健全与发展。如果不解决这一根本目标与核心原则问题,我们的教育危机将会愈演愈烈。
教育不反思,会害了孩子
教育的本质是使孩子学会做人,知识也是为学会做人这个目的服务的。但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大家都忽略了生活本身也是一种教育,也就是所谓的“生活即教育”。生活无处不在地教育我们,但是我们却把生活和教育割裂了,只认为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才是教育。但是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知识,生活才是直接知识。
学习成绩好就一好百好,这样的教育理念掩盖了很多的问题。有一项关于厌学失学儿童的研究,通过对上百个案例的分析发现,很多孩子并不是因学习不好而厌学,而是因为“失友”。有的孩子非常自私,不懂得感恩,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但这种自私不是刻意的,因为这些孩子没有公共意识,然后他们慢慢就会失去朋友。这些孩子中有很多学习非常好,但因为没有朋友,在学校中往往四面楚歌。然而,家庭教育乃至学校教育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另外,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更需要依靠朋辈的关系来进行参照,来知道自己是谁。但是,现在的孩子缺少丰富的社会关系的锻炼,孩子的世界中往往只有父母,这种社会关系的单一化,导致了社会功能的单一化,导致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社会关系。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但与此同时,学校在评优、选拔人才上是可以有导向性的。如果学校可以不只看成绩,建立起多元评价体系,自然会引起家长的共鸣,倒逼家长重视起这方面的教育。目前家庭在学校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还是比较弱的,而学校在一个社区,是知识的制高点,应该发挥这个制高点的作用,干预到家庭教育中去。
莫小瞧“好孩子”的“坏毛病”
在这篇文章流传之后,有人反思“好孩子”为何会有这么多“坏毛病”,这个想法本身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何为“好孩子”?很多父母和老师在这一点上就存在着认识误区:学习成绩好、才艺特长突出往往成为父母和老师衡量孩子是否优秀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在这种标准的要求下,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往往会存在急功近利、重智轻德的问题。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综合的、平衡的教育,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智力教育,更需要关注孩子的品德和人格教育,并且要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但很多学校和家庭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不仅经常忽视孩子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教育,甚至还会为了追求学习成绩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父母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把教育功利化,忽视孩子的人格教育,那么其本身的教育措施和方法都会走偏,甚至会走向极端,孩子的最终教育结果当然也是片面而失衡的。其实这种错误的教育倾向普遍存在,只不过这次连全国知名学校都出现这样的问题,更加让我们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需要家庭和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努力促进孩子健康人格的健全与发展。如果不解决这一根本目标与核心原则问题,我们的教育危机将会愈演愈烈。
教育不反思,会害了孩子
教育的本质是使孩子学会做人,知识也是为学会做人这个目的服务的。但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大家都忽略了生活本身也是一种教育,也就是所谓的“生活即教育”。生活无处不在地教育我们,但是我们却把生活和教育割裂了,只认为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才是教育。但是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知识,生活才是直接知识。
学习成绩好就一好百好,这样的教育理念掩盖了很多的问题。有一项关于厌学失学儿童的研究,通过对上百个案例的分析发现,很多孩子并不是因学习不好而厌学,而是因为“失友”。有的孩子非常自私,不懂得感恩,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但这种自私不是刻意的,因为这些孩子没有公共意识,然后他们慢慢就会失去朋友。这些孩子中有很多学习非常好,但因为没有朋友,在学校中往往四面楚歌。然而,家庭教育乃至学校教育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另外,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更需要依靠朋辈的关系来进行参照,来知道自己是谁。但是,现在的孩子缺少丰富的社会关系的锻炼,孩子的世界中往往只有父母,这种社会关系的单一化,导致了社会功能的单一化,导致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社会关系。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但与此同时,学校在评优、选拔人才上是可以有导向性的。如果学校可以不只看成绩,建立起多元评价体系,自然会引起家长的共鸣,倒逼家长重视起这方面的教育。目前家庭在学校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还是比较弱的,而学校在一个社区,是知识的制高点,应该发挥这个制高点的作用,干预到家庭教育中去。